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先后再发布主题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30天
选择浏览方式:
花台一个不是很起眼的地方,也不是满地鲜花,我在这个不起眼的地方生活,长大。她位于天门市北部,南距竟陵15公里,东距柳河2公里。
花台不是很起眼,但比较古老。花台的由来源于一个庙宇,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1945年前后是其鼎盛时期因规模大香火旺而闻名于天门以北地区。庙宇建有前后两座正殿和一座偏殿,前后殿之间有宽在的天井。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塑有泥胎贴金的菩萨100余尊,常有善男信女烧得膜拜,香火不断,每年的腊月和正月更是香火旺盛。1950花台庙改为花台小学,到七八十年代,花台小学扩办初级中学时拆除前殿改建教室,至1978年,花台中学迁址时全部拆除。
1997年,在位于花台街南端,建成规模较在的花台中小学,四层的教学楼坚固美观,食堂宿舍排列整齐,操场宽阔平坦,现有各年级不家务事600多人,花台卫生所,现有医护人员5人,村民居民看病就医比较方便。
花台地区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贡献。花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度成为天门北部地区革命活动的中心。1926年9月,中共天门县委委员姚普生来花台发展党组织,创办青年励进社,由鄢在田、邹华春、胡华堂等任教师,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同年12月,在花台建立起九真地区第一个党支部。1928年6月,洪湖革命根据地派一支短枪队来花台,建立天北赤卫队,成立天北地区的第一支工农武装。
离花台西北2公里处的阳家湾是老红军易积贵(1914—1982)的故乡。他十四岁时在家乡参加红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加过文家墩、张家场和猪拱山战斗。1932个6月离开家乡随贺龙军长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在冀中任军分区司令员,解放后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9月被授予在校军衔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花台集市由热冷集(即单双集)改为“百日集”,街上现有百杂经销12家,餐饮12家,五金电器4家,建材4家。在横街西头,建有一个钢筋水泥结构的农贸市场,设有摊位150多个,粮食、肉类、禽蛋、鱼虾,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在此交易。长街北头有一个牛马交易点,主要进行耕牛交易。
花台传统名点有“酥饼”、“花卷”和“油条”。“花卷”的原料为精白面粉、香油、精盐、味精、葱花等。油条是花台的传统食品,解放初期就有“长寿的锅奎(好)花台的油条(好)”的赞誉。
花台饼子(又叫酥饼),20个用白纸包成两筒为一盒,是春节美食礼品,在天门久负盛名。这种饼子选料精良,制作工艺考究,其外观黄白色,一面有芝麻而显亮黄,另一面则黄白面皮中似有油要渗出;里面是桔皮、红枣酥糖饴芯。咬一口则酥、香、甜、润,吃后满口留香,回味无穷。
精米加工厂是花台的龙头企业,由于起上早,规模较大,设备现代化,精米加工质量好,品种多,销路畅通。特别是加工的糯米,色白、糍白、糍软、营养丰富,颇有名气。外省市不少商家慕名前来采购。浙江省绍兴酒厂,把花台的糯米作为生产“绍兴”黄酒的主要原料,常年整车调运;还有江西庐山、贵州遵义等地的客商也经常上门采购。12家精米加工厂,2000年加工精米650吨,产值达1000万元。这里还有5家槽坊,生产的白酒质量好,日销量在150公斤;5家木工家具作坊,为本地居民村民制作日家具、农具;还有3家缝纫店,1家铁匠铺,1家皮蛋加工厂,2家豆腐坊等个体企业或作坊,都为花台经济发展,方便群众生活作出了贡献。
《天门文艺》助我登上文学殿堂开发区 熊衍东仿佛就在昨天,一个朝气蓬勃的退伍军人,从大巴山深处走进江汉平原,在明珠一样点缀的天门市区,寻找梦寐以求的、向往以久的、令人神往的天门市最高的文学圣洁之地—天门市群众艺术馆(当时还叫天门县文化馆)!那种神态和心情,可以用虔诚向往和顶礼膜拜来形容。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距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当时的热血青年,已在文学之路上走过了人生和文学事业的风风雨雨。当他双手把在部队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的文学铅字之花呈给当时《天门文艺》老师的时候,就像游子找到了家,像迷失的孩子找到了父母一样温暖和甜蜜。就是从这时起,我一个退伍军人、一个从乡土上走出来的文学初学者,与《天门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天门文艺》让我这棵幼苗,经风沐雨,茁壮成长;将我这块未经雕琢璞石,磨砺锻打,匠心独出;为我这个风雨兼程、艰难前行的跋涉者,遮风挡雨、引路导航。是《天门文艺》,助我登上了文学神圣的殿堂。一、《天门文艺》,助我在文学崎岖之路上起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改革的春风,刚刚从乍暖还寒的地表吹起,人们还停留在姓资姓社的大讨论阶段,惯性思索和传统的观念束缚着中国农民的手脚。虽然已分田到户,但农村趋于平静的早春天气,还是让我这个在部队大熔炉里磨炼了的退伍军人,显得不适应。怀着一腔建设家乡的热情,但遇到的却是神情懒散和目光迟疑的人和事,在部队创作的灵感和敏捷的思维,仿佛被农村最底层的麻木和无助所短路。想在农村大干一场,想深深扎进农村这片沃地,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的念头,在现实严酷的棒喝下,显得是那样力不从心、孤力无助。怀揣文学的梦想,在宁静得有些压抑的冬夜,数着星星,一遍一遍怀疑自己的理想是不是与现实脱钩,路在哪里,怎么样走?迷惘和失意,像两双无情的手,把我往现实的路上拉。我不知道我的路在哪里,我的文学之梦,能做多久?正在我苦闷忧伤的时候,我们天西的文学青年们,因志趣相投,通过联系,成立了芦笋文学社。当时文学社成员有华姿、邹钟星、刘文龙、朱长发、郭珊玖、吴安新、陈默、吴晓珍、前方、杨万春、孙超运和我。当时主编《天门文艺》的彭秉玉老师和刘文清老师知道我们在天西成立了文学社后,从天门搭车到蒋湖,再从蒋湖走十多路泥泞路,赶到文学社开展活动的张港镇新桥乡,在一间低矮的瓦房里,同我们一边探讨文学,修改文章,一边同我们围着土炖钵炉猜拳行令,把文学的氛围炒得浓浓的。我们文学社坚持了几年,每次的活动,《天门文艺》的老师,都会在万忙中抽出时间,赶来参加活动,对我们文学社出人才出作品,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从芦笋文学社走出了一大批诗人作家,像华姿、钟星、郭珊玖等,都在文坛很有地位和名望。当我从芦笋文学社走出来,通过辛苦耕耘,勤奋创作,小有名气后,拖市文化站站长赵国元,从文学青年的谈论和介绍中发现了我。冲破一切阻力,把我调到了拖市文化站,并在《天门文艺》彭秉玉馆长、刘文清老师的扶持和帮助下,创办了一本业余作者自己的铅印刊物—《业余诗人》诗刊。有了阵地,我的文学之路,从此拓展开来。一边办《业余诗人》,一边利用夜晚和空闲时间创作自己喜爱的作品,文学的风帆拉开了,我看到了人生的希望,看到了文学事业的未来。是《天门文艺》的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修改文章,是《天门文艺》老师,无私地辅导我们排版校样,每一期《业余诗人》刊物,都倾注了《天门文艺》老师的心血和汗水,我的文学创作也因之风生水起,从作品稚嫩中,《天门文艺》一步一步扶着我走出来,从文章粗糙中,《天门文艺》老师用艺术的砂轮一点一点打磨成精品。我最忘不了是天门文艺彭秉玉馆长、曾腾芳馆长、刘文清馆长、彭从新馆长、吴家柱老师,在我起步阶段,给予我的扶持、培养、帮助。让我每走一步,都是那样的坚实,那样的底气十足,那样的义无反顾。在他们的辅导教育帮助下,我的农村的题材的诗,先后在地级报刊露面了,我的诗《乡路》经文清老师修改,在《沙市报》发表,当我拿到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时,我激动的泪水脱眶而出,这可是我退伍后的第一首乡土处女作呀。接着我在刘老师的辅导下,先后创作了大量的反应农村最低层人的诗作,先后在《荆州日报》、《群众报》、《荆州文化报》、《石首工人报》、《蒲纺报》、《原野》等小报小刊发表。《天门文艺》彭秉玉老师、刘文清老师在1985年《天门文艺》第十二期为我发了组诗《小镇鸳鸯图》,并在诗后面作了重点介绍。同时,《天门文艺》为了重点培养我,在天门市首届平原诗会上,把我的《小镇鸳鸯图》请当时天门电台首席播音员孙海平配乐朗诵了我的这首诗,在平原诗会名家荟萃的朗诵晚会上,当听到“在小镇最会骂人的数那个女人/在小镇最好打女人的数那个男人//那时候街头的破钟/每天都要敲碎启明星/也是那个时候/小镇出现骂街了/只要那女人的死鬼喝了闷酒……”一幅乡村的风俗图像在剧院观众的脸上呈现,我陶醉了,为诗,更为精彩的朗诵和《天门文艺》老师的精心安排。就这样,《天门文艺》扶着我走过稚嫩的创作初期,留下了歪歪斜斜脚窝,和执著追求的信念。我的一生,将永远与诗结伴,永远做文学之路上的苦行僧。二、《天门文艺》,助我在文学百花之园中成熟从拖市文化站编《业余诗人》,再经过《天门文艺》老师的鼎力推荐,我先后调到新建制的杨场乡文化站任站长,佛子山乡文化站任站长,天门经济开发区任群宣部长,这每一个人生的里程碑,每一个创作的新起点,每一个命运的转折处,都深深打下了《天门文艺》的烙印。是文学,让我从一个农民,变成了城市居民,是文学让我从一个背米袋子的农村青年,成为了国家干部,步入了让人羡慕的公务员队伍行列。这一些,都是《天门文艺》老师栽培辅导的结果。当我有一个小小的进步时,《天门文艺》老师,就极力鼓励我,支持我,在《天门文艺》上,用大篇幅、大版面,重点发表我的诗歌散文,重点介绍我。我先后在《天门文艺》发表《平原的女人(组诗)》(1986平原诗会特刊)、《大平原》、《我的土地》、《五月,有一条河》、《红柳》《瓜棚》(《西江》)、《黑鸟》等数十组诗作,让我在创作的路上,信心更足,力量更大。为了让我能走出天门,他们还重点发表介绍我的文章,扩大我在天门的影响,为我营造了创作的最佳氛围。在我的诗作还很稚嫩时,老师们一字一句修改,又一首一首推敲,直到达到满意为止,当发现我的诗作有了闪光点,他们又像发现了金矿一样,是那样的欣喜和激动,极力把我的诗作往省内外大刊物上推荐。在《天门文艺》老师的推荐下,我的诗作先在《诗刊》、《诗人》、《诗神》、《诗选刊》、《诗歌报》、《湖北日报》、《长江文艺》、《青年月报》、《武汉青年报》等报刊发表。《诗歌报》主编梁谢成先生通过文清老师的极力推荐,在诗歌报头版发了我的诗《黑鸟》!让我的诗在诗坛首次露面!我的诗像丑小鸭,由最初的拿不出手,到各大报刊暂露头角,《天门文艺》功德无量。三、《天门文艺》,助我在文学事业上成果辉煌从《天门文艺》这个舞台上,我走出来,演艺能力越来越强,老师们传授的功力越来越受用无穷。我先后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武汉市作家协会,并被天门市作协选为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先后在全国各大诗刊和文学类期刊报纸发表诗作及文学作品千余首篇,先后在《天门文艺》老师的辅导和培养下出版了《三叶草》(与白守成、刘芳合著)、《平原上的竖琴》、《鹧鸪鸟喊出的平原》,诗作先后在全国十多次大赛中获大奖,诗作被多本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的文集选用,并参加了中国作协和《诗刊》社组织的在福建召开的全国改稿会。今年又是我丰收的一年,湖北日报发我三首诗二篇散文,《当代诗人》第十一期发我一个组诗,《诗潮》诗刊第十一期发我三首诗作,《星星》诗刊第十二期拟发我三首诗,已来用稿通知;《大众》文学期刊发我一组诗,《郢都文艺》用三期发我三组诗。这一切功劳都是《天门文艺》的,这一切成果,都是《天门文艺》老师辛苦培育,无私奉献才取得的。没有《天门文艺》就没有我的文学之梦,没有《天门文艺》,就没有我飞翔的翅膀,没有我一步步从崎岖的小路上走出来的身影,没有我登上文学这个神圣充满幻想色彩的殿堂!虽然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追求名利之心,重于追求文学之梦,被金钱奴役的人们,对文学和诗歌不屑一顾,甚至有的人是嗤之以鼻,但我会始终像《天门文艺》的办刊宗旨一样,怀揣一颗纯文学之心,以自己文学人的身份,去向人们昭示我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我永远是一个文化人,是一个背负沉重文学十字架,在现实中受到磨难都永不言败,永不低头的一个倔强的耕耘者,拓荒者,探索者,飞翔者!《天门文艺》走过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跨过了六十载的险滩沟壑,《天门文艺》将以更加强健的步伐,更加执著的追求,更加豪迈的激情,引领天门的文学大潮,将成为天门业余作者成长的摇篮,成为天门这块人杰地灵宝地的一块文化品牌,成为天门招商引资的一块金字招牌,让更多的天门人,从《天门文艺》上,领略到天门文学的风光,展示天门人文荟萃的风采。今天是《天门文艺》六十周年大庆的日子,也是《天门文艺》六十年精品文集首发式,在此,我以虔诚之心、敬仰之情,祝《天门文艺》永远保持办刊特色和办刊宗旨,永远成为天门文人头顶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祝文集首发式成功,取得预想的效果。感恩《天门文艺》,感恩所有帮助过我,辅导过我的老师,感恩在文学之路上,始终与结伴而行的文学界的前辈老师同仁们! (2012年11月22日夜草就)

【原创】 与自己的契约

文苑 2012-09-10 阅读 1.5万 回复 26


与自己的契约 文/熊荟蓉 去参加了一个初中同学聚会,有些后悔,却也真真欢喜。 昔日舞勺,如今不惑。除了时常联系的伍淑娟,其他的人,一律不知人也不知面,更不知心。 那时候读书真是傻,不只两耳不闻窗外事,连窗内的同学,亦是认不全的。 只记得班长肖正舟,同桌张少红,同铺龚杏莲、钟伏娥,还有好友王月红,可他们,都不在场。 与伍淑娟是最有缘的。当年同窗时,她是老师的女儿,印象原本深些。后来,又教了她女儿三年,联系自然多些。再加上她重感情,大小的聚会总是不忘我,虽然我参加的少,但这份被记挂的感觉,一直觉得很温暖。 好像六七年前,就有人告诉我,说我们初中同学成立了一个群,要我加入。实在是因为忙,总是疏离于人情的交往,以至今天见到群主张泽耀,竟是有眼不识泰山了。 好在群主是有身份有胸怀的人,不计我之过。频频将话题转向我,以示对我的重视。最厉害的是,他居然读过我几篇写酒的文字,认定我能喝酒,几次三番用话激我。 不得已,我只好拿手背上的青和针眼做挡箭牌。酒是没有喝,心里却直怪自己的身体不争气。我一向自诩为性情中人,可是,生活是不容人任性而为的。一个靠声音吃饭的人,声带出了问题,怎么可能再以酒相催! 伍尔夫曾说,岁月波光粼粼,赐予爱与生命,唯有生活不能被他人代替,只会有寂寞相随。 再好的朋友,也不能代替我生活。这是愚钝的我,难得的一份清醒。 只是,终究是不会设防的。提到一个人,一不小心,就走漏了一个最私密的故事。等到他们一笑再笑,才发觉自己有了不堪承受之痛。这种感觉,如同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钻戒,别人却说是假的一般。 有些东西根本就不该对任何人言的。有些东西根本就不能用来笑谈的。悔之莫及的我,陷入了自掘的窘境中。 好在,他们的笑是发散的。他们笑别人,也笑自己。那些年,那些事,好像都在时光中变成了笑料。 看着他们觥筹交错,笑语喧然。我想起了北岛的一句话:年轻时我们都有梦想,关于文字,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现在我们在夜深饮酒杯子撞在一起,听到了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似乎只有我觉出了破碎的悲壮。而他们,脸色被酒精擦得红亮,如出鞘的宝剑,豪情万丈。我不得不佩服,岁月的河流中,他们都成了游刃有余的鱼。 而我,始终是一朵半开的花,心有千千结,无法怒放。 饭后,他们的兴致仍然很浓,力邀我去歌厅。我以上课为由,逃掉了。 不是我太吝啬时间,也不是我不愿分享快乐,是觉得自己的精气神儿和他们,差了一截。 我太了解自己,也太遵从自己内心的原则。我本不是场面上的人,只适合在幽暗的一隅,做自己清淡的梦。 对于朋友,我是宁缺毋滥。过多的拥有,只会疲累。心里留有缺口,才会有拥有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缺胜于丰。 在世间行走,我始终觉得,人与自己订有极其重要的契约,必须保持自我,又能容受万物。这是怀特说的,也是我心坎上的话。 回家铺开稿纸,种下这些微茫的文字。清风徐来,我心静然。 接了几个电话,是他们的,满是喧嚣。要我上完课去唱歌。最后一个,已经到了凌晨。 我从繁盛的孤独里抬起头,捶了捶酸痛的脊背。此刻,我多么想,泡一壶菊花茶,与一个懂得的人,共享。

坚守

文苑 2012-03-14 阅读 2.3万 回复 40
坚守 ——献给文清先生并贺《天门文艺》六十华诞 《天门文艺》是家乡的一本纯文学刊物,它几乎与共和国同龄,近六十年的办刊历史,一路风雨一路跋涉走到了今天。她的脚步从稚嫩到坚韧,她的风骨从单薄到厚重,每一个文字里都承载着《天门文艺》人的辛酸与汗水。 在文艺的春天里,《天门文艺》呱呱坠地,在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中,她经受洗礼。你可以赞叹她坚持不懈地文以载道,也可以对她的不食人间烟火嗤之以鼻!但是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风雨六十年,《天门文艺》初衷不改,高举纯文学的大旗,一路前行地走过来了。 曾经多少文学青年对她爱慕有加,曾经多少文学前辈对她推崇备至,《天门文艺》是我们心中的一个美丽梦想。当我少年的诗情,无情地被时光的砂轮打磨得面目全非,当我仅存的一点激.情,被生活腐蚀得支离破碎,我突然发现,已经很久都没能静下心来读一本纯文学的刊物了,当初我要把自己的文字变成铅字的愿景,早已烟消云散。然而《天门文艺》她一直都在,且从未更改!她原汗原味的文学性,她不媚俗不为金钱所动的信念,鲜明地烙印在她的字里行间! 坚持,就是一种胜利!坚持,更是一种力量!坚持,是靠信念在支撑!坚持,是用行动在表白!而这所有的坚持的背后,都因为有一个人的默默坚守与顽强执着,这个人便是《天门文艺》的现任主编文清先生。 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这更是一个金钱至上的时代,也许你无法想像一个人,他在纯文学的殿堂里默默地守候,无怨无悔无欲无求。六年的责任编辑,十六年的主编,整整二十二个春秋,他把自己也守候成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 一棵小小的树苗,在这段时光里能够长成参天的大树。一个呀呀学语的婴儿,也会变成活力四射的青年。可是一个青春的汉子,就要被这无情的时光雕蚀得两鬓斑白。即便如此,文清先生依然如一个斗志昂扬的行者,坚守着他的责任。他又如一个歌者,在他的阵地上吹响着战斗的号角! 曾经有人劝说文清先生改变办刊方向和刊物风格,把“为普通民众服务”改成“为有钱人服务”,放下严肃的面孔,迎合世俗的口味,什么赚钱就刊发什么。但是文清先生没有答应,他说:“这是我的原则,也是《天门文艺》的原则。” 《天门文艺》是一株未染尘的莲花,她的花瓣上刻写着弘扬正气、追求唯美、摒弃媚俗、淡泊名利!而为这株莲花浇灌施肥的文清先生,冒着被人讥笑为固执古板的酸楚,既做到发扬好传统,又做到与时俱进,并且坚守一个宗旨几十年不变,谈何容易! 《天门文艺》近几年改狭隘的内守为向外开放,在全国互联网论坛上建立了许多投稿基地,不同层次的作者踊跃投稿,甚至具有一定实力的知名作家诗人,也赐予大作,并来信称赞《天门文艺》“小刊胜过大刊水平”。可以说,如今的《天门文艺》是属于全国的纯文学艺术期刊,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这十几年是《天门文艺》由财政养活走向自负盈亏的最艰难的阶段,我无法想像一个以“文化之乡”自居的天门市,一本纯文学的艺术期刊,居然生存得如此举步维艰。我也不知道文清先生是怎样在坚持做好《天门文艺》这道文化大餐,而他的内心又经受着怎样的煎熬,我只知道《天门文艺》从未降低过她的艺术“门槛”,也从不为低级趣味折腰。 虽然我不想说文清先生拥有挺直的脊梁,但是我们看到了他前行着的矫健身板。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正直的文化人,要无愧于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良心!而一本艺术的刊物,必须是现实的严谨的歌者,更应该是历史的文本,要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对现实负责,对历史负责。责任,永远是刊物的根本和使命。 突然想到这就像是只有一个人的河流,一座灯塔孤单地伫立,哪怕雾再浓再大,就算这一束光芒无法刺穿重重迷雾,灯塔依然静静地发射着自己的那一缕微光,并且无怨无悔永不停歇! 2012年3月14日夜于东莞虎门

【庆元旦征文】年终述职

文苑 2011-12-19 阅读 1.5万 回复 27


一次偶尔,点击了《大天门》网,从此,与大天门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篇《红梅花开》,我《听见花儿的呼吸》,我来到了《大天门文版》,结识了众多网友,相知了无数天门老乡,感受到了《随缘自在》的快乐。
在《十二月十九夜》里,我们《与新年握手》,迎来了2011年,《辛卯迎春》的《兔女郎》和我们度过了《春满神州 福满神州》的欢乐春节。《因为风的缘故》,我们有了《春感》,《你听,雨的声音》好一幅《细雨情丝》。《风》,让我们有了《春感》,《一湾春水》充实了《春华》。其实,三月,应该留给女人,因为《三月,女人的季节》。走过《四月》,我们迎来传统《端午节》。一声《蝉》鸣,那是《一只虫子的爱恋》,是对《庆党九十周年》的颂歌。一次《故乡行》,我回到了朝夕《梦》想《我的家乡》,见到了《咱爸咱妈》。我希望咱《乡村女人》的老妈和老爸《老两口》,晚年天天享福,天天生活在《老人节》的幸福生活中。《家乡纪事》里,想到了曾经的《农村四季》,曾经的《花台旧事》;想起了《家乡小菜》《大米粉子》;想处暑里母亲煨的喷香喷香的《鸡汤》。《谁是你的另一半》?《白发情深》那里有《家的感觉》,其实,《家是盆火》,是温馨的港湾。《落叶沙沙》,我们《秋天寻味》,感受《秋之韵》,在《秋雨》过后夜晚,欣赏《狐月》当空洒下的《月光》,想起《儿时的中秋节》,想起了《家乡的小河》,想起了流淌的《小溪水》,寄托《月下故乡情》。我们最要《感恩》的是祖国!《国庆抒怀》,我要呼唤:《祖国啊,母亲》!因为这是《妈妈的生日》。我面带《微笑》,站在开满《野菊花》的天门山上疾呼:《再大的雾也不能》阻止得了《我爱天门山魂》!因为我是《天门娃》!我愿《在心中种下一棵树》,为家乡撑起一片绿叶!
我要感谢杨局,您每天伸出温暖而有力的手,激励着我前行;我要感谢依依斑竹,在我失意的时候鼓励我。在此刻,要感谢的太多太多......。
曾经的我把江枫美女当成风流才子,是清晓妹妹纠正了错误的我;曾经的我想和风帆去张家大湖“打鼓球”;曾经的我为家乡美食和飞雪你来我往争结果;我曾在开板片片找果实;我曾在佛王殿里和木锅争风吃醋喝酒谈感情,最后东倒西歪吐心情;我曾得传龙老师身传言教,金玉良言;我好想多读读天晴才女的情感诗篇。
我不是作者,更不是作家,我只是一个对文字感性趣的人,在大天门网一年来,感受了大家的热情,也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在这里,我玩的开心,我闻到了家乡的味道,亲人的情感。“喜庆龙来新岁月,笑迎福祉兆麟祥。”在新的一年里,祝各位网友事业有发展,生意更兴隆!祝大天门越越来越好,越办越红火!

【原创】锅盔情结

文苑 2012-08-22 阅读 5.9万 回复 104


http://bbs.datianme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208/27/185811gzg9gqmpmyrsq45l.jpg

【金虎原创】
从小在天门长大,每天早餐十有八九是吃锅盔,久而久之对锅盔很不以为然了。后来出去当兵,在外地日子长久了,经过的地方多了起来,突然发现:在各地的各种早餐食品中,居然没有锅盔这玩意!是名符其实的,独一无二的,天门专利美食。于是,心里开始惦记起锅盔来,决心有一天回到天门,一定饱食锅盔。
锅盔的品种还不少:葱花猪油锅盔,干面五香锅盔,转酥饼状锅盔,腰子锅盔,土锅盔,酥锅盔,切锅盔等等。吃法上也五花八门:锅盔包油条,锅盔沾豆豉,也有包腌菜,包杂辣巴子吃的。泡在汤水中吃是另一种味道,无论是面汤,粉汤,肉汤,骨汤,鸡汤,甚至是白开神仙汤,芝麻的香味,面壳酥味,余味绵长。用油炸后下火锅,放在蒸肉底下做底子,常常消失得比主菜快!
锅盔做得好的,当数干一(乾驿)镇。记得1967年,我参加工作不久,就下放到干一。那时每天跑竟陵——干一的车称为“代客车”,是老解放牌的货车,上面加一帆布顶,里面加两条木板座,一天一趟。我到干一时,已经过了午饭时间,只得下馆子。在狭长的老街上有一家面馆,还有刚出炉的锅盔。二两粮票一角钱一碗面,一两粮票五分钱一个锅盔。那锅盔的味道不一样,焦黄的面壳布满芝麻,里面分五六层松软的面,每一层有葱花,涂有酱油、稀芽糖、猪油渣。一吃满口酥香,令人难忘。
当地流传着:“亁子驿的锅盔,田二河的粉”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经常到武汉出差,总要到干一吃早餐。把车停在镇东一家分馆,那里的锅盔做得特好,切得四方四正,用盘子盛的,一层层像千张皮一样,焦香松软,十分地道。
我家一位表弟,也许在外时间久了,对锅盔情有独钟。只要从家里带东西,一定不能少锅盔。有时馋了,还让家人打包寄过去。每次总是二三十个。可锅盔时间稍长,就软了,吃起来像牛筋一样。表弟则有办法,用微波炉一转,就像刚出炉一样。有时用油发后下火锅,有时做烧鱼的配菜,有时做蒸肉底子,有时炒了沾酱吃,顿顿不离锅盔!
吃了几十年的锅盔了,直到1996年才知道,锅盔居然是一种保健食品呢!那时,医院聘请了湖北中医医学院的一干教授坐诊。我们发现钟祥籍的陈国权教授对锅盔情有独钟,早餐常常吃锅盔包豆豉。在一次学术讲座时,提到天门的锅盔:“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地的饮食常常与当地的地理气候相关,天门的锅盔就是一例。天门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属于水网湖沼型地区。四季分明,气候湿润,易得脾胃方面的疾患。天门人很聪明,发明了锅盔,可以健脾祛湿,常年食用可以达到保健作用。麻辣火锅也是如此,重庆雾瘴严重,一吃火锅出一身臭汗,祛除瘴气对人的侵害。”哎呀!我们祖先真厉害,发明了锅盔,让子孙享受福祉!不仅是经济实惠的美味早点,而且能强健体魄,减少疾病。
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锅盔成了送给在外地的天门人的“节意”(礼物)。其外包装五花八门,有纸盒纸箱,塑料袋,旅行包,拉杆拖箱。数量规格也极不一致,10个、20个、30个、50个,少数60个的,没听说80个的。多数是自己或托人带往目的地,少数托运。据说,宅急送的老板是天门人,按规定不允许托运熟食,天门锅盔例外。
两月前,在广州我的一位同事是河南商丘人,从家乡带去真空包装的土特产食品,叫面制锅巴片,口味有点类似锅盔硬壳。使我想到家乡的锅盔,如果能有一种能保持锅盔原味的包装该多好!可以成为最美味的方便食品了。无论到世界那个角落,都可以吃到锅盔了。
前几天,刚回到家参加了一次同学聚会,我问在外地的几位老同学,早餐吃什么?大家异口同声说:锅盔!我接受了买锅盔的任务,到陆羽广场饮食一条街,号称“天门第一锅盔”的餐馆去买。在等待时,和师傅聊起来。当我提到天门最好的锅盔是干一时,师傅露出自豪的笑容:“我就是干一的!”当听到我同学有来自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时,特意多放一些芝麻调料,分量也多了一些,烤的焦黄焦黄的,名符其实的“鞋板锅盔”。并说:他们回来一趟不容易,让他们尝尝真正的干一锅盔。



好人张良生

文苑 2014-07-26 阅读 1.6万 回复 17


张良生老师曾是我的同事和领导。因为我到南河中学任教就是作为教导主任的他和校长杨林森到田间找我的。记得是1979年的秋天,我跟老婆子正在直新河(自留地的地名)的棉花地里揪棉花,出工的大路上走来了两个人,我都认识,原来是杨林森和张良生两位。就听到杨林森喊我的名字(他的爱人与我们老婆子是老表)我走出棉田来到他们面前。只听张良生说:“我们是想接你到南河中学教书。”接着杨林森校长跟我说明了具体事由:原来南河中学初二年级(2)班的班主任在开学时突然往新疆跑了,他知道我擅长语文教学,所以推荐了我马上接替该班的班主任工作。这是天上掉下馅饼的事,于是我和老婆子都答应了。
这位张良生老先生在我的印象中还比较近人情,是个老好人,就是有点小资,有些“迂腐”和“学究气”。略举几例:他对物理学很有研究,所以经常讲他的物理实验。最有名的算是“夫妻做爱的时间和所消耗的能量指标”。他说:“你们知道夫妻间做爱多长时间为好?”老师们都说:“这个不知道!谁也没有研究!”“我是每次都做了记录的!”接着就煞有介事地拿出一个笔记本,把他的私下流水账公之于众,惹得老师们哄笑不止。
另外,有一次坐永隆河的渡船,他老先生怕他的爱人被人挤倒(因为他自己知道已经身怀六甲),突然对船上的人说:“请注意,这个女人有问题!”别人怎么知道有什么问题?齐刷刷地望着他。他的爱人叫方家习(哥哥叫方家法,是我小时候的同班同学,蠢得很!)也出来说:“鬼话!”他跟方家习说,我是怕你被别人挤倒,所以才那样喊的!
老爸病了,他跟爱人方家习一起去看望,他有课就先走了。结果后来方家习一个人回家坐长途汽车,因为打瞌睡坐过了站,本来应该在杨峰下,却坐到五三了,结果是又坐回头车,他对老婆打趣说:“人家都说汽车快些,你是坐汽车还慢得多!” 最好笑的是一个人用板车把病逝的老爸拖回家。他老爸在七里湖医院不幸病逝,院方通知派一个家属前来领尸,那时候家里只有他和方家习两个人,难道还要老婆去?不必!自己一个人就只身前往。说实话,一个人拖着一个死尸在路上行走,天色已晚,在昏黄的月光下,自己的心里也发毛!七里湖距他家也有十几里地,他便一路小跑,一边唱歌(壮胆),一边做祷告。口里念念有词:“我的老头还是很讲理性的,拖着他的尸体就好像拖着空板车!”等跑回家里,回头往板车上一看,我的妈!怎么不见老头子的身影?原来他把老头子的尸体用一个破旧的花帘子(晒棉花用的)裹着,不知道在哪里弄丢了。他赶忙拿起手电往回跑,在一个桥头(陆家寨,他记起在此地颠了一下),他看见老头子仰卧在地,赶忙又转回来拖板车去收尸。
1990年,受南河中学杨林森校长的委托,我将与张良生老师一起出差武汉。张良生早就想带老婆方家习到武汉游览一番,正好南河中学想买一副乒乓球台,杨林森校长就叫张良生带老婆、也叫我带上老婆一同前往,我们就正儿八经地“腐败”了一回!可想而知,旅差费是学校报销。我还顺便买了一把高档二胡、一个电子琴。张良生在出发前约法三章:1、尽量缩减开支;2、饮食要节俭;3、多多步行。我们一行四人就依计而行!两个女人都晕车,到武汉就呕吐不止,好不容易上得过路天桥,张良生就大发感概:“这么多的人是从哪里来的?”第一餐我领着找了一个很经济的餐馆,四个人吃了3.6元。“这个餐馆很不错,又经济又实惠!”第二天他们要参观武汉长江大桥,我将军一般带领他们穿行于武汉市的大街小巷,从不问路,只把张良生看得目瞪口呆,直竖大拇指:“你对武汉这么熟?”又到了吃放的时间,我只好停下脚步,“不过桥了?”“不过了!”“今天吃什么?”我问。“不要苦了自己,还是喝点小酒!”可苦了我,在汉阳大街上,跟他一起拿着个大瓷碗走了好几里也没有看到卖散酒的地方,还是领导先开口:“就买一瓶瓶装酒!”我买了一瓶回到两位女属那家餐馆(我们叮嘱要她们原地不动)那一顿吃了6元4毛。晚上又回到原来的酒店,吃了4元钱。期间张良生又拿出了一个记事本,我一见就将头扭开,服务小姐走过来:“你们干什么?”“记账!”张良生的回答勇敢而顽强。“四个人的生活开支记个什么?”服务小姐笑着说。我羞愧至极,恨无地洞可钻!
在回到旅社时,我老婆受不了饥肠辘辘,执意买点水果,张良生执意不允,只好作罢。其实,他偷偷地买了一包瓜子。到旅社又发感概:“这瓜子怎么吃不饱?”我说:“要想瓜子吃饱,起码要两麻袋!”四个人分吃了我老婆买的一斤橘子,就和衣而眠了。期间有一次服务员查房,张良生跳起来说:“我们都是夫妻,带了结婚证的!”听他一说,我吃了一惊:“我真是没得他过细,我还没带结婚证呢!”
我还听说,方家习在家里也是很不管事,屋里屋外到处脏兮兮,堂屋里鸡屎点点,餐桌上鸡粪涟涟。他有个大女儿也在南河中学教英语,一个大姑娘家没有裤带,想申请老爸买一根,张良生说:“现在的皮带贵得很,你用辫须子(意思是棉花线条子)系不得?”据说,他对自己的孩子管教甚严,女孩子要买一点卫生纸也都要老爸批准。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张良生老师,一生节俭,终有好报。他只有两个知书达理的女儿,他现在退休后在沙洋跟女儿女婿一起生活,退休金3000多元,但是依然故我。他每天除了锻炼身体(每天坚持早起跑步,跟他一起锻炼的老家伙都觉得这位穿一双破旧的解放鞋的是一位中教高级教师,并且享受3000多元退休金),再就是用捡来的、建房子时留下来的边角余料做家具,比如衣架、碗柜什么的,害得女婿要将那些东西丢出去!


别了 老兵刘满青

文苑 2018-01-26 阅读 2万 回复 13


别了 老兵刘满青 老兵刘满青走了,走的是那样突然,他来不及与老娘、妻子、儿子道一声别,悄然无息地走了,让人震惊、让人伤心,留给亲人是无尽的思念和抽泣。 刘满青,被他的战友们称为“门板”的老兵,1987年10月入伍,在湖南怀化二炮部队服役,次年跨兵种调入新疆空军,从此在戈壁大漠深处的空军机场站岗放哨,过着顶黄沙冒风雪的艰苦生活,由于他人高马大,能吃苦,工作认真,军事素质过硬,被人称之为“门板”,深得首长的喜爱。在其义务兵役将满之际,考入空军后勤学院士官班,经过两年的院校学习,再次返回新疆空军,当了一名军士长,从此在这戈壁沙漠中为祖国站岗放哨,一干又是八年,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边疆,献给了国防,成为时代最可爱的人。 2000年服役期满的刘满青转业回到了家乡,却赶上了国有企业大多关停,企业职工下岗的时机,政府无力安置退役士官,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了自主择业,从此成了自由人。由于在部队十几年脾气性格养成了耿直,部队学到的知识在地方又没有用,他尝试着多种方式挣钱都无功而返,不得已选择了外出打工,他先后到建桥工地帮助人家搞管理、长江码头管理货物,但工资都不高,除了自己的日常开销,没有多少钱回家,家里日渐艰难。特别是在儿子临近高中,消费日益增多,妻子又患上股骨头坏死的毛病,不能打工在家静养,家中拮据程度是可以想象的。为了使家人能够生存下来,他再次回到家中,选择了开三轮摩托车送货,凭着自己健壮的体质挣钱养家。从此,建材市场多了一名开摩托三轮身材魁梧、等人雇请的搬运工。 冬去暑来,常年挥汗如雨,不论三楼五楼,还是一二十层的高楼,都不能阻拦他的脚步,背负着百十斤的货物,一步一个台阶的往上爬,将货物送到指定的地点,从事着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有时客户要的急,即使是三伏阔暑的中午,也不顾是否中暑都能将货物及时送到,把军人那种特有的作风带到送货中。久而久之人们都知道建材市场有一个叫“老刘”的送货工特别讲信誉,只要他答应的不论什么货物都能按时送到。开店的老板喜欢他,因为他能克服一切困难,将货物都能按时送到,所以只要有货物都愿意叫他去送;客户喜欢他,他搬运的货物安全无损,得到客户的满意,更多的客户是以递一根烟、泡一杯茶表示感谢;同行们喜欢他,因他人老实不知尖巧滑坏,合伙送货背楼,宁愿自己多搬多出力也不给同行说话,所以同行们都愿意与他合作。这些年不知他流过多少汗,搬运过多少货,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这些都没人知道,唯一家人知道的是他头发花白了,背也驼了,但唯一不变的是他那爽朗的性格和对亲人的爱。正是他这些年顽强拼命的挣钱,不仅供养了儿子读完了高中上完了大学,以及妻子的必要的医疗费。刘满青的艰辛终于换来了曙光,妻子办理了退休,能拿到一千多元的养老金,儿子在2017年10月考入事业单位上班,应该说家庭生活从此步入正轨。刘满青在欣喜之余,多次对家人朋友说:“我再干两年挣点钱,帮助儿子把婚结了,把老婆的病治好,以尽一个做丈夫、父亲的责任。” 2018年新年过后的第一场雪,使天气变得特别寒冷。1月5日早晨,他比往常起床更早,他告诉妻子今天有一趟货在八点之前必须送到,不然要当误人家施工,临出门之前还特别关照妻子,今天天冷多睡一会儿,说完便离家而去,谁知这竟是诀别。七点五十分他准时将货送到西门一幢楼前,他迅速将货送到三楼,当第三次返回车旁时,站立不稳的他便坐在车前的踏板上,就此一睡不醒,当被人发现后送往县医院抢救,被诊断为脑溢血,已是生命垂危,当即行开颅手术,然而为时已晚,他在与死神顽强抗争十二天后,终于狠心地抛下八十多岁的白发老娘,离别他发誓钟爱一辈子的妻子,告别仍需他帮助的儿子,走完了他奋进艰难、不屈不饶的一生,留给亲人的是无尽的思念,留给战友、同学、朋友的是万分的惋惜。戈壁站岗十三载,保家卫国人最爱;退役无奈成挑夫,养家糊口人难耐。背楼路上他倒下,舍娘别妻不再来;人闻惋惜洒泪水,此等悲情为何在?

闲聊下棋

文苑 2015-06-02 阅读 1.7万 回复 31
说起弈棋,那是我的最爱了。如果几天下来不去杀两盘,心中那股难受啊!像几天没吃上饭的饥汉,急着要去找食物。像干渴的嗓子眼里冒烟了,着急要喝水一样。因为我爱下棋,所以每逢厂里双休,媳妇就会嘟囔:看你那样,魂都不在家里了,做啥都丢三落四的。去去去,找你的狐朋狗友玩去。我当然乐呵呵的顺从,一溜烟就迈出了家门。往往不战到天发黑,棋局是不会散的。这就是我,爱下棋。大年前三天,我从十堰赶回天门与亲人好友一起团圆过年。热热闹闹,乐融融。
初六中午酒足饭饱后,一时感到棋痒难耐,就约朋友一起去了陆羽棋社。走进棋室,立即被那热闹的场面吸引。一副象棋两人对弈,七八个人站在边上围观。大家操着纯正浓厚的天门腔七嘴八舌,评头论脚:“你的马抢怎走才抓兵“;”炮走则西打车“;”你是啷怎屁,一咔都看不到棋“。每每遇到骗招和妙手,旁观的比下棋的还着急。大伙的观点时而对立,争得面红耳赤。时而统一,开心呵呵。这就是棋的乐趣。古语说”观棋不语真君子’”,大概是指特定的比赛场合吧!我倒认为:棋乐,棋乐,大家快乐才是乐。
老乡们看我是远道而来,客气的给我让位。我也技痒,就没推辞 。上手执先,兵七进一,以仙人指路开句。对方也不含糊,炮二平三,用卒底炮相对。我炮二平五,他马八进七。一时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走到第38招时,我用牵制和围困战术白吃一马。对方看大势已去,推盘认负。换上换下。连下三城。这时,边上来一人大声说:消开,消开,让我来。他个子不高,长的浓眉大眼,40岁左右。一看就是精明能干的那种人,棋友们都叫他“天门第三”。我知道来了高手,精神愈加振奋。老乡客气,让来让去,还是让我走先手。推辞不过,就以中跑横车盘头马开局。对方用屏风马,两头蛇应对。盘局进入胶着状态,走到70回合时,我以马炮双兵的优势,勉强战胜对方马炮士象全。这局下来耗时一个半小时。天色已晚,老乡挽留再开一局。无奈家人来电话催促,只好收兵回城。这时大伙又吵开了,“天门的象棋不行啊!外边来个人都把天门高手砍了,天门的棋要提高哦!”我心里知道,对方棋力和我相当,只是让我执先手才侥幸的。
各位看客。其实,我下棋也不算泛泛之辈。为追求棋技,苦心研究过多年。对开局,中局,残局,以及国家特级大师比赛的经典名局都仔细分析过。由于资质所限,不能爬高登顶,到现在为止,只能达到国家业余2流水平。我唯一引以为骄的是,不用看棋盘也能和人对上一局,那就是人们常说的“闭目棋”。我不会写文章,只是健谈,喜欢说。一旦说起下棋,自然会滔滔不绝了。前三年,国家特级大师许银川来十堰交流指导棋艺,以1对10,并以10倍的赌注开赛。就是说一个人同时下10个人 ,你出报名费50元,胜可以拿走500元,输或者平都不还本金。这样的比赛规格,震慑了多少十堰高手。我抱着横竖是一输,就当交钱学艺了,以平静的心态参加了比赛。上场以中跑巡河车稳健开局,许大师用顺平双横车对攻。棋来棋往,下到48回合时,我以少一兵的劣势,顽强对子逼和。现在想起来那局棋的惊心动魄,还心有余悸。假如不是许大师以1对10分散了精力,那我是万万招架不住的。弈棋。怡性。陶冶情趣也。如果说我的人生是一条河,棋就是河岸上的一朵不谢的花。永远为我添香,永远陪伴着我。


牧夫印象

文苑 2015-01-22 阅读 2.5万 回复 49


牧夫印象
辞旧迎新之际,实在良多感慨。不知该先祝贺三位实力派新版主的加盟,还是该先感谢江南和牧哥两位老版主对文版的无私奉献,特别是对之玉的无限关爱。临别之际,竟有些无语凝噎!
牧哥是我文学的引路人和恩师。“五华玉女”这个昵称,是他帮我注册所赐,他希望我的文字“温润如玉”。三个月之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牧哥带我走进了大天门这方文学净土。瑰丽的文学殿堂,吸引着我这个骨子里喜欢文字的人。如鱼儿回归浩瀚的大海,鸟儿翱翔蔚蓝的天空,在这片春意盎然的百花园中流连忘返,尽情享受着这文学家园带给我的无穷乐趣。在这里,我结识了一帮文学朋友,慧心如兰的之蕙,率真豪爽的之情,内敛厚重的小叶,随性真诚的之弘,睿智诙谐的独孤,耿直执着的海河……一路同行,乐不思蜀。

牧哥常对我说。刚开始学习创作,慢慢来,才能做好,埋头写个三五年,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文字也是一种修炼,多揣摩名家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写作亦无其他,唯手熟尔。我时刻牢记牧哥的这些金玉良言。从竟陵之社,到竟陵作协,这一路走来,文字慢慢变得精练些了,有点韵味了,不像以前那么生硬了。多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少了一些平铺直叙。每发一篇新帖,牧哥总是这样一如既往地鼓励着我鞭策着我。前几天写的一篇《阿嘟嘟》,牧哥大加赞赏“文气十足,内容饱满浑厚。欣喜地看到之玉精神世界的升华”。没有牧哥和各位版主贴心的帮扶,就没有之玉今天文字的不断提升,以及无穷的写作灵感和源泉。没有牧哥至真的鼓励,之玉甚至不知道她的文学梦还能不能重新延续。牧哥,你不做版主了,之玉真的有一种失落感。你,辞别的太突然,以至于之玉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

骊歌声声,寒烟袅袅。读着牧哥临别的回贴赠言,令我无限感伤。缕缕惆怅中,我不由得暗自落泪。“已作竟陵客,无关是与非。忍望云上雁,或有雨中归。残夜莲花落,深冬月影微。伤情离别泪,切切休沾衣。”字里行间,情真意切,不舍分离,不忍别离,这诗太让人伤感了。我想,铁石心肠的人看了都不免伤感伤情。 牧哥是极重感情的。每每给文友回贴极其中肯,语言幽默,诙谐,委婉。在大天门与各位文友相聚相识,怎么能丢下之兄们,说走就走呀。可能实在迫于无奈了。这一点,我应该比大伙都了解。牧哥是我的同事。他满腹经纶,言行谦谦有礼,眉宇间藏着一股浩荡正气。在大家眼里,他与人为善,淡泊名利,除了教学工作外,看书,写作就是他的爱好。

我们知道牧哥的旧体诗堪称一绝。文风婉约,词藻清丽,音律和谐,浑朴自然。他的作品在全国五十多个专业诗刊发表。《中国诗词》,《诗词家》,《中国诗词选刊》等等顶级诗刊亦常见牧哥的作品。在大天门论坛,牧哥与雨村先生,还有傲啸客的唱和之作,阳春白雪,令人惊叹。他的杂文嬉笑怒骂,文字犀利。在论坛,牧哥与叨哥的唇枪舌战,将文版搞得风生水起,是论坛的一道靓丽景观。他的小说笔法娴熟。《葫芦湾1973》和《千年》独具匠心;《刀客末路》属于网络搞笑之作,故事精彩,雅俗共赏;最近的一篇小说《微光》即将在《长江文艺》刊载。限于版权,他的许多作品还不能在大天门文学版看到。
网海如人生。尽管网络虚拟,而每张屏幕前的那个人一定是真实的。真挚情感的交流和沟通,那是心灵的对话,让人温暖如潮。而牧哥,与我就在同一个办公室,我最能体会这种贴心的情感,总是拿大天门的一些趣事与同事津津乐道,侃侃而谈。 离开大天门,牧哥的心里估计也是极不平静了。好久不见他发表QQ动态,昨晚也有了更新的内容。“离开大天门感赋:相逢当煮酒,共扫六街尘。 楚客同心满,汉江残梦频。清风可念我,枯叶莫思人。冬至竟无雪, 哪堪去摘春。”这,想必在泪光中写就。 拳拳之意,赤诚之心;今当离别,令人涕零。


宁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绵如羊
——幸运星画室\画僧王涛
朋友让家里的小侄子过来跟我学画。

画了两次后家长打电话过来,说孩子不适应我的教学方式,并且孩子还细致地分析了我与他以前所学画室的不同。

孩子说:王老师不准一次画成,非要反复修改,不准自由想象,非要按要求画,下课后王老师也不会放电视做游戏!
呵呵,当然我也不会变着方法老带孩子去肯德基之类的地方去做蛋糕去玩耍。
一次画成很好,但要对形与对象有基本的尊重。自由作画很好,但艺术的自由不是无规则的野逸,艺术表现的本质是带着镣铐跳舞。

该针对性的规范一下了。

不过, 孩子真的很不错,他敏感的体会到了这些区别。并表达了自己的不适。家长也很不错,及时与我进行了沟通。

其实,我也在把他作为一个案例给老师们上课:"关于商业化的教学设计与教育化的教学设计的异同"

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下,塑造的是全然不同的能力和性格。

其实教育并不神秘,无非是知识的传达、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方式三大要素。讲什么知识塑造怎样的人格是目标,教育方式是达成的技巧。

我的要求是,在坚守良善的前提下,让孩子学习未来有社会竞争力的知识,塑造有竞争力的人格,教育方式则选择能让孩子变得强悍坚毅,具有社会竞争力的方法。

所以在我这里,这个已经学画三年的孩子感受到一种空前的压力!
其实我只需要给他一些迁就,即可让孩子喜欢我。但他已经被迁就了三年!我怎么忍心再去迁就他?
教育就是让他改变!教育就是让孩子成长!
这也是幸运星画室的学员能考中国美院、中央美院的法宝。
培养出有社会竞争力的学生才是我的目标!

那些希望孩子快乐学习的父母,该醒醒了。那些为了招生而无底线投其所好的教育机构更该反省一下了。
或许全都忘记了丛林竞争法则,希望孩子在老师、家长的呵护下永远做一只在太阳底下的小兔兔,萌萌哒就好。但丛林永远不会消失,竞争永远存在。
每一寸光阴都有其独特的价值, 儿童时期一定要美好。但人生是个有序的链条,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尤其是竞争的能力与品质,一定要从小抓起!

有没有告诉过孩子无论是和风丽日还是凄风苦雨,都要努力适应环境,并具备勇于竞争的意识?

有没有告诉孩子,无论时代价值观如何更迭,家族金钱如何积累,但“追求卓越”是一个人永远不变的目标?

阳光总在风雨后,在学习中,我们追求的是克服困难后的喜悦,而非游戏玩耍的大笑。
降低教育标准是商业化教育机构致命的癌症,在向全国漫延,用一些是似而非的理论伤害着每一个孩子和家庭。

很多人说自己奋斗一生苦了一生,现在条件好了,希望孩子轻松一点。
呵呵,你有没有大清王朝的家底厚?
但清朝的王子们的学习恰好最幸苦。
每天早上天还不亮,大臣都没来上朝,小皇子们就已经起床去上书房学习了。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开始读书,学习内容不仅有满汉蒙三种语言,更有文史典籍,骑射武艺等等,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没有午休,全年只放五天假!

所以即使嘉庆中衰,清末覆国,但该朝皇帝个个“勤政”,从未出现过汉灵帝、唐武宗、明万历等不学无术的荒唐皇帝。

可惜的是在技术革新成为世界浪潮时,由于大清国在皇子们的知识系统设置上出了问题,导致清代国运衰退不可避免。
有竞争力的教育,有勤政的竞争型人格,而没有一个有竞争力的教育知识体系,是大清灭亡之本!

这也是天门很多画室,学生资源多而始终出不了人才的原因。
竞争力的培养使幸运星的熊一蓓在6万5千人的竞争中以全国110名的成绩考入中国美院,使熊乘帆以全国23名的成绩进入国美附中,使潘永傲以全国第2名的成绩进入鲁美附中!
没有哪一份成绩来自于日常学习的嘻嘻哈哈轻轻松松。


台大吕世浩教授总结了一句清皇族教育理念——宁可教子猛如狼,不可教子绵如羊。

这并非是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凶狠残暴的人,而是希望后辈能有魄力有能力,手挽狂澜,超越前人,安邦定国。
我们不需要孩子有安邦定国之才,但让他成为一个有社会竞争力的人却是我们的责任。

望子成龙说起来很简单,但若不知把他放入大海深渊藏龙卧虎之地,不知给他以风浪险阻狂风暴雨的洗礼,不知给他以心性习气的艰苦磨练,孩子不知不觉会成为池塘里荷叶下一只庸懒快乐的小虫。

快乐很好,但生态系统太弱的快乐,会随时有灭顶之灾!
活在当下很容易,但能一辈子从容不迫的活在当下,并不简单!

烦恼即菩提

文苑 2017-10-13 阅读 1.3万 回复 7


烦恼即菩提 ——幸运星画室/画僧王涛

十一长假,初高中美术班的学生们终于有时间来练习了!
不容易,绘画看起来很轻松美好,但学习的过程却充满了艰辛。在大家秀旅游照时,这些孩子却在一笔一划的描绘未来。


人类告别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自然化生存,走进了城市,但在资本的丛林、在人性的旷野,我们似乎活得也并不容易。

人生逆旅、百代过客。
我们渴望力量,老天却给我们设置了太多困难。渴望智慧,老天却给我们太多疑惑。
我们渴望勇气,老天却让周围危机四伏。渴望财富,老天却只给我们赤条条的身体。

是造化弄人还是命运多舛?难道真是天地不仁,苍天无情吗?

可为什么世界上却百草丰茂,生灵美好?其实上天有好生之德,春花秋月,和风细雨,温情与爱无处不在。
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上天不会让哪一种生命能不假思索而轻松地长存于世,哪怕是地球上一度的霸主恐龙。
温柔慈悲之外,上天以狂风暴雨、海啸烈日选择和成就着万物。

故生而为人,奋力进取是一种宿命。
因为命运从来不会让你坐享其成。所有你想要的答案与结果都蕴含在问题和困难之中,你必须用思考、行动和拼搏去寻找,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且将红尘作道场。
其实所谓的逆境、困惑、痛苦和贫瘠都是老天给我们的滋养。如同莲花脚下那滩厚重而营养丰富的污泥!
如果你心中有一粒执著向上的种子,你便会在泥的滋养下成长为袅娜娉婷风姿绰约的莲花。
如果你沉迷于蒙昧与痴愚,你便会腐烂埋葬于生活的暗流之下,化为枯叶尘沙,成为滋养他人的淤泥。
天地之间无弃物,你不主动成长,便去被动地成就他人。

所以不要害怕挫折与困顿、不要恐惧烦恼与妄想。烦恼告诉你当下诸事的缘起,困难是在提醒你前进的方向。
所以佛说: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

红尘道场,烦恼即菩提。 觉悟的人生里,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
能在这个不二法门里找到安身立命之处勇猛精进,便是一个智者勇者无畏者真正的生活。




满园春色天海龙,踏青偶遇潘老总 ≌≌≌≌≌≌≌≌≌≌≌≌≌≌≌≌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头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题记
≌≌≌≌≌≌≌≌≌≌≌≌≌≌≌≌


酷爱钓鱼的我,心系春光,梦萦钓场,然而最近一段时间,却无暇享受惬意的渔乐生活。作为工薪阶层的我,本来每周都有双休日的,但因为无休止的加班,让我踏春、渔乐的希望化为泡影。坐在办公室里,也只有望洋兴叹的份了。 这个周六,终于盼来了休息的时间,可惜也仅仅只有上午半天的放假时间。尽管如此,我也得好好的把握好这来之不易的休息时间了。 由于爱人的积极参与,垂钓是不可能的了,由此,寻春、踏春就应运而生了。 车行近20分钟,来到了“天海龙生态园”,虽还没有开园(还在建设中),但满园的春色早已跳出墙头来了。 如此美景,驻足徜徉,也大可不必了,那就赶紧进去看看。见还没有工作人员,我们就像两只小蜜蜂,一头扎进了花丛中。


微微的清风吹拂,绿绿的小草眨着眼睛,舞动着那纤细的身子,就像顽皮小孩,是那样的亲切;一抹朝阳,若隐若现的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就像是多情少女眨动着无数秋波,在河面上起舞。


河的对岸是还没有修建完善的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小桥流水。虽不曾近见,但尽显古城风韵、生态园林,想象完工之后,那一定是美轮美奂的园林、宫殿,高端、大气、上档次。对面的小树丛里,那些不知名的小鸟在放声歌唱,就像有说不尽的情话,呢喃的鸟语中,欢快的唱着春天的歌谣。


岸边的泥地上,一对对的青蛙恋人也在应和着,呱呱的唱着只有它们自己才懂的旋律。更主要的是成片的金盏菊,黄橙橙的,好似橘黄色的大毡子。




偶尔,一只顽皮的老鲤跳出水面,舞动着略显笨拙的身姿,在金色的朝阳里起舞,一下吸引住了蛙鸟们的眼球,待到笨重的摔回到水里时,才立即引来了蛙鸟们的狂笑。 岸堤上,成片的樱花也在这春光里争相开放,尽管这气温冻红了它们的小脸,但这更显得它们美丽“冻”人。 看, 它们正扭动着纤细的身姿,随着微风轻巧的舞动,仿佛也在应和着春天的节奏,尽情的狂欢着。




我们完完全全的沉浸在这春日的美景中,自由呼吸、任意遨游…… 继续前行,欲穷其林。当我行到这河的尽头时,看到一个人正在作钓。作为钓鱼人的我,还见得这样的情景,于是我三步并作两步的向钓鱼人跑去。天下钓友一家亲,因为我们有共同的话题,碰面就有千言万语。接下来的情形,大家就可想而知了,攀谈是必不可少的了。从攀谈中我了解到,这个钓鱼人可有来头了:首先,他是我们天门市钓协的领导,其次是天海龙生态公司的老总,专门负责公司推广。姓潘,我就叫他潘总。他和蔼可亲,没有一点领导的架子,很是健谈,尽管我们萍水相逢,但潘总无话不说:什么渔事、钓技、垂钓比赛的推广、公司的发展与前景……都能娓娓道来。


今天潘总闲来无事,就在公司里随便拿了一根杆子,自己挖了几条蚯蚓,玩起来传统钓了。传统钓也是潘总的拿手好戏,尽管今天天气有点闷,鱼也上浮了,但潘总还是有几尾鱼的收获。看看鱼护里几尾大红鲫,都在半斤以上。


老潘看我把这鱼当作红鲫了,赶忙帮我纠正,那里是红鲫啊,是田鱼,是从外地引进的优良品种,市场价格50多元,比我们当地的鱼好吃多了。 不知不觉,我们聊了一个多小时,此时,风力有所增加,河里的溶氧性也逐渐加大,鱼口也开始活跃起来。一个顿口之后,潘总从容起杆,中鱼了,还不小。当鱼出水面之时,老潘顺势加力,直接将接近一斤的田鱼飞上岸来。




不多时,又接连上了几尾不错的田鱼。






看看鱼护里已经有大几尾田鱼了,老潘过瘾了,也知足了。看看那此时的时间,已经是11点钟了,快到了我上班的时间了,要马上赶回去了。


真心希望时间就此停留,能在这美好的春色中踏青、徜徉,还能和潘总畅谈渔乐,那将是多么惬意的是啊,可这小小的一点愿望也成了一种奢望了。那也只能等到下一次再续情缘了。 老潘见我要走了,也收杆子,准备回家。我们相互加了电话和微信,叫我有事直接去找他。没事就来生态园来玩。千叮嘱万嘱咐之后,我们就这样短暂的相聚,又匆匆分别。 ≌≌≌≌≌≌≌≌≌≌≌≌≌≌≌≌
春城儿女纵春游,醉倚层台笑上楼。满眼落花多少意,若何无个解春愁。让我们走出户外,踏青渔乐,愉悦身心,回归自然,返璞归真。 ——后记
≌≌≌≌≌≌≌≌≌≌≌≌≌≌≌≌


【原创首发】清明相约天海龙,观景垂钓乐不同
static/image/hrline/3.gif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题记
static/image/hrline/3.gif

润泽而又宜人的四月,吹绿了原野,催开了山上的桃花,也催开了蕴藏在我们心底的无数憧憬。的确,清明节过后的江汉平原,气温渐渐升了起来,虽桃花、樱花等相继退去,但芳菲尽也是言过其实。这个时候,只要你走出户外,不是无处寻春,而是灿烂的春光风景尽收眼底。 都说人间最美四月天,说的一点也没有错。什么“四月的风、四月的雨……”,这些优美的自然风景,虽如此美妙,可那是书上面写的,我没有亲见。但就在今天,我的的确确领略了四月最优美的风景,它就在“天海龙生态园”。 今天是清明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了,闺女放假回来这几天我也没有时间陪她,心里觉得有点愧疚之意。小长假最后一天了,还有时间来弥补一下。陪她去哪儿玩呢?脑海最早闪过的念头就是天海龙。本来给天海龙的潘总发信息过去还有点犹豫的。可潘总回信息说:我们是朋友,想来就来,不要有什么拘谨和顾虑,天海龙的大门时时刻刻的向你敞开着。潘总太豪爽了,能结交这样的朋友,我真是够幸运的,值得我深交,更值得我珍惜。 按照我们相约的时间,我们父女俩准时到达天海龙。来到天海龙的时候,太阳已经升起,阳光透过薄纱似的晨雾,照耀着大地。沐浴着暖意的春光,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园中的风景显得格外的耀眼。


院里栽种了许多的花儿,早春的花虽已逝去,但眼前还是有各种颜色的话交错在一起,五彩缤纷。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说的一点也不夸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而且还有园林师给修剪得各具特色,那就更给生态园增添了无穷的生机。


今天近距离的走在园中,游览观光的感觉与前一次有所不同,原有的花团锦簇、花红柳绿、莺歌燕舞的情景,似乎被小桥流水、假山池沼、亭台楼阁的布局和配合所感染、陶醉了,让我更觉得这景致的布局精巧,错落有致,这种风景更显得大气磅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时的我,才真正了解到了陶渊明隐居山林的那种闲情逸致。
(一)小桥流水 经过这条横贯生态园的小河,眼前小桥的雕栏玉砌,是现代的技术,更是古代艺术的综合体,说复古一点也不为过。我不由得停下了脚步:那一汪微带浊色的潺潺的流水,闪着金光,使我的心也随之飘动,不用多说,作为钓鱼人的我,就知道了这河里鱼的密度。小河边的景致错落有致简约而又不简单,偶尔能看到几颗小田螺,轻轻吸附在石头上,懒懒地晒着太阳,享受着水的清凉亦或阳光下的那份惬意!







(二)假山池沼 沿路而行,路边依势而建的假山各具特色。 小园香径虽不是很宽,但蜿蜒崎岖,这样景致就更深了,有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假山上的石头是奇形怪状的。远看,有的像尖刀,有的像利斧,还有的像瀑布无不显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两边青草,野花,树木,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假山依偎着水,水映照着假山,静静而又和谐,淡淡而又不孤寂,相映成趣。闲散的心境一如人生,慢慢的把岁月怀念,静静如这水,淡淡如这假山。





(三)亭台楼阁 园中三步一个亭,五步一个阁,十步一座楼,虽有些夸张,但也显示出建筑群之庞大。走廊如绸带般萦回;亭上有如牙齿般排列的飞檐,像鸟嘴向高处啄着;亭台、楼阁各依地势的高低倾斜而建筑,盘结交错,曲折回旋。












小桥流水,假山池沼,亭台楼阁,古朴风韵、浑然一体、错落有致、别具匠心,壮观之极,无不显示着现代园林的气息与活力。 园中游玩,景致令我陶醉,但园中垂钓,更令我向往。
static/image/hrline/3.gif

观景余犹未尽,垂钓兴致盎然。 上午的时间所剩无几,赶紧从车中取下钓具,直奔塘边。先来到园中的一处小塘,里面养是草鱼和田鱼,但密度不大。在这种环境里垂钓,只是为了解解毒、过过瘾就行了。 于是一番摆弄,轻车熟路,一切准备就绪。








开始作钓。搓饵、上饵、抛竿一气呵成;浮漂翻身、压风线、引逗得心应手;扬杆、收线、抓线一步到位。如此娴熟的垂钓动作,半个小时就是换不来一个鱼口。没有鱼口我也开始怀疑我的开饵、饵料味型、调漂、线组有问题。可潘哥给我开来一款香型饵料(我开的是一款腥香饵)还是无济于事。 这样下去不行啊,不能过足瘾啊!于是潘哥建议更换钓点,去大塘去钓,那里鱼的密度大一点,鱼口活跃一点。这样也好,去感受一下中鱼的感觉。潘哥也停下手中的活,和我一起作钓。 还是潘哥上一回作钓的钓位,这里比较出鱼。看看,钓位与景融为一体,在这里作钓,的确是一种享受。




这里不需要打窝,也不需要诱鱼,下杆就是口。太疯狂了,特别是刚放进去的小鳊鱼秧子,接口一抓一个准,全部当场放流。 只要是钩线到底、浮漂到位,不出半分钟,就会上田鱼了。刚才在小塘里作钓怀疑饵料、调漂有问题,现在看来大可不必了,此时的顿口有力、黑漂到位,这是好多钓鱼人所不能享受到过的激动啊。 看,中鱼时的弯弓,飞鱼时的抓线, 回线后的抓鱼、取钩,一系列动作麻利迅速。








半小时不到,十几尾大小不一的田鱼入护了。这样下去,不出两小时,就会腰酸胳膊痛的,毒也解了,瘾也过足了,再钓下去也没有必要了,就收杆了。留大放小,带上几尾回去尝尝田鱼的鲜嫩可口。


本想和闺女直接回家,可潘哥热情挽留,让我俩在农庄里吃了午饭再走。盛情难却,我也不好意思辜负潘哥的心意。正如潘哥所说的,朋友就是要真诚相待,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一阵推杯换盏、酒足饭饱之后,又要匆匆的和潘哥作暂时的分别了。 分别的路口无需多言,再续情缘会有时。
static/image/hrline/3.gif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四月春暖花开,正是外出游玩的大好时节,游览观光、垂钓渔乐、交友续缘,何乐而不为!!! ——后记
static/image/hrline/3.gif


正在努力加载...
提示
请使用手机APP发布,去快速安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