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血脉”

2017-04-09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3.1万   回复 17


首次听说“书法要讲究血脉”,是在一个阳春三月的下午,书法家马国平还过几天就要离开故乡天门,去千里外的深圳引孙子。老家的泥巴兄在书海漂泊几十载后结识了国平,并以师徒相交,我作为“牵线人”,这几年也常常分享着他们探讨书艺的激情与惬意。 回到“血脉”的话题。4月7日,江汉平原的春色似乎比往年更美,泥巴兄专程赶来为国平送行,邀我作陪。因我正参加全省华侨大会文艺晚会的策划会议,泥巴兄先去了国平家,5点过后,我们三人相聚一小酒馆,两个多小时下来,我们边饮边唠着一个与书法有关的深层词:“血脉”。 “血脉”的出现是国平谈到书法用笔“中锋”时随口说出的,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他解释道:“‘中锋’如同一道‘血脉’,字写得好不好,行家一看,就知道写字人的文化、修养、阅历、道行、人品等……”我又追问:“这是不是有点像文学,立点不高,描写再美也不会动人?”“正是、正是……看似花哨的书法只是表面的,真正有风骨的书法,是从灵魂到内里再由‘中锋’体现出来的……”两位书家连连附合。 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一般指文章,现在看来,也可以说“书如其人”了。这让我联想起那些名垂青史的中国书法家们,平常人只在欣赏他们的书法养眼,懂书法的人在领悟书法之道,更深沉的人,却在思考书法的真谛与血脉。“能否这样说,凡是历史上公认的、如王羲之、颜真卿、欧阳询等书法大家,都是历尽坎坷、虚怀若谷、人品高尚、正直清雅的君子呢?”马老师在我问后作了肯定的回答。 为了探求“书法血脉”的问题,接下来我们谈到了陆羽故园的书法作品。我由一个疑问说开来,“为什么整个陆羽故园内不同景点的书法有的署名有的没有署名?”马国平先生给我们介绍了它所得知的有关情况。原来陆羽故园的书法分为三次完成,且全是天门书法家的作品。第一、二次不允许署名,第三次却允许署名了。我们不想知道是哪种权利作的这个决定?也不想了解“允许”、“不允许”的个中道理,读者可想而知,”故园“的题字,特别是在茶经楼的墨宝,一旦留下了,不说是名扬中外,至少也是流芳百世,谁又有这等胸怀呢?至于为何又允许署名?不必深究,只能说署名的人福气运气比前者好就是了。 此事虽已成为历史,但有点不能不提到,那就是未署名者是先知“不署名”而后为之。在这个名利至上的世界,特别是处于物欲横流的中国现实面前,天门的书法家,了不起!难以想象,这少数几位未署名的天门书法家,他们当时的内心究竟有多博大?我们不得而知。在这里,笔者十分敬佩他们;作为一个天门人,也深深地感谢他们为子孙后代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从始至终书法家国平很谈然,他一直没说“我就是没署名的作者之一”;我也没问,因为我坚信他就在其中。不简单的是,在谈到火候时,他没有一丝激动之态,就像送了幅字给好友后那般平易。 历史从来没有“假如”,更没有“从新再来”,可贵的是这几位未署名的书法家一直未对任何人提起这件事,不是老友相聚尽兴,谈起“书法的血脉”,笔者绝对不会知晓这鲜为人知的事。从以上这个小故事,笔者可以肯定的说,这就是“血脉”的内含与真义。 过去,对书法只是一知半解,并不懂书法融进了一种“大文化”,难怪中国书法称为“国粹”,几千年不衰被国人甚至全世界景仰。其“血脉”从书法术语为技法,从文化方面讲即“根”了。它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之根脉。 2017.4.9写于学院公寓

马国平(左)、张繁立(右)近影)
陆羽故园“雁叫关”(马国平书)

茶经楼北门联(马国平书)

(张繁立作品)

  • 回复17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天涯一倦客 最后回复于 2020-11-27

粉丝 22

2017-04-09

粉丝 16

2017-04-10

粉丝 1371

2017-04-10

粉丝 4

2017-04-11

粉丝 12

2017-04-12

粉丝 4

2017-04-12

粉丝 178

2017-04-12

粉丝 5

2017-04-18

粉丝 15

2017-05-05

粉丝 20

2017-05-08

粉丝 9

2017-05-16

粉丝 6

2017-05-23

粉丝 62

2017-05-26

粉丝 18

2017-06-03

粉丝 439

2017-06-07

粉丝 98

2017-06-17

粉丝 30

2020-11-27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