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画廊”好风光 —— 黄潭镇农旅融合发展初探

2019-01-09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6734   回复 1
在天门,如果说起去哪里玩,黄潭或许是很多人的首选。这个集采摘、赏花、旅游、餐饮于一体的近郊镇,已成长为天门乡村旅游的一块招牌。

曾经的棉花大镇,如今的乡旅名镇。近年来,黄潭镇充分发挥自身交通区位优势,全面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打造荷沙公路沿线乡村旅游“十里画廊”,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棉田上的转型

3日上午,在荷沙公路旁的田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社员张峥嵘将刚刚采摘的草莓用篮子装好,等待游客选购。“这批草莓刚刚成熟,上市还不到一个月时间。”她说。

田瑜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2015年7月落户黄潭镇花台村,流转耕地320亩,新建了100多个蔬菜大棚,主要种植草莓、葡萄、西瓜、黄桃等特色果蔬。

尽管天气寒冷,但大棚内却温暖如春。“这批草莓于今年8月底播种,可迎接春节期间返乡人员采摘需求。”张峥嵘介绍,采摘可一直持续到5、6月份。

在黄潭,像田瑜这样的合作社还有不少。来自该镇农办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以来,该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20多家,流转土地面积过万亩,在荷沙公路沿线,遍布梦丽马、三军菊花、树莓基地、草莓采摘、葡萄种植等特色种植产业,成为地方产业支柱。

曾经的棉花种植大镇,如今再难见到棉花身影。黄潭镇农技服务中心负责人周银君介绍,全镇5.5万亩耕地,高峰时期棉花种植面积达5万亩,如今大多被特色农业种植基地取代。

近年来,黄潭镇围绕城乡一体化做好农业转型升级文章,让农业农村与城区市民对接互补,着力打造城里人的花圃子、果园子和菜篮子,逐步形成了精品果园、放心菜园、美丽花园融合发展的产业格局。

崛起的乡旅经济

隆冬时节,黄潭菊花节刚刚落下帷幕,在三军菊花种植基地,仅剩为数不多的菊花摆放在大棚内。合作社理事长张三军说:“很多品种还在盛花期,花期还可持续半个月左右。”

三军菊花2015年10月落户黄潭镇七屋岭村,流转土地160亩,种植了2000多个夏菊和秋菊品种,主要从事种苗、菊花、老根、脚芽的销售,也有部分门票收入。刚刚过去的菊花节,该基地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在张三军看来,菊花基地所带来的客流量和购买力是最大的隐形收益,这有效带动了乡村经济的振兴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的崛起,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带活的不仅是农业种销产业,更带活了农旅融合发展的新业态。

傍晚,在黄潭镇知青农庄,小汽车挤满了停车场。农庄老板姚蓉维持秩序,接待游客,忙得不亦乐乎。该农庄2016年10月落户黄潭镇七屋岭村,占地面积300亩,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一个集现代农业、旅游采摘、餐饮服务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姚蓉此前一直在深圳创业,谈起回乡投资初衷,她说,投资农业一是因为向往田园生活,二是看中家乡旅游产业发展前景。“黄潭是近郊镇,有交通区位优势,随着采摘经济的兴起,农家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

如今,在三军菊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知青农庄的带动下,特色农业产业不断落户,逐步形成了以七屋岭村为中心的观光采摘园区,发展起葡萄种植、草莓采摘、菊花观赏、瓜果采摘等一系列农旅产业,成为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同唱“一台戏”

在很多人看来,黄潭镇乡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有着自身的优势。近郊镇,距城区不到10分钟车程;棉花收储政策取消,恰逢转型关口等。

但黄潭镇副镇长艾克林认为,该镇特色农业的崛起有着自身优势,但更多的是在于自身努力。

一是抓住了灾后重建的发展机遇。2016年,我市遭遇特大洪灾,黄潭几乎全镇被淹,灾后重建,该镇抓住政策机遇,支持引导企业和合作社落户,发展蔬菜大棚和特色种植。同时,排灌设施、村级公路得到全面提升,这为特色产业的落户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多届政府持续发力同唱“一台戏”。从菊花展到菊花节再到乡村旅游文化节,持之以恒坚持举办旅游文化活动,为产业发展集聚了人气。此外,万场瓜果专业合作社10多年坚持种植瓜果,种植面积达1100多亩,“万场瓜果”成为我市的一张地域名片。

农民富了,农村美了,人气旺了,致富渠道大大拓展。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土地加速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落户带动了就业,形成良性循环,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 黄潭镇逐渐由传统种植棉花大镇向农旅结合强镇转变,焕发蓬勃生机。
  • 回复1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9

2019-01-09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