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焦虑有多少源于教育花费?

2019-09-10   发表于 灌水   阅读 1.1万   回复 2
2019-09-09 10:32
看点:培养好一个孩子,需要一个家庭(特别是父母)巨大的、难以度量的付出,对家长能力也是一次漫长的艰巨考验。伴随着社会不断进步,这份对家长的考验似乎在呈现递进式增加,对家长养育能力的要求也进入了新的层次。

“二胎”,一方面是国家的号召,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从教育学研究来看,养育“二胎”对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孩子成长中的教育。但“二胎”政策的放开并没有带来所谓的“婴儿潮”,很多地方的生育率甚至逐年下降。

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我们尝试从养育孩子的成本入手进行分析,撇开家长养育孩子中的精力、时间、精神等成本,讨论一下快速增加的教育支出可能带来的影响。

孩子教育支出在家庭消费中占比较高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中国人历来重视教育,父母们在孩子的教育上也很舍得砸钱。除了支付孩子正常上学的学费之外,买学区房、参加各种补习班、送孩子出国留学等都是一笔昂贵的费用,而教育费用也占据整个家庭支出的很大比例。

事件一

《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家长们的朋友圈热传。文章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女儿在广州某外语学院附属名校读五年级,家里大头支出由老公搞定,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快不敢买了。

事件二

36岁的周女士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她在去年刚刚度过人生中第一个“人仰马翻”的寒假。

从读小学四年级的大宝放假开始,周女士把孩子的寒假分成三个阶段——春节前持续上7天的奥数班;春节;春节后持续上7天的奥英班。

报名这些培训课程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尽管周琪的小家庭,在广州这座一线城市已经有位于中心地区的房产,有辆30万左右的代步车,两人年收入加起来超过50万元。

但她还是深深感觉到,家境越是如此,在孩子的教育上,就越容易焦虑。

周琪有点自嘲地说,“现在我们的家庭教育投入,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事件三

京一位父亲晒出的“天价开学清单”格外醒目。

从开学必备的学习用品,到各项补课费用,还有学校组织的旅游、假期带孩子见世面的经费。

这一年的教育花费,算着算着就到了11万多。

开学的“必备支出”:一个质量好的名牌书包:379;老师列出的文具套装:200;学校推荐的阅读书目:500;为了孩子安全着想的安全手表:499;新校服和日常便服:2600;四双新鞋子:2400。

抢跑独木桥的“辅助装备”:奥数班+钢琴家教辅导:32000;特长培养+课后托管:22000;带孩子见世面的假期旅游:50000;培养孩子理财意识的零花钱:3000。

这些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花费有些夸张,超出了许多普通家庭的支付范围,但普通家庭也照样会在能力范围内为孩子的教育花钱。

拿一个非一二线城市基本水平来说:

第一,婴幼儿阶段。孩子一月费用平均1000元。3年下来总费用=1000×12×3=36000元。这个还不包括孩子偶尔生病之类。

第二,幼儿阶段。孩子3到6岁,要上幼儿园了,每月需要花费1500元。3年总费用=1500×12×3=54000元。

第三,童年阶段。孩子6到12岁,每月要2000元,6年总费用=2000×12×6=144000元。

第四,青少年时期。孩子12到18岁,每月花费2500,6年总费用=2500×12×6=180000元。

这也就是说,一个普通家庭养一个孩子到成年至少需要50万左右的开资。据相关媒体报道,目前养育一个孩子到他大学毕业,至少需要花费50-130万元。如果还要海外留学,至少要200万元。

据《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统计,中国平均每个家庭教育支出为23000元人民币,而74%的家庭年收入低于40000元人民币,36%家庭低于10000元人民币。

据北大财政所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下学期和2017年上学期,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19042.6亿,占2016年GDP比重达2.48%,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调查显示,我国家庭教育支出水平和规模均处在较高的水平,且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全国基础教育阶段生均家庭教育支出8143元,其中城镇1.01万元,农村3936元。

除了地区差异外,在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家庭的教育支出也存在较大差距。以城镇为例,全国城镇家庭每年教育平均支出高达1.01万元,但随着孩子年级越高、教育支出也越多。

孩子的教育支出中,除了校内支出外,校外支出也占有一定比例。如在学前阶段,校外支出占家庭教育支出的11.2%,到小学阶段,校外支出占比就提升到了38.3%的比例,初中阶段,校外支出占32.5%。

我们拿学前教育举例说明。

即便是花钱了,能解决问题吗?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学前阶段是儿童神经系统迅速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对儿童发展起着重大的决定性作用,也是其发展智力,潜力的必要条件。

2018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1.7%,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但是,“入园难”“入园贵”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学前教育总体供给不足,市场价格偏高。第一,优质低价的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分配极不公平。优质低价的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且这类资源主要被优势人群子女所享有。

第二,民办幼儿园占半壁江山,但整体质量不高。民办幼儿园16.58万所,比上年增加5407所,增长3.37%;入园儿童997.26万人,比上年减少2.06万人,下降0.21%;在园幼儿2639.78万人,比上年增加67.44万人,增长2.62%。民办园虽然有精英、高端的,但整体质量仍然偏低。民办幼儿园保教质量整体不高是学前教育界的共识,主要表现在幼儿教师资质不足、流动性大。

在北京、广州等等一些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批年收费达10万元的幼儿园,月收费5000 多元的幼儿园,在北京大城市占 相当比例,即便在三线城市,大量的幼儿园收费都高出普通居民的承受力,高收费,乱收费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部满意的热点问题,民生问题。

学前教育软硬件条件不足,且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差距明显。第一,教师数量与质量问题。据报道,目前全国幼儿园专任教师总数为258万人,按每班“两教一保”标准测算,尚缺52万人。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较低,而且没有编制,导致师资配备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而且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一些民办幼儿园根本就没有专业教师,文化水平较低,不懂得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或者说不懂得学前教育。

第二,教材、教学不规范。教学没有课程体系,教学随意性大,没有课程表或是完整规范的教学计划。

第三,“小学化”倾向严重。在学习方面,要求幼儿像小学生一样以学为主,写拼音生字,做算术题,上课时间长,户外游戏活动时间少,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不利于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这些问题让大家难免心生顾虑。
  • 回复2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7

2019-09-10

粉丝 28

2019-09-12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