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行《流年碎影》杂记

2019-03-27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6万   回复 5
        张中行先生的《流年碎影》,借来看了一星期了,每天读一小段,越读越觉得有意思。
        倒不是说,他的这些回忆性质的散文,内容有多好多精彩,而是他的文字的质朴、遣词造句的精准,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可以这么讲,文字基本功不扎实的,读读张先生的这本集子,必定大有收益。其字里行间,流露出教科书般的规范。他的语言,以口语为主,杂以少量文言,基本上明白如话(类似白居易的诗),却又每每渗进一些国学名句,从而提升了其文字的文化底蕴。
        这个散文集子,由几十个三五页篇幅的小文构成,有记事为主的,有记人为主的,记事的,比如一些民间风俗习惯,描述起来令人信服,记人的,抓住人物主要特点,粗线条勾勒,仿佛画家速写那般传神。读的时候,我就在想,他这些人物,要写成小说,完全可以是很好很好的短篇,但却以极简短的文字,写出了大篇幅的短篇小说所传达的思想性。这个不容易,张先生在抓人物特点上,确实是高手。读他的这些人物,读完后无一不鲜活地浮现于眼前。
        他的文字,是简洁,朴实,难以挑出字词句方面的毛病,古汉语的活用与化用,相当熟稔,可谓信手拈来。几乎见不到生僻字词,却又处处显现出其国学知识的渊博。我想,这是我们要学习的,要好好学习的地方。写文章,到底是词藻华丽好,还是平实好?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福克纳的《押沙龙》,长句大量使用,词藻可以用堆砌来形容,读起来挺过瘾的。而卡佛的小说,极简,去掉多余的形容词副词,却依然具有强大的魅力。这两种方式,曾经困扰过我,到底该用哪种?读张中行先生的散文,还是觉得,平实语言或许更胜一筹。当然,平实的语言,需要写者精深的文字功力相匹配。这种功力,我想,一定是对于人与事有着全面彻底的了解,一定是抓住了人与事的特质与精髓的,或者说,一定是精准而传神的,否则,平实也就只不过是平实甚至平庸罢了。
        认识中行先生,是前些年无聊时学习格律诗,买了几本诗律著作,其中就有张中行的一本。但当时,不知他还是一位国学大师。后来,与文友聊天,友人谈到国内几位顶级的国学家,就提到了张中行,并大加推荐,我于是就查了一下,去图书馆借他的书,可惜,架上关于他的书并不多(这点,和木心差不多,木心的书也是极难借到,书馆有,但被人家借走了,或者,在别的区的分馆,比如黄埔区、荔湾区、从化区、增城区,唯独广州图书馆总部没有)。倒是周国平等人的书非常之多。后来与文友聊,文友说,周国平就不用读了,心灵鸡汤之类,与张中行董桥等人是没法比的。
          现在,开始读张中行,发现越来越有意思。确实是应该好好读读此人。
  • 回复5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10

2019-03-27

粉丝 45

2019-03-27

粉丝 178

2019-04-10
:敛之老师厉害,这都看出来哒!是想学学张先生的简练生动,但自己功力不够,只得其皮毛。
2019-04-10
@波罗蜜: 幺婆之死,语言尤其像。简短,节奏铿然,张中行先生文风明显。
2019-04-10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