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乡村文化灯塔 —— “书香天门”建设中的农村新变化

2018-07-24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6475   回复 4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耕,基于生存;读,关乎精神。

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没有全民阅读,哪能厚植文明基因?

改革开放40年来,天门发展日新月异,广大农村随着时代的变迁旧貌换新颜,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变得丰盈而充实。

农家书屋、乡村图书馆、悦读驿站,这些满溢书香的文化阵地,犹如一座座灯塔,点亮农民的新生活。

初夏时节一个下午,走进张港镇龚王村,绿油油的大豆田边,灰瓦白墙、欧式屋顶的“乡村图书馆”格外惹人注目。管理员王可林细心擦拭着一排排书架,微风穿堂而过,书香满室。

不一会儿,60岁的村民王金山来到馆内,“还是这里舒服啊,又安静又有书看。”他笑着说,自从今年3月18日开放以来,他已经成了图书馆的常客,最爱历史类和农技类图书。

这座图书馆由该村在外企业家王必昌捐建,总投资50万元,占地面积约250平方米。目前,共有上海交大MBA理事、上海浦东区335党员之家、上海新竹园中学等20多家个人和爱心机构捐赠图书1000余册。

谈到为家乡捐建图书馆的初衷,王必昌说,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想法,35年前他读初中时,下晚自习后没有地方读书,在教室点蜡烛太贵,只能到昏暗的路灯下读书。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希望家乡的孩子们有书读、有地方读书。

“一到周末,这里就热闹了,放假的学生最喜欢来这里看书,多的时候有近20人。”王可林说,“读者范围覆盖周边5个村。”

“昔日麻将声声,如今书声琅琅。”当了近2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徐国平描绘图书馆带来的变化。

他感慨地说:“现在,大家吃穿不愁了,口袋富了,但文化生活单调乏味,老人闲下来就是打麻将,小孩放学回家后就看电视、玩游戏。有了图书馆,村里风气为之一变,人们闲暇时就读书、下棋或者跳舞、健身,现在三家麻将馆都关门了。”

当“乡村图书馆”在张港传为美谈时,临近的多宝镇街上,有一位企业家也在做着同样的事。

2018年4月23日,我市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活动选在偏远的多宝镇举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宋开荣悦读驿站的建成。

宋开荣是多宝镇革新村人,现为襄阳泽东化工集团董事局主席,曾先后捐资40多万元为家乡修桥、修路。2017年,多宝镇政府提出建设一个公共阅读场所,宋开荣毫不犹豫捐资30万元支持建设。

走进悦读驿站,陈设精致的书架墙、实木桌椅、布艺沙发,让人看了就忍不住停下脚步。50多平方米的空间虽不大,但现代感十足,刷卡进出,自助借阅,24小时免费开放。

镇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悦读驿站运营1个多月,就办理读者证300多张。85岁的曾德禄每天下午都喜欢到驿站去坐坐,看看喜欢的书籍,对于热爱读书的他来说,这是一天中的幸福时光。“我这么大年纪了,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家门口有了‘图书馆’”。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为倡导全民阅读,打造茶韵书香的文化品质之城,近年来,我市狠抓阅读平台建设、读书品牌培育,书香洋溢的场所越来越多,热爱读书的氛围越来越浓,崇尚读书的风尚逐渐形成。

据统计,目前全市已经建起了819家农家书屋、40个社区图书室、17家悦读驿站,形成了市、镇、村(社区)三级阅读网络。此外,还坚持开展图书漂流、图书下乡、道德讲堂、竟陵读书会等活动,读书典型不断涌现,全市有3个家庭获“全国书香家庭”称号,有26个单位和个人获“全省全民阅读先进”称号,拖市一中朱青苓获“湖北最美读书人”称号。

“以前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基本靠政府推动,现在出现了农村公益图书馆,真是一个文化的福音。”市文体局相关负责人说,“政府主导,社会助力,一定能为更多的乡村点燃丰盈生命的文化灯塔。”
  • 回复4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27

2018-07-25

粉丝 1371

2018-07-25

粉丝 38

2018-07-25

粉丝 8

2018-07-25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