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永远的传.奇

2012-05-17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1.1万   回复 16
今年,是《天门文艺》创刊60周年。60年,刊物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到今天,已是不易。
还是在我读高中的1971年,就接触到《天门文艺》,那时由于特殊年代,图书少,杂志少,手捧着一本油印的《天门文艺》,爱不释手。那时的《天门文艺》,在我心中是多么神圣!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就喜欢上了《天门文艺》,并开始写一些稚嫩的诗歌向杂志投稿,记得我投了两次稿均被退回,编辑很认真地回了退稿信。再一次投稿,是1972年9月。那年3月,我们同学们到村子里帮助栽树,那时兴集体活,地头插着红旗,社员们栽树热火朝天,我就写了一首《植树》的诗,寄给《天门文艺》,记得当时是《天门文艺》的范齐家老师给我回的信,他用毛笔写的信,字迹工整流畅,好像说自然主义重了一点,不深刻,我一直放着。当年9月,自从《荆州报》发表了我的杂文处.女作后,我的兴趣来了,就把这首诗拿出来改,改后认为比原来好多了,又寄给了《天门文艺》,很快在年底,收到了发表我诗歌的《天门文艺》样刊,油印的。这是我发表的诗歌处.女作。就这样,受文字的诱.惑,我开始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尔后,我的一些有影响的作品很多都是在《天门文艺》首先发表,如短篇小说《遗杯》、《苦衷》,中篇小说《弯弯的小路尽头》等等。这些作品的发表,倾注了主编彭秉玉老师和刘文清弟兄的不少心血。《遗杯》发表后,彭秉玉老师在卷首语里进行了高度肯定,让这个短篇走出去,被辽宁省作协刊物《鸭绿江》杂志登载。记得中篇小说《弯弯的小路尽头》手稿交付文清后,他认真阅读,提出了一些细节的增减意见,我觉得这些意见很好,予以采纳,使我的作品得以更加完美。
《天门文艺》是传.奇的。《天门文艺》靠什么征服读者,功夫全在“质量”二字,质量是刊物的根,质量是刊物的魂。杂志主编虽然换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把好刊物的质量关,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自己的路,成功地构筑起读者与刊物的审美桥梁。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随着大众媒体的繁荣,期刊品种的增加,期刊的竞争愈来愈激烈,《竟陵文学》、《竟陵风》、《天门山》、《故园情》等杂志相继创刊问世,给《天门文艺》带来了压力。当时的期刊市场也由买方市场变为卖方市场,在天门由《天门文艺》一花独秀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面对这种情况,《天门文艺》的编辑们还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今天。个中艰辛,只有编辑们心知肚明。试问,一个省级直管市的纯文学期刊,能够坚持60年,这难道不是传.奇吗?!
《天门文艺》是严肃的。几十年来,杂志的编辑们用纯文学的形式反映严肃的社会内容,用严肃的态度办纯文学期刊。我认为,这是他们的精神追求。拒绝庸俗,拒绝低俗,拒绝媚俗构成了杂志人心领神会的界碑;竭尽全力追求特色独美的品格神韵,成为他们的无声行动,寻求了一个完善独.立的品格标杆。
《天门文艺》是大众的。几十年来,《天门文艺》让华姿、郭良原、舟恒划、胡鸿等一大批作家走出天门,成为全国有影响的著名作家。同时,《天门文艺》还培养了一大批留守天门的作家、诗人和创作骨干,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在读者和作者眼里,《天门文艺》就像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天门文艺》忘不了用自己的人性、人情、人格的方式和读者交朋友,用诚信观念营造自己的文化品格、文化追求和文化精神,打通读者与编者的心灵通道。尤其在网络文学快速发展的今天,《天门文艺》把目标瞄向全国,在全国范围内选稿,更是一个全新的选择。这样,尽管彼此相隔遥远,素不相识,但能够同舟共济,风雨兼程,图的是一种缘分。这一点,杂志人做得是很对的。
几十年来,《天门文艺》像一杯茶,滋润着读者的心田;像一缕风,吹拂着读者的心灵;像一条路,指引着文学爱好者在这个园地里健康成长。但愿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天门文艺》永远是传.奇!

  • 回复16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ynfq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2

2012-05-17

粉丝 2

2012-05-17

粉丝 3

2012-05-17

粉丝 10

2012-05-17

粉丝 139

2012-05-18

粉丝 3

2012-05-18

粉丝 21

2012-05-18

粉丝 2

2012-05-18

粉丝 31

2012-05-18

粉丝 2

2012-05-19

粉丝 2

2012-05-19

粉丝 3

2012-05-19

粉丝 5

2012-05-19

粉丝 3

2012-05-19

粉丝 2

2012-05-21

粉丝 3

2012-07-21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