请先后再发布主题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陆羽遗迹散文之一

文苑 2015-08-10 阅读 2.2万 回复 24


古雁桥行吟
款步拾阶,步步虔诚,登上一道直达唐朝雁叫霜天的美丽彩虹。
这是一座极普通的中国石桥,没有赵州桥承载的桥梁史诗的沉重,没有卢沟桥彰显的石雕艺术的诙宏,在中国古桥文化的大系中,不过一座体量极微的单拱石桥而已。
然而,正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作为一种纪念的载体,这座桥,与中国茶学宗师陆羽的诞生,有着传奇而诗意的关联,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座不朽的,闻名于世的纪念性建筑。
她的名字,叫作古雁桥。
陆羽是天门人,是我的唐朝老乡。我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始,便对竟陵城里为数不多的几处陆羽遗迹,生发了探究的兴趣。而具有孕育茶学圣种之象征意义的古雁桥,即是其一。陆羽是世界公认的茶学鼻祖,以一部七千余言的《茶经》,铸成中国古代茶文化的基础,开创了一个科学而系统的茶饮时代,遂使中国茶文化繁衍发展,濡弥世界。
在《陆文学自传》里,仅有“始三岁茕露,育于竟陵大师积公之禅院”的自述。而在唐宋传留的有关史料里,有如“不知所生,或言有僧得渚水滨”之类含糊而粗象的记述。看来,有关我这位著名唐朝老乡的出身,存在史传不详的问题。于是,便有了这样一则传奇而诗意的故事——大唐开元年间(733),一个霜风啸瑟的秋晨,竟陵西湖龙盖寺(后易名西塔寺)长老智积禅师踏霜于湖渚,见芦丛中一群大雁喧集,以翅羽护佑着一名弃婴,遂秉承佛训慈悲为怀,将婴儿收哺于寺中,以至有了后来为孩子卜卦,依卦意为之取名陆羽字鸿渐的传说。
传说是这样的美丽而富于神话色彩,且与古竟陵水乡城邑的生态背境相吻合,让今天的我们再也无由推测和臆造。倒是由衷地感谢那位慈悲为怀的驻持和尚,为人类收哺了一颗盖世无双的茶学神种。
一部开山茶学专著,凝结了陆羽毕生的迁徙和心血。公元804年,察茶品水五十余州郡的陆羽,客死《茶经》成书的旅居地浙江湖州。据传,在茶圣辞世70周年的时侯,故乡的人民在"雁羽履婴"的地方,集资兴建了一座单拱石桥,名雁桥,以资对茶圣出生地的永久标示和纪念。这便是古雁桥的来历。后来,在雁桥的南端方向,曾立起四柱牌坊的配套性建筑,名雁叫关。我终没能寻到其兴废年月的相关记载。
今天,水面不足旧时三分之一的竟陵西湖,建成以陆羽命名的主题公园。自高大的唐韵牌坊入园右侧,静卧于陆羽纪念馆山门池塘之上的石桥,便是从已成为通衢大街的雁叫关北面原址(现人民大道中段市皮肤病院门前)移来的古雁桥。我粗略的做了个统计,在此之前,仅自宋至清,这座并不十分起眼的石桥,或复建或修缮,竟然不少于七次。由此可见,如今眼目下的"陆羽热",确系开来继往。
此刻,我手扶古雁桥清瘦的石栏,拾级走过青石板清凉的桥身,右首一块斑驳苔痕的石碑,让我不由地驻足俯下身来。依稀可见四行碑铭,自右至左依次为:“康熙癸亥年桂月敬立;古雁桥;文林郎知景陵县事加二级吴门钱永撰;县丞琅琊李......”。透过残碑蚀文可知,此次复建距今巳有三百多年的风雨时空。
我拂碑凝思,循着先贤们褐拜吟诵的韵辙,心里默咏出几行七言:鸿雁一声朝天鸣,慈羽为怀佑弃婴。免皈沙门勤诗学,专事茗泉著茶经。古桥碧泓映晓月,西湖翠盖衬丹心。不羡金玉清素骨,缅怀宗师发行吟。
是呀,古韵洞吹,单孔的中国石桥,如一管青铜圆号,自诗唐运气,越宋元明清,素风流韵,穿桥孔而出。流淌着霜晨雁羽履婴的传奇,流淌着禅师收哺茶学神种的佳话。因此,亲吻《茶经》的世界之唇,品味斯桥为茶圣诞生的胎盘和摇篮,吹一阙中国茶文化古韵,沿雁桥清瘦而隽永的石栏图腾,飘缈萦绕,不绝如缕。
沧海桑田,沐风栉雨。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几废几兴,雁桥虽巳易址,但虹姿不改兴建者的初衷,一端深扎于诗唐的意韵,一端衔着如今登临造访者的行吟。
作于2004年

汉北河的记忆

文苑 2015-07-19 阅读 1.9万 回复 28


汉北河的记忆


这两年来,每逢寒暑假,学校都会安排老师给学生送成绩单。一来算作走访,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二来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一些情况,提醒一下家长需要关注他孩子的具体方向。因为娘家是胡市,便顺理成章被分配在汉北河一带方圆几十里的路线。这样,便有幸故地重游,一览汉北河——母亲河的风貌。
当车行至堤岸,那蜿蜒而去的河堤披一身的绿衣,给这盛夏平添几许的清凉。来到堤上,透过高柳的缝隙望去,眼前是一片空阔。车从堤上下来,若脱笼之鹄,向河滩上奔去。
将近二十多年没有踏上这片土地了。自参加工作以后,庸庸碌碌,平常就在家和学校两点一线间疲于奔命。当这似曾相识的情景再次展现在眼前时,心中顿时五味陈杂,感慨万千。
记忆中的河滩,芦苇丛生,褐色的水牛,棕色的黄牛,三三两两,或悠闲自在吃草,或追逐嬉戏。等到夏季,河水泛滥,漫上河滩,我和小伙伴们,一大早便从村子出发,约摸走四五里路,去河滩上的芦苇荡里割草。把裤腿卷得老高,摸索着下水,脚下的软泥滑腻清凉。苇丛里的青草又长又嫩,几刀便可割一大把。有时,还顺带扯一把细嫩光滑的芦苇茎,算作中饭菜。

有一个夏季,让我怎么也无法忘记。记得也是在涨水的时候,随父母亲一起去河滩割草。他们只管割,我只管负责收拾,把那些草集中抱到一起,用绳子捆扎起来。然后,姑父用拖拉机运回来。从河滩和路之间有一条水渠,我人矮过不去。姑父蹲下来,让我骑在他的脖子上,顶着我过河。当我双手撑着他的肩膀,往上跳起时,结果,用力过猛,从他的头顶栽倒在深水沟里。眼前顿时一片漆黑,慌乱中,我扑腾着,呛了好几口水。幸亏姑父眼疾手快,一把把我给提拎了上来。现在想来都心有余悸。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下水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看着眼前的风物,水渠还在,芦苇荡还在,可惜我的姑父却早已不在了。在我走出校园那年,27岁的他因病撒手人寰了。留下嗷嗷待哺的婴儿和孤苦伶仃的姑妈。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现在,坚强能干的姑妈一切都挺过来了。

至水陆渡口。那条曾经陪翠一起淌过的弯弯曲曲小路,早已被宽敞的水泥路给取代了。一座大桥,在通向翠村口的方向,拔地而起。两年前就启动了,还在施工中,翠可是时刻盼望着“天堑变通途”,当她从山西回来看望老母亲,再也不用担心中途辗转好几趟车了。

古老的渡口还在,只是两岸分别建起了简易的亭子,写着“水陆候车亭”。昔日的小木船也换成了笨重的铁船。当车缓缓驶上甲板,摆渡人用力拉动着钢索,我们朝对岸慢慢移动着。
波光粼粼的河面,仿佛点点碎金欢快跳跃着。水光潋滟中,河面被船只冲荡起一圈一圈的水波,荡漾开去。河滩上,零星地蜷缩着几头水牛。不远处,蓦地,“扑棱棱”从芦苇丛中飞出几只水鸟,如受惊吓般,兀自惊慌地左顾右盼,之后,便拍打着翅膀,鸣叫着,向更远处飞走了。
芦苇因无人采割,长得更茂盛了。没想到记忆中的只能当柴烧的芦苇,在诗人眼里是如此这般美好。直到读了《诗经》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面不由得呈现在眼前:雾色迷蒙,芦苇郁郁葱葱,美丽动人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忽远忽近……













祖坟问题(散文)

文苑 2017-03-20 阅读 2.3万 回复 13




祖坟问题,历来是个大问题,无论帝王,还是平民。它是一个民族和家庭的至高印记,事关尊严和繁衍生息。到了现代,“祖坟”似乎不再是文化的符号,只是一个长满野草土圪塔,或与血脉、姓氏,没有重要关联的“建筑”。
我家祖祖辈辈都居在Z镇上,在我记事之后,从没“祖坟”的概念。祖父在父亲不满13岁时就作古了,父亲也从不知道自已的“父亲”埋在哪个地角、田头、坑堰边。
父母的坟地,我把它称为“祖坟”。
那是1987年春天,我回家时,见父亲躺在冰冷的堂屋的地上。三天下葬,这是老家的丧俗,可我家是城镇户口,没有现成的土地,也就是说,到了这一节骨眼上,父亲还没有一席墓地。亲人们不知所措,焦急万分。
远房的“麻小爷”沉思良久后动了恻隐之心,他拉过我,愿意让出自家的二分自留地,他说“将大埋在那里吧,往后刘家的老了人就有了个安身之处”。……
30年过去了,我们全家时刻铭记“麻小爷”的恩情。
母亲是在武汉姐姐家去逝的,依老家“死在外面的人不能归家”的习俗,我们只有将母亲的骨灰寄存于岳口殡葬所,三年后葬在了父亲旁边。
30多年来,我们几个兄弟姊妹均在外地成家立业,只有每年清明回老家给父母吊清,不愉快的是,每次去,总见父母坟上堆满了垃圾,是坟两边田的主人丢的,他们把自已田里的杂草、粗壮的菜梗、烂掉的南瓜、冬瓜等,就顺手扔在了我父母“头”上。经过雨水浸泡,太阳暴晒后,就全部腐烂了,臭气熏天,虫蚊纷飞……
我每次去,第一项任务,就是清理这堆垃圾,没有工具,只能用手,心里的滋味,比那腐殖物还浓重。将这些垃圾放于何处呢?是“以报还报”?还是“以德报怨”?我没多思考,自然是丢在了两田相间的沟垄里。“人家缺德,我不能缺德”,我心里这么想着。
本来将垃圾放田沟里是想提醒他人别再做这样的事,可每次都是不得所愿。
前几天,我按惯例回老家吊清,父母坟上又是一片狼藉,且两边肥大的豌豆竟遮没了我家的祖坟。只看得见两个墓碑的尖尖在绿浪中沉浮。经过一个多小时,才完成了清理。我一边给父母烧纸敬香,一边想着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坟边树个牌,上写“假设这是你家的祖坟”示警?不行,老百姓肯定不吃这一套。“物归原主”,将垃圾直接丢于他们的田中,让他们知道这是缺德的事?也不行,我会感到良心不安,父母就在跟前,他们绝对不允许。
会不会他们本认识我父母,了解我家都是厚道老实人,且常在外地,好欺负?……想到这里,我不敢再往下想。
离开“父母”,我步履沉重地往泥巴兄家而去,一年一度回家一次,都是泥巴兄在招待我。进了泥巴兄家,我来不及洗涤、擦清皮鞋上的泥土,就坐下来把这事从头到尾向泥巴兄说了一遍,让他跟我出个好主意。泥巴兄笑了笑指点道:“事情并没这么严重,老百姓没那么复杂,只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问题:这是人家的祖坟,这样做是不道德的……”“当然,如果你们几兄弟仍在这镇上生活,也许他们就不会这样做了”……泥巴兄的话,很有余味,我还是深深感到了那种常说的世态炎凉!……
2017.3.20

何处听蛙鸣

文苑 2016-06-16 阅读 1.9万 回复 26


1.jpg 何处听蛙鸣

文/花无言



黄昏时分,有亲戚从不远的乡下来,带来一袋青蛙,说送给孩子吃。放在卫生间里,蛇皮袋系得紧紧的,我怕把它们给闷死,于是将系口袋的绳子放松了些。准备第二天让孩子尝尝它的美味。
  
  夜晚睡得正熟,忽听几声蛙鸣。清脆而响亮,像在告知它的存在,亦或是想请求自由。于是想起孩提时代。那时青蛙真多啊。在乡村中学读书的时候,每每下了晚自习,从学校里回家,走在田边的小路上,一边是农田,一边是池塘,星星在天上闪烁,间或有或弯或圆的月儿映照,荷香阵阵,萤火点点,蛙鸣声声。我们几个同学说说笑笑或者唱着歌儿回家,多么愉悦啊。有时在白天,忽然一阵狂风怒吼,庄稼纷纷倒伏,树儿在狂风的肆虐下东倒西歪死去活来,鱼儿们烦躁地跃出水面又落回水中,而青蛙们,急急地放声齐鸣,像在提醒人们风暴的到来。几点豆大的雨点啪啪打在水中荷叶上,同时打湿了路上的尘土,然后突然汇成小小的溪流,急急在地上流淌。你踩着泥泞,听着蛙声,突然它们像受了指挥似的,一齐停了下来。于是田间一片寂静,只听到风雨的声音。又突然间,它们又一齐叫了起来,继续它们激情高亢的合奏。
  
  青蛙们用清脆的叫声告诉人们它们广泛的存在。在麦收时节,天气一般比较炎热干燥,青蛙们喜欢躲在麦堆下乘凉。每年收割麦子的时候,长辈们割下麦子堆在一起,等他们割完后,我们孩子们就帮着去把麦子抱起来,递给大人们捆扎,好用板车运回家。每每抱起一堆麦子,下面就必定有几只青蛙蹦蹦跳跳逃走,我们就去抓。那时农村穷苦,一年到头没怎么看到肉,况且青蛙是那样的多,随手一抓都能抓到好几只,它们自然成了改善我们生活的美餐。农村的男孩女孩,没有哪个不会抓不会杀青蛙的。
  
  第二天早上我起来,打开卫生间的门,有几只青蛙就跳着从里面跑出来了。我看看袋口,多聪明的青蛙啊,它们集体向着放松了的袋口冲,原来立直向上的袋口垂在地上,然后有几只从狭窄的袋口里挤了出来,我手忙脚乱地去抓它们,好不容易把它们又放回袋里。有几只青蛙使劲地蹬,也有两只使劲地叫,像在抗议我对它们的暴力行为。我不管,虽然我知道,现在青蛙是国家的保护动物,我也知道,我再也难以听到夏夜荷香里的蛙鸣,但是,我要让我的孩子尝尝你的味道!我想,即使你们不落在我孩子的肚子里,你们也逃不过被人类吃掉的命运!
  
  拿着刀,对着青蛙们踌躇良久。自从工作后,十多年来都没有杀过生(买活鸡都是人们帮着杀好了的),现在看着这群可爱的青蛙,它们穿着碧绿的外衣,鼓着腮,大大的眼睛让人顿生怜惜,不知怎地下不了手。
  
  “妈,让我看看青蛙。”孩子说。
  
  “看吧,看吧,青蛙就这样呗。”我把一只青蛙放在地上,它使劲地一蹬,就跳了老远。
  
  “好可爱啊。”孩子娇声呼道。“妈,我听老师讲,青蛙是人类的益友啊,老师说它们会吃庄稼里的害虫。你看它们的眼睛好大好好看,你为什么要杀它们呢?”
  
  “青蛙的味道很好啊,补身体啊。”我说。
  
  “可是,我们不是可以吃猪肉吗?”孩子问。
  
  “青蛙是青蛙的味道啊,一般人还吃不到哩!”我用成人的逻辑给孩子讲道。“我们不吃它们,它们可能会被别人吃掉啊。”
  
  “可是,它们是人类的好朋友啊,妈妈,你还是别杀它们了,把它们放了吧?”
  
  “这可是叔叔费了好大的劲抓到的啊。”
  
  “叔叔不讲理,连青蛙也抓,我不喜欢他。要是你要杀它们,我才不吃。我一定不吃。我也讨厌你。你说要爱护动物,可你还是要杀它们,你们大人说一套做一套。不讲信用!”孩子生气地叫。
  
  作为老师,同时作为一个孩子的妈妈,我深深知道,母亲的言行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从小我就教她认清是非,教她万事讲道理,教她诚实守信,而且,我从来不轻易答应她的要求,答应她的,我也一定会做到。可是今天,我是怎么了?我怎么用成人的逻辑跟她说话呢?看着孩子坚决的眼神,我的心乱了。
  
  “好吧,我不杀它们,可是把它们怎么办呢?”我终于向孩子妥协了。
  
  “我们学校前面有河啊,我们一起把它们放到河里去啊,那样就不怕别人抓住它们了。”――真是小孩子的逻辑啊。
  
  但我不忍心告诉她这个逻辑存在的社会性问题。我还是答应了她。
  
  看着青蛙们一只只从河边的草地上消失,望着孩子放掉它们时纯洁欣喜的眼神,我的心头仍然装着深深的忧郁。
  
  不久的将来,我到哪里能听到荷花香中的蛙鸣?

书法的“血脉”

文苑 2017-04-09 阅读 3.1万 回复 18


首次听说“书法要讲究血脉”,是在一个阳春三月的下午,书法家马国平还过几天就要离开故乡天门,去千里外的深圳引孙子。老家的泥巴兄在书海漂泊几十载后结识了国平,并以师徒相交,我作为“牵线人”,这几年也常常分享着他们探讨书艺的激情与惬意。 回到“血脉”的话题。4月7日,江汉平原的春色似乎比往年更美,泥巴兄专程赶来为国平送行,邀我作陪。因我正参加全省华侨大会文艺晚会的策划会议,泥巴兄先去了国平家,5点过后,我们三人相聚一小酒馆,两个多小时下来,我们边饮边唠着一个与书法有关的深层词:“血脉”。 “血脉”的出现是国平谈到书法用笔“中锋”时随口说出的,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解释道:“‘中锋’如同一道‘血脉’,字写得好不好,行家一看,就知道写字人的文化、修养、阅历、道行、人品等……”我又追问:“这是不是有点像文学,立点不高,描写再美也不会动人?”“正是、正是……看似花哨的书法只是表面的,真正有风骨的书法,是从灵魂到内里再由‘中锋’体现出来的……”两位书家连连附合。 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一般指文章,现在看来,也可以说“书如其人”了。这让我联想起那些名垂青史的中国书法家们,平常人只在欣赏他们的书法养眼,懂书法的人在领悟书法之道,更深沉的人,却在思考书法的真谛与血脉。“能否这样说,凡是历史上公认的、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书法大家,都是历尽坎坷、虚怀若谷、人品高尚、正直清雅的君子呢?”马老师在我问后作了肯定的回答。 为了探求“书法血脉”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谈到了陆羽故园的书法作品。我由一个疑问说开来,“为什么整个陆羽故园内不同景点的书法有的署名有的没有署名?”马国平先生给我们介绍了它所得知的有关情况。原来陆羽故园的书法分为三次完成,且全是天门书法家的作品。第一、二次不允许署名,第三次却允许署名了。我们不想知道是哪种权利作的这个决定?也不想了解“允许”、“不允许”的个中道理,读者可想而知,”故园“的题字,特别是在茶经楼的墨宝,一旦留下了,不说是名扬中外,至少也是流芳百世,谁又有这等胸怀呢?至于为何又允许署名?不必深究,只能说署名的人福气运气比前者好就是了。 此事虽已成为历史,但有点不能不提到,那就是未署名者是先知“不署名”而后为之。在这个名利至上的世界,特别是处于物欲横流的中国现实面前,天门的书法家,了不起!难以想象,这少数几位未署名的天门书法家,他们当时的内心究竟有多博大?我们不得而知。在这里,笔者十分敬佩他们;作为一个天门人,也深深地感谢他们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始至终书法家国平很谈然,他一直没说“我就是没署名的作者之一”;我也没问,因为我坚信他就在其中。不简单的是,在谈到火候时,他没有一丝激动之态,就像送了幅字给好友后那般平易。 历史从来没有“假如”,更没有“从新再来”,可贵的是这几位未署名的书法家一直未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不是老友相聚尽兴,谈起“书法的血脉”,笔者绝对不会知晓这鲜为人知的事。从以上这个小故事,笔者可以肯定的说,这就是“血脉”的内含与真义。 过去,对书法只是一知半解,并不懂书法融进了一种“大文化”,难怪中国书法称为“国粹”,几千年不衰被国人甚至全世界景仰。其“血脉”从书法术语为技法,从文化方面讲即“根”了。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根脉。 2017.4.9写于学院公寓

马国平(左)、张繁立(右)近影)
陆羽故园“雁叫关”(马国平书)

茶经楼北门联(马国平书)

(张繁立作品)

梦中的黑土地

文苑 2016-11-22 阅读 1.4万 回复 11


bg8.png 在心底,一直视东北为第二故乡,因为那里生活着我的亲人。今天,窗外呼啸的北风又把我带到了那梦中的黑土地。

如果你来过哈尔滨,就知道这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的大多数街道,都以英雄的名字命名,以杨靖宇命名的就有十几条街道,尚志街、兆麟街、一曼街,走在这一条条繁华的街道上,心里却有一份莫名的沉重,这片土地曾经倾洒过多少热血,承载过多少苦难啊,我敬仰这些英雄。
北方的街道总有挑担吆喝大碴子粥,不好吃,很粗糙,我喜欢热气腾腾的烤地瓜,我们这里叫烧苕,还有粘豆包,里面包着绿豆红豆等,就是糍粑,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哈哈,东北人挺逗的,在傍晚的广场还经常可以看到二人转,看了想不乐都不行。
绥芬河的夏天亮的特别早,三点多就亮了,可能是靠近最东方的缘故。四点起来逛早市,一条街的山货,人参、鹿茸、灵芝、猴头、香菇、黑木耳等应有尽有,听说都是附近山民人工培育的,很平价。有野生的,贵。东北菜质朴,平常吃饭总是一锅炖,炖林蛙,带皮的整只,蛤蟆炖土豆,狗肉,一看都怕,不敢吃,可能是东北人中有很多是满族人,而满族人的祖先以游牧为主而形成了这种简单的生活方式。素菜呢,都是凉拌,不兴放在锅里把油烧的滚烫了用生姜蒜子爆炒的,黑木耳凉拌,黄瓜千张凉拌,绿叶蔬菜、豆腐蘸酱吃,不过生吃也蛮清甜爽口。有次我学他们生吃大葱,辣得流眼泪,胃疼了一个多小时。

北方的大小商铺都在对门的主要位置放个蛤蟆,金属的,像我们这里招财猫一样。二月二龙抬头这天要吃猪头肉,就像我们十五吃汤圆端午吃粽子一样,是一种历史的承传和习惯。
绥芬河距俄罗斯口岸十几公里,每天都有大批的俄罗斯人过来购物,当地人称之为老毛子,有专门为毛子准备的商场,有水货也有精品店,都是特贵的那种,那里大多数人都会俄语,像那些没有门面商铺的大妈们,端几盘水果,拿几束鲜花,或者带一捆雨伞雨衣围巾包包什么的都可以赚钱起家,一二十的水果或者雨伞围巾她们随便一卖就两三百卢布,利润很高。我一朋友的姑姑先就是做这些的,后来赚钱了就在当地买了商铺又买了房子,前提是勤奋好学、吃苦耐冻。
俄罗斯人的贫富差距也挺大,有人买几万的貂,也有人穿的很破旧,但一共同点就是:他她们大多都巨胖,一般过了三十岁,身材苗条的就很少了。俄罗斯女子年轻时皮肤光洁如瓷,眼睛像蔚蓝色的大海一般纯净,但一过三十岁,皮肤就慢慢的变得粗糙,眼睛浑浊了,腰围也粗了。她们把啤酒当白开水,逛街时每个人都拿着罐装啤酒。俄罗斯女多男少,她们很乐观开朗,在夜晚的广场,街心花园,经常可以看见她们一大群人喝酒唱歌跳舞弹吉他。她们喜欢红色蓝色和豹纹。
还有一类俄罗斯人当地人称之为韩国毛子,东方人的面孔,说的是俄语,俄罗斯藉,他们很容易识别,就是大饼脸,大肚子。
第一次去绥芬河的菜市场,我问白菜多少钱一斤,小贩说,二元一两,小小的惊讶,像蒲公英婆婆丁那样的菜我们这里人基本不吃,那也是几元一两。只有土豆鸡蛋洋葱世界各地差不多的价。有时候觉得自己生在南方也挺幸福,冬天也可以吃到新鲜便宜的蔬菜水果。
在哈尔滨至汉口的列车上,我听到两位东北大妈在唠嗑,说,我不喜欢南方,热起来死啦热,还有夜蚊子,冷起来贼冷,冻死人,像我们那旮旯多好,夏天不热,{北方基本不卖电风扇和空调},冬天有暖气。看来人真的是故土难离,我还觉得北方的冬季家里商场到处都是封闭的,空气不新鲜,缺氧。
有时候我们喜欢某一个地方根本不需要太多理由,因为一部小说、一个人、又或者那里是英雄生活过的一片热土,有一种顽强不屈的精神,就喜欢了,永远的存放在心底。
今天小雪,思绪随北风起舞,重温经典,重读203首长的诗,重忆那阔别已久的人。心里道声天冷、珍重。

零食之趣

文苑 2016-11-24 阅读 1.5万 回复 13


3.jpg 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个季节都有其使命,在冬季最容易找到心安理得懒散的借口,冬藏么,哈哈,多吃点懒点无妨。早晚天那么冷,风那么大,就不要出去跑步了吧,在家跑,穿的多,运动起来多不方便啊。人总要和各种诱惑作斗争,比如美食的诱惑,所以朋友说,你们瘦人不知道胖人的痛苦,你们怎么吃都不胖,可我们看到好吃的要强忍着,你知道有多难受吗?其实没有吃不胖的人,除非他她的肠胃功能有问题。如果你一个星期大吃大喝不做运动,小肚子立马会从平原变成丘陵。
商家都喜欢冬季,除各种保暖衣物和取暖用品外,特别是卖零食的,巧克力蛋糕饼干薯条、爆米花猪耳朵沙琪玛之类销量肯定是夏天的好几倍,不随时吃点什么仿佛就有饥寒交迫之感,有人说不吃晚餐更健康,哎,有多少吃是生理需要?都是心理需要而已,那一个又一个饭局,哪里吃的是菜,分明是人。

冬天的夜晚,在床上支个小电脑桌,然后打着游戏,斗着地主,追着剧,这时候怎能少得了零食的相伴?吃零食我总有一种罪恶感,第一,高糖高脂肪高添加剂的垃圾食品么,第二,一日三餐之外确实不需要再吃,自我克制能力不强。就这样一边罪恶着,一边源源不断从超市购回着。
太过精致的人反而刻板无趣,那为了身材一年四季清水煮白菜的女人多为难自己。女人吃零食恐怕和男人抽烟喝酒一样,都是把零食和烟酒当朋友了,开心或不开心时的一种分享和释放,一种情绪的自我梳理和沉淀。偶尔食之、喜欢而不贪,最好。像那种烟酒不沾任何零食都不吃、超有自我控制能力的人我倒是敬而远之,那份卓越的冷静和理智只可能是个好搭档而不可能成为推心置腹的好朋友。
今天,你吃零食了吗?

坐听天籁

文苑 2017-02-02 阅读 1.8万 回复 5


1.jpg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都是上天赠予我们的慈恩,你听那风摇树叶,雨打芭蕉,溪流抚摸石头,鸟在林间呢喃,虫在草里低语,这些声音的美妙之处在于化解了尘世的喧嚣芜杂,一下子将你引入一个澄澈宁谧的世界。
瞧瞧我们的古人是多么矛盾:一边是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一边是借酒消愁愁更愁,人有时候为了逃避孤独总是做些可笑的蠢事,饮酒次等,向他人寻求倾诉更次等,再烈的酒也不可能为你释疑解惑,再善解人意的人也不可能全然懂你。真正的大师存于天地间,而不是那些西装革履名片上印着各种头衔的人。
听风 一直觉得树是带着责任和使命感来的,树是大地守护者,比如门前这一排栾树,像极了站岗的卫士,栾树的果实像三角形的小灯笼,由秋天的绯红、浅黄统统变成了褐色,牢牢地挂在枝头,执着是一份坚韧,总能打动人,栾树大多时都是安静沉默的,她在等风,风来时且歌且舞,我也有幸一睹欢颜。松林听涛、竹林听海,如果我有一望无垠的栾树,那无数红褐色的小灯笼聚集在一起,一阵一阵的风来,那飞舞的小灯笼在风中放歌将是何等的令人心驰神往!
听雨 雨落草丛,以拥抱,雨落花蕊,以轻吻,雨落湖心,是回家;雨落在水泥地面,是疼痛、是决绝、是死亡还是新生?听!有的雨的浅笑,有的雨在低吟,有的雨在默默流泪;看!有的雨流进江河湖泊,有的雨不慎落入沟渠,最终,殊途同归,她们都将变成天上最自由飘逸的云朵。
听雪 雪终于来了!稀薄的雪看起来有点漫不经心,有点懒洋洋,她们显然没有以往的激情和殷切,只是上天派她们前来,勉为其难敷衍一下罢了,人类太放肆,恣意砍伐开采,贪婪攫取,雪神们不想来,雪的心思我懂,她们只愿意落在树木花草间,一看见自己不想待的地方,就遁形远逸。雪落的声音太轻柔,用耳很难听到,只能用心倾听。期盼已久的雪就这么潦草登场,悄然消逝,我虽然没有想的那般隆重盛大,但也没料到是这般情形;失望,但总有不失望的,你看,雪一走,地里的小虫们就开始蠢蠢欲动,它们也要过年欢庆了。
鸟语 我有时候的确蛮喜欢杞人忧天,比如刮风下雨时就会想,这么大的风,会将那些鸟窝刮翻么,用树枝做的鸟窝一定漏雨吧,鸟淋了雨会打喷嚏会感冒么?想法只能放在心底而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别人一定会笑话,哎呀,你真是吃饱了撑的,尽想些没用的玩意。是啊,人们都忙于追求有用的东西,犹如鸱得腐鼠乐此不疲,仿佛除了钱,名利,地位之外的一切东西都是无用的,至于自己有没有一颗健全的良心,能不能算一个合格的人,都不重要。而世间终有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不食,非甘泉不饮!凤凰不只存在于神话书里,我相信人间有,只是无缘相遇。突然间想学点鸟语,好让鸟引路。

上天的慈悲之处在于无论你贫富美丑,她都一视同仁的待你,没有分别心。过年和生日人们使用最频繁的祝词就是:“希望你永远开心快乐”,寻找和制造快乐的方式大相径庭,有人沉迷五光十色的声色场;有人流连觥筹交错的各种局;有人唐诗酌酒、宋词伴茶;有人字里觅乾坤,画中度日月。其实快乐唾手可得,坐听天籁,即可拥有。

在春天来临之前

文苑 2017-01-24 阅读 2.2万 回复 11


1.jpg 还有几天就立春了,固然每一个日子都是好日子、各有其使命,但我还是想用文字记下这个冬天。冬天的野外苍凉沉郁,有淡淡的清冷和漠然,更多的是一种孕育和蓄积,你看百虫蛰伏在泥土里,种子静默,那无边的黑与冷,凡人都较难忍受,然古人云:“伏久者必飞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 蛰伏在冬的夜里读读古书会会古人实在有趣得很,伏久者不一定飞的高,因为有的人伏久了连脊椎都站不直,而开先者谢独早,实乃古人在历史中提炼而出,随便一想、就有王勃和甘罗,两者均是少年得志而早殇,只留给后人无尽遗憾和惆怅。王勃,作为唐代领先登场的少年天才之一,不到二十就进士及第,在皇帝主考的国家级考试中脱颖而出,饱受大众追捧,唐高宗读到他的颂,惊为奇才,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锋芒毕露的才情少年,初次登场就光芒四射,但后来的人生之路却并不顺畅,布满蒺藜与阴霾,应了一句俗语:性格即命运。年轻、往往与任性轻狂相伴,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天赋缺少智慧保驾护航就会到处碰壁,颠沛多舛的命运仿佛早就埋下的伏笔。 读他的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他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些穿越时空的句子如剑锋直指你的灵魂,心中嗟叹:哎,这不正是我心所想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么?!凝神,在心底描摹他的样子,这样超拔俊逸的诗想必定是出自于神清骨秀少年之手。然就是这样一个傲娇与轻狂齐飞,天赋共才情一色的少年子安,短暂的一生却少有安宁,在一个风雨如晦的深秋,王勃乘船渡海遇飓风而亡,终年二十七岁。假若他能活得久一点,是不是会有更多美妙绝伦的诗流传于世呢?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留下了永恒的灿烂,相比那些庸常的毫无意义的长寿,王勃的生命虽然短暂,但他的才华他的诗却是不朽的。 冬夜,身居陋室神游物外,不觉单调,遗忘了孤独,每个朝代都有光芒万丈的人等着你去拜会,哪有时间自怜!名家云集最多的恐怕是春秋时代了吧,孔子、孟子、墨子、老子、韩非子、孙武,诸子百家,将人类的智慧发挥到了巅峰极致,他们的思想,如漫天焰火璀璨无比,闪耀至今,后人只是咀嚼、效仿、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局势跌宕起伏、风起云涌,不管你是出身名门将相还是无名草根,不管你是白发苍苍还是青涩少儿,只要你有真才实学都可以大展才华,的确,英雄需要一个乱世,这样才有施展抱负和才华的舞台。 据《史记》《甘罗列传》记载,甘罗十二岁成为秦相吕不韦的宾客,于危难之际,甘罗毛遂自荐去列国游说,兵不血刃为秦国赢得燕赵十几个城池,被秦王拜为上卿,自古相门出才子,将门出虎子,一个人的才华与见识真是与从小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遗憾的是小甘罗昙花一现,神童早夭,死因众说纷纭,无从考证。 我知道王勃是大儒王通的孙子,诗人王绩的侄孙,甘罗的祖父甘茂就是秦国的宰相,从小就耳濡目染,眼界、才识自然是常人难望其项背,本是凤毛麟角之人,又有先天平台的优势,骄矜和目中无人自然难免,一个人有时无意识流露出的优越感都会让内心脆弱之人受伤,又怎躲得过招人嫉恨被人排挤。那些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的草根英雄,在狂风大浪中历练过,自然懂得规避风险,练就了一套保护自己的本领。 蛰伏在冬的夜晚,总能有所领悟和收获,比起和那些戴着厚厚面具的人应酬说些言不由衷的话要有益的多,可惜年少时不懂,总会被一些绚丽的表像所迷惑,白白浪费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所以说时间是一个好东西,无需惧怕。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时间拿走你些什么,必定会给予你些什么,人与人的差距不过是有的在孤独中蓄积能量,有的在孤独中空耗掉了。美国电影《怦然心动》有诗云:“有人住高楼,有人处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能否遇上若彩虹一般的人由不得自己,那得看造化和运气,但要让自己免于被时光锈蚀却是可以选择的。 对于一个怕冷的人来说喜欢冬天真有一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概,冷是一种磨练和挑战。三十岁以前的我在冬季基本不穿秋裤,而现在我用运动来抵抗寒冷,既锻炼了身体也不会再冻手冻脚。喜欢冬天的夜晚,万籁俱寂,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做自己的王,同时身兼侍从和仆人,我们像侍奉国王一样侍奉着自己精神的载体——肉身,既要喂饱她又要锻炼她,同时又要让自己的精神趋向于平和、安宁和愉悦, 冬天就是对我们最好的赐予,让我们休养生息,是为天时,地利、人和也。 冬主藏,不仅仅是身体要藏,更是精神,在静默中剔除毛躁粗糙的部分,减除一切不必要的负面消耗,人就会变得更单纯,返璞归真,远离那些光怪六离的人和事。 在春天来临之前,我独守静默,静默不是无为、空耗哪怕冥想、打坐,对自己都是一种滋养,打坐时任思绪天马行空,悠然漫步云端,远离了喧嚣和芜杂,是一种自我净化。据《庄子》记载,黄帝向广成子学习长寿之道,广成子说:“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昭德新篇》中云:“水静则形象明,心静则智慧生”,难怪一些武侠里的高人取名静慧师太,想必出自于此了。《释禅波罗蜜》云:“若欲具足一切诸佛法藏,惟禅为最,如得诸宝,众宝皆获”。总有人嗟叹:人心难测,人有时候连自己都不了解,还奢谈什么了解别人。人了解自己是最难的,这静寂的冬日,是上天赐予我们认识自己的好时光。 太多的人赞美春天,春天的繁花似锦、蝶舞蜂飞让人心醉神迷眼花缭乱,也容易让人迷失,在春天来临之前,就让我蛰伏在这漫长的黑暗冰冷的泥土里,神游古今,会古人、看自己,吸取营养,固守清淡,经过冬的孕育,在春天长出一个新的我。

致-----我们远飞的孩儿

文苑 2017-01-24 阅读 1.7万 回复 1


1.jpg 孩儿、你从我而来却优于我,你从小依恋我长大离开我,你视我为永恒的守护者和信赖者,我是你的太阳,保护神,你呀呀学语第一个学会说的词就是妈妈,曾经我是你的全部啊,然天空辽阔,雏鹰终将展翅高飞,所有挂念与期盼成了日常必修和幸福之源泉。 艾森豪威尔夫人说生命带给女人最伟大的生涯是做个妻子。总统凤毛麟角,夫人也可以随时更换,但生命带给女人最伟大的生涯就是成为某个孩子的母亲!这一点毋庸置疑。张爱玲说,这世上没有哪一段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但唯有一种感情例外,那就是母亲和孩子!母亲与孩子之间是行云流水般丰饶清澈的世界,只有源源流淌的无尽的爱。 每个女人一定会以自己的孩子为荣!这种思想穿越时空跨越种族,孩子给予我们的一切光与暖是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可能颠覆和取代的,有了孩子,从此结束了在尘世颠沛流离的漂泊,有了可以栖息的大地和天空,这个自带双翼的小精灵将我们引入充满爱与美的乐园,还圆了我们诸多梦想:让我们拥有完美无暇、永恒执着的爱、成为彼此的唯一,牢不可破、从不计较得失、付出无怨无悔,试问这样纯粹的爱在当今市侩功利的社会你若想在他人身上寻觅算不算痴人说梦、天方夜谭、与虎谋皮?而这一切,孩子都无私的给予我们了!孩子,真是上天派来拯救人类的天使啊。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两件至高无上的珍宝,这无与伦比的珍藏可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信件或者日记。宝儿从六岁就开始写日记,虽然有错别字,但一字一句读来满是幸福:“妈妈,有了您,我就像吃了蜜糖的小天使,甜蜜开心的不得了!您不在我身边,我就像苦丁茶,只有苦,没有了欢乐,我亲爱的妈妈哟,您是太阳您是光,您是我生命快乐的源泉”,“我心爱的妈妈,您不在我身边时,我就会很伤心很难过,泪水像雨点像瀑布,因为我亲爱的妈妈不在身边,晚上我都会哭泣,每天早晨醒来枕头都是湿的”。那幼嫩的字迹,一笔一划都由心写出,从蹒跚学步到会识字写字,从会写字到一本一本厚厚的日记,这都是孩子给予的财富,孩子是上苍的恩赐。 宝儿说的苦丁茶在西湖大门北侧就有,每次经过这棵树,我都凝神驻足行个注目礼,当时我笑问宝儿:你什么时候喝过苦丁茶?我们家好像没有啊?宝儿说,在电视上看的,知道苦丁茶很苦,妈妈不在身边时我心里很难过的感觉不知怎么形容,就想到了苦丁茶。感谢文字!如若没有文字,我都无从知晓宝儿稚嫩的心在千山万水、风雪荆棘中跋涉。外人看见小屁孩一离开妈妈就闭眼大哭,甚为不解,有吃有喝有啥可哭的!谁又明了孩儿内心的恐惧无助?我小时候不也这样吗?一感到恐惧就闭上眼睛或者干脆用双手把眼睛捂住大哭,是因为不想独自面对没有亲人在身边的世界,然而我们总要长大,我们不仅不能哭,还要练就胸有惊雷、面若平湖。虽然成长的过程很刺痛,但我们成长的动力和对世界的热爱不都来源于孩子么! 想想以前年轻任性,多有对孩子的疏忽与不尽责,内疚!让只有十岁的孩子一个人乘火车去北京、去上海,虽然到站了有亲戚接,但在车上一晚的时间,哎,现在想来都觉得冒险!不过孩子回来总是满心欢喜地讲一路的见闻,比如在车上遇到一个老外,他对我说sweet heart,我对他说hello,别人问我是哪里人,我就用普通话告诉他,等等,世上还是好人多啊,也许冥冥中自有天神护佑着吧!孩子飞得再高再远,妈妈在哪,根就在哪;孩子在哪,妈妈的目光就停留在哪。我们生活在满是人的世界,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门遇贵人。因为爱极自己的孩子也善待他人的孩子。
所以,春节来临,别怨路上总是堵,都是一样的心,谁不想一年到头忙碌之余能安逸待在家里休养生息,所有千里迢迢、万里颠簸、关山阻隔、风险重重的远程奔波,只因家乡有我们挚爱的亲人!我们唯一所想就是和最亲最爱的人在一起!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汉北河,永远的记忆

文苑 2015-11-09 阅读 7.1万 回复 26


http://www.hubeiwater.gov.cn/iNews/Upload/hsh/20091010/15/20091010040313910000.jpg 张汉北河的老照片,勾起了我无尽的记忆。网友竟陵西湖发的《人山人海的汉北河挖河场景》老照片


汉北河,永远的记忆
文/行云流水

一张老照片,让我再一次来到汉北河边。杨柳依依的大堤,捧着汉北河一泓碧水,阳光下波光粼粼。风雨四十五载,汉北河,“你的风采浪漫依然”。我登上八一大桥,极目远眺,目光穷处,一个叫沙滩口的地方。一个留有我青春和梦想,汗水和泪水,欢乐和痛苦的地方。 四十多年前,在那里我和我的农民兄弟一锹一担,一土一石,度过了多少个挖河的日日夜夜。多少年了,我以为早已把它忘却。是网友的这张老照片,掲开了我尘封的记忆。是流淌的河水,冲翻了我心中的五味瓶。不知道是心酸与痛苦,还是骄傲与自豪。
我在照片中仔细寻找当年那个年令不满十七,豆芽般细高个的知青。是那个挖土的,还是那个挑担的。他们都不是,又都是。熟悉的场面,仿佛就在昨天。艰苦的经历,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一九六九年的冬天,我赶着装满柴草、粮食和铁锹箢箕的牛车,来到沙滩口。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红旗招展,人山人海的壮丽画面(如照片)。五百米宽的待挖河道上,漫漫人流从东到西望不到尽头。广播里高唱着 ”大海航行靠舵手“ 的歌曲,杆子上拉着 ”让高山低头,叫河水让路“ 的横幅。在西起天门西郊万家台,东出应城、汉川的四十多公里的大地上,最多时有二十三万天门儿女在这里 ”与天奋斗,与地奋斗“。没有机械,不知挖掘机为何物。没有车辆,坡陡路滑无法使用。连粮食和食品都不能充分保证。靠着一副肩膀两只手,如蚂蚁搬家,似燕子衔泥,挖土两千万方,筑起了这巍巍大堤,挖就了这如虹长河。
忘不了那早出晚归,两头不见太阳的日子。凌晨起床,有时连档口也分不清,挖到天亮,才发现在为别人辛劳。收工时日头早已西沉,返回住地的路也模糊了。来工地前,我虽已经历了一年春种秋收的磨练,但百十斤重的担子,每天十多个小时,还是红肿了我的肩膀。挖土也不轻松,铁锹挖开坚韧的泥土,几天下来,满手的血泡。河床越挖越深,堤坝越垒越高,坡越来越陡,挑着沉重的担子上几十级台阶,脚下的步伐越来越沉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肩膀压成了铁肩膀,血泡磨成了老茧,脚步越来越沉稳有力。
苦和累真的算不了什么。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饱肚子才是我最大的奢望。 仍记得围着饭盆 "抢饭“ 的情景。初上水利工地的我,吃完一碗,再去加饭时,饭盆早已底朝天了。而那些 ”老水利“ 们则是先盛半碗,无论这饭有多烫,都要飞快倒入嘴中,然后再去满满盛第二碗。为了肚子,第二天我也学会了我这一招。多年以后,当医生告诫我吃饭要细嚼慢咽时,我在汉北河养成的狼吞虎咽的习惯再也改不掉了。
盼望雨天不出工的快乐日子,一觉睡到自然醒。男人们抹扑克下象棋,说张家的婆娘李家的媳妇;女人们纳她们永远纳不完的鞋底,聊她们永远聊不完的东家长西家短;姑娘们为自己的 心上人绣花鞋垫,小伙子们围在一旁讲一些黄色的笑话。精彩处,大家嘻嘻哈哈,男女追追打打。什么苦、什么累、都抛到了九霄云外。
永难忘 ”水漫金山“ 的危情一幕。从天门转到应城的天鹅后。半个多月风雨交加,使我们身处险境。与沙滩口不同的是,这里是要在茫茫的湖水中筑起两道堤坝,而形成一道河流。我们到来时,应城人已筑起了一些,我们住的棚子就搭在这些堤坝上。连续的大雨,湖水猛涨,断断续续的堤坝很快成了四面是水的孤岛。一切联系都中断了,断柴断米断菜了。雨还在下,水还在涨,就要淹着我们住的棚子了。每天只能拆了床架烧一锅带泥沙的开水,让我们冲自带的干粮充饥。人们已显露出恐惧的神情,在做泅水逃生的准备了。我静立在棚子边,看白浪涛涛,水天一色。不知明日为何日。
几天后的一个中午,天空中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一架直升机从武汉方向飞过来,在我们头顶上转了一圈后,又飞回了武汉。第二天,来了两艘大轮船。当船靠近,跳板刚伸到岸边的时候,我们象败兵溃逃一样。蜂拥着,不顾一切挤向那窄窄的跳板,生怕自己被丢在孤岛上。湖面上漂浮着挤落的被子和箢箕。
我们被转移到天门卢市一个叫刘三的村子。劫后余生,吹事员大叔整了一桌鳝鱼青蛙宴,(当时当地人不吃鳝鱼和青蛙,而当地这两样东西又特别多,我们轻易就捉了半桶)。十多天没有洗漱和换衣了,脏兮兮围坐在一起。大叔高兴地说,真是应了天门那句老话:三天不洗脸有肉吃。四十多年过去了,汉北河上的许多事情我都忘了,唯有这顿饭,我记得清清楚楚。那天,一九七零年的端午节。
永记得我的农民叔叔阿姨,兄弟姐妹对我的呵护与关爱。我的担子上的土明显要比别人少,买米买菜买柴这些轻松活总是派我去做。我没有带一颗咸菜,一粒炒米,可我的咸菜,炒米永远也吃不完。因为他们的就是我的。多少年过去了,那些慈祥的面容我时常会想起,而他们的名字我早已忘却了。
忘不了我 ”逃离“ 汉北河的情景:忙忙如漏网之鱼,四十里风雨泥泞路一夜归。
一九七零年的国庆前夕,一纸招工通知在一个秋雨绵绵的下午,传到了工地。我决定立刻返城。那时卢市、净潭都没有通车,只有一条晴天一把灰,雨天一团泥的公路路基。等到什么时候都是步行。今夜肯定难以入眠,不如归去。于是我穿上解放鞋,卷起裤管,披上一块塑料布,一脚踏进风雨之中。天越来越黑,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难行,只有偶尔的闪电,我才能看见路边的大杨树。鞋早就掉在淤泥中拔不出了。脚被扎着了,流血了吗,我不知道。全身湿透了,塑料布没用了,扔了吧。没有什么能阻挡我前进的脚步。我没有感到一丝的凉意,我的心中有一团火。
忘不了,也忘记了。年轻的朋友问我时我总是这样回答。今天的年轻人不会相信我们当年的这些经历。正在节食减肥的人们会相信有吃不饱的日子吗;每个月拿着几千元工资的人们会相信挖一天的汉北河只有两毛钱的报酬吗;整天刷着微信的人们会相信我那时的最大愿望就是停下来休息片刻吗。是的,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的国家,人民理应过上今天这样的生活。
四十五年弹指一挥间。汉北河,这条江汉平原北部的东西大动脉,暴雨肆虐时,它将洪水引入长江、汉水;干旱来袭时,它用清泉灌溉大地;风和日丽时,它给人们舟辑之利。
车过汉北桥,我会告诉年轻的朋友,桥下就是汉北河,是我们用双手挖出的汉北河,一个解除了天门水患可与红旗渠媲美的伟大工程。四十五年沧海桑田,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子孙,农民朋友的子孙们再也不会有象汉北河这样的经历,它只是我们这些亲历者心中永远的记忆。








































正在努力加载...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快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