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往后退”

2017-10-24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8902   回复 1
我们曾和大家分享热文《“这两门课,打死我也不敢开!”》,讲述一位中国校长在参观芬兰学校时的感慨,他看到,芬兰孩子最喜欢课程之一的木工课简直是“危险现场”,摆满了车床、刨床、锯床等设备,当场目瞪口呆。今天我们把目光转到同在欧洲,但文化不同的德国。与芬兰类似的是德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自己动手,做各种大人都很难做出来的模型展品,粘土堆满了教室、纸屑漫天飞舞、小手抓着剪刀快速捅破纸盒裁出自己想要的形状……丝毫不害怕会受伤。但“德国制造的孩子”还有哪些特性,值得我们思考呢?学院君接下来以一部教育纪录短片为窗口,由居住在德国的美国探索频道新锐华人导演朱春光拍摄,与您一起近距离观察、体会“德国制造”的孩子的特点,以及德国人深入骨子里“敢让孩子做自己”的理念与作法,值得借鉴。




孩子未来最需要的三种能力故事的开始,镜头对准了小米和小麦——一对中国孩子,她们出生于德国南部因戈尔施塔特,妈妈为其选择了一家口碑非常好的公立幼儿园。

之所以说它好,是因为这里的老师,都很强调“寓教于乐”,不是一味地提前给孩子灌输知识,而是以游戏化的形式,让孩子自己决定要学什么。这种观念,也正是德国教养的核心——孩子们有充分选择的权利。不是根据大人的喜好去设计孩子,而是发现孩子的个性与特长,为孩子设计适合的教育。

不过,德国人今天之所以能有这种教育观,缘于他们在教育这条路上吃过不少苦头——过去,他们喜欢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什么都不懂,你应该听大人的话……

但随着时代对职业要求的变化,这种一手包办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激烈的社会竞争了,这促使德国人重新反思教育的理念——上个世纪90年代,德国刚实现统一,经济不景气、失业率暴增,企业的要求越来越严苛,简单的上情下达、按部就班,按照规则办事,不再是优秀人才的定义。这股浪潮,蔓延到教育界,人们开始发问: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答案就是:“创造力、懂得提出自己的想法、灵活地解决问题。”

“大人必须尽可能向后退”于是,从幼儿教育开始,德国实现了全面的改革。其中,把这种教育观贯彻最好的,就是幼儿园里的“项目制教学”。这个过程,没有老师的大讲特讲,也不是让家长代劳,孩子们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挑选一个喜欢的主题。紧接着,集体表决、确定项目的主题。在纪录片中,这所幼儿园长期开展的项目是“遥远的国度”,项目的形式非常多样,但基本上都坚持一个原则——孩子们怎么高兴,就怎么来。

一开始,这里的老师非常不熟悉这种教学方法——因为没有任何教学大纲,更没有流程表格,所有的互动都是“即兴发挥”。很多老师反映,不仅对于孩子而言,项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于老师而言,也是一座跨不过去的“大山”。

幼儿园老师Christina就提出,想让孩子喜欢上这样的项目,老师就要与他们建立信任。建立信任的基础,就是倾听和观察,充分了解孩子的个性和特长,才能把项目开展得顺利。于是,老师们变着法子让孩子自己为项目做主。比如,在谈及旅行时,孩子们要自己制作一些素材,可以把图片打印出来,变成一幅小海报,然后假装自己是小导游,在班上给其他同学讲解:

再比如,来一次“旅行”的模拟,让孩子都把旅行箱带过来,然后根据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设计一个有特色的包装……

纪录片集中介绍了“遥远的国度“系列项目,本次孩子们领到的挑战是——制作与“美国文化”和“火山”这两个主题相关的东西。你会看到这些4、5岁的孩子,居然拿着剪刀,一步一步地剪出设计图,然后又通过团队合作,头脑风暴出如何制作一个好看且稳固的“建筑”:

也许你会疑惑,这对于小小孩而言,也太困难了吧!正如Chiristina老师所说,成功和失败是紧挨着的,有机会感受到做出成品的快乐,就有机会体验到停滞不前的郁闷难过……而种种“痛苦”的心路历程,都是孩子们必须自己去经历、去尝试解决的。

当然,每次孩子遇到困难,德国老师其实都想代劳、或者直接给建议……不过,他们还是忍住了,然后提醒自己:“我们要做的,只是充分地往后退而已。”

所以你会看到,老师扮演的角色只是观察者,去看看孩子们的特质是什么,同时也是帮助者,去帮助他们做一些细碎的小事……项目的选择权和掌控权,全部都在孩子手上。

让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挖掘好不容易把成果做出来了,当然要给大人“炫耀一番”,来自火山小组的同学们就提出要办一个展览!然后,幼儿园的老师就积极配合,给他们找来了城市最大的商业中心,在一楼展览厅把成果都摆放出来。所谓“仪式感是最走心的教育”,想让孩子建立自信,这个特别的仪式再合适不过了。

于是,孩子们自己一手一脚鼓捣出来的“自由女神像”、火山模型和邮票,都罗列在橱窗里,每位大人的驻足观看、每一次的鼓掌和欢呼,都给这些孩子带来极大的信心——本来在台上战战兢兢的孩子,都露出了羞涩的笑容。

这样的展览,让孩子有成就感,更重要的,还是让家长,甚至全社会都加入到教育中来,以行动告诉他们:孩子也有不一般的潜能,只要你给他们一个舞台,结果将是不可思议的。正如幼儿园园长在结尾所说:“我们需要换种方式看问题,不是看到孩子什么就不懂,去急着教会他们一切,而是去思考和观察每个孩子的个性是什么、擅长什么。”没错,我们不需要复制一模一样的孩子,项目制作也好、成果展示也好,培养的都不仅是孩子受益终生的能力,更是一种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景。

那些能够赢在未来的孩子,总是拥有超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有满足不了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挑战迎面而来时“举重若轻”。纪录片的结尾,有一段话让人深以为然,希望能与各位家长共勉:“2016年最迫切需要的十种工作,在2006年时根本就不存在。我们必须教导现在的孩子,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还没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文 少年商学院
  • 回复1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25

2017-10-25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