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小说《望春风》随记二

2019-03-04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3万   回复 4
   昨晚很认真开读格非长篇《望春风》。看了近两小时,也才只看了两章,即“父亲”和“半塘”。这么慢的速度,是除了看《押沙龙,押沙龙》外还未曾有过的事。不是说不好读,不是说像《押沙龙》那样难读,而是格非写得太精细太漂亮了,你几乎看不到一句废话,描述上精致而准确,实在不忍心快速读过去。说句实话,与其说我是在读,不如说是在颂,默颂。很少有这么好的语言让我采取默颂的形式阅读的。
   前两章主要写父亲带着我去半塘村给寡妇春琴摸骨算命的事,一路上通过巧遇这类的手法,牵出了好几个角色,如高定帮兄弟、梅芳,和尚,父亲的师傅等。这些必要的人物交待,可以说是长篇的线头,是为以后的情节发展作伏笔或铺展的。
    仅就这两章看,我认为格非在结构安排上显得十分自然,你甚至可说不露痕迹。怎么讲?《红楼梦》里黛玉进贾府以及刘姥姥进大观园,这种手法,通过人物的“位移”,引出众多人物与线索。
    有人说,你评论一个小说,老讲什么技法?分析主题思想才是王道嘛!我不觉得。因为我在阅读时候,多是从写的角度来阅读的,或者说,更多的不是从纯粹欣赏与消遣娱乐的角度去读的。所以,这似乎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每读一篇小说,总是先看其手法与技法。
   前两章给人十分真实而亲切的感觉。格非这篇小说,写的大约是江浙一带沿江沿海靠近长江出口处的江南农村。我在阅读过程中,有一种强烈的感受,那就是,格非虽然现在快六十了,长期在北京城工作,但长年城市生活不仅没有消解格非对乡村的印象,反而愈加清晰,这是非常难得的。说到底,我意以为,还是一个“童子功”,也就是说,一个写作者,童年生活或者少年时期的生活对他人生格局的形成以及创作的指向早就作了奠基,就像我们小时打的疫苗一样注入了我们的基因。
    从格非的对江南乡村图景的描述一看,不仅是细致、真实,更倾注了作者对于故乡那种饱满的眷念之情。一草一木,一土一瓦,在他的笔下,都显得那么美。之所以说他写得准确,是因为那些意象也存在于我自己的记忆中,不,不,或许我忘记了,是格非唤醒了我对于故乡的记忆,那种久远的儿时乡村的记忆。比如砖窑、泥巴路,田埂,水塘,车辙,冰碴,舂米,纺车,算命先生,锣鼓,灭火水枪,打谷场……真的真的非常亲切,而这些意象,如今大多都已消失了,仿佛地球上某种动物的灭绝一样,令人无比怀念,无比惆怅,恨不能通过时光隧道回到童年或少年。
    此外,除了这些乡村特有风貌的描写,还写到了那个时候的乡村文化生活,乡村的村风民俗,以及乡村生产生活形态。
   正是因为格非充满真挚情感的对于旧时故乡的描写,才让我放慢了阅读的速度。
  • 回复4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271

2019-03-04
:算是随记吧。以前看书,懒得写笔记的,后来一回想,看的书都记不得了。还是记一下好。看过后时间长了,再想谈感受,就较比困难了。
2019-03-04
@波罗蜜: 好习惯,坚持。
2019-03-04

粉丝 20

2019-03-04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