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诗的岁月——回顾三届“平原诗会”

2013-12-19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2.2万   回复 39




(1990。10第三届平原诗会上与邹荻帆夫妇合影,左一:彭秉玉
左二:邹荻帆,左三:文清,左四:邹老夫人高思永)


凡是热爱文学的天门人,或荆楚大地的诗歌爱好者,大都知道上个世纪下叶在天门举行的三届“平原诗会”。那是一个极美的诗歌盛会,就像如今明星演唱会一般盛大、引人,诚然,两者没有可比性,只是从“盛大”而言。时间已经过去了近30年,至今仿佛仍可触摸那些美丽的诗行,听到那些老诗人们站在天门的舞台上激情颂诗的声音。当年没有直接参与诗会而在台下作观众的诗歌爱好者们,今天,他们都已年过半百了,但他们时常与我谈起当时的感受,如同一个旅人回溯一段浪漫岁月。可以这样说,三届“平原诗会”给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烙下的印记是终生不灭的,在他们心灵深处的某个角落,永远有一片难以忘怀的诗情画意。 三届“平原诗会”分为1983年、1985年、1990年,三届都在金秋十月,三届各具特色。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是由政府出资。平原诗会的发起人,据我所知是郭良原、曾腾芳、钟星等人,郭良原当时是湖北日报东湖副刊编辑,曾腾芳当时是天门群众艺术馆馆长,钟星当时还是张港新桥中学的教师;他们一拍即合,得到了县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领导的支持,并拨下一笔专款。这是我参加文化工作40多年以来看到的政府首次给诗歌活动拨专款,也是最后一次政府对诗歌的善举。 记得第一届“平原诗会”召开的那几天,连秋风秋阳都充满了诗意,竟陵小城的街树、民宅都似乎成了饱含意境的诗行。钟星真有本事,他一人去省城武汉竟接来了几十位名家,一个大客车座无虚席,听说他是站回天门的。客人全是省作协领导、诗人、作家、编辑,最大的领导是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骆文、副主席管用和、莎蕻、胡天风等,还有省委宣传部的厅、处级干部,省军区首长,这些领导首先都是诗人,其次才是官。同来的著名诗人有:熊召政、饶庆年、董宏猷、胡法云、樊帆、郭良原、舟恒划、马竹、张永久等。应邀而来的有江汉油田、荆州行署和周边县的一大群青年诗人,如陈应松(现为全国著名小说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胡鸿、曾静平、唐跃生等。天门除了群艺馆的创作干部和少部分代表正式与会,其他爱好者都是自费前来观摹,参加赛事活动。大会分为三天,第一天报到,第二天诗歌朗诵会,第三天互动、参观。诗歌朗诵活动在文化馆小剧场举行,上台朗诵人员以客人为主,天门只有曾腾芳、钟星、华姿等几人名列其中。那天小剧场全部坐满了,大部分都是从基层自发而来的诗歌爱好者,他们有的带着录音机录去了诗人们的朗诵,有的带着笔记本和诗刊纷纷找诗人们签名留念。那是一个神圣的舞台,一般人只有倾听的份,或投去羡慕、向往的目光。诗会后,《湖北日报》东湖副刊以整版篇幅推出《平原诗会作品选》,由我负责编辑成《天门文艺。平原诗会专号》印刷出版。 第二届平原诗会是在1995年秋天,当时发生了一个重要事件,在省和周边县的诗人们到达天门的前夕,县领导突然作出决定,定下了“上台朗诵、发表作品以本县诗作者为主、外来客人为辅”的指导思想。因为第一届之后有人提出不能掏了钱费了力让别人来唱戏,所以第二届指导思想的变化是很自然的结果。记得那天的朗诵会在老县委礼堂举行,我作为舞台监督安排朗诵顺序,负责整个配乐,上台朗诵的诗歌和朗诵员经过了认真的遴选,天门的诗作品占90%,有的是诗作者自已朗诵,不会朗诵的就安排电台的播音员代替朗诵。还有90%以上的省和周边县的诗人们本来准备了作品,只能坐在台下当观众了。当时的局面搞得很尴尬,江汉油田的一帮青年诗人喝夜酒发泄,深为失去了一次上台表现的机会而遗憾。第二天客人们就悻悻而归了。之后,我将客人们留下的诗作和本县的优秀作品编成《天门文艺。第二届平原诗会专号》出版。第二届平原诗会虽让客人们很扫兴,但也推出了本县的一些重点诗作者,也可以说那次的亮相对他们的文学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他们是熊衍东、白守成、刘智鹏、刘芳、周慰余、陈杰等。 第三届平原诗会是1990年10月份,这一届的最大特点是天门籍著名诗人、《诗刊》主编、73岁高龄的邹荻帆先生偕夫人高思永回天门参加诗会,没请省里的领导,只特邀了几位外地诗人,诗会安排了三天,参加诗会的本地作者较之前两届也增加了很多,整个诗会的规模是最大的。邹老与夫人到天门吃的第一餐饭不是政府接待的,而是本县原政协干部、诗人王德镜先生在家里接待的,陪客就请了我一人。我清晰地记得邹老在喝用西湖的藕熬的汤时,泪花在老人的眼里闪烁,老人家一口地道的方言、朴素的穿着,好像他从来就没离开过生他养他的邹家巷,十分亲切。吃完饭后,王德镜先生要捡锅碗、打扫后生,我陪邹老夫妇打着黑伞穿过秋雨迷蒙的竟陵,去古城堤邹老的祖坟上了香,烧香后送两个老人去了宾馆休息。下午市政府安排邹老参观了东方服装厂等企业。第二天晚上在天门老剧场举行了诗歌朗诵会,邹老的夫人高思永用双语(汉语、英语)朗诵了邹老写给她的一首爱情诗,又用汉语朗诵了邹老参观天门企业后连夜写出的长诗《家乡,我的家乡》,同时将她专为平原诗会作的一幅国画献给了天门。上台朗诵的诗人以本土为主,外地为辅,老剧场一千多个座位全部坐满,连走廊上也站满了人,两个多小时的诗会群情激昂,气氛热烈,盛况空前。第三天上午在天门宾馆举行了诗歌讲座辅导会,邹老和诗人胡发云讲了诗歌创作技巧,胡发云爱人湖北电台的资深编辑李红作了诗歌朗诵技巧的辅导。参加听课的大部分是本市的诗歌爱好者,受益无穷。诗会后,《荆州报》、《天门文艺》分别刊发了第三届平原诗会专版、专号。 第三届平原诗会是邹老最后一次回故乡,不几年,老人家就在北京仙逝。一颗诗坛巨星的陨落是中国的损失,也是天门的损失,好在,老诗人与故乡的永别是在一次诗会上。邹老参加诗会离开故乡后给天门很多作者来过亲笔信,包括给我也寄来了他在南斯拉夫获奖的诗集,并附上一封谦虚、热情洋溢的信。老诗人对家乡的诗歌爱好者们寄予了深切的关怀和莫大的希望,至今都温暖于心!第三届“平原诗会”还有一个重大贡献,那就是推出和发现了一大批天门的青年诗歌爱好者,如彭天喜、汪剑平、曾祥光、江义胜、张德明、刘云龙、刘云魁、吴晓珍、前方、张北平、晓波、袁丁、罗铧、周袁红、刘泽斌、远方等(1991年,以上作者的代表作大都入选由彭秉玉老师主编、我为副主编的《竟陵新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这些当年的诗歌爱好者,现有的成为了全国知名的诗歌教授,有的成为了知名诗人、作家、学者,有的成为了部门领导。我不能说他们的成长、成名是靠一次诗会,至少,一次重要诗会引荐的动力是不可抹杀的。 三届平原诗会开江汉诗歌之先河,震动荆楚,影响巨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汉平原最大的诗歌盛会,可谓大手笔,浓墨重彩,载入史册。在那个诗歌鼎盛的时代,诗人是社会的佼佼者,诗歌是最美的艺术珍品;领导重视,人文荟萃,尘埃荡涤,世风纯净;曾经历的人是幸福的、是幸运的。现在还有不少人向我建议,能否让“平原诗会”这个品牌活动复兴?从第四届“平原诗会”做起。无疑这是个良好的建议和愿望,谈何容易!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了,时代变了,又有谁再来重视不值钱的诗歌,又有谁还会信徒一般地投奔诗歌的圣殿?……光阴荏苒,有些诗人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留下的诗歌仍闪耀着光芒,在此,向他们的英灵致敬! 怀念比梦想更美,一去不复返的不仅是时光、流水,还有文化的繁荣与清明。如诗的岁月,是不老的,她在我们这代人的心中长青! 2013.12.18于学院
(因时间久了,手头的资料都运到了汉口家中,本文仅凭记忆。如有没提到的人,请谅解。不准确的地方,请指出)
  • 回复39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诗意人生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98

2013-12-19

粉丝 131

2013-12-19

粉丝 131

2013-12-19

粉丝 14

2013-12-19

粉丝 10

2013-12-19

粉丝 320

2013-12-19
2013-12-19

粉丝 10

2013-12-19

粉丝 5

2013-12-19

粉丝 7

2013-12-20

粉丝 439

2013-12-20

粉丝 10

2013-12-20

粉丝 10

2013-12-20

粉丝 3

2013-12-20

粉丝 965

2013-12-20

粉丝 98

2013-12-22

粉丝 98

2013-12-22

粉丝 98

2013-12-22

粉丝 98

2013-12-22

粉丝 98

2013-12-22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