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宾

开心猫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在故乡土地上穿过的,有一条公路,叫汉宜公路。   我有个姑妈,住应城杨岭,离我生活的小街,很有些远。那时候交通不畅,去她那里玩,只能靠步行。爷爷说,要走一天。我还小,也就没有去过她家。但总是问,姑妈家在哪里?怎么走?爷爷就说,从小街出发,走十多里路,从汉宜公路上穿过去,再走一二十里路就到了。  我的爷爷生豆芽,黄豆要挑检,他忙不过来,需要我们帮忙。放学了,我们回到家,爷爷就架好簸箕,摊上黄豆,一人一方,一颗一颗扒。他见过日本人,被抓过壮丁。十里八乡做生意,肚子里有故事。为了提高我们的积极性,他边扒豆子边讲往事。说他有一次,赶着马车在汉宜公路上走,遇到抓壮丁,跑得飞快,但还是被抓住了,关在皂市附近的一间房子里。半夜,看守们睡着了,他翻窗户逃回了家。  生豆芽睡不好觉,爷爷讲着讲着睡着了,手里捏着黄豆,一个盹儿,老花镜从耳朵缝里掉下来,落在黄豆上,猛地一惊,然后问,讲到哪里了。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汉宜公路在哪里。但爷爷却时时把这条路挂在嘴边,根植在了我心里。那个时候,“汉宜公路”这几个字,我听清楚了,但是理解不了。很多年后,去武汉打工,走汉宜公路,才弄清楚,是从宜昌到武汉的一条公路。  我十四岁离开故乡的时候,小镇已经有通往汉口的班车。那是我第一次走汉宜公路,路两边还没有建房子。刚过完年,是早春时节,田野里的紫云英正盛开,再远处,是一晃而过的一座座村庄。我无心欣赏风景,内心很无助,很忐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  小镇到汉口的车,只有一班。我来来去去,很多时候,会在汉宜公路上等过路车。爷爷嘱咐我,从宜昌、荆门、钟祥、京山等方向过来的车,都可以招手停。知道事实如此,我却只选择京山过来的车。钟祥、荆门、宜昌等地,太遥远了,不熟悉它们,怕坐错车。现在想来,很愚。经过那个路口的车,百分之九九会到汉口。最不济也可以先到应城,再转车去汉口。  等我真正想着梳理这条公路的时候,才知道,它从汉口的舵落口开始,经过东西湖、东山头、朱湖农场、云梦、曹大村、东马坊、应城、皂市、李场、龙泉、钱场、雁门口、易家岭、过汉江到沙洋、最后是当阳和宜昌。到今天,汉宜公路已经有百年历史了。听说,这原本是国家规划的一条铁路线,准备把路产产权卖给德国人。詹天佑先生极力反对并主持设计了这条铁路的路基。后来,国家又把它规划成公路,这也就是汉宜公路又平又窄的原因。现在的詹天佑先生汉口故居里,还陈列着当年设计这条路基时使用的书籍、文稿、图纸、计算尺之类。我的家乡人外出求学,大多要从汉宜公路出发。一位本家伯爷,成绩优秀,考到县城读高中,每个月步行回家一次拿米背菜,在汉宜公路上往返七八十公里。后来,他考上武汉大学。出发时,从家走到附近的汉宜路上拦车去武汉。后来,伯爷的孩子们去了美国求学、定居。看起来,伯爷的孩子们,起点在武汉。但是深想一下,他们的起点其实也是在汉宜公路附近的那个小村庄。  这条公路,对于这条线路附近的城镇来说,是经济命脉。一度,这条路上乱象丛生。听甫叔说,严打前,人们往宜昌方向去,雁门口那一带,拦路抢劫的多。一拨一拨的人拦停车辆,手上提着袋子。上车后,那袋子里拿出来的不是弹簧刀就是杀猪刀。往汉口方向去,皂市应城附近,就是拎包的多。其实也叫抢。看到人怀里揣着包包,抢了就跑。也就是那一段,人们说起汉宜公路,很恐惧。  到了我这一代,路风路况好转。随着打工浪潮的层层推进,家乡的孩子们,纷纷向大城市走去。那些年,每到春节,汉宜公路很忙。年前,游子们踏在它的身上归来。赚钱多的,赚钱少的。开心的,苦闷的,它一一接纳,往村庄送。年后,游子们踏在它的身上出发,带着家乡的特产,带着挣钱的梦想,带着家人的希望。它把他们送到车站码头,也或远方的城市。  现在写来,想起一件事。那年去广州妹妹家,去上下九那地方逛街,走到一条小巷深处,看见詹天佑先生故居,就进去参观。我其实看过很多名人故居,但在詹天佑先生的故居里,我觉得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回去后,我还讲给外甥听,要他一定抽时间去看看。当时,我想不明白自己的这份感情。现在写这篇小文,才理解了自己。他老人家为我的家乡设计的公路,如一盏灯,照亮了几代人走出乡村的遥途。我也在几十年的奔忙中,看着汉宜公路日渐萧条。现在,围绕在它的附近的是一条条高速公路。我回故乡,再也不走汉宜公路。它被冷落了,但还是在发挥作用,路上车辆不断,为繁荣地区经济奉献着自己苍老的生命力。去年清明回故乡,在应城上高速。儿子开车,他导的一条路,走汉宜公路。路况不好,很颠簸,他爱惜他的车,就很懊丧,说这条路太烂了。我听着,什么也不说。他不在这里出生长大,肯定不会知道她的妈妈对这条路的感情。颠颠簸簸,一蹦老高,但我很高兴,好像是和故人重逢,和往事会面。  它是一条路,我是一个人。在生命的场域中,我们有共同的悲欣交集。短短的一段时间,我似乎和它拉了很多家常,回忆了很多事情。  大家都知道,深山老林的崇山峻岭间有茶马古道。而汉宜公路,就是我们平原上的“茶马古道”。它的一头是故乡,一头是他乡。他是一条路,也是一段情。它代表一个时代,也在书写一段历史。
     本报讯(融媒体记者邓慧遐)近日,天门籍作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教授廖四平以长篇小说《青春合伙人》喜获第五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该小说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    廖四平是从我市走出去的学者、作家,先后任中央财经大学中文系教授、系主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主要作品有系列散文《亲友琐忆》,诗歌《诗和远方》,长篇小说招生办主任》 《教授变形记》《大学校长》 (“反思教育”三部曲·教师篇)《青春合伙人》,学术著作《中国现代诗论十四家》 《当代长篇小说的星座:第一至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丛论》《当代长篇小说的桂冠:莫言长篇小说研究》等。   《青春合伙人》是一本关于大学生“创业”与“爱情”的小说,题材切中时代脉搏,人物个性鲜明、可感可触,情节双线并行、一波四折、引人入胜,全篇“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融为一体,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和可读性。    廖四平教授表示,天门是我的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离开天门来到北京后,时刻想着天门,想着天门的父老乡亲。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创作了以天门为背景的长篇小说《青春合伙人》。目前,以小说《青春合伙人》为蓝本的同名电影剧本初稿已完成。(摘自2023年11月15日《天门日报》)
前方,天门拖市人。本名朱国前,网名星雨雄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等。20世纪70年代后期创作发表作品,迄今已在《人民日报》《诗刊》等100多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千余篇。出版诗集《雄风》《陌上花》,散文集《三原色》《此心安处是吾乡》,散文诗集《流星雨》竟陵文坛一棵壮硕的李子树   ——追思天门作协名誉主席李国胜先生天有不测风云8月7日下午6时30分许青天霹雳暴雨骤至天门文坛的一面旗帜骤然飘逝竟陵文苑的一棵李子遽然仆地忆当年我们是上世纪80年代的老相识我们是首届天门作协的“元老级”你出任作协主席执掌文坛大局你工作有担当有作为你遇事有眼光有魄力你为人有礼有节有情有义你处事有底有度有张有弛耿直率真而仗义执言光明磊落而坦荡大气《愉快的车祸》《白墨》你赠我中短篇小说专集幽默风趣有灵气接地气而尚未来得及一睹你新作长篇小说《螺蛳湾》风物志你从教师到机关到编辑到作协到主席从《苗圃》到《天门教育》到《竟陵文学》步步扎实有力事事风生水起曾记得2012年9月10日在第28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市委政府决定在天门剧院向广大观众奉呈一台高质量的文艺晚会请你担任总策划总设计你指定我“命题作文”——教师节晚会主题诗我欣然命笔《教育薪火永传承》百行长诗热情洋溢由我市教师省朗诵赛金奖得主倾情演绎贯串晚会整个颁奖仪式最难忘拖市一中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多彩多姿你亲力亲为殚精竭虑校歌校赋校报校刊校园剧出类拔萃首屈一指我填词的校歌你一眼看中并出面请方家谱曲你为我撰写的校赋荣登《中国教师报》“百校赋”而欣喜还有戏曲进校园尤其是校园剧你废寝忘食夜以继日悉心指导不遗余力《红雨伞》《橘林情深》《六号球衣》闪亮江城惊艳青岛黄鹤美育节、中国青岛艺术节力压群芳斩获金奖亮相湖北和天门地方春晚博得大众一致赞誉更有教师作家群专家称道领导批示享誉全国爆棚媒体你力拔头筹功不可没教师作家群作品研讨会、交流会你事无巨细全程参与《指尖上的守望》《荆楚最美读书人》《温暖》一部部著作陆续全新面世倾注大量心血和精力申报、选稿、组稿、校对、排版、付梓敖维长篇小说《雁潭扬波》悉心扶植三易其稿屈家岭改稿会集思广益尽力争取省级经费支持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事必躬亲身体力行你信奉“完美主义”着力打造精品力作开天门大型报告文学专著先例顶烈日冒酷暑上鹤峰下恩施辗转奔波驰行千里圆满完成大功告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天门文坛别开生面独树一帜竟陵文学提供平台沃地扶掖新人后起斯人已逝草木同泣你是同学同辈口头的大李子你是学生后起心中的李老师你是竟陵文学史册的李主编你是文学同仁眼里的李主席2023年8月8日晨于宁泊斋惊悉速就

河堤那边

文苑 09-12 13:22 阅读 6401 回复 2
  ◇李艳霞  闲暇之余,喜欢看蓝天白云下的河堤,那一眼万里的广袤;喜欢看静静地躺在河堤怀里那一汪碧波粼粼的河水;喜欢看一望无际绿油油的田野;喜欢看牛儿羊儿在青青的草滩上悠闲地吃草;喜欢看如缕缕发丝般垂直而下的柳条儿。这一动一静之间,便是最治愈最美妙的人间烟火。  晚饭过后,一个人漫步在河堤上,一边欣赏着风景,一边享受着晚风习习的惬意。或许在某个瞬间,便有了一种触景生情的悸动,思绪一下子被带回到了儿时的记忆里。  那时候婆婆还健在,横跨在我家与婆婆家之间的就是这段长长的河堤。当时的婆婆是一位和蔼可亲的中年妇女,一头齐耳短发,个子不高,身材微胖,一身干净整洁的衣服,清清爽爽,白净的脸上总是挂着慈祥的笑容。因为没有外婆,婆婆便成了我除了父母之外最亲最爱的长辈了。每年夏天放暑假,我都会嚷嚷着要求父亲送我去婆婆家过暑假。父亲经不起我的吵闹,便推出他的二八大杠,把我放在前面的三角架上,简单地给我收拾了几件换洗衣服,便早早地出发了。  穿过一条笔直的田间小路,上过渡船,自行车便行驶在河堤上了。时值盛夏,河堤两旁的景色宜人,我却无心欣赏美景,心儿从出发开始便飞到了婆婆身边。  自行车大约行驶了一个钟头左右,就到了婆婆家。那时候婆婆家开着小卖部,爹爹下地干活去了,婆婆负责看守小卖部。看见我和父亲来了,婆婆别提多高兴了,笑嘻嘻地抱着我开起玩笑来:“呦!我家的燕吖子又飞回来了,稀客稀客,把恁那(您)坐七亏(累)了吧,快点进屋来歇歇。”一边说一边赶忙进屋拿了两瓶汽水,递给了我和父亲。在那个年代,汽水是很珍贵的饮品,一般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有喜事,或者农忙时节才能够喝得到。父亲喝完汽水,稍作休息,丢下我的换洗衣服,便急匆匆地赶回家了。我便开始了快乐的暑假之旅。  每天早上,我就和婆婆去屋后的小河边洗衣服,这个时候也是全天最热闹的时候,全村的妇女小孩们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洗衣服,大家坐成一排,一边搓衣服一边叽叽喳喳地聊着天。婆婆从河里打上一桶水后,坐在小凳子上面就开始搓洗衣服了,我也跟着装模作样地在旁边学着搓。每到这个时候,婆婆就给我讲故事,有时候讲她小时候的故事,也有时候讲父亲叔父们小时候的故事,讲到动情处我就歪着脑袋问婆婆:“这么好玩的事情,您怎么不叫我呀?”婆婆听了便哈哈大笑起来:“叫你?你当时躲在大门后面呢!”我眨眨眼睛不解地问道:“我为什么要躲到大门后面?”婆婆笑得更加厉害了:“真是个痴女吖子,哪个晓得你是为什么。”周围的人听见了,都笑起来了:“你怕你家的门被别人偷了,所以躲在门后面看着呢。”大伙笑得前仰后合,笑声响彻整个村子。从此之后,看门的故事便根深蒂固地印在我的脑海里了。以后婆婆每次开玩笑的时候总是会说:你个看门的。  吃过午饭,便急忙忙地跑去找月红玩。月红是我在婆婆村里结识的小伙伴,和我同岁,黑黑的,瘦瘦的,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的,我们经常在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有时候也会在婆婆家门前的几棵大树上爬树,捉知了,捉铁牯牛。那个时候身手敏捷,跟个小猴子一样,一会就爬了两三米高。要是被婆婆撞见了,她准会大喊:“哎哟我的小祖宗嘞,爬那么高去干嘛,哪像个女吖子哟,快卡下来,不然摔下来可不得了。”这时候我偏不下,还朝婆婆挤眉弄眼地扮鬼脸,急得婆婆直跺脚,和我好话说尽,我才肯下来。  下午的时候,就和月红一起去村后面的小河边捉鱼,捉螃蟹。先把准备好的诱饵放在罐头瓶子里,罐头瓶子的口用塑料薄膜缠住,再从上面抠一个小洞,鱼儿进去了就出不来了。把罐头瓶子在河里放好了,就坐在河岸上的树荫下,参瞌睡等候鱼儿上钩。一等就是一个下午过去了,尽管每次偶尔只能捉几条瘦小的小白鱼,但却乐在其中。  等到傍晚,再次约上月红,一起到小河边的埠头上洗澡,练习游泳。小伙伴月红,便成了我形影不离最好的朋友,我们每天在一起玩,一起闹,一起笑。在婆婆家的小河边、树林里,留下了我们太多童年时期的欢声笑语和美好回忆。  快乐的时光总是那样的短暂,两个月的假期很快就要过去了,上学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我的心也开始一天天地揪紧。每到这个时候,父亲便准时地骑着他的二八大杠来接我了。月红便帮着我到处东躲西藏,最后还是被父亲给逮住了,每次都是哭着喊着地被父亲硬塞在自行车架上,强拉硬拽地赶回家,月红也跟着在自行车后面一边追一边哭,直到看不见我们为止。  这样的情景,在儿时的每年暑假都会按时上演。河堤那边是婆婆家,有我儿时的小伙伴,也有我的思念和牵挂。  时光飞逝,一晃四十年过去,婆婆已经离开了我们二十多年,如今父亲年近古稀,我也已经步入中年。儿时的小伙伴月红家早已搬走,此后的几十年里,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河堤还是那条长长的河堤,只是时过境迁,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了。河堤上,依旧是蓝天白云下的一眼万里,碧绿的河水永不停歇地流淌着,就像那逝去的光阴,一江春水向东流。  漫步在河堤上,我的耳旁仿佛听见了婆婆的呼喊:“燕吖哟!快卡回来七饭打,你这个鬼打架又跑到哪里克打。”语气里满满的慈爱,然而斯人已逝,一切只能在记忆里去回味。还有月红,不知道此刻的她,会不会也在思念儿时那个总是“欺负”她的燕吖。童年总是留给人太多美好的遐想,而这种美好,被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永远也无法抹去。待到若干年以后,触景生情,那美好的一幕幕便像电影的片段一样,在脑海里不断地回放,咀嚼,回味,温暖了时光,滋润了心田。  其实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和简单的人,做着最简单的事。走过了人世喧嚣,经历过世间百态,才知道,那份简单的纯真,是多么多么的可贵。  人生就是这样,在一代又一代中延续,在一代又一代中传承,在一代又一代中轮回。(擅自2023年9月11日《天门日报》)

天门焌米茶

文苑 09-12 13:20 阅读 1.3万 回复 4
◇吴晓珍  盛夏的一天,我路过长沙芙蓉中路一家米杂店,突然眼前一亮——天门焌米茶!我只知道,武汉有卖“天门焌米茶”的米杂店,没想到湖南省会也有销售家乡特产米食的,包装讲究,1000克/包,售价7元。我一下子买了10包,这20斤焌米茶,伴我度过了炎热的夏天。  焌(qū)米茶,《湖北食谱大全》作了专门介绍:焌米茶一般指曲米茶,亦叫糊米茶,是江汉平原人们夏天爱吃的一种饭食。尤其是在三伏天,暑气逼人,一天劳作下来,腹空头胀,十分厌食,唯有焌米茶随时到家随时食用,一日多餐,解渴消暑又压饿,也是民间用于减肥的一道偏方,名字叫茶,其实并不是茶。  焌米茶和火烧粑是天门夏天最具特色的风味主食。焌米茶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大米放在锅里用小火炒,一直炒到金黄色为止,然后盛起来。要吃的时候,取这种米用冷水煮,跟煮粥似的。不过煮焌米茶的水,要多放一些,等米煮到开花了就可以吃了。焌米茶一般凉后食用。大米在炒制过程中能量被大量消耗,所以,焌米茶是一种热量极低的食品,既能消暑解渴,又不会增加身体的能量,具有非常好的减肥功效。  焌米茶虽然爽口,但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却不耐饥,因此天门人就有了焌米茶和火烧粑搭配的吃法。火烧粑的制作方法是把面粉和好发酵,也可放点糖,然后将发酵好的面团揉成碗口大的圆扁形面坨,表面撒上芝麻,贴在锅里烧烤,不到半个钟头就熟了。或者将面坨在锅里烙一烙直到可以拿上手,再放进灶里用柴火灰烤熟。火烧粑外壳焦黄,内瓤雪白有弹性,和焌米茶一起食用,既能消暑又能充饥。  焌米茶在上天门(即多宝、拖市、张港、渔薪、汪场、蒋场等地)为人们夏天的最爱,而下天门人多用硬心米稀粥代替焌米茶,来作为夏天消暑主食。在天门城区的各大餐馆,几乎常年都备有大米饭、硬心米稀粥和焌米茶,供食客的偏爱而配送。  天门市有一段挺有趣的民谣,是专门描述老百姓夏天吃焌米茶的——张港人,礼行大,进门就把板凳拉(拉:方言,即挪或端之意)。油盐豌豆酸盐菜,舀来一碗焌米茶。不嫌稀,不嫌干,外加一个火烧粑。这的确彰显了上天门人那种热情好客的美德与习俗,更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浓浓的天门故乡情!仿佛我们走进农家,喝了一碗焌米茶,拣了几颗油盐豌豆,吃了几片火烧粑,炎炎盛夏,倏地清凉了许多。  武汉和沙市人吃焌米茶与天门人吃法不尽相同。在煮焌米茶时,有放少许食盐的,有放白糖的,有放生姜片的,有放红枣的,还有先把绿豆熬好后再放进焌米茶的。真是各取所需,将天门传统的焌米茶吃出了不同的花样不同的口味,但焌米茶“解暑清热”的功效始终没变。  记得孩提时代,妈妈隔夜将焌米茶煮好后盛在大缽子里,然后用勺子将冷了的焌米茶搅动多次,直到焌米茶酸得冒泡泡,称为“酸焌米茶”。次日中午天热,劳作后喝一碗酸焌米茶后,觉得格外静心解渴。遥居潇湘的我,对儿时的酸焌米茶,只能是一种挥之不去的回味了。又似一缕浓浓的乡愁,成了我今生今世永远的铭记与牵挂……  愿家乡的焌米茶能够形成一种新的产业,畅销到江南江北,走进千家万户,为盛夏的人们健胃健脾消暑解渴。我深信:天门焌米茶,将会赢得千千万万食客的口碑。(摘自2023年9月11日《天门日报》)
  ◇高璐  世人总说一叶惊秋,可是我觉得,在天门,要说一花惊秋也是恰当的。  这一花,便是栾树花了。  小城的秋天,就是从一场铺天盖地的栾树花雨开始的。  立秋之后,走在大街上,两排栾树,开满密密匝匝的繁花,远远望去,高高的枝头上,一条条金黄色的细小花柱,层层舒展,依次在枝头粲然开放,耀眼极了。  那红、黄、绿三色构成的剪影,宛若宋词里唯美的词章,与蓝天对望,与星辰对语,落入眼眸里,欢喜极了。  隐约记得去年九月栾花才开,而今年八月就开了。似乎是一夜之间,小城里大街小巷的栾树都开了花,一大片一大片娇黄的小花飞在枝头,花虽小,却极密集,树上像是罩了一层明黄的云,一蓬一蓬,此起彼伏,开得热闹、张扬,看得人心里亮堂。  轻风乍起,金浪微涌,黄枝摇曳,晨光里满树栾花雨飘然而落,细腻的金粉似团团轻雾扶摇而下。一棵棵,一簇簇,一树树,一行行,一片片,交错着,萦绕着,多情的金色细雨,惊艳了天门的早秋。  栾树,其实并不是什么名贵树种,它属于无患子科植物,南方的很多城市喜欢用作行道树。而天门的市树正是栾树。它好像特别适应江汉平原的土壤和气候,新栽的树苗长得飞快,没几年时间,就成了路边一道亮丽的风景。  春天,栾树嫩叶新发,细长微卷,翠绿明艳又柔软清新,鲜润似一把把水葱,齐刷刷立于眼前,不由你不生爱怜。入夏,青绿渐深,冠盖如伞,栾树尽显端庄成熟的风韵。  最美的当然还是秋天。当第一缕秋风拂过,栾树枝似乎在一夜间挑出了串串粉红灯笼。鹅黄、深绿与粉红交相辉映,绚丽悦目。不时有细碎的小黄花随风簌簌坠落,树下黄灿灿一片。拾起细看,明黄花瓣底部点着一抹鲜红,如眉心一颗朱砂痣,让人怦然心动,恋恋不舍。  我捡起两朵细细端详,发现那小黄花恰似微缩版的金丝鸟:底部一点鲜红,若喙;四瓣嫩黄羽叶,似翼;整体形态呈飞翔状。实在可爱。  栾花虽小,但花量巨大,花落时,如同细雨纷纷,因此英文中称之为goldenraintree,金色雨,多美啊,它落下的地方,都如同金色阳光铺地,温暖明亮,浪漫唯美。  一直记得《阿弥陀经》那句:“彼佛国土,常作天乐。黄金为地,昼夜六时雨天曼陀罗华”。花开为缘起,花落是涅槃。眼前栾花雨落,也是如此绝美又富有诗意的画面。  初秋的栾树,静静地开花,轻轻地飘零,却成就了九月里一场盛大的花事。  风吹过,细碎的花瓣穿过绿叶层层,静静零落,在树下铺出一条浪漫的花路,就连道路两旁的住房和疾驰而过的汽车也染上了悠悠意境。  抬头是花,低头亦是花,是栾树给予的别样浪漫。天地之间的看花人因了这俯仰之间的温柔,心也变得柔软。  栾树的花语为绚丽一生,奇妙震撼。生命,本如一树花开。或安静或热闹,或寂寞或璀璨。  今年第一场秋雨纷纷扬扬下着,栾树花在风里摇曳,在雨里零落,有个自由的灵魂在这样的花雨里穿行。( 摘自2023年9月11日《天门日报》)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