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伊豆的舞女》

2019-05-06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6万   回复 2
         其实,日本的川端康成、春上村树、大江健三郎等著名小说家,很早以前就听说过他们的盛名。但我个人有偏见,因为不喜欢日本大和民族。后来,看了很多别的文章和新闻,包括电影、漫画之类,对日本的印象才渐渐变得开放起来,也对日本这个民族有了更深层的辩证性的了解。这个民族,在创造丰厚的物质财富同时,其人文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的层级。这是不可否定的。你比如我前年就开始买日本货,比如电饭煲,质量确实比国内的要好得多。我之所以买日本货,还在于日本货的口碑,比如电饭煲,前些年就有熟人从香港带回,我其实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买的,实际上真的是好。日韩商品,我很多年前用过一个指甲刀,是同事送给我的,韩国的,我用了上十年都保持原来质量,跟国内的那些水货指甲刀比,完全是云泥之别。带孩子到电影院看过日本动画片,当时的感觉是震惊,这种震惊,来自于比较,比较国内的动画片,个人以为,国内至少差了日本二十年。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事实,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当然,近些年,我们中国正努力追赶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日本。
  
         似乎扯远了,但这个道理不远。那就是,日本的小说,水平是很高的,这是我的一些文友的印象,我个人也间或看些日本短小说,有些浅层次体会。看日本电影,更是深有体会。因为电影是小说的延续与伸展,没有好的小说,是谈不上好的电影的。

        现在,我开始读日本小说了,这是一种正面的体验。选择川端康成,是因为他是日本小说的代表与巅峰。文友说,日本小说是不容错过的,在认真读日本小说前,我也有这个感觉。

       《伊豆的舞女》,讲的是一个大学男生的一次旅游经历,或者说一次邂逅。遇到了一位舞女,因为感觉极好,一路追踪并与之结伴同行,最后,旅行结束,各回各的生活轨道去。

        总体来看,这个短篇,似乎有些稚嫩,语言上有些啰嗦,描述上或者说在刻画人物上过于细腻,我在读的过程中,有一种感觉,就是,这是不是川端康成早期的,或者说是青年时代,三十岁以前的作品?这个短篇,其实没有太多的内容,最主要的,是什么?是一种青年男女间那种朦胧的、懵懂的微妙的温暖的、愉快的喜欢与喜悦,或者说一种怀春的感情的萌动。谈不上爱情。就是男女间最初交往的那种一见钟情的感觉或吸引力。我觉得,川端康成把这种感觉或心态,写得非常精准。我甚至觉得这就是川端康成年轻时候的一次真实邂逅。而且,厉害的是,川端康成在小说中营造了一种情绪或情怀,就是那种淡淡的忧伤与欢愉。

         小说在开篇,并没有告诉舞女和她的舞团成员的关系,直到中间部分,我们才知道,一个是舞女,一个是舞女的哥哥嫂嫂,一个是舞女的母亲,一个是请来帮忙的小姑娘,他们组成一个团队,在温泉旅馆间巡回演出谋生。之后,还一笔带过交待了自己的身世——孤儿。这个地方,这个一笔带过的地方,是很容易让读者忽视的,但我是看到了。我在想的是什么?这篇小说写于什么年代或时代?是不是日本投降的1945后的几年?如果有这个时代背景,那就有一种伤痕文学的影子在里面。我们可以想象到冰山一角之下的山体,或者说,战争给“我”所带来的创伤。

        当然,这是我的一种假设与猜测,后面,我会去查一查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因为什么?解读或读懂一篇小说,其写作背景相当重要,这就好比我们解读唐诗是一回事,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我们也可以从卡夫卡的《判决》这个经典短篇中找到答案,换句话说,你要真正读懂卡夫卡的《判决》,就必须对其家庭背景有个详细了解,哦,原来,卡夫卡的父亲,从小对卡夫卡有多么严厉!犹太家庭或者说犹太人的教育向来如此。这才能弄懂为什么小说男主的父亲判决男主跳河自杀。

        我这里是读小说的第一印象,这个第一印象,是自己最最真实的感觉,这一点很重要,这是我自己的独立思考。
        小说中男主的旅游,一开始就是在抑郁中进行的,去旅游,完全是消解这种抑郁。而我们知道,单身汉的外出旅游,一般来讲,是非常渴望一次艳遇的。事实上,很多男女的独自旅行,都遇到了美好的异性,有些甚至结合在一起,当然,有些只是一夜情,过后就各奔东西了。这是一种男女本能的需要。但是在《伊豆的舞女》里,川端康成笔下的男主女主,却给人一种无比纯真美好的印象,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那么无邪,那么纯洁,那么善良,包括其他的人物,无一不在一种和谐美好的氛围之中。川端康成表现的,是日本人最最温和善良的一面,你甚至会觉得,有一种《桃花源记》般的理想国的样子。人们在这个社会里,平安共处,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是互相帮助和扶助。你看旅馆的老太太对我的帮助,舞女对我的真诚,我对于携带三个小孩子的老太太的承诺,无一不传达着一种理想的人际关系。最最主要的,是“我”与舞女间,根本就没有那种男欢女爱的浅薄的肉欲,更多的是一种心心相印心有灵犀。“我”想约舞女去看一场电影,舞女的母亲没有答应,舞女是想去的,但最终没去。“我”竟然在电影院中流泪了。小说中的“我”,不止一次流泪,我的印象里,是流了两次。我们可以感觉到男主的内心里有多么孤独与无奈。想爱,却不敢大胆爱。一开始遇见舞女,就产生了好感,舞女对他是无比关照的。显然,舞女比他这个大学生更有生活经验或生活阅历,虽然舞女比他小几岁样子。但舞女始终都没有去刻意勾引他,用小说中的一段情节来讲,就是保持着一段合理的距离。小说中讲他们一起赶山路,我在前边走,舞女在后边走,两人逐渐把舞女的家人甩开,最后只剩下他们两人。但还是若即若离,男生走,女生也走,男生停,女生也停。这么一个情节。这个情节,很让我想起了茹志娟的短篇《百合花》。我至今还坚持认为,《百合花》是中国小说史上,或者说建国后最最优秀的短篇之一。《百合花》里,我去老乡家借被子,借完被子,和那个女孩一前一后走在乡间小路上,也是这种你走我走你停我也停的样子。小说最后的主题的升华,完全是战争的到来造成了男人的死,而被子这个道具也恰到好处得以利用。百合花的象征意味也就出来了。

         所以,川端康成在这篇小说里,把青年男女之间这种感觉,写得非常逼真到位。他们之间的关系,始终没有突破,最后分手,上船,舞女还是来了,说明舞女心上是有这个男大学生的,但是,两人最终也没有表白,各自踏上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今后,是否还能见到,谁也说不清。但正是这种感觉,这种情景,让人无比惆怅,无比忧伤。而小说的意味,那种欲说还休的诗意,就出来了。

        真的是好小说,当然,小说还是显得啰嗦了点。
  • 回复2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7

2019-05-06

粉丝 32

2019-05-06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