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甘礼俊【童年记忆】天门交通之变迁(苦B年代)

2017-10-25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2.4万   回复 6
甘礼俊来源于公众号:澳洲雪梨子
甘礼俊:『祖藉咸宁,头次革命失败后,父亲逃难至天门,并在天门成家立业。本人1950年9月出生在此,天门自然就成了我的故乡。童年时代,因家中无固定住所,东南西北都曾住过,从小就对家乡天门有深刻的印象,直至文革后和大多数同年人一样下放农村,招工后在武汉工作40余年后退休。现居住上海。』
面积达2600多平方公里,四十年前就拥有一百多万人口,管辖20多个乡镇的天门市,如今国道、省道、高速公路,还有县级乡镇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一排排行道树连同映在其中公路,象一条条玉带环绕在江汉平原上,给荆楚大地增添了无限生机。开车行驶在宽阔平坦的沥青路面上,感觉像在飞。此情此景让我感概万分,思绪又回到文革前的五、六十年代,出行的艰难历历在目。 天门南临汉水,一条县河横穿境内,下游穿过汈汊湖后也与汉水汇合,流入汉口。祖祖辈辈就是靠这条水路与各地交往。
日本鬼子占领武汉后,为了方便攻击当时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彻底灭亡中国,准备修建一条从汉口到宜昌的铁路。这一企图遭到沿途国军、新四军和抗日民众的干扰和破坏,使得该工程修修停停,进展缓慢,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也没修成铁路,遗留下来的路基后来修成了公路,叫汉宜公路,后来编号为318国道,此路只经过天门县境北部,国民党占领此地后,为了运送军用物质,从皂市修了一条简易公路通到天门县城,这条天皂公路成为天门最早的能走汽车的道路,因为天门北部多为丘陵,该路依山而建,弯弯曲曲,路面狭窄,如遇会车,必须有一辆车先停下,另一辆车小心通过,当然那时本来就没有什么汽车。这条简易公路成为后来天门通向外界的唯一的一条出境公路。
解放后开通的汉口至天门的班车,都是从汉宜公路皂市段进入天皂公路到达天门的,沿途要饶道孝感,应城,全程需要6个小时。早期时的票价是人民币7元9角,相当于当时每月的人均生活标准,后来票价有所下降,每天往返一个班次。直到知青招工后在武汉工作的人员猛增,才增加成每天两班,仍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每年春节过后,买到一张到武汉的车票,比登天还难。
为了缓解交通压力,天门轮船站(直属湖北省航运公司)曾经将到吕巷的班船延伸,经过刁汊湖区到达武汉新沟镇,下船后再步行2公里多路,到长江埠火车站转火车到汉阳,这条路径我走过一次,很不方便,不久,汉北河通航后,天门轮船站开通了直达汉口集家嘴码头的班轮,全程票价才一元九角,还可挑担上船,很受贫下中农的欢迎。也是每天一班,早上6点起锚,经过新沟船闸后入汉江再到汉口停靠,也到了天黑的时候,虽然慢些,总算多了一条出路。
俗话说,路是人走出来的,这话只能说明过去,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天门仍然是个日出而作的原始农业状态,历史上形成的村庄与村庄之间原本就没有修过道路的,来来往往走的人多了,就走出路来了,这种路仅仅是羊肠小道而已,村庄与村庄是如此,乡镇与乡镇之间也是如此。

1957年,记得我姐姐天门中学初中毕业后,她自己跑到县教育局求职,那时初中毕业的女学生属于凤毛麟角,她马上得到一份教书的工作,被派到天门县乾驿镇某小学当老师,高兴的很,当晚就作好准备,第二天起了个大早,独自一人就向乾驿出发,没有任何交通工具,也没有直达乾驿的道路,全靠步行。在确认大方向后,每走到一个村庄,就问一次路,到下一个村庄再问。问到有的人走过的,指引的路就相对近些,要是问到的人没亲自走过,也只能指出个大的方向,走走问问,不知经过了多少村庄,走了多少弯路,总算走到了乾驿镇,时间已是傍晚了。现在看来也就30公里路,却足足走了一整天,那时我姐姐才十六,也是她第一次离开家。这是她放假后回来讲给家里人听,我才知道的。这事我一直记在心上。
其实那时人们出行都是这样,只要去的目的地不通水路,全都靠步行。即使住在沿县河的村镇,也不能都可坐船去的,一是国营的轮船公司没有固定的船期,二是叫民船费用大高,消费不起。不是有急事一般不会叫民船。后来开通了城关上到拖市和下到吕巷的班船,沿河的交通才基本稳定,早上6点半从城关开出,下午返回,每天一个往返,如果没赶上船期,还是只能步行了。 记得很清楚一件事,那是1963年,我有个远房小姨,家住石河区的但场公社,离县城也就十几里路,在汉川中学读书,每年暑假结束前几天,她吃过中饭从但场步行到城关,在我家住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赶六点到吕巷的轮船,再从吕巷步行到汉川,其实从但场到汉川大约80公里,那时却需要三天的时间。我家住在西门,走到东门轮船站需要一定的时间,还要提前半小时排队买票,这样一来,最迟5点钟要起床,那时很少家庭有闹钟,我母亲怕她赶不上船,影响上学,深感责任重大,于是整个晚上把煤油灯点着,把火苗拧到只有绿豆大小,旁边点一支香,以燃香计时,隔一段时间换一柱香,香烧的差多了再出门看看天色,直到东方有点鱼白,才叫她起床,也把我叫起来送送小姨到船码头。我感觉母亲为了怕误船,这一晚根本没睡觉,难怪她老人家在我参加工作后再三叮嘱到:“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赶车赶船要赶早,不要误了时间”。可见老一辈人对出门的恐惧和担忧是如此之深。
沿汉江的多宝、张港、岳口、彭市、麻洋等区镇之间的来住,也是坐汉口来的班轮,班次稍多一点,这几个港口也是天门通往外地的门户,可直达武汉。
其它区镇乡村之间往来就没有这种便利,只能靠步行,货物运输靠肩挑人扛,最先进的运输工具就是木质的独轮车,一次可运三百多斤,比人挑肩扛要轻松很多,特别适合水稻产区的那种田埂小路。这种自然形成的原始交通一直到人民公社化后才有所改观,把“路是人走出来的”说法划上句号。
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后,农村的土地全都收归国有,为修路用地提供了保障,不会有像现在的“钉子户”。随着“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号召下,开始大量修路,首先对区镇之间相连的原有小路进行扩宽,使县城通往所辖各区镇有了最基本的路,在路的两边种上了行道树,公路的雏形开始形成,只是路面仍是原有的土路,有条件的地方也铺上了石子,起码可以走马车牛车了,那时还没有汽车,连板车也很少。因为这种马车牛车全部用木料可做,很多农村的木工师傅会做,自产自用。特别是每年到了夏粮或者棉花收购的季节,各区镇粮站、棉花采购站门前的马车,牛车,独轮车排成长长的队伍,很是状观,可惜没能留下那珍贵的镜头。
岳口镇是天门三大镇之一,皂市镇依托汉宜公路,而岳口则依托汉江成为天门的门户,岳口码头成为天门物资进的重要港口,也就最先修了天岳公路,但交通工具却很落后,以马车,板车为主,货物运方便很多,可是客运交通还是很落后,六十年代之前,在天门中学,城关中学上学的学生,来自全县各地,不管上学还是回家,他们都是步行,碰到机会能坐上顺风马车那就很幸运的了。直到七十年代初才有以代客车为主的班车。
我家邻居有个女同志,1975年结婚把家安在城关,工作在岳口,虽只相隔20公里,平时也只能星期天按班车时间乘车回家,有天因加班太晚,几个同事从厂里赶到岳口车站时最晚的班车票早己卖完,其中有个同事看到一辆大货车开过来,一看司机是认识的人,连忙招手示意停车带人,等车停稳后车子已惯性向前滑行一百多米,为了赶车,已怀孕9个月的她顾不了那多,跟在其它几个男同事后面跑步赶上这辆便车,墙板太高,在众人的帮助下才上了车,站在后面车箱上,扶着墙板,一路颠簸总算到了家,结果意外发生,早产了。我舅舅一直工作在多宝镇,本来多宝到城关才40多公里,却要先乘船到岳口,再从岳口步行回家,也要花整整一天的时间,只好把每周一天的休息集中一到一个月休息,实际在家也只能呆上两天,像出远差似的。每年一次的探亲假,我从武汉青山回一趟家,往往也是一票难求,不知遭遇多少曲折,不堪回首。
我离开故乡时,天门境内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连“公路局”的牌子都不存在,仅仅知道有个“天门县公路养路段”。真正的交通发展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要想富,先修路”的思想指导下,故乡同全国各地一样,开始大规模公路建设,公路等级也大幅度提升。特别是中央要求村村通公路的指示,真正为千千万万人民办了好事、实事。行路难已成为历史。交通的变化带动了城市的飞速发展,相信家乡的人民一定会在这一条一条的康庄大道上奔向幸福的明天。

  • 回复6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彦航一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116

2017-10-28

粉丝 5

2017-10-28

粉丝 1145

2017-10-29

粉丝 316

2017-10-30

粉丝 1145

2017-10-31

粉丝 1145

2017-10-31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