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巡礼】与王场村的一次美丽约会

2017-02-10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3.9万   回复 2
“王场村好美!”“王场村好潮!”不久前,由本报承办的“美丽天门随手拍”活动中,有摄友感叹:“这个小村庄的变化让人感觉有点恍惚,不敢相信。”
  1月26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暖阳高照,记者慕名前往佛子山镇王场村,感受这里独特的年味,也与这个小村庄来了一次美丽的约会。
  “洗了鞋子,才能进村”
  从佛子山镇区往南,开车大概一刻钟就到了王场村。
  家家门前贴着大红福字、晾着腊鱼腊肉,一进村,处处洋溢着过年的喜庆氛围。
  再往里走到8组,四通八达的水泥路、干净整洁的房前屋后、设施齐全的文体广场、亭亭玉立的景观树、黑白相间的节能灯……一个个新农村的“标配”,让人感觉“好养眼”。
  “真没想到,我还能看到这些好事啊。”今年83岁的老人徐欢喜说道。最初听到规划蓝图的时候,老人可是连连摆手:“好是好,但估计我是看不到了的。”
  老人回忆,五年前,村里地面高低不平,雨天泥泞不堪,水塘边成了垃圾场。
  “如今好了,家家户户门前都是水泥路,没事还可以沿着绿道散步,再到广场打篮球、跳广场舞,伢们还有滑滑梯玩,这环境,比城里还好!”正在广场上带孙子的村民徐银斌笑哈哈地说。
  “以前下雨时觉得鞋子都要被泥巴粘掉,现在是洗了鞋子才能进村噻。什么是美丽乡村,我们村就是!”听说是记者在采访,村民徐咬其专门凑上前自豪地说道。
  乡贤文化浸润小村
  白墙灰瓦、雕花堂门,一个朴实但有特色的农家小院进入眼帘。
  “到了,这就是徐克家,他昨天刚回来过年。”村党支部书记付君华说。
  徐克,村里在外成功人士,在省里工作,考大学跃出农门,是村里的名人。村里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是最重要的“策划者”。
  “来来,快进来坐。”热情招待后,徐克谈起“策划”过程。
  原来,2012年春节,在外创业的徐群成、徐应斌等人回乡过年,看到村里脏乱差的环境,实在坐不住了。初三晚上,他们找到村里辈分和威望高的徐克。“当时我都上床准备睡觉了,他们过来找我商量,说想把湾里的环境改善下”。
  几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大家越谈越起劲,最后决定:由徐应斌几个在外创业的人出资,徐克负责策划和实施。说干就干,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在省市相关部门和镇、村的帮助下,徐克亲自跑测绘、设计,对8组的水、电、路、广场、堰塘等进行了统一规划。
  得知消息后,村里很多乡贤不断涌现,纷纷出钱出力。
  当年正月十八,工程动工。施工期间,徐克开车武汉天门跑了至少20次,脑子活泛的他时不时会冒出一个新想法,所以基本每周末都会回来,“都跑废了一辆小轿车了,哈哈”。
  加深开挖塘堰,清理杂草垃圾,淤塞几十年的塘堰变得清澈见底,也解决了农田灌溉问题;线路重走,增加变压器,大家的空调、电饭锅这些家用电器不再“只能看不能用”;安装涵管,建沟渠、沉淀池,群众生活污水统一排放……为了让所有建设科学化、人性化,徐克和村干部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
  “垃圾围村”是农村普遍问题。村党支部书记付君华介绍,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由在外成功人士和村民一起出资,村里购买了垃圾桶、修建了垃圾池,聘请专人负责保洁,建立了一套长效保洁机制。
  2013年春节,刚一年时间,所有建设就全部到位了。除夕那晚,一排排路灯如约亮了起来。“家里的手电筒都‘退休了’。”村民们笑着说。
  “感谢在外的这些能人们,是他们出钱出力把环境改善好了,我们也没拖后腿,都在自觉维护村里的环境呢。”正在自家门前清理杂草的村民徐中平说。
  小广场玩起“潮科技”
  “我看看我看看,这个还能点歌?”几年没回家过年的徐冬冬还是第一次见识村广场的“点歌机”。
  小徐按下广场控制房墙上“电脑”的按钮后,十几秒钟,旁边的电脑自动开机,点歌系统出现在桌面上,“民歌、流行、摇滚,想唱什么点什么,没想到村里都搞得跟KTV一样啊。”小徐十分兴奋,立马拿手机拍照“晒”到朋友圈“炫耀”。
  记者还看到,墙上的控制面板上,U盘、DVD、卡拉OK、功放、屏幕等十多个提示信息,很人性化地一一对应着一个红色按钮,不管是想听歌、唱歌,还是想跳舞,想用哪个功能,村民们只需动动手就行。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个3000平方米的广场上还有更潮的科技:音响、探照灯、投影灯、360度旋转的摄像头,不需人工开和关,只需轻点手机软件,随时“任性”开关。
  为什么一个小村庄,能有这么多“洋玩意”?原来,徐克平时爱学习、爱钻研,对新科技和新技术也感兴趣,这些潮科技,都是他亲自设计和制作的。“虽然很花时间和精力,不过能改善乡亲们的休闲娱乐生活,还是很值得的。”徐克打开手机上一个叫网络摄像机的软件,一一示范给记者看。
  广场上,健身游乐设施、篮球场、景观灯、休闲长椅一应俱全,有的景观树也露出了新芽。广场旁,被改造一新、弯月形的塘堰边,三三两两的村民在洗衣服。
  村里有个“孝悌楼”
  在王场村,长兄长嫂艰辛抚养五个弟妹的故事感动着全村人。
  如今,五个弟妹都已长大成人并事业有成,视长兄长嫂为父母般尊敬和孝顺。
  见到这一大家子时,他们正热热闹闹地吃着团年饭。
  老大叫徐国发,今年60岁。说起当初抚养弟弟妹妹的艰难,徐国发眼里泛起了泪花。
  1985年,父亲意外去世,没过多久,母亲也跟随而去。那一年,徐国发刚结婚不久,最小的弟弟徐应斌也才12岁。家庭的重担就这样落到了徐国发身上。
  为了弟弟妹妹的学费和生活费,他和妻子起早贪黑种20几亩地,两人平时更是省吃俭用。尽管这样,还是入不敷出。为了弟妹几个,徐国发有时不得不去找亲戚借钱。
  徐国发记得,小妹妹出嫁时,他没钱买嫁妆,就花了一个月时间,亲手给妹妹打制了一套。
  “欣慰的是弟妹们都争气,如今都过得好,也算是对得起爸妈了。”徐国发笑着说,3个弟弟都在东莞做生意,经营得都很不错,妹妹们嫁得也好。
  几年前,徐国发的妻子因为中风差点瘫痪,做了两次大手术才好,花了不少钱,都是弟弟妹妹们出的。“如果不是他们,我老伴儿早不在了。”徐国发说。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兄嫂辛苦把我们养大,我们孝顺他们是应该的。”老二徐仁发说,不仅他们兄妹之间相亲相爱,几个妯娌之间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大嫂在手术期间,几个妯娌换着去医院照顾。出院后,妯娌都是抢着做家务不让大嫂动手。要换季了,大嫂需要的衣物,妯娌们都是提前备好。
  去年,徐国发和妻子觉得年纪大了,就搬回农村住,弟弟们就每月给一笔生活费,精心为他们在村里做了一栋价值三百多万元的三层小洋楼。
  这栋楼,被村里人叫做“孝悌楼”。 “孝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徐家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谈到徐家兄妹,村民们不禁竖起大拇指。
  “弟妹们这么孝顺,我们夫妻现在享福得很嘞。”徐国发笑着说。
  • 回复2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9

2017-02-10

粉丝 1371

2017-02-12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