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价值判断

2021-06-22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2万   回复 1
新闻价值判断

 (一)
有人把主体对于新闻对象的价值判断,看作一种对于对象的社会价值的判断,那么,这个“有人”恐怕是难以躲避一顶片面的帽子的。这是由于主体对于客体反映的全部心理过程复杂得难以用特定概念去说明的缘故。但是,仅就判断这一过程而言(这里就排开了在这一过程之前的审美的心态),在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过程中,价值判断应是衡量新闻对象有无价值的思维过程。

既是判断新闻对象有无价值,就主体所判断的内容来看地,就决不止于一种单纯的社会价值——那样一种带有政治意义的内容(当然也包括一新闻事件的的善——一种带有伦理的内容);而是还包含了主体对于客体发生的美的愉悦感受之后所作出的对于客体的美的分析,这种分析不管对写作主体进行写作,还是对阅读主体进行阅读,都是有益的。因此,这里的价值不再仅是社会价值,而是还包括美学价值。如长江三峡猿猴多年绝迹后又重新出现,主体对此不仅思考这样一种情况是对于环境保护好的赞扬和它于社会有什么功用——社会价值,诸如说明生态平衡在这一地区有所恢复等。他还要思考这一新闻事件的美学价值,通过想象“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古雅诗句来体味这件事给作者自己以及给读者带来的美的愉悦。假若没有李太白那样的一首著名诗句,三峡出现猴子的新闻究竟的多大价值?所以对新闻事件判断,只能以价值这样一种包容量大的概念来说明。如果单纯判断对象的社会价值,难免片面。于是,一个新闻事件所体现的价值,除社会价值外,还有美学价值及其他价值。当然,过去长时间人们只认识到新闻的社会价值。也不过是人们长时间受到一个些政治舆论的影响,衡量新闻的价值往往从与政治联系很紧的社会功利角度来思考,而忽视它的另外的方面,特别是美学价值,于是人们不爱看,可读性强的新闻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美的反映力,人们可从中得到一种美感,于是西方美学家们提出“寓教于乐”说是十分有道理的。单纯的说教易于诱发逆反心理,而以美的形式出现,那么其理也易于人们接受。这是我们提出新闻采访过程中价值判断应该进一步丰富其内容的主要原因。

判断是衡量新闻价值的思维过程,而且是非常重要的过程。判断的客观依据不足导致判断不准确,不仅影响到新闻的美学价值,而且也影响到新闻的社会价值,就象一些平庸的新闻作品那样。而判断完全错误的新闻就是假新闻,它只有负价值。只有正确全面判断新闻价值,新闻的功用才能得以最佳发挥,仅判断新闻某一方面的价值,新闻只能在某一方面发挥其功用。

新闻采访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一般而言有多种,但我们在此提出其主要的两种:逻辑判断和审美判断,二者并无谁重要谁不重要之分,要写出读者喜欢的新闻,不能不首先要进行这两种判断处理方式。

判断本是一个逻辑学概念,它完全是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我们在此也以为上述两种判断都要属逻辑思维范畴,但是,逻辑判断以纯理性判断为特征,而审美判断则溶入了主体深厚的美感因素。逻辑判断往往深入到新闻的质的方面,它首先排除新闻事件表象的干扰,但是又通过表象对于新闻的质进行分析,以企图分析出新闻事件的社会价值。如广州铁路局一工人为安全接车,在儿子遭电击的时刻,强忍悲痛,保证了列车的安全。判断这则新闻的价值并不是我们上述的这件事情的表象,而是通过这件事的表象判断出它的社会意义,这才是这条新闻的质。而审美判断则与新闻的表象不能完全剥离。但有一点要注意,不要把审美判断与审美混同为一个东西,审美判断不再是那种以直觉心理状态为主的过程,而是在审美结束之后进入理性时的心态,它更多地占有理性成分,而把感性的直觉心态保留很少一部分作为情感参与判断。

逻辑判断

逻辑判断的基础是哲学意义上的真和伦理学意义上的善。判断其真是对新闻事件的深刻内涵的一种揭示,使人们认识事物内部深层的东西。判断其善则是对新闻事件的社会功用的一种评价,使人们能从中得到与自己命运相关的某种启示,所以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逻辑判断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如孟晓云的《胡杨泪》,作者的判断基础就离不开对其主人公的命运的一种深刻透视,认识其中与人们普遍相关的一种普遍的东西,那就是主人公坎坷的命运的深刻社会基础,以及这个社会基础不仅给一个人而是给普遍的人带来的普遍的悲剧。我们常常所说的深刻的主题的表现首先得力于对于事物的深层认识,那么《胡杨泪》从社会功用这个方面考察,那就是作者观察到这个人物命运所显示的一切都是对于这个社会的人们的一种警示与提醒,而人们在读了这篇文章之后,通过人物悲剧所引起的一种企图,希图通过它来引起所有人们的注意:制止悲剧的发生。

新闻的逻辑判断的定义:对一新闻事件以深刻理性作真与善的分析。

这个定义至少有三层意义:1、对一新闻事件的分析——指对象。2、思维方式是深刻的理性;3、所求达到的境界——即真与善。第一点不谈,我们在下面谈第二点第三点。

对事物最透辟的分析除开哲学思辨的基点就是深刻理性,它可以排开事物的表象而达到那个在表象背后深隐的质,这是一事物之所以是这个事物的存在基础。如《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新华社洛杉矶1984年7月29日电),如果对其不作深刻理性分析,不认识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获得的第一块金牌的意义,只是记录这件新闻事件的表象,使它仅仅成为体育动态信息,那么它充其量不过是告诉了读者这么件事,而不会给读者任何启迪。但作者不是这样,他从中国运动员获奥运会第一块金牌的意义入手,深刻的思辨到这是一种“零”的突破。在这样重大的国际角逐中,向来被外国人称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居然获得“第一块金牌”,其意义确实不小。这标志中国人民对过去的告别,给予读者以一种强烈自豪感,而这是由于这则新闻的深刻主题对读者的启迪。

新闻的逻辑判断的结果是对这一新闻事件的结局的最终判断。第二层意义只不过是方法——一种手段而已,而目的才是判断的结果,那就是要看新闻所达到的境界——是否真与是否善,是否真是看它所显示的主题能否以深刻来触动读者,使他们通过新闻反思社会与人生,是否善就是看它所显示的功用是否利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读者能否从中得到鼓舞与自慰。如《经济日报》在1987年关于关广梅的讨论,从有关材料看,发起讨论的人们所判断的结果就是这件事所显示的境界,它的真即是它的主题的反映在当前改革中的意义,给人以启示与思考。而它的善则是它的社会功用,就是使勇于改革或赞成改革但还在犹豫的人们得到一种鼓舞与自慰。实际证明,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这条新闻的讨论确也收到了上述效果。

对于新闻的逻辑判断形式大体有两种:一是归纳现实生活中诸多现象,来认识它们的普遍的东西与自己所面对的新闻事件在普遍中的地位与功能。对此,我们且称之为归纳判断。二是就一件新闻本身而言,根据其现象进行演绎以达到其本质,而后将其幅射在社会生活面上,看其是否有价值。对此,我们且称之为演绎判断。

归纳判断对于新闻的典型意义在社会普遍性方面往往有较为深刻的触及,如《请给我们松绑》(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这条新闻的主题的典型意义在面上的表现具有归纳判断的特点。在当时,农村经济改革已初步完成,城市经济改革尚处于试验阶段,对于直接经营者应给什么权利,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而福建省五十五名厂长、经理给领导写信,反映了这个有普遍性的问题,同时它也具有典型性,因而文章发表后,反响很大。

演绎判断在判断某一新闻时往往是看它在社会将要出现的某种趋向方面的预示作用有多大。一种新闻事物在最初出现的频率较低,而且影响也不大,但它却有很强的生命力,可以预示社会发展的某种趋向。也就是说,通过这个新闻事件能够帮助读者认识社会即将到来的某种变化,提高人们认识与改造客观社会的能力。

新闻的逻辑判断以深刻理性思辨为基点,但其思辨的比照条件则是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实践是客观的。它的真实客观得如我们自身存在一样。以客观的东西作为标准来判断新闻的价值,使新闻的价值无疑会“真”起来。另外,实践的感性认识是理性思辨的出发点,没有这个出发点,几乎不可能达到理性思辨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好新闻,特别是反映社会改革的新闻,作者们判断新闻的价值是以改革这个社会实践取得初步成功来作为比照条件的。通过改革,生产力逐步发展,实践证明,改革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手段。从这个实践中得到的认识去思辨发生事件的价值,这种客观性还叫人怀疑么?

新闻逻辑判断的结果,是使一个信息得到反映。这个信息是新闻价值的一部分。因为后面还要谈到的审美判断的结果是美这样一个东西也是新闻价值的一个部分。信息的存在以真与善作为前提,它是逻辑判断的必然结果。读者从这个结果中得到这件事的现象,得到这个件事所隐含的主题,得到这个主题所给予的思考。在好新闻里面,都有信息与美这两种因素存在。而信息的反映是逻辑判断的结果。 (未完)(原载中国新闻学会会刊《新闻学刊》1987年第11期)
  • 回复1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236

2021-06-22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