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果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多少恨

文苑 2016-12-09 阅读 1.1万 回复 2


多少恨 而立之年,发现自己更喜欢阅读。经济,管理,投资理财等各种甚至英语文摘我都看一些,我现在更喜欢财务管理一类的书。书真的是一个好东西,我现在看的书有一些很好的说明了刚参加工作时候不管是职场,还是财务管理,还是人际关系等方面如何去规划,很详细,很明确,很有指导意义。如果真的按那种方式、方法执行下来,如今应该比我现在状况,在各方面都要优化一些。 而大多数的时候,这些书其实在我参加工作那些年之前或者之后间或的出版了,也就是说那时候如果我愿意,或者说我意识到了,这些过来人的意见还是找的到的。可是,这些与多年前的我没有任何关系!这么多年,懵懂的时候读网络小说,阅遍起点各位大神,从唐三公子,到烽火,即便追不到更新,也在手机上浏览各种毫无意义的八卦新闻。心中还欣喜并感叹于纸媒已死,手机在手,天下我有。 从青春到迟暮,终于才意识到自己是砍柴的,人家是放羊的。每当夜晚沉沉睡去的时候,我似乎只获得了尘世中一日的喧嚣。每每想到如此,我的心是如此的疼痛,觉得那些年,负了大好的光阴,负了自己的韶华。我幡然悔悟,决心抛弃手机,回归到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俞敏洪当年那句“我在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读了500本书”,说的是那么的轻描淡写,又有几人真正的体会到了。读书的作用在哪里,有的人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吃了一辈子的饭,我们看不到它在哪里,但肯定有一部分它已经长成了我们的骨头和肉。当然,要有甄别,那些鸡汤文不一定适合你,因为你的才华还不足以支撑你的梦想。人的心,需要经历火炼,才会玲珑。要不然,各种古训与忠言,与你只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是速效救心丸,而不是你每天所需的白米饭。以你的阅历,根本支撑不起那种空中楼阁式的理论。不管你是否承认,你的接受只停留在逻辑层次,而精神层次是一片空白,因为你没有做到,只有做到了才能说自己懂了。想想自己的大学的时候那种散漫与放纵,即便那个时候不懂,心中仍觉得重若千钧。 所以我现在开始真正的看书了。真羡慕,那些年少时候就能静下心来的人啊,他们的心不一定经过了火炼,但是同样是在野蛮生长,终归要比其他的树木长得更加粗壮一些。我是后知后觉的人,希望还不太晚。 在这个世界里,多少次的努力只为换来一次去输的机会,而又有多少人,其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连一次去输的机会都没有,更何况到去拼天赋的程度。 多么痛的领悟。



也说关于天门龙尾山的记忆 因在石油系统内工作,前几天和一个供应商讨论设备装备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的就说到江汉油田三机厂,因为那个地方就离我出生的小乡村那里不远,而且小时候还去过几次,又因为是和从事的行业相关,一瞬间关于龙尾山(也叫121)的记忆纷沓而来,继而也对家乡的人和事多了一份好奇,有些寻根问底的意愿,总的说来也算追本溯源吧。 记得记事以后第一次知道龙尾山是父亲母亲拉着板车去扒柴,所谓的扒柴是乡村里水稻的秸秆(土灶做饭的燃料)用完了,去山里捡些枯枝和干燥的烂叶为继,一大早拉着农用板车出发,傍晚就会拉着满满的一车柴薪回来,生命中第一次对龙尾山有了直观的印象。我家离村办小学距离应该是3公里左右,而且上学路上有一个不算高的坡,每次放学回家快下坡的时候就可以看到正对着的北方那条郁郁葱葱的山脉,特别是下雨初晴之后更加清晰,甚至连山顶上有一圈红色的砖墙都看的清清楚楚(查资料后才知道那是三机厂的自来水厂的围墙),颇有一种“楚天极目舒”的感觉。 也许是小学二年级还是三年级了,大约是92年和93年的时候,第一次去龙尾山(121),母亲带我去看病(中耳炎),走路去的,走了快2各小时,经过长寿村,刘集村,然后右拐沿着一条柏油马路再走几公里就到了121。就在路边那个医院看的,当时感觉就像去了另一个世界,连医院的垃圾桶都是那种一个熊猫抱着竹子的造型,而且熊猫的憨态可掬的黑白和竹子的翠绿都异常清晰,对于小孩子来说那是一种说不出的可爱,我甚至在无人到时候将胳膊伸到那个竹筒里面去摸了一下(其实那个是扔垃圾的入口),竹筒的深度和我的胳膊肘长度一样。 待的时间并不长,从医院出来后,到马路对面,沿着一条水泥路上去的早点摊吃了一碗碱水面,和两个煮包子(馅是藕),就是午餐了,然后母亲带我去旁边市集买了一身夏天穿的短袖短裤,趁买衣服的空档我盯着参观外一个阿姨在那里给鸭子除毛,观察了很久,觉得很新奇,和家里用开水烫后拔毛不一样,她是直接煮了一锅沥青,将鸭子往里面一杵,拿出来放在一边晾干后直接将干固的沥青扯下来,然后一只清洁溜溜的白鸭就出来了,现在想来,动作娴熟,稳重,一气呵成,很有一种高手韵味,看来是精于此道。 然后回家,又是走路,路上一直在想医院那个医生阿姨的普通话,觉得好有趣味,在电视里听和现实中听别人讲普通话感觉真的不一样的,特别是母亲说我老是打“鼓球”,那个阿姨问什么是打鼓球,我说是游泳,阿姨才恍然大悟然后笑着说中耳炎不能碰水,不能游泳。现在想来,那位阿姨看到我这样的小黑萝卜头,是不是觉得和她的孩子完全是两个世界的人。 后来又去过一次,都是村里的大孩子带我们去的,都是是96年之前。村办学校是没有春游的,我们暑假的时候就跑到龙尾山去玩,这次走的多了一些,去了那个弯弯绕绕的四角亭,在水中,还有那个池子(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叫荷花池)围栏上的动物剪影,有猴子,老鼠什么的,可能是十二生肖吧,没有看完,又看到体育场,体育场的观众席上有些人坐着,看着几个小孩带着刚刚会走路的更小的孩子在跑到上慢慢的走着。 时光真好,我们这么就趴着体育场上面的围栏上看着,任凭身后高大的柏树和香樟树落影打到我们的脸上,胳膊上,静静的听风的声音,风吹过翠绿的树叶,那种沙沙声印在我的脑海里。再后来,又走路回家,兜里还有母亲给的7毛钱,说是去121玩,中午吃完面(那时候一碗碱水面就7毛钱),小孩子不觉得饿,全部买零食了,一毛钱两颗水果糖,小伙伴们都很开心,一路上揪狗尾巴草,讨论着看到了很多新东西,要知道我们的村办小学就是几间屋子和围墙,就大半个足球场大,窗户就是窟窿,不要说操场跑道,篮球场,连体育器材都没有。 后来,后来又过了一年,小学校长不知道发什么疯,五年级的大孩子们组织春游(就30多个人吧),去龙尾山每个人交5块钱而很多人交不起5块钱(是大人们觉得没必要,浪费了),最后去了20多个吧,坐中巴车去的,我们低年级的不去,然后我们继续没心没肺的上课,下课,快放学时候他们回来了,有个大姐姐还买了一个音乐盒,一个公主在上面转圈,放着<献给爱丽丝>的钢琴曲,宝贝的不得了,很是高兴,说是去了龙尾山子弟小学,去了体育场,到处都是果树,有橘子,有石榴,还去山上摘了映山红,那个音乐盒5块钱呢,点点滴滴的尽是满足。我也很高兴,但是没有说话,很想问他们你看到了有一面墙上的标语了没: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 放学回家,又走到那个坡那里,抬头看看了远方那抹藏在绿色中的红砖墙,真美。又或者,天黑的时候,那远处透过来的亮光,有电真好,要知道我们村子在97年之前除了过年前后15天,暑假外,晚上基本都是点蜡烛的,没有电视,没有小人,没有订阅的杂志,不过幸好,我父亲给我买了一个录音机,用电池的,不知道多少个寂静的夜晚,都是那些广播陪我度过。 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我到镇上去上中学,到市里面去上高中,关于121我再也没有去过,很多记忆都淡忘下来。不过上高中的时候班上到是来了几个121的同学,他们是三机厂的子弟,没有到广华去念书,在我们高中读的。他们是城市里的孩子,和很家里条件好的同学一样,用着SONY超薄随身听(2001年一个WALKMAN大概600多吧,很多了),有许多特长,弹吉他,打篮球,画画等。不过上高中的时候心智已经成熟了,觉得世界是自己的,不觉得有多大的差距,喜欢打篮球,上体育课,当别人能过好几个人满场飞奔的时候,我还在颤巍巍的拍球,第一次知道什么斯伯丁,星际争霸,漂亮的女同学,朦胧的好感,太多新鲜和好玩的东西,也带走了我匆匆的时光,我沉醉了,我也苏醒了。 那时候,我发现不是别人太强,太优秀,而是自己太low了,市里面的同学和他们根本就没有差距,是我们有,比如高中开学的时候父亲坚持从家里面带个洗脸盆去学校,我觉得很难堪,因为那种塑胶盆学校外边就卖2块钱一个,从家里出发走3公里去集市坐车,到镇上再转车到市里,感觉千里迢迢大包小包的,不值当,可是拗不过父亲,我想,我的其他同学们应该会直接在外边买了吧,这是一种根子里的差距。其实我也有特长,我字写的很好呢。 然后我就到外地去上大学,父亲也出去打工,家里条件稍微好了些,大学时我被调剂到石油地质专业,或许就是越缺少什么就越干什么吧,那时候很活跃,当班长,参加很多社团,各种考证,大二的时候就参加双选会签定了工作,把自己丢到了到西北的油田了,都没跟家里人商量,也算是支疆知识青年吧,走上了一个行业师兄师姐们的路,进入国企。压根就没想过考研之类的,感觉自己急需要将自己的知识转化为经济能力。而那家乡的龙尾山,121,早已淡忘在角落里。 再后来,上班后了解了油田国企的机制,在激烈的竞争中提干,直到前些天有个供应商,他是江汉油田石油机械厂的和我说起了三机厂。对比我自身的工作环境,于是我就明白了龙尾山那个地方在家乡为什么那么超然物外,所谓的一区,二区,三区划分是什么意义,为什么那个山洼洼里的建筑是那么的优雅,里面的机制是那么健全。 年少时那种仰望和叹为观止像是落到了实处,心底的一些特殊也变得平淡了。三机厂是新疆石河子搬过去的,厂里的第一代工人都是五湖四海的青年参加会战聚集起来的,和我所在的油田情况一样,我在想我的孩子也是子弟了,和周边地方上的农家子弟相比,他也有相对稳定的成长环境和高一些的平台吧,他和他小伙伴们也会从子弟小学到子弟中学再到大学然后散落在天涯,而我也似乎也变成了三机厂老一辈的那批奋斗者,真的是很有意思。 而今三机厂搬走了,龙尾山就像一座空城一样,却也保留了很多的记忆,那是一个充满仙气的地方,她带给很多人太多的美好,我想,我回去后肯定要去看看,这一次我不再走路去了。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看了很多文章,龙尾山(121)的子弟出了很多优秀的人,他们基本都是依托在江汉油田,很多人在潜江安家,从广华考学出去或者依托油田机制从技校直接进入国企,而如今,即使你大学毕业,可能国企对你来说连窗户都没有,不知道他们对天门是否有一些依恋,正如我对龙尾山的仰望一样。其实感慨很多,我想我是幸福的,想起了几篇文章《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奋斗18年不是为了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等,相信很多都看过,人难过的是不是不努力,而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年少,多金,有时间,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毕生追求的东西吧。其实我不是这样想的,可能和我工作这些年的经历有关,确实改变了我很多观点。每当我想起龙尾山总是有种莫名情绪,这种感情非常特殊,我老想着去龙尾山子弟学校看看,看看我的那些小伙伴们小时候上学的地方,我想我在寻找年少时那些遗落的美好吧,一个年纪就有一个年纪的追求,错过了,回过头了即使再弥补都不会有当时那种感觉的,如小时候因为没有电,看不到那些《圣斗士星矢》,《忍者神龟》等动画片,长大了,叫我去看我也看不下去,那种感觉上的缺憾是无法弥补的。 那些人,那些事都已远去,韶华易逝,时光静好,珍惜吧,各位同学们。 龙尾山,下次我回去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