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像做粽子

2020-06-29   发表于 灌水   阅读 6617   回复 0
 教育,就像做粽子。

家长提供材料,包括糯米、馅料和粽叶,老师就是做粽子的人。粽子的好坏,一部分取决于材料,一部分取决于技术。

小学是一个清洗材料的过程。

糯米要筛去沙子和杂质,洗干净浸泡好;粽叶要刷去表面的绒毛和灰尘,放在锅里煮熟后晾干;各种馅也要清洗干净,整理归类。

有的家长走的是质量路线,只包一个粽子,各方面都力求精美;有的家长走的是数量路线,包了好几个,质量有时就无法保证。

糯米要淘洗干净,这方面家长和做粽子的能达成共识。可在粽叶的清洗整理上,就容易产生分歧。

有的认为粽叶刷一遍就够了,可行业标准要求刷两遍,做粽子的左右都不能得罪。

同样的力度,有的认为刷得不够负责;有的认为是在针对自家粽子,体罚或变相体罚粽子。

万一粽叶刷破了,做粽子的责任就大了,轻则名誉扫地,重则破财免灾。

原料白天统一在学校清洗,晚上回家,差别就慢慢体现。

有的家长知道如何做粽子,原料回家后还帮着清洗整理。

有的家长明白做粽子的重要性,原料回家后额外请人帮着清洗整理。

有的家长比较配合,原料回家后认真照看,减少外界的不利干扰与影响。

有的家长自己都没长大,原料回家后,就跟着家长一起放飞自我了。

有的家长把粽子扔给了爷爷奶奶。老一辈如果明白做粽子的重要性还好;有的老人认为做不做粽子都无所谓,原料回家后,就一言难尽了。

初中是包粽子的过程。 

因为没有淘汰机制,有的原料,在小学阶段没被清洗整理干净,也跟着进了初中,做粽子的就比较难办。

包粽子首先要把粽叶裁剪好,行业标准是不能有黄叶、破叶,可外界更倾向于自己的理解与喜好,不一定都认可这个标准。

有的痴迷释放粽叶的天性,自然就是美,反对裁掉黄叶;有的崇尚快乐包粽子,残缺也是美,反对剪去破叶。

社会认知往往也自相矛盾。一方面追求高质量,另一方面又不想让粽子承受任何痛苦,希望用爱心去感化粽子。

有个专家的名言广为流传:没有做不好的粽子,只有不会做的人。

有的不信邪,还是动了剪刀,最后被严厉处分,声名狼藉。被逼无奈,大家开始佛系做粽子,难得糊涂。

有的糯米,不想成为粽子,只想早点进入社会,把自己推销出去;有的不是糯米,家里硬要把他包成粽子。

更有意思的是,有的原料已经不适合包粽子,可在“一个粽子都不能少”的理念下,学校还得求爷爷告奶奶地把他们请回来。

这些原料已经有了杂质,难免会污染其他原料。看着一个清清爽爽的白糖粽子,最后变得不黄不白,做粽子的很痛惜,但又无可奈何。

所以有条件的家长,尽量把粽子往好的学校送;条件一般的,则强调做粽子的人要安于清贫,乐于奉献,最好24小时全天候照看粽子。

不少人认为:粽子做得好,是自家原料好;粽子不出色,是做粽子的技术不行。

 高中是煮粽子的过程。

煮粽子有讲究。比如豆沙粽要扎得松一点;瘦肉粽要扎紧,肥肉粽要适度;枧水粽不能和其它粽子一同煮;水滚以后才放粽子;水要浸过粽子;煮的过程不能加生水……

可粽子送过来煮时,光凭外表很难判断是什么类型的粽子。如果家长配合,如实告知,粽子煮的时候,还可以调整。

可有的明明是豆沙粽,家长却把它当成了瘦肉粽,扎得太紧,糯米挤进豆沙中,馅中心出了问题,最后没煮透,夹生了。

有的馅是瘦肉,家长想起曾经自己吃过的苦,反对扎得太紧,最后瘦肉熟了收缩,肉汁无法完全被糯米吸收,不少漏入水里,降低了粽子的肥糯与品质。

还有些糊涂的家长,连粽子是个什么馅都不知道,最后出了问题,社会却一致把责任都推到做粽子的人身上。

其实最好的做法是分类煮。素的跟素的放一块,肉的跟肉的一起煮,甜的和咸的互不干扰。可大家反对差异化煮粽子,认为是对某些粽子的歧视。

大杂烩下,明明有的粽子烂了,馅都包不住了,家长还是要坚持放在锅里煮,最后煮出一锅滋味怪异的粽子。

当然,责任还是由做粽子的人来承担。因为,做粽子是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如果有家长动不动就举报做粽子的人,或者老想着掀锅盖,那么做粽子的就会优先考虑安全问题。

还有各种与做粽子无关的杂事:比如给隔壁饺子店顾客量体温;统计对面包子铺卖出包子的数量;调查另一条街的面条馆有没有涉黄涉黑。

甚至还要帮助乡下的烧饼店打扫卫生,提升经济收益。

用在做粽子上的时间越来越少,大家对做粽子人的意见也越来越大,却不在乎做粽子人的意见是什么。

做粽子就是这么一个让人羡慕却不是大家首要选择的行业。

 如何做粽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专家们理论很多。煮过豆沙粽的,认为粽子要扎得松;煮过瘦肉粽的,认为粽子要扎得紧;没煮过枧水粽的,认为所有粽子都可以放在一起煮。

网民们各有想法。先放粽子还是先烧开水,能争得难解难分;水要不要盖过粽子,也能辩个不亦乐乎;煮粽子的过程能不能加水,更是吵得不可开交。

其他诸如煮粽子加香菜好还是加大葱好之类的话题,大家讨论得津津有味,只有做过粽子的人,哭笑不得。

互联网的好处就是:不管有没有做过粽子,都能各抒己见,并对做粽子的人说三道四,指手画脚。

北京的粽子容易卖上好价钱;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广东、四川、江西、安徽的粽子,同样的质量,价格就低一些。

最难的是江苏和浙江的粽子,标准一年一变,去年受欢迎的粽子,今年可能就被打入冷宫。

还有农家粽子,个头小一点,包装差一点,尽管口感不错,但还是不受商家待见。只有少数能够进入大超市,提高了身价。

做粽子,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粽子没做好,各方都要反思,不能把责任都推给做粽子的人。

也不要把做粽子鼓吹成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般而言,精神上无限拔高,往往意味着物质上要有所亏欠,并且标准和要求还不能降低。

不要妖魔化做粽子的人,给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体面就好。

其实,当自己尝试着做粽子,就会发现,做粽子,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愿大家多一点理解和包容。

当哪一天,越来越多的优秀男青年愿意做粽子了,就说明,做粽子,确实成了一个幸福感很强的职业了。

最后祝所有看到此文的朋友,都能吃到称心如意的粽子。宗宗皆如意,子子俱成才。 (摘自自媒体《文先生说》)
还没有人进入打赏大厅,快来打赏吧
  • 回复0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