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1917》早在半个月之前就有网友说起,当时没以为然,昨天看新闻,说刚刚落榜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的是韩国片《寄生虫》。于是上网搜片,《寄生虫》片源暂时没找到,只好先看了《1917》。
网上简介说得最多的是这部片的长镜头。确实漂亮。关于一镜到底,网上说有20分钟,实际上,我认为至少30分钟。所谓一镜到底,就是一个镜头拍到底,中间没有断片,没有剪切,没有蒙太奇,没有闪回,按照时间与空间顺序,紧凑有序连贯拍下来。如果我们看过电视综艺节目《我就是演员》,就知道,那是在观众面前现场拍摄,要求整个流程一步到位,中途即便错了台词或发生别的差错,也不能停。
这个30分钟长镜头,说实话,我看了两遍。后面的剧情,也大量使用长镜头。我们可以怀疑这些长镜头不是一次拍摄的或者说不是真正的一个镜头拍到底,但是,至少,从观众层面讲,我看不出剪切与剪辑的痕迹(我甚至反复回放),这不能不说是电影工业的一大奇迹。
《1917》主要讲述两个英国士兵,奉将军之命,穿过交战区抵达最前线,向少校传达关于停止进攻的指令,这么一个简单故事。故事的背景,片名已经交待,1917年,也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的一年。交战双方是英国与德国。双方在战壕相持,德方设下陷阱,佯装撤退,引诱英军进攻。英军前线两个营共1600人实际上已经准备在第二天发起进攻,但英军最高指挥官忽然发现先前的决策失误,想要纠正,可是与前线部队的电话线完全被德军切断,于是只好使用最原始的方法让士兵步行去前线传令。这里顺便提一下,那个时代,不像今天这样通讯如此先进发达,电话线一断,部队的联络也就断了。通讯联络对于作战双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国家拍的很多战争片里都有抢修电话线的经典情节。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上推100年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救援他的部队,仅相距一两公里,但由于信息不通,援军无法准确抵达战场,最终错失逆转时机。
《1917》里有很多关于战场的逼真镜头,比如战壕。如果我们熟悉一战史,就知道,一战主要打的是堑壕战。堑壕战也是一战最经典的攻防模式,堑壕也成为绞杀机,双方在相持中互相争夺绞杀,谁也难以真正战胜对手。直到30年后中国的解放战争,仍大量使用这种已被二战中英德等国军队淘汰的堑壕战。《1917》里的堑壕,这种场景的布设规模,通过长镜头呈现于观众面前,是非常令人震撼的。这种场景的布设,完全就是烧钱,这是小成本电影无法完成的。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战壕看出英德双方的工业实力。英国的战壕,大多使用木材加麻袋,最多只在将军的掩体里才用到水泥;而德军的战壕,堪称豪华,绝大多数都是钢筋水泥结构,极少用到木材。
闲话少说,回到故事。下士布雷克,接到命令到司令部去,要求带一个人同去。布雷克挑了自己的好友斯科菲尔德。将军交给了他们任务,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通过他们的有限视角和电影语言的上帝视角,将其残酷性与艰难性摆在了观众面前。
如果单纯用文字复述电影,会很累人。我想说,在他们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主要有这么几个情节,一是穿过德军战壕时的“触雷”。这个情节,主要讲的是布雷克救斯科非尔德,两人也就此成为生死之交,也为后面斯科菲尔德拼死完成任务作了铺垫。
二是牧场“救德国飞行员”。这个,其实告诉我们的是作为一个普通士兵,在生死时刻,士兵也是人,他们的反应,也是一种本能的“善”的反应。面对被友军打下来的德国飞机里的满身是火的敌人,他们的第一选择,是毅然救助,可残酷的事实是,当斯科菲尔德去井边打水时,德国飞行员居然将刀刺向了布雷克,菲尔德不得不扣响枪机杀死飞行员。这个情节,令人印象深刻,人性淋漓尽致展现。这个情节,也令我们对战争的残酷性进行反思。士兵们本不想伤害对方,但又不得不伤害。
三是推车。布雷克死后,斯科菲尔德必须一个人完成任务,双保险只剩独苗,这也令观众捏了一把冷汗。这个时候,影片开始了闲笔。或者说,在前边紧凑的紧张的故事进展中,导演似乎要让观众轻松片刻。这个地方,安排了一场推车情节。也就是继续前行的斯科菲尔德在无人区忽然遇到了友军,友军指挥官答应顺道“送他”一把。可行不多久,车鬼使神差陷进水坑。友军没有直接战斗任务,所以不急,但菲尔德却急了,他担心不能及时到达指定战区传达命令,于是他像一个军官一样号召甚至命令友军齐心协力推车。其实,这既是电影的闲笔,也是一种对人物的刻画,更是一种象征。要战胜敌人,单干是注定要失败的,一个人两个人是注定推不动汽车的,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车”,才能继续往前行。这一处情节,表现了斯科菲尔德在战争中的成长。
四是约克镇遇险(这一部分加入了恐怖片的元素)。按计划抵达约克镇后,斯科菲尔德首先在断桥遇到德国阻击手的阻击,然后在一处废弃的断瓦残垣的建筑里,在夜色中德国兵的围追堵截下,奇遇了一位带着孩子的女人。说实话,对于女人出现这个情节的安排,个人觉得是有突兀甚至刻意之嫌的,但是,从逻辑上讲,没有漏洞。这个女人的出现,其实是在丰满菲尔德的“光辉”形象。换句话讲,就是在斯科菲尔德这样一个普通士兵身上,表现了他作为军人之外的普通人的“善良”人性与美好品德,哪怕在敌占区,哪怕面对报警的被他压在身下的德国士兵,在对方没有伤害自己的情况下,他的刀也没有最终刺向敌人,而是选择了躲避与逃避。在与女人的接触中,他把自己的所有食品包括在牧场装满的一壶牛奶也给了她们(牛奶情节也是前后呼应,编剧和导演也是煞费苦心)。这个情节,更凸出了一个普士兵身上的高贵品质与大爱精神。所以,这部电影,本质上讲,表现的还是人性,探讨的还是人性,更是从侧面来对战争进行反思。
五是见前线指挥官与战友的哥哥。成功逃离恐怖的约克镇后,他终于找到前线部队,可没有一个人听他的话,战斗如期打响,士兵们一个接一个从堑壕冲出去。堑壕里无法快速抵达少校身边,斯科菲尔德选择了冲出战壕,在枪林弹雨中奔向少校。终于完成任务。少校下达了停止进攻的命令。但这个任务只是任务之一,他还肩负着死去战友的任务,那就是找到布雷克的哥哥。在一片悬念中,在伤兵营,斯科菲尔德见到了战友的哥哥,将布雷克的徽章和私人物品交给了他。
完成任务后的斯科菲尔德,走到树下,默默凝望着开阔的草原,然后,靠在树上,闭上眼。影片回到了开始的那片迷人的四月景色中。
可以说,《1917》无论从结构、情节还是主题上讲,都可以称得上完美。我这么挑剔的眼光,也仅只找到两处“瑕疵”,一是开头长镜头里那个骷髅头的死人稍显夸张,二是之前谈到过的那个带孩子的女人。但这两处都没有大毛病,几乎是鸡蛋里挑骨头,逻辑上完全成立。
这部《1917》让我想到的有《拯救大兵瑞恩》,里面的某些东西,比如主题,比如情节,特别是“寻找”兄弟的情节,是有某种相似度的。这部片不像《拯救大兵瑞恩》那样,有非常多的大规模的战争镜头,只是在影片快结束之前,有分把钟的大场面,更多的是一两个人三五个人的表演。另外让我想到的一部影片是国产的《百合花》,也就是根据茹志娟小说改编的那部电影,那部电影也是侧面写战争,表现的也是士兵的美好心灵。
总之,《1917》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反思战争的好电影。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这部电影主要讲的还是人性,或者说,表现了一个普通士兵那种责任感,充分诠释了“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的内涵。除此之处,还有一种重情重义的使命感。菲尔德身上的这些优秀的品德和素养,正是我们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所必须具备的。特此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