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长篇小说《望春风》随记三(终结篇)

2019-03-22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5万   回复 3
       390页的厚砖,花了足足二十天。准确地说,是十余个清晨与日暮。细致点讲,是车上或饭后的小块零碎时间,其余时间不属于格非。今天终于喘了一口气——阅读可不轻松,实在是件苦差事。
       前面已经讲过对于这个长篇的印象。看完后,觉得自己的判断大致是正确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故事内容过于平淡琐碎。
       《望春风》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人物众多,主要通过“我”的视角(这个“我”身上附带着作者的影子,或者说,作者始终如我在前边提到过的“卫星伴飞”模式,或者说,“我”既是小说中的人物,又是作者自己,更是旁观者,而且,这个“我”的叙述年龄既有变化又没变化,贯穿半个世纪的时间线轴),将故乡历史巨变,用类似绘画的手法呈现、展现、表现出来。之所以说是绘画手法,是因为这个长篇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或古典主义叙事,换句话讲,是非线性叙事,而不是结构上一环扣一环的具有严谨逻辑与时间顺序的叙事,精确一点讲,就是格非本人最擅长的“碎片化叙事”。我们看人作画,有时候画家的起笔与续笔,会让你摸头不知脑,画一个头,他可能只画一小半,眉目还没有,就跳到下面画脚了,或者又转手画建筑,总之,画家的画笔是不连贯的。通俗点说,就是东一锣锤,西一喇叭。但是等他画完了,你一看整体,哦,真漂亮。那么,格非的这部《望春风》就是这种手法与技法。
        但正是因了这种技法与手法,令读者往往苦不堪言。说句实话,我有时很讨厌那些小说大师,因为他们太喜欢玩弄叙事技法,你像科塔萨尔的后现代叙事(多是短篇)、胡安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谟》、福克纳的《骚动与喧嚣》、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这都是极难读的极其考验读者耐心的。但,如果我们挺过去了,又会发现他们确实不愧为顶级小说大师,他们有意给读者制造阅读困难,故意令一部分读者知难而退。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说有时候其实就是一种小众艺术。关于小说读者的分群分类,借用格非小说中的一句话,大意是,有人在读《书剑恩仇录》,另一人说,你怎么读这种三流小说呢?某人说,这可是金庸大师的小说哦,另一人说,金庸?在严肃小说中还够不上资格,你不如读《奥德赛》。所以,我们讲,阅读,本来就如同音乐欣赏与跳舞,有的人喜欢广场舞和流行乐,而有的人喜欢国标华尔兹和歌剧及美声。
       当然,个人有一个观点,就是,你如果不是非常出名的大师级别人物,还是老老实老写传统小说,在故事性与思想性上下功夫而非在技巧与手法上动手脚。那么,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格非的《望春风》就属于技法手法大于故事与思想了。也就是说,仅从这部长篇来讲,格非离那些长篇小说大师们还有很大差距。以下简单分析一下。一是间接引语铺天盖地,令读者无法集中注意力,同时也令小说的情感与情结流离失所、支离破碎,你想哭而无泪,欲笑而无肉;二是故事人物众多,二十多个人物总有吧。我理解作者,他的目的大概是呈现与展现一种历史沧桑,但是却因了面面俱到,让人非常疲劳,甚至让人忘记一些人物,你甚至连人物的辈份与年龄都会产生质疑。就拿“我”与春琴讲,按道理,春琴是德正的妻子,德正是父亲那一辈的,春琴嫁给德正时,我还是个小屁孩,但小说的结尾,却让“我”与春琴同居在一起了。这种安排,显得很荒谬。
        我们说,在人物刻画上,特别是在群像刻画上,恐怕中国传统小说的成就是最高的。《三国》、《水浒》、《红楼梦》,就算最次的《西游记》里的妖怪,其众多形象完全可以呼之而出。但是,我在《望春风》里,对众多人物的印象非常之浅甚至模糊。我读到后面时就在想,是什么造成了这种阅读感觉?是我对格非不感兴趣?不是,格非的小说,一度让我迷恋乃至崇拜。但是,阅读的感觉告诉我,我实在对小说中的众多人物没什么特别深刻的印象。我觉得,这可能是因为格非在准备这个长篇时,故事的搜集还不够,故事一是平庸,二是生活化,整体上没有很好的情节。甚至可以看出,格非写到后来,似乎有些力不从心了。他后来就采用了《马桥词典》的手法,写到哪是哪,一个人名一个小章节这样写,可这些人物的单个刻画,与《水浒传》里那些单个人物的刻画,差了止十万八千里。换句话讲,这些平凡而普通的人物,几乎没有一点传奇经历,你就是语言再好,怎么能从整体上打动到人?
        这里不是对格非进行批判,而是阐述个人的一点阅读体会。或者说是对格非的一种更高的要求。我们说,要论优点,在前边随记一二里都提到了,那就是其叙事技法与叙事语言。在这部长篇里,因为有非常大的回旋余地,格非把很好技法都运用到了,包括散文笔调、评说笔调、评论及话外音笔调(比如《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或《聊斋》中的“异史氏说”之类)。语言上,是非常值得学习的,格非本身是一个大学教授,汉语词汇钻研可谓精熟,因此,他的小说中的词汇量是非常丰富多变的,每每能见到其四两拨千斤的古汉语字词,运用得可谓恰到好处,这是莫言这样的初小文化底子的作家望尘莫及的。格非在这部小说里,从语言上讲还有一个贡献或者说可资学习的地方,就是方言土语的运用,非常贴切、亲切。我们很多小说爱好者写小说时,往往掌握不到火候,不是夹生不熟就是堆砌罗列,毫无美感。格非不是,你看他的骂人,那种方言的雅味,就特别浓郁。这就是说,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是可以像格非这样,对方言进行适当改造的。
        尽管格非的语言非常出色,可由于其架构与故事上的平庸,就使得小说的综合表现力不够。这也是《望春风》不能与那些好的长篇比拟的原因罢。或者说,倘若我们要写小说,第一要素,还是要有故事。曹雪芹没有那种大家庭的经历,福克纳和马尔克斯没有上校祖辈的家族荣耀,你就是再有文采,也写不出好小说。所以,仅从这个角度来讲,语言可能是好小说的充分条件,但可能不是其必要条件。方方和池莉的小说,我们看,语言有什么?说实话,读方方的小说很难让我读下去的一个原因,就是她只讲整体,讲结构,讲悬念,讲主题,而在语言上远远落后于别的小说家。但是回过头来看,一些语言好的小说,有时候整体上特别是在主题上又差很多。这真是一个很矛盾的事儿。这也是我个人在小说写作中的一大困惑。
         一句话,对于格非,其三部曲长篇恐怕是难以去读的了,因为这篇《望春风》很有些令我失望,特别是比起他的中短篇。我想,格非真要写,最好还是去写短篇吧。就像我也不喜欢莫言的长篇。当初通读莫言作品时,其长篇小说很有几部都是耐着性子读完的。
        长篇小说,还是多读名著罢。名著毕竟是经过千百万人检验过的。当然,偶尔读读国内知名小说家的长篇,了解一下作者近况,也无可不可。比如《花腔》已经借了,那就读吧。
  • 回复3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271

2019-03-22

粉丝 53

2019-03-22

粉丝 0

2019-03-22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