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研习课题浅析-(以石家河遗址为中心)

2017-04-11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4982   回复 1
这篇是我2009年写的文章,感觉那时的我也很爱学习的,记得好多文章是从知网上花钱买的,不过早几年因电脑坏了找不到那些考古文献了!请老乡们指正!随着新一轮考古发掘,石家河文化的文明史,学术史地位已经彻底改变,建立一个新石家河文化的时代正在来临!天佑大天门~~~0. 导 言-本文是我作为一个业余的文化爱好者写作的关于史前文化的文字,写这样的文章对于业余的人来说是件难事情,特别是要体现出自己的思路并且为感兴趣的同仁提出一个能交流的、增进见识的架构,确实须费思量,本文的重心是分析长江中游及湖北史前文化之新石器时代的研习课题,是我认为一个学习者需要重点去厘清和思考的问题并表述自己的认识,并将中心放在其历史、社会性的思考方面。无知者无畏,大言不惭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请大家指正,谢谢为盼!-史前文化的研习绕不开考古学知识和考古提供的发掘报告等材料,只有研究式的学习才能掌握一个比较系统的框架,研习的过程是是一个伴由枯燥、迷惑和沮丧到舒心、开朗和进步的过程,研习是深入的学习和思考考古和历史学知识的方式,粗略的浅尝难识其深奥。-1、中国的考古学发展里程与湖北史前文化所处的地位分析-1.1 从“黄河中心论”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论”的认识变革-“黄河中心论”是几千年来国人的固有观念。20世纪初的考古学文章或教科书中,人们一定讲的是殷墟、周口店等,是由李济、梁思永先生等主持的那些在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进行的重大考古项目,代表了早期中国考古学的主流,南方几乎不在他们的学术视野之内。随着新中国成立后长江流域、辽河和北方草原的考古发掘日益丰富,长江、辽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的观点越来越被提出和重视,长江流域的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发掘积累而逐步改变人们的认识,20世纪80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的“区系类型理论”则代表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论”的全面升华和贞定。-1.2 “考古学的区系类型理论”与“长江文化”-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立并于80年代初期公布的“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学说”,苏先生当时认为,中国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即:1.陕豫晋及邻近地区;2.以山东及临省一部分地区;3.湖北和邻近地区;4.长江下游地区;5. 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6以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地区。苏先生认为,这六大区系之间,中原影响各地,各地也影响中原。-1.2.1 这一理论的价值在于“同以往在中华大一统观念指导下形成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民族文化先从这里发展起来,然后向四周扩展,其他地区文化比较落后,只是在中原地区影响下,才得以发展的观点有所不同,从而对于在历史考古界根深蒂固的中原中心、汉族中心、王朝中心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1.2.2该理论成了“有效探索中华文化起源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一把钥匙”。正是在这一学说的指导下,在苏秉琦先生及石兴邦、俞伟超等先生的研究、指导下,在全国各省、市大批考古学家的努力奋进下,全国不同区域包括长江流域各地区的史前文化区系逐步明朗和完善起来。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与机制也得到了深入的探讨。-1.2.3 20 世纪5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新的考古发现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有的发现达到了可谓令人震惊的程度。在这种背景下,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文化”则逐步诞生并得到认可和广泛的研究。-
在大中国的框架下,湖北及其周边地区的史前文化是一个独立的区,有自己独立的完整的传承谱系(如同家谱)和不同的类型,可以说使用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下文应用)的名称最为合适,基本涵盖峡江地区、江汉地区和环洞庭湖区等三大区域。-虽然和中原地区、长江下游的考古研究相比较,湖北及其邻近地区的考古对比迟了近50年,完全的开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但今天在研究、论述与诠释方面已经取得质的飞跃,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参与,各类论文很多。-2、研习者应有之态度-学习乃至研究湖北史前文化,我认为需要有以下的态度才是应有之品质:豁达的胸襟、严谨的态度、主体架构的思辨力和超凡的洞察力。因为考古学的资料太多,不同时期的论文所得出的结论几乎完全不同,遗址发掘的材料积累和不同时期的考古学人士的研究论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早期的很多结论被推翻和否定,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原生性和本土性建立的过程,直至湖北乃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序列和面貌全面建立。争议很多,富有创意和智慧的认识也层出,研习湖北史前文化的确需要豁达的胸襟、严谨的态度、主体架构的思辨力和超凡的洞察力等品质才能从复杂的材料中建构史前先民的生活图景、文明进程和落实今天的人的人文情怀。-3、本文的结构及分析重点-所罗列的七个课题是山人在研习湖北新石器时代文化所关心的课题,通过对这些课题的思考能比较系统地了解湖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概貌和关注的焦点,带这些问题去研习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文字也能较快地分清这些文字的论述重点和特征,分清那些是有价值的那些是毫无意义的。本文的内容区分如下:-0.导言-1.文化序列课题-2.主体文化命名课题-3.文化专题研究课题-4.文化个性与文明进程课题-5.影响力与衰亡课题-6.族属(历史)课题-7.人文启示:生命形态特征分析课题-8. 结语-
关键词:湖北 长江中游地区 新石器时代文化 生命形态-
1.文化序列课题-文化序列课题是研习者首要关注的课题,作为具有独立发展体系的文化类型,湖北新石器时代的(前面言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更符合事实)文化序列是探讨其他课题诸如文化个性与文明进程、影响力与衰亡课题和生命形态特征分析课题的基础,文化序列是古人的居所、经济、文化和社会存在的家谱,文化序列的建立是考古资料的丰富所带给我们的直观认识,其认识的深化是考古学资料的进一步丰富与研究和讨论的深入的直接结果。-1.1 史前文化的分期-分期是解决史前人类的生命特征的进步阶梯的手段,是最能省查历史的方法。-新石器时代的基本年代:现在主要指西元前8000年至前2000年的大致范围。-新石器时代的分期:早期-中期-晚期的分期模式,或者早-中前-中后-晚期等分期模式,一般来讲历史的分期多为直接的早中晚三期,其中有中兴期,高峰期,衰退期等小的分期,初学可以直接把握早中晚三期即可,然后根据文化的自身特征再细分升华。-湖北史前文化有早中晚三期的分法,也有四期、五期等分法,从当前史前文化的类型讨论空间分布和与周边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的界限越来越明朗的前提下,整个文化的精细、合情分期展示已经已经非常明确,但其中很多细节还需要考古的进一步展开和优秀的诠释者出现。-1.1.1湖北史前文化序列如下:-1)三期分法:-早期:准备离开旧石器时代的穴居时代后者是洞穴时代的最后阶段,主要为依旧为洞穴遗址,长江中游主要有江西仙人洞遗址,这个遗址在于长江中游有代表性,可以作为参考。-中期:皂市文化----第一次发掘地点:湖南常德市澧县。该分法将彭头山文化列为皂市文化的起点,该命名也可以体现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南界在湖南常德,湖北很长时间以城背溪文化命名。城背溪文化名气大,从考古现实还是显示皂市遗址更有代表性,但现在学术界讨论没有充分展开。曾读过一本南京大学一个研究生的关于长江中游史前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博士论文,该文直接将皂市文化和城背溪文化并提,分列出江汉平原(湖北)一个小系统,洞庭湖平原(湖南)一个小系统,就如同湖南湖北分为两省,但原为很紧密的一个行省。-晚期:大溪文化----第一次发掘地点:重庆巫山县,大溪文化时代,峡江地区、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周边的先民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体系(集聚程度高的中心聚落),使用大溪文化文化命名一可以代表长江中游地区的史前文化西界在三峡,万州东;屈家岭文化----第一次发掘地点:湖北京山县,被列入晚后期文化;-铜石并用时代:石家河文化----第一次发掘地点:十堰青龙岗三期,但石家河文化能取得主体文化命名的权利是因为更具有代表性。其1、大型城址与小型村落集中;2、延续时间长:涵盖面从大溪到广义的龙山时代;3、地处江汉平原中部;4、研究性文章的广泛使用和认同等因素。-第一个分期类别:-


这个分法见:张江凯、魏峻著《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物出版社2004年6月出版的。-2)四期分法-早期:彭头山文化----第一次发掘地点:湖南常德市澧县,10000年前的文化,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中前期:皂市下层文化-中期:大溪文化-中后期:屈家岭文化;-后期(或者晚期):石家河文化;-1、第二个类别:-





这个分类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何介均著《导论》第13页)-2、第三个类别:-







这个分类见南京大学的一份博士论文,当时没记详细也没有购买这本书,现在还没有找到,但分法应没有记错。-
分期的认识除了人们习惯的早中晚观念外,再简单的分期方法也是对考古发掘资料的细致分析和研究而得来的结论,如果想深入了解只有去研究考古报告一个途径。-
1.1.2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间分布:-空间分布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一个族群和一个民族的生活区域或者其影响区域。-大溪文化、石家河文化的空间分布可以代表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空间分布的核心区域和强盛时期的覆盖区域。-大溪文化的空间分布:-核心区域:-东西方向:从武穴县到巫山县;-南北方向:从随县到澧县-这个核心区域可以说是长江中游先民的内在区域,是江汉先民走出穴居后最先达到的区域。-石家河文化的空间分布:-东西方向:九江到万州(峡江到鄱阳湖)-南北方向:南阳到桂林(伏牛山到南岭)-基本占住长江中游地区,上接中原下连岭南-区域涵盖了在其鼎盛时期的全部范围,并向其他区域文化渗透,深刻影响其他文化300多年,在中原、岭南、古蜀,古越文化中均能找到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元素。-2.主体文化命名课题-主体文化的命名课题是文化序列能否清晰建立的前提,湖北史前文化的序列建立的过程中,主体文化的命名课题是争论和争议的焦点之一,而且因为命名的争议和命名的混乱导致了很多不该有的现象,争议的最终解决是令人振奋的结果。但同时对文化传播与宣传无法向深度推进也有一定影响,史前文化序列依旧无法有完全统一的面貌。很多文章的作者并不采用最能符合事实的方法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重视和反思,可以说不统一的现象依旧存在,给人没有价值之感,也许是人有意为之。-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主体文化命名的课题能得到绝对认可的是彭头山文化、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也已经得到认可,但依旧在很多诸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等机构的某些人的文章中石家河文化的命名不被使用,而采用“湖北龙山文化”(还可以接受,因为这是个统称),以及“青龙岗三期文化”的命名,时到如今使用后者的人明显给人别有用心感觉了。-史前文化序列的不能一致性建立是不同时期的主体文化的命名得不到统一的直接反映。-2.1 石家河文化的命名是湖北新石器时代文化主体性建立的标志-很长一段时间,湖北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主体文化的命名混乱。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铜石并用时代,还有一个命名很有名:龙山时代,因为龙山时代是中国第一个的这个时期的考古成果,后来的相同时期的考古遗址就都被命名为“河南龙山时代”,“陕西龙山时代”以及“湖北龙山时代”等等,但在对于湖北的史前文化命名或者认定还有一个历史原因,因为湖北江汉地区这片土地和中原的关系—特别是作为中国的南北关系的交叉最深而且一直被认为是北方文化侵入最深的地区,致使文化的认定,在考古发掘不充分的前提下,有了很多名称,这些名称有很多背景认识的支撑,是令人深感沮丧的一个事件,基于不同的认识也有很多发表在各大刊物的文字,把这些文字厘清对于初习者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建立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文化序列课题最理直气壮的表述。-可以说石家河文化的命名是湖北新石器时代文化主体性建立的标志,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谱系建立的标志。-关于石家河文化命名的课题可以写很多文章,从1984年开始争议到今天绝大多数人特别是研究性学者的普遍接受可谓纷繁复杂,但今天依旧有很多文章包括中科院的人偏不提石家河文化,山人只能说这些人是“别有用心”了。-相关文章:-①方酋生,《论湖北“龙山文化”》,《江汉考古》1985年01期-②王红星、胡雅利《江汉地区“龙山时代”的命名问题—“石河文化”的特征、年代与分布》《江汉考古》1985年03期-③白云,《关于“石家河文化”的几个问题》,《江汉考古》1993年03期-2.2 争议展开不充分导致迷糊-这个问题在文化序列中关于皂市文化、城背溪文化的讨论也呈现出一片混乱状态,当然还有田野调查和考古不够丰富,导致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需要加大考古调查、深入讨论和研究。-2.3 当下的局面:-因为很多课题还没有得到最终统一的共识,加上遗址所在地省市分割,可以说渝东峡江地区、两湖等地的遗址保护还不是很有系统性,整体的诠释也刚展开不久,虽然有长江中游(渝东、两湖、河南、江西、安徽)史前考古开展时间远迟于长江下游、中原及黄河下游等地区等客观原因,但长江中游各省市要持续在遗址保护、现代诠释以及追述古人强化本土情景与现代社会人文精神的需求上要加强。-
3.专题研究课题-专题的研究是对考古材料和历史记叙深化研究的必然,是解决文化序列课题、主体文化命名课题和文化个性与文明进程课题的基础。大致分列如下:-3.1 遗址的研究-3.2 类型分析-3.3 分期与传承接口问题-3.4 中心聚落与外围影响空间分布-3.5 石器-3.6 陶器与制陶工艺-3.7 陶塑动物-3.8稻作与耕作技术-3.8玉器-3.9古城-3.10社会组织-3.11 社会经济-3.12 刻画符号与文字-3.13古代艺术-3.14宗教-3.15 族属-各个专题都有很多文章来加以论述和研究,本文附录了50多篇论文供网友阅读研习。-
4.文化个性与文明进程课题-一般而言,文化与文明同义。但考古学里,文明和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文化个性是湖北新石器时代文化能区别于其他区系文化的基本特征,文明进程则是指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的进程课题。当然文化个性与文明进程也是揭示湖北史前人民的文化素养、社会组织和工业技术进步的课题,总的说来湖北史前人类已经进入文明时代的前夜,展露出文明的曙光。-4.1 文化与文明释义-文明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文明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一般而言文明与文化同义。-对于文明出现的判定标准,主要是城市的出现,文字的产生,国家制度的建立。其中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城市的出现,可以说城市是文明的发源地。-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考古学里的意思文化是种现象或者考古遗址的统称,文明是其内涵。文化个性的探讨参考专题研究课题,文明进程对于湖北史前社会是个很复杂的课题。-4.2 屈家岭、石家河古城说明湖北史前人民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前夜。-屈家岭、石家河古城考古说明湖北史前人民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前夜,但石家河文化之后是否说明本土原生文明已经被打乱,有学者指出长江中游该时期只是“次生文”明(夏商时期),得出这种判定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是国家始终没有独立建立,直到楚国的出现和强盛,楚文明的出现可以说是长江文明的真正崛起,当然这种判断也许要被检讨。-参考文章:何弩,《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的阶段与特点简论》,《江汉考古》2004.1-4.3文化个性与文明进程的特征-仔细分析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现象,作为这片土地上的后人,与古人的生命相续接,山人提出江汉先民的文化个性与文明进程的四大特征:1.原生性2.本土性3.跨文化沟通与4.创新性。原生性与本土性的特征是最基本的特征,如果没有原生性与本土性,则长江中游史前文化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区。其文化个性如果没有区别于其他文化地理区域的特征则独立的区系类型无法建立。跨文化沟通的特性是伴随湖北各时期文化的基本特性之一,在湖北各时期的文化现象里都可以找到邻近文化地理区域的标志式文化特征,这些文化的优秀特质皆能成为长江中游文化的一个基本元素,这只能说是跨文化沟通的一个不能十分言明的现象,正如“大道汜兮,其可左右”。因为引入别的文化元素或者别的文化元素的武力入侵并没有改变长江中游的文化根本面貌,相反因为创新而生出一个全新的境界。-所以说1.原生性2.本土性3.跨文化沟通与4.创新性的特征从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是四个具有共同价值的维度,不能偏颇地强调某一方面。在经过夏商的沉默期,在楚时代的中兴而(如长江中游的哲人全面建立起中国的形而上学传统,道作为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形而上学概念,隋唐禅宗、天台宗佛学诞生也是湖北这块土地上起步和发展的结果,民国的熊十力给北方的儒家文化一颗形而上学的心—体用不二)使楚文化为代表的南方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主干之一。-5.影响力与衰亡课题-湖北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影响力与衰亡课题也间接在文化个性和文明进程等课题中讨论,本处只列出但不做详细的论述。-6.族属(历史)课题-族属的考辩是个令人头痛的课题,族属的确定也是确定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与古史的关系传说的对应关系。-应该说长江中游地区的考古学提供的图景给我们一个原生性的土著民族的积累过程,是一个民族独自走向文明的渐进过程。但古史传说提供的材料给你的认识确实会破坏考古学提供的文化图景的纯粹性。-而且古史的记载的希缺和凌乱,除了能确定江汉先民为苗蛮集团外,但对苗蛮集团的的源起却是一个外来的,毫无原生性的民族,这与考古学提供的图景相背,所以古史的确不可轻信。-相关文章:-1.《窜三苗于三危的考古学研究》,杨建芳,《东南文化》1998.02-2.《关于三苗与三苗文化的讨论》,-3.《苗蛮集团的来源与形成的探索》-4.《斜腹杯与三苗文化》-5.《禹征三苗探索》-7.人文启示:江汉先民的生命形态特征分析课题-江汉先民的生命形态特征分析是人文精神分析的基础,一片土地上的不同时期的人们总具有相同的特性,江汉先民的生命形态也是江汉人民的共同特征或者存在被继承的因素。通过分析考古学和古史传说,山人认为江汉先民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个特点:土气;无论从考古学还是古史记载分析,新石器时代的江汉先民的确没有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而是被禹征服,或为禹分封九州之一的荆州,和尧舜禹的君临天下的大气相比,长江中游的先民的生命形态特征第一个只能是土气,土气并非是衰落之气象,而是这种土气中孕育着强盛的气象,经过夏商时代的静默而在楚国爆发,成为中国文化的南方代表,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之一。-第二个特点:悲情,通过考古学提供的图景和古史研判,江汉先民—-苗矛集团的生命历程得出的结论,悲情,客观的悲情是一个绕不开评价,这一点与楚文化留给后人的精神价值一样,苗蛮集团的的衰落也是在天灾,人祸和外部的战争多重压力下的结果,甚至当代湖北当代的社会也是如此,当局的政策错误、外部环境的不利和天灾皆对一个生命共同体构成打击,需要重新改造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并走向新的辉煌;-第三个特点:韧性,提出韧性的特征是对长江中游文化的连绵性的尊重。在几个关臬点上,如在铜石并用时代石家河文化受到外力破坏后是否全部被王湾三期全部代替,该时期长江中游的考古遗址是否是分离的,答案已经是否定的,虽然在破坏之后长江中游的文化失去了中央集权式的模式,但后期的各不同地域的文化类型依旧是具有亲缘性的各自独立的亲属文化,这种亲缘性在经历夏商静默时期后于楚国时代重新集聚而缔造辉煌。-第四个特点:柔性的混沌,因为历史记载的缺失,我们不能对江汉先民的特征进行全面的了解,但放在整个区域的大背景下看,江汉先民或者苗蛮集团在文明的混沌初开而未开,被尧舜禹给灭了,和楚国被秦灭无辜论不同,是因为苗蛮复东夷的“恶德”,但今天对战争的看法,没有正义的战争,无能义与不义,放在更大的背景下思考,只能说新石器 时代的江汉的生命形态特征之一为:柔性的混沌,文明已经孕育,即将化蝶,但阴差阳错,其原创的精神只能在几百年后的楚国绽放。-
8. 结语-关于考古学和古史提供的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图景,所做的只是印象式的记述,首先从大中国的的架构下认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地位与基本特征——是一个独立的地理文化单元,在区系类型理论下是一个独立的区,至此考古文化的时空关系转为一个历史的框架;再从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特征着手进行分析,提出七个值得关注的课题来分析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当前文化研究中的值得关注的现象,并从分析这些课题入手了解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面貌和特性,指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文化个性和文明进程的四大特征:原生性,本土性,跨文化沟通特性与创新性,也指出江汉先民对我们的人文启示,其生命形态特征为:土气、悲情、韧性和柔性的混沌等特征。从而将新石器时代文化的几个基本面呈现出来。-希望对当代社会的人文精神与本土情景的融合与弘扬有所裨益。-二OO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作成。-









  • 回复1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145

2017-04-11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