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赶集说变迁

2018-11-14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2.9万   回复 7
头像


“这么早就赶场去呀。”
在天门农村,往往天刚放亮,乡间小路上就热闹起来了,熟悉的乡邻碰见,看看对方胳膊上挎着的菜篮子,总会这样招呼一句。
这里说的“赶场”,意思就是到集市去。一天的生活,就从这一句平常的问候开始。
俗话说, “菜篮子”是百姓生活的“晴雨表”。改革开放40年,城乡巨变。供给百姓“菜篮子”的乡村集市,又上演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有到优
九真镇段场村。
深秋的清晨,有些寒气逼人,村集贸市场上,已经熙熙攘攘。
看着眼前崭新的钢结构大棚,整齐有序的售卖摊位,70多岁的余爹爹差点以为自己来错了地方。
余爹爹是同兴村人,经常在这个集市买菜。“前几天卖菜摊子都还摆在马路两边的,没想到大变样了。”眼前的段场集贸市场,各功能区划分明确,还配套建设了下水道、公共厕所、停车场。
“原先这里就是个马路市场,小摊小贩站满街道,每次来买菜都得弯弯绕绕,交通拥堵,想买点什么还得到处找。”谈起以前的情形,余爹爹有说不完的话。
段场村集市因周柳公路与刘南公路交叉过境而形成,居民住户密集,车辆来往频繁,农副产品交易辐射周边7个村。
做了30多年生意的段场人李银刚,见证了这个集市的一次次华丽变身。
“大概是1984年,我家在这里开了个小卖部,主要卖点日杂百货,村民们来赶集,买的也就是油盐酱醋。”李银刚回忆,“当时,吃肉还是逢年过节的事,豆腐是最好卖的菜。”
从几个零星散摊,发展成为集市,变化从两件事可以感觉到:通村的路从泥巴路到石渣路再到水泥路,村民的房子从砖瓦房到平房再到楼房。这些变化也就短短几十年时间。
东段场的集贸市场场地平正/贸易区规划好得很/肉鱼蔬菜百货杂货片块分清/张家湖的鲜鱼现卖现进/集中屠宰的猪肉吃得放心……
一段大鼓词,诉说百姓心声。今年10月8日,新规划的集贸市场落成,村民载歌载舞庆祝。
“时代进步了,马路市场已经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甚至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所以我们今年下决心改造集市,村民都很支持,
踊跃捐资。”段场村党支部书记段涛介绍。
新集贸市场转角,一家超市人来人往,货架上的货物琳琅满目,从烟酒副食到家用电器,一应俱全。“这以前就是我们家的小卖部。”李银刚笑着说,“上世纪80年代每个月的利润有100元就很满足了,现在3000多元都是少的。”
从赶集到进城
同样是乡村集市,位于汉北河堤边的九真镇新河场,则是另一番景象。
早上7点,应是集市正热闹的时候,新河场里,只有数得清的20多个人,一个猪肉摊子,一个老婆婆守着两篮青菜,还有几家早点铺、杂货铺。
南堤村的吴爹爹原本热衷于赶场,每天,无论刮风下雨,他都要到新河场去转转,买点小菜,就着热腾腾的包子,喝上二两酒。可是现在,他越来越提不起兴致了。
在他的记忆里,昔日的新河场,是茶馆、是香气四溢的锅盔油条豆腐花儿,是沿街卖菜、卖鱼、卖肉、卖种苗的,还有供销社里的各种生活物资……集市要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开到中午。街上卖货的、赶集的,摩肩接踵,甚是热闹。
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春风拂来,买卖交易日趋繁盛。上世纪90年代,新河场经历了第一次大的改造。在村委统筹下,集市一边的房子拆除,退后重建,街面拓宽到12米,摊点、店铺一溜儿排开,绵延近400米。新河场迎来黄金十年,除了商品买卖,还相继出现了戏园子、网吧等娱乐场所。
“近几年,赶新河场的人渐渐少了。”新河村党支部书记黄兵舫介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里离镇区很近。”
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赶集方式,出行靠走路或骑自行车的年代远去,大多转变为电动车、摩托车或汽车代步,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到镇上只需十几分钟。
还有无数农民受益于改革开放的大潮,进城完成财富积累,甚至身份转换。“村里一半以上的人家在城里买了房,年轻人几乎都在外地工作”。
新河村8组的张文涛,改革开放以后就到沿海去务工。8年前回到村里,成了种田大户,现在种100多亩田,每年收入10多万元,家里添了小汽车,还在城区买了商品房。
“现在种粮有补贴,农用机械在田间地头轰轰作响,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进城逛商场了。”张文涛说。
“进城逛街的多了,村里赶集的就少了嘛,这是时代发展的自然结果。”黄兵舫感叹。
一滴水中看世界,半瓣花上品人生。小小农村集市的变迁,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累累硕果,也折射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变化。
  • 回复7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杰仔1202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1371

2018-11-14

粉丝 101

2018-11-14

粉丝 7

2018-11-14

粉丝 274

2018-11-15

粉丝 993

2018-11-15

粉丝 18

2018-11-16

粉丝 0

2018-11-18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