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林煮酒论天门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农民“喜欢”盖房子的原因与后果 回老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农村的房子好到超过我的想象,很多农民盖了一辈子房子:改革开放后先是把房子翻新扩大,后来打工挣了钱改成砖房,现在又集中到镇上买房。 不能说农民不理性,就是喜欢盖房子,这不符合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 很多人的解释是,没有房子,儿子就娶不到媳妇,所以不得不盖。这是事实。今天在我的老家,如果镇上没有房子,的确娶媳妇都困难。所以除了少数缺乏挣钱能力的人,其他的基本上都在镇上买了房子。如今在某些农村,结婚时男方家不仅要有房,还得有车。买了车后嫌费油舍不得开,放在院里凉着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很多家庭甚至为此背负上沉重的债务。 农民不得不在镇上买房的另一个原因,是村里没有了小学、幼儿园,孩子要到镇上上学。 当然也有说农民攀比的。但问题是,为什么农民攀比房子,不去攀比其他的呢? 学经济学的我,当然知道房子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发送机制,证明我家的财富水平和挣钱能力。有钱仅仅是放在银行账户上不行,还必须显示出来。因为信息不对称,女方不知道这钱是不是从亲戚朋友那里借来的。盖成房子则不一样,即便房子是借钱盖的,这钱也要父母一起还,总比放在账户上看一眼然后全部还回去好得多。人类的婚姻跟园丁鸟的并没有本质区别,房子不满意姑娘就不会嫁过来。但人类毕竟不是园丁鸟,并不是冲着大房子结婚的。 问题的核心在于:为什么农民一定要拿房子去做财富显示的手段呢?事情原本不是这样的。想起小时候听老人们谈话,谈论的多是谁家有几亩水田,而很少说谁有几间大房子。老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谁谁谁住着茅房,买了田地,最后翻新成瓦房。 所以,农民并非天性喜欢盖房子,姑娘们也的确不是嫁给大房子的。真正的问题是,农民没有别的手段储藏和显示财富。山是集体的山,地是集体的地,水是集体的水,除了房子,农民还能拿什么去储藏和显示财富?农民“喜欢”盖房子,不过是土地不能私人所有的缘故。 农民“喜欢”盖房子,或许还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残酷记忆有关系。要知道,在集体化最疯狂的时期,连厕所里的粪便都是集体的,但是房子从来都是农民的私人财产。 假如土地是私有的,那么农民完全可以买山、买地、买水库来显示自己的财富水平和挣钱能力。而这些东西和房子不一样,它们是资本品,可以进一步地产生财富。 房子是消费品,不仅有折旧,更重要的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的房子就会变成废物。农民花大价钱在农村盖了房子,最终不得不废弃,这实际上是在消灭财富。土地不私有,农民就很难不做消灭财富的事情。一边在城里省吃俭用拼命挣钱,另一边在农村不停地消灭财富,农民辛苦一辈子到头来发现还是只剩下穷,这难道就是他们的宿命? 在我的老家,一套楼房建造成本至少在10万以上,然而建成后却很少有人常住,最终还不得不废弃。假如土地是私有的,农民本可以一开始就在镇上或者在镇的附近买地盖房。且不说这房子多少具有投资品的性质,就算完全是消费品,也因不会被废弃而是真正的财富。 虽然并非土地私有的国家都能成为发达国家,但是的确还没有土地非私有而成为发达国家的。未来有没有例外?可能有,但是概率统计学告诉我们,要把小概率事件当作不可能事件来看待。含义于是十分清楚:假如中国不尽快土地私有,那么将不可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试问:你能指望上亿人一边创造财富,一边又消灭财富的国家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情非得已——天门农村青年“闪婚”现象的分析 “我们做子女的,也不能不听父母的安排,但是像结婚这样的大事,我们其实是应该好好考虑的,他们总是想着让我尽快结婚,但是没有合适的对象,怎么结婚?父母多次催促下,我干脆就答应结婚了,男方怎么样,我也不怎么在意,可能以后还是要离婚的,婚姻不幸福的时候,父母就会后悔了”,我的小侄女对我说。 我的某侄女,打工在外,几年前到了婚嫁年纪。在广东打工期间,也谈了个湖北的小伙子。但其父母以外面的人不知根知底为由,以理“逼”人的轮番劝道,按照农村“对头”婚嫁的习俗,腊月18开始张罗,腊月26出嫁。这种情非得已的婚恋就是我们所说的“闪婚”。 随着中国城市化和市场化的推进,天门农村青年大部分走出家门工作在外。由此衍生出的“闪婚”现象已成为在天门农村普遍状况。农村青年的“闪婚”是其对抗传统婚姻观念的结果,是一种胜利,同时也是一种妥协。“闪婚”的形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的农村未婚男女的婚姻问题,却将更现实的家庭生活推上了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双面夹击下的风口浪尖。 “闪婚”指的是两人在短暂的相识后,未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相互了解而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婚姻形式。相对于几千年来的农村熟人区域之中的传统婚姻模式以及现代社会的自由恋爱的婚姻模式而言,“闪婚”存在种种被人诟病的缺陷。但是为什么闪婚现象俨然在天门农村已经成为新的婚姻潮流呢?导致闪婚的出现和流行,通过身边的亲戚朋友的例子,我归纳为以下的几个原因。 1、打工在外,回家时间很短。每年春节假期就成为了未婚青年相亲和娶亲的好时间。因为假期大部分都不超过一个月,而且过年时亲戚朋友大多在家。所以只要男女方同意,年前、后就把婚礼办了; 2、一些闪婚青年是在父母的多次催促下才闪婚的。男女方至少一方经受着父母催促婚姻的压力。在抗拒了2、3年之后,当他们无法忍受或是对抗这种唠叨和催促时,闪电结婚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在现在的天门农村为普遍现象; 3、从女方的角度看,闪婚男青年不希望女方更多的时间去考虑两人的婚姻,男性也催促女性尽快成亲,年前后“要人”; 4、闪婚青年当中的一部分人是大龄的男女青年,他们都曾经历过相亲或是自由恋爱,但是最终失败。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必须尽快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闪婚就成为了他们的选择。 5、经济水平的提高。相对于十几年前,在现在的农村,彩礼并不是婚姻过程的太重沉重负担。年轻人在外地打工,每年都有几万元左右的收入,积蓄几年就可以为自己的婚姻准备好彩礼; “闪婚”的形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未婚男女的婚姻问题,却将更现实的家庭生活推上了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双面夹击下的风口浪尖。 农村青年的闪婚是其对抗传统婚姻观念与农村文化的结果,是一种胜利,同时也是一种妥协。农村青年的闪婚也带有明显的传统文化影子,这种传统文化的印迹主要表现大多数的闪婚家庭都是通过媒人介绍的方式结识自己的妻子或是丈夫,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完全的体现。 除此之外,父母给予子女婚姻的压力也是传统文化在闪婚现象上的明显烙印,传统文化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天门农村的闪婚中同样有明显影响作用。而部分“闪婚”表面上显示出的对父母之命的遵从在更深的层次上则是对父母安排与权力的一种消极抵抗。这种情况下,很多子女将闪婚所表现中的随意性和不负责任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归咎于父母的婚姻安排以让父母为自己的主观安排负责人,严重情况下,又会造成另外一种对抗。即:你不是要安排我结婚吗?现在如你所愿了,我也完成了我的任务,我要用婚后的不幸福来证明“父母之命”是错的。于是幼稚赌气和另一半制造矛盾,将这种不幸福的现象暴露给父母。 同时,“闪婚”后由于男方家庭的现有经济条件(由于结婚置办及彩礼或者由于盖房)决定了新婚夫妇会在完婚后继续外出打工,这种婚后现状使得“闪婚”行为中缺少感情基础的女性对未来家庭生活的信心减弱,也使原本处于维持社会稳定的基本单位的核心家庭模式失去了原有的温情。 另外,天门的农村青年在城市工作分布在相对集中于劳工密集型行业:如缝纫、装璜,工作量大、工作强度高、工作环境苦。这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劳累、时间紧缺不利于“闪婚”夫妻双方培养感情,也容易导致夫妻双方对未来的幸福生活更加信心不足。 天门农村的这个情非得已的“闪婚”现象带来了总多的延伸问题,大部分是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和打工经济的蔓延所导致,是传统文化式微的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现象。客观条件上来说,“闪婚”现象是系统社会问题的一个表象,主观上说是子女与天门农村里占主导地位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文化不完全抗争的结果。 存在即合理,“闪婚”现象还会在较长时间存在在不仅仅是天门的农村婚恋中。从闪婚所带有的文化与价值观念混合痕迹来看,未来的农村闪婚可能走向更加现代的方向,媒妁之言与父母之命可能会消失。对这个时代中的农村青年,只要我们对婚姻自由有追求的勇气和决心,勇敢的对闪婚说不,那么闪婚带来的种种不幸就不会在我们身上出现。
(当现在天门的农村青年开始慢慢尝试自由婚姻的时候,过去这些情非得已的农村闪婚青年下一代陆续出生了。他们出生注定要留守。)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索稿请联系shiongvay@hotmail.com]


老无所依——天门空巢老人的悲苦人生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随着子女逐渐进入中年、外出务工,他们的父母进入老年,空巢家庭将越来越多,。截止2012年底,天门市农村人口超过110万,60岁以上的人口比总为6.1%。农村外出务工约40万。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天门农村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写照。 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老人的生活困难及需求,是政府及我们所有子女都需要重视的现实问题。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价值观,使空巢老人的照料问题得到切实的改善,是政府、每一个子女需要重视的问题。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老年人已经成为儿女的负担,甚至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下面是某论坛网友飞雪迎春就天门市拖市镇中心村四组就过去一些年老年人非正常死亡调查所得到的第一手真实资料。这些逝去的老人一部分是因为其他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空巢导致的老无所依,病无所治导致的。 丁心明(男小)45岁 上吊 (老婆) 喝药 常春香(女)55岁 喝药 常春枝(女)58岁 喝药 丁心枚(男)60岁 喝药 丁心明(男大)56岁 上吊 丁心六(男)58岁 喝药 (老婆) 喝药 丁心华(男)70岁 上吊 丁良才(男)80岁 喝药 (老婆) 喝药 丁良德(男)65岁 上吊 丁春香(男)75岁 喝药 空巢老人在当今社会体制及社会状况下,慢慢的暴露出的相关问题,甚至涉及到社会的稳定及发展。人的一生,无外乎生、老、病、死。老有所依,含饴弄孙是每一个老人的愿望,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空巢群体的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农村空巢老人的家庭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状况 经济支持是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安度晚年的物质基础。农村空巢家庭老人大多依靠田间劳动所得获取经济收入或依靠子女给予的生活费作为生活来源。因此有大部分的农村空巢老人仍然经常参加劳动和既劳动又照看孙子。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差(虽然子女外出打工但其收入主要用来供养孩子上学,对家庭里日常生活开销主要还是老人耕种所得)。 2、健康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当遇到疾病时,多采用简单治疗,小部人因为经济原因放弃治疗。98%以上的老人对新型农村合作比较满意,认为能解决看难问题。截止12月,天门参合农民达119.24万人,共有39.2万名参合农民获得住院补偿 2012年,全市参合农民市内次均住院费用为3658.28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16元。(天门发改委数据) 3、闲暇状况 农村空巢老人因文化水平较低和经济有限原因,绝大部分老人以串门聊天为主,家庭经济好点的以打牌为次之。加之村级老年协会的文体活动中心、室、场地不健全,不配套等原因,老人们户外活动只好如此。在精神层面上,老人感觉生活有压力,压力主要来自经济收入,照顾孙子,忙于种地、又怕生病等几个方面,因为子女多在省外务工,所以子女们主要是给生活费和打电话来慰问老人,很少能亲自照顾,几乎都是一年回来一次。 相对于过去十年而言,农村的经济、物质条件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观,物质已经不是空巢老人最大需求。同时国家推行的新型合作医疗对农村老人的医疗也起到了很大改善作用。至此,老人的最大需求逐步转变成精神慰藉如:平时的电话、闲暇时的关心等等。 关爱空巢老人绝不像一些人所说的“健全社会养老机制”那么简单,同样要做到以人为本。“健全社会养老机制”固然可以“保证”空巢老人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甚至有人陪聊陪玩、有活干、有事做,但却不能替代老人对亲情的呼唤和渴望。 孔子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大意说:“父母的年龄,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一是高兴欢喜,一是忧虑恐惧。”意思是要求子女时刻记住父母的年龄,因父母不断高寿健在而欢喜,同时也因为逐渐衰老而忧虑。也许外出务工者由于生活压力,无暇顾及父母,这些固然是客观原因,主要问题还是在子女自身对老人,对老有所依的认知程度。 面对“不得不”离开父母的境况,古人有“游必有方”的智慧。今日远在异乡的游子,同样需要“游必有方”,把父母放在心上,也把自己放在父母心上。记得一个同事曾经说过,“回家就是为了让父母看看我”。但是反过来说:我们这些在外而备受父母牵挂的游子可曾真正理解过父母? 端午快到了,衷心祝愿天门论坛网友及老年朋友: 身体健康、合家团圆!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索稿请联系shiongvay@hotmail.com


1974年,天门张港十周农场的那一场大火http://bbs.datianmen.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304/12/132257p6l46hhztrq40406.jpg




一九七三年秋,对知识青年安置管理的一种新模式——知青队,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湖北省率先在荆州地区设定了十一个知青队作为试点,天门张港十周农场便是其中之一。十周农场下有农、林、副、渔、窑五个队,名义上虽说是青年农场,其实仍以农民为主体,生产生活与过去没有两样。土蛤蟆和黄阿骨和其他几个知青被分在窑队,和其他几个队的知青集中居住在一起。 一九七四年四月十三号的晚上深夜十二点,土蛤蟆和黄阿骨接班烧窑。 走进窑门隧道,一番争抢后,土蛤蟆将火叉抢到了手,“争论”是一个沿袭着过去的礼数。两人搭档烧窑,一般是一人烧,一人备料,一小时一轮换。烧窑的人要手持二三米长的铁制火叉站在窑炉门口,不停地将柴草叉进炉膛,且须保证炉内烟小火旺,此外,还要用沉重的火叉在里面不停地作技术性挑拨。这是一项既需要技术又耗费体力的活儿,还得忍受烟熏火燎的煎熬;而备料的人这时则在三十米开外的柴草场,将成捆的谷草、棉梗装上板车,拖至隧道外旳窑棚堆放,再伺机一捆捆地送进窑门隧道。一个合格的烧窑把式,窑内炉门下要绝对保持干净,隧道内也不能堆积过多的柴草,这样做是为了保证安全,即便是有燃烧的柴草从炉门落下,也不会引发火灾。因此,备料的人在备足柴草后尚可获得一定的喘息机会,比之不断用火叉挑拨炉内则相对轻松一些。作为搭档的双方,在和谐分工之初,都怀有使对方轻松一点的礼让,故常常在事先有一番争抢。
   一个小时轮班的时候很快就要到了,黄阿骨为使土蛤蟆轮换后能多休息一会,他返身又到柴草场拖柴去了。而土蛤蟆此时正全副精力用火叉在炉膛里挑动,突然身后爆出“砰”地一声巨响,惊愕地回头一望,发现在窑门隧道和窑棚顶端的接头处,有一团火球正跳跃着,并迅速不断地蔓延。不好,出事了!土蛤蟆拖着火叉就冲到窑外,顺着窑堡蹬上棚顶,用铁叉不停地向火球乱打一气,不料,反将谷草铺成的棚顶打穿,空气的对流使火势迅猛增大。他只好丢弃火叉,脱掉外衣,朝眼前的大火一阵猛扑,却根本触不到火头,而风助火势,火借风威的烈焰,愈来愈猛,阵阵热浪无情地袭来,令土蛤蟆束手无策。在炙人难耐的火海面前,人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愚蠢;紧要关头临阵脱逃,卑鄙。在愚蠢和卑鄙之间土蛤蟆选择了前者。那一刻,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面临烈焰,手持爆破筒的英勇形象展现于眼前,无情地大火在眼前恣意燃烧,土蛤蟆毅然抬腿向前迈去,一脚踏在了干枯松软的草棚上,只听轰地一声,连人带草坠落在地。
   一阵急促的钟声划破了农场的夜空,在棚顶扑火时,一个身影朝着窑队挂钟的大柳树急奔而去,这显然是黄阿骨,在这孤立无助的时刻,他想到敲钟求援。 还真是奏效,紧接着农队、副业队、渔队的钟声也骤然响起,只在须臾之间,大批的人们提着桶、端着盆朝窑队奔涌而来。土蛤蟆躺在窑棚下的柴草堆里,上面大火熊熊,身边的柴草这时也噼里啪啦开始燃烧,土蛤蟆顾不得身上难受,猛地一下跳起来,迎着涌来的人群而去,从他们手中接过盛满水的木桶,又朝大火中冲去,任凭身后泼来的刺骨凉水也浑然未觉。   人多力量大,凶猛的火势终于被控制了,烧红的天空也逐渐暗淡下来,扑鼻刺眼的青烟混着水汽仍笼罩着四周,整个窑棚已化为了灰烬,好在赶来救援的人将火源隔断,致使大火没能进一步蔓延,因而保住了整个柴草场以及周边几百床搭盖砖坯的芦席。 时光飞逝,到今天,事情转眼过去了整整40余年,但是那场大火仿佛就在昨天。

(文中土蛤蟆为知青化名,本文根据其相关回忆整理而来)



易经《 未济卦》与宗泽 ——由仙桃西站缺座桥想到的
易经以“未过河有点失落”为象结束了六十四卦,其中第六十四卦称之为“未济卦”,意思是:事业尚未完成。“未济卦”放在天南诸镇百姓眼中就是:眼瞅仙桃西站近在咫尺却无法踏入,面对汉江天险,空自嗟叹。 天(门)南苦桥久矣,而某报记者的信口雌黄“天门南站坐车的全是仙桃人,仙桃西站坐的全是天门人。如果你要去天门得买仙桃的票,去仙桃得买天门的票。”犯了众怒。不知道该记者是否对周易有所研究?未济卦中,说明了主方失败以后,处境困难,受客方制约,为客方服务,在这种形势下应当做什么。他表达的西站人少,受客方制约。。。(哈哈哈,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然仙桃西站少有人至,遑论天门人。很大的原因是惋惜仙桃西站因没有桥与北岸的天门相通,导致资源闲置。仙桃西站设立的缘由,很多网友已述,此文暂且不表。中庸之道导致了天门南站(以下简称南站)和仙桃西站(以下简称西站)的诞生,有无桥的结果就是:南站人满为患,西站门可罗雀。
一座桥的差异导致南站和西站的命运大相径庭,同样,桥在中外历史上改变事物甚至历史的事例多了。给煮酒印象最深的便是南斯拉夫经典电影——《桥》以及《卡桑德拉大桥》可能年代有点久远,不为网友熟知。稍近点的有《魂断蓝桥》、《卢沟桥》。至于桥在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展示那就更多了。

譬如:唐代诗人韩翃名句春楼不闭葳蕤锁,绿水回通宛转桥;再到宋代陆游的"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从大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 中的: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再到卢照邻的“悠悠天下士,相送洛桥津”等等都是说明了桥让人心生感触,也体现了桥在历代人心目中的重要性!主席的诗词更是霸气侧漏: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面对西站缺桥以及某记者的言论,前几天某位认真的网友(天门动车所)从西站横渡汉水至天门市区的跋山涉水的历程,从自身行动印证了佛教经典——《大般涅盘经梵行品》: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让我们回到题目中的宗泽,北宋名将明知自己病重,在世不长,却还是念念不忘请求赵构誓师北伐,连呼“渡河!渡河!渡河”而逝。
不知鄂副都督许氏听到三声渡河,作何感想?是否有”未济"之感???




高考的那些事儿 又到了揭榜的时候,也意味这高考制度下的学生伢们几家欢喜几家愁。天门素为状元之乡,历史沉浮,现早已雄风不再,至于原因,此文不表。 高考制度算是科举选拔的改进产品,而科举制度从隋文帝,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至今为止,已1400余年。从77年恢复高考到如今,天门有无数儿女通过这条路,走出天门,落根于全国各地。我记得那个时候,屋里老人就是教育我们说要脱离农村,只有这一条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高考基本上还算是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煮酒也是走的这条路,得以洗脚上岸,吃上商品粮。而我们镇上还有另外一个人就没有那么幸运。 他叫和平,天资聪慧,刻苦努力,高考正常发挥,结果在录取过程中,被人从中作梗,名落孙山。和平一急之下,疯了。后来和平邪子在横林镇上成年整日闲逛,衣衫褴褛。 虽然疯了,但是和平下象棋,整个横林镇几乎找不到对手。同时,当他偶然清醒的时候,会拿起英语书飞速的阅读。事儿疯叫,时而哭泣,让人唏嘘不已。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上录取成为现实。高考替换档案的事情,现在几乎不可能操作,但是只要有高考制度存在,就有人钻空子。比如说:XX学校有20几个国家二级运动员的,有多少有发明创新专利的,当然,这些都是为了在高考中加分而已。 同时,由于教育资源等其他原因的影响,中国之大,长城内外的高考分数线天壤之别。在天门只能抠牛P眼的伢们,在北京估计随随便便都能读个本科。所以很多倒转户口的,转移到偏远地区,只为考个好学校,为下一代谋个好前程。事情发展到后来,愈演愈烈,形成了一个产业,只不过到了最近两年,随着一系列补充政策的出台,这个漏洞也慢慢的堵住了。 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高考还会是选拔人才的一个主要通道,但是考上了大学的学子,在大学里面能是否能学到真才实学,才是这个社会的关注点,才是这个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在一个拼爹的时代,在一个教育畸形的时代,也许,高考和上什么样的学校,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吧。 很多年过去了,煮酒还清晰的记得,录取通知书到家的情境,记得在农田里劳作的那些岁月。而和平邪子,由于我很久没有回老家了,不知道他还在不在横林?过的好不好?


食、色,性也 ——历史与蒸肉 《孟子·告子上》曰:“食、色,性也。圣人的意思是说吃与性就是人的天性。当然,至于易牙杀儿子做成蒸肉给齐桓公吃,以及后来曹操睡儿媳妇甄氏、宋孝武帝刘俊乱伦生母皇太后这样的事情就不在孟子说的范围之内。 年轻时在天门农村最爱的两件事情就是吃蒸肉和看别人搞破鞋。基于孟子的话,我找到了自己兴趣低俗的由头,看,圣人都说了,这都是人的本性而已。 说到吃,特别是吃肉,吃蒸肉,以前农村比较贫穷,农村人家要是能吃到蒸肉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只有在重要节日或尊贵客人上门,或遇到重大喜事时才做蒸肉,吃蒸肉次数很少,一年也就那么有限的几次。 往往是这样的:蒸肉端上来,还未开吃,浓浓香气即扑鼻而来。不管别人怎么看,自己就三下五去二地吃了起来,都是“拈夹片子”(一筷子下去,夹几片)肉吃得满嘴流油,就连那垫蒸肉的土豆,因浸满了油也香入肺腑,尽情尽量享受到了吃蒸肉的愉悦,直至席间碗底朝天,才不得不放下筷子,也懒得管同席的人的眼神,当然其他人也忙于抢食,也无暇顾及于尔。 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真是今非昔比,乡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不像以前好几个月都吃不上一次蒸肉,现在做蒸肉吃蒸肉已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了。想吃就买就做,不完全是为了饱肚子、过肉瘾。 至于用几片蒸肉换来男女之间的云雨之事的坊间传闻,煮酒听过很多,倒是没有亲见。反正就是大概的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就是说谁家做了蒸肉,然后前后的XX的媳妇油水不够,然后迫于家贫,于是循着香气,最后蒸肉进了肚子,然后男主人估计就是满足了裤裆底下的需求,反正是讲的有鼻子有眼儿,甚至些细节都讲的绘声绘色。 用几片蒸肉出卖肉体在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来说,早已不是罕事,所以女方因食物出卖身体背负的道德压力相对并不是很大。但同时,在那个道德红线及其严格的年代,因为“偷人”这样的事情导致女方自杀的事情,隔几年也会听到某处传出。 再就是有些槽子伢,17、18岁,肚子没油,很大的任务就是搞饱肚子,所谓的:十七十八,力气无法。荷尔蒙旺盛的年纪,那时候又没有性启蒙教育,我甚至还听说过XX在18岁的时候,在他们屋后的一棵很粗的树——树已半倒,趴着地倾斜着顽强生长。反正就是骑在树上,夹紧,前后晃动,有天他很神秘的对我们说有种心跳加快的感觉。后来在外面怕人看到,于是在村头的土地庙找到了一个废弃的蒸笼,骑在上面,夹紧左右摇摆,结果他第一次就贡献给了这个蒸肉的蒸笼。 天门横林倒洪管的团结闸——九条河从狮子古河底下穿过的工程,是在1958年苏联援建中国的水利项目。正是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估计那时候连援建的苏联专家也吃不到蒸肉。再到后来,很多怨女从闸上一跃而下,要从地底下的暗河也就是狮子古河的宽度大概大几十米再流出来,生还的机会相当的小,至于是不是为了几片蒸肉,也只有活下来的人所知了。 而跳闸死去的人和把儿子做成蒸肉给齐桓公吃的易牙一样,早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吧!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