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甫长篇《生命册》闲谈

2019-04-25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万   回复 4
李佩甫长篇《生命册》看完了,四百多页,之前看到230页,停了一段时间,现在,还书时间快到了,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可想自己有多么不情愿看下去。
 
    我有时候,在想,文学,到底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一个什么地位?还有多少人在读,愿意读文学作品,读小说,读严肃小说?

    那天,孩子班主任给我Q,要我给孩子买一本某某著名作家的书,看完后孩子得写个读后感上交。我看了看那个“著名作家”,又看了看其“著作”,感觉水平就那样,本意不想买,或者说,我宁愿买外国那些著名历险记或童话故事也不愿买国内这些烂货。尽管他们的著作,据说每年的版税在三五千万人民币。著名儿童文学家郑渊洁前不久炮轰某作家进入校园签名售书,我很赞同。我意以为,儿童读物好坏与否,得大家公认,或者说,大家自由选择,强迫买,造成一种堆砌出来的“成就”。

    说句实话,现在很多学生读物,都是“心灵鸡汤”一类文字,没什么实质内容。但是,你有什么办法呢?学校,特别是班主任强迫你家长买,你不得不买。学校有多少学生?不说几千万,起码大几百万是有的吧?这些学生都买你的书,你不赚翻才怪。但一些成年成熟文学爱好者和读者,大约是不会看这些书的,成年成熟的高级读者,一般会去读那些经过几百年几十年人们公认的一些经典。我记得张中行先生说过,书这东西,要喜旧厌新。越旧越有看的必要,意思是,他老有家反对看新书,要看就看经典。这些年来的阅读经验告诉我,张先生是对的。虽说新书不乏好书,但总体来讲,大浪淘沙的多。打个比喻,你买股票,是买旧股还是新股?专家一定告诉你,还是旧的靠谱,买茅台五粮液移动之类准没错。新的,往往雷多。一个道理。

    扯这么多,还是因为自己不喜欢李佩甫的这个长篇。唠唠叨叨讲了快五百页,自己写得累还是其次,像我这样已经非常热爱小说的人都烦了厌了,你还指望有多少人读你?杂志编辑?评论家?你的专业同行?不得不说,写小说尤其是写长篇小说这活,无比辛苦。但我们来看看整体质量,个人以为真不敢待见,这种印象,是在跟长河小说那些优秀者作比较而来的。有人说,小说这活,没有高低,只有好坏。你要我给你一个什么评语?不好不坏。我这么说,是因为对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的期望实在太高了,我总觉得这种高度应该比诺贝尔文学奖低不了多少才行,而不应该是这种水平。这种水平是什么水平?就是,和你同水平的还有很多,你的小说,名实不副,不够出类拔萃。换句话讲,你很平庸,你比一般水平的小说,高不了多少。我们再打个比喻,打乒乓球,你要占据压倒性优势,人家没话说,顶礼膜拜,你要只高出那么一丢丢,就得意狂妄,那人家是绝不会服气的。这么说来,《生命册》似乎是平庸的。

    后半二百多页,我只用了近三个小时快速看完了。我想说,《生命册》首先在整个主题上,和格非的《望春风》很相似,都是对于乡村与城市二元社会的历史性书写。是对市场化的一种反思与批判,是对市场化过程中文化与道德流失与沦丧的批判,是对故乡的一种深切怀念。我并没有说《生命册》很差,我只是说它平庸,比起另一些小说,你可以说它是厚重的,有深度的。所以,我们看问题,都是一个比较,一个视角。《生命册》主要讲述了无梁村的村民群体社会生活,或者说,对他们进行画像,造像。他没有真正的主角,主角就是这帮村民。你也可以说,就像《红楼梦》的结构一样,分为正册副册,或者,如《水浒》里的三十六七十二一百单八将一样。一个人物一个人物这样造像。“我”这个隐含作者,既是讲述者,又是亲历者,只不过起个串联作用,相当于参数方程中的参数,没什么实际意义。《生命册》实际讲述的,就是这些人的命运。
  • 回复4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30

2019-04-25
:率性而为。
2019-04-26

粉丝 16

2019-04-25
:茅奖在国内份量还是很重的。而且,李佩甫近些年名声很好,河南作协主席嘛,和我们湖北的方方啊池莉啊陈应松啊刘醒龙啊大约同一个时代和年龄层的,文友推荐过其人,因此找来看了。其实上海的金宇澄也想看一看。但是看过后,实际印象远低于期望值。小说好坏,是比较而来的,咱们吃瓜群众可以有甚说甚,发表自己见解,好就是好,坏就是坏,没必要一味追捧。另外,河南作家其实挺厉害的,李洱是学院派,《花腔》具有国际水平。刘庆邦也厉害,短篇小说专业户,短篇界数一数二人物。
    看书如旅游观景,有些景,可细细口味,有些景,可走马观花。
2019-04-26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