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鸭子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http://www.tmwcn.com/news/yw/201511/W020151104273611090632.jpg  (记者董利 通讯员任文武)2日晚,中央电视台CCTV1在《晚间新闻》“热点扫描”栏目中聚焦我市《茶经》5国外译版首发,新华网以“中国最早的茶学专著《茶经》5国译本首发”为题同步报道。两家中央级媒体同日聚焦天门,茶圣节宣传好戏连连、热度不减。  10月30日至11月1日,我市成功举办2015中国(天门)茶圣节。受市委宣传部邀请,新华社、央视湖北站、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湖北卫视、湖北经视、新浪湖北、凤凰湖北、天门日报、市广电台及本地新媒体等20余家媒体聚焦茶圣节,奏响了一曲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传播的“交响乐章”。  截至目前,中央、省级媒体已刊播天门稿件50余篇(条),其中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重点聚焦了“茶经外译版首发”,湖北卫视2日在《新闻联播》中播出“海内外茶人寻根茶圣故里天门”,湖北经视则对开幕式暨拜谒大典进行了1小时的现场直播,湖北日报开设“茶缘天门 茶和天下”专栏,刊发图文系列报道16篇;楚天都市报活动期间刊发系列报道6篇,3日又推出茶圣节专版;武汉晚报分3次对活动进行图文报道;新浪湖北推出了茶圣节H5专题,话题点击超过600万次,同时作为主访媒体对市委书记柯俊进行了专访,视频特稿将于近日上线热推;动向客户端、凤凰湖北、腾讯大楚网、荆楚网、今日湖北等省内外知名新媒体也持续对茶圣节进行了跟踪报道,共刊(转)载新闻稿件60余篇(条)。  在天门本地舆论场,网友纷纷感叹微信朋友圈、论坛社区已被茶圣节“刷屏”了!天门日报、市广电台、天门网、天门周刊、竟陵风以及天门发布、视听天门、青春天门、文明天门、天门通、天门生活、微天门等微博微信媒体,与论坛社区进行全方位互动传播,按照会前预热期、会中聚焦期、会后跟踪期的节点进行交替推送,不仅有海量的新闻图文报道,还有精心策划的各类专版、专栏、专题、视频新闻、“掌上茶圣节”等新应用,为“茶圣节”的成功举办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据了解,为了做好“茶圣节”宣传,市委宣传部多次召开媒体策划会,精心制定了宣传方案,按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主流媒体与都市类媒体相结合、时政综合类媒体与行业媒体相结合、省级以上媒体与市内媒体相结合、官办媒体与民间自媒体相结合,进行了全方位受众覆盖,实现了宣传效果最大化。
记者 高璐  城市的命运,总是取决于某些关键时刻的抉择。  在天门崛起的道路上,这座城市该以怎样的形象示人?  站在新的起点,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内涵式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人为本,打造宜居宜业的水乡园林,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棉都茶城。  蝶变正在发生!2014年,我市成为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  今年,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上下发出“五城同创”(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的动员令,新思路正催生这个城市发生更多新的变化。  展望未来,从“小县城”到魅力新城,华丽转身的天门,信心满怀走上新的征程。  文化起舞 魅力之城  纵观世界,每一个魅力之城必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签。  如何让天门不迷失于“千城一面”的发展歧途,而始终能成为独特的“那一个”?  天门的回答是,以文为魂,重塑城市文脉。  走进陆羽故园,西湖上,仿佛吹来盛唐的香茗之风。陆羽的茶经,千年传承,是天门献给世界的礼物。  擦亮陆羽品牌,这是多年以来天门人民的期待。然而,天门虽为陆羽故里,但不产茶总成为难以回避的尴尬。  变无为有,既是一种发展的辩证法,更是一种创新的智慧。  为此,我市建设茶公园、打造茶基地、引进茶企业、宣传茶文化,思路清晰,步伐坚定。  如今天门茶文化,为这座城市注入新的活力:漫步在投资1.5亿元、占地1000多亩的陆羽故园,湖面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陆羽雕像衣带飘逸、目光深邃。一园(陆羽故园)、一寺(西塔寺)、一馆(茶博物馆)、一街(唐街)、一区(茶产品交易区)的茶文化和茶产业中心初具规模。行走在佛子山镇火门山茶厂,茶树遍地,这里已产出天门第一批茶,结束天门不产茶的历史。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文化之乡天门,石家河文化、状元文化、侨乡文化、曲艺文化、蒸菜美食文化,每一个都是天门的亮丽名片。但唯有梳理城市文脉、厘清城市传承、挖掘城市内涵,才能使之形成引人瞩目的文化标签。  以纪念谭元春、钟惺等竟陵派文学创始人和弘扬天门传统民俗文化为主题,东湖公园改造后“涅槃重生”;建成天门蒸菜美食街,连续举办三届中国(天门)蒸菜美食文化节,让蒸菜美食文化“香飘万里”;围绕弘扬石家河文化,石家河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已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建设项目,投资2600万元的第一期保护工程已经启动建设;以侨乡文化为载体的北湖侨乡风情园,也启动前期工作。  文化,并不仅拘泥于物质上的展现,还体现在城市文明的每个细节。  在东湖SQ的文化墙上,约300米长的文明礼仪宣传画,让文明渗透到SQ居民心中;步入市政务服务中心,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创建文明城市的标语,工作人员热情服务;走进市图书馆,宽敞的阅览室、开放式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安静温馨的环境,不乏沉醉于书香的读书人。  去年,天门首次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即获成功,并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以文为魂,这个城市华丽蝶变。  水绿相间 生态之城  水,使万物生长;绿色是生命,给人以希望。  水绿相间的城市,必定是一个充满了灵气与活力的城市。  这,便是天门追求的城市品质!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茶圣陆羽,将家乡描摹成清新明丽的秀美水乡。  水系发达,河湖众多,坐拥“一河两湖”(天门河、东湖、西湖),是天门城区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更是天门建设水乡园林城市的基础。  然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天门河、东湖、西湖都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与淤塞。水成了死水,城市也便失去了灵气。  打造水乡园林城市,治水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2011年开始,我市投资3700余万元实施天门河生态补水工程,引入汉江水源,让城区实现水连通、水循环,将中心城区水系由“死水”变“活水”,彻底改善了城区水环境;投资6000万元,连通东、西湖水体,并对连接东湖、西湖的纽带——后壕实施了水环境治理和景观改造;投资5000万元,对具防洪灌溉功能的东风干渠实施了景观建设,改造为带状公园。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水绿相间。如今,天门河生态补水工程就像一条纽带,将城区灵秀风景串联起来:景色迷人的东湖、西湖,8公里绿水长廊的东风干渠,古朴雅致的前壕、后壕,正成为市民们游玩的好去处。  每日傍晚,家住西龙SQ的68岁的景文蒲都会和老伴在江家河游园进行散步。他感慨地说:“这几年,我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出门走不远就能享受这么优美的环境,而且还可以随时随地健身、游玩、小憩”。  有相同感受的何止是景文蒲。“抬头见绿,起步闻香,树越来越多,景越来越美”。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让秀美水乡尽园林。2011年以来,城区园林绿化建设总投入达到7亿元。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07年的28%、25%和6.2平方米,分别提高到目前的37.56%、32.92%和8.73平方米,公众对城市园林绿化满意度达到89.32%。  气势恢宏的陆羽故园已敞开怀抱、一座体现滨水特色和地方文化的东湖公园华丽绽放、10多个街头小游园点缀城市美景……一个绿色环保、自然和谐、生态宜居的绿色家园正向我们走来,基本形成了“绿荫护夏、红叶至秋、花开四季、冬夏常青、小桥流水、相映成趣”的水乡园林景观。  以人为本 幸福之城  一座城市发展的最终指向,就是改善人民生活,幸福千万民众。  城市建设既是经济建设,更是民生工程。这条原则始终贯彻在天门城市建设中。  家住汇侨大道的刘女士感触颇深。  夜幕下的陆羽故园,灯火通明,人流如织。刘女士说,以前由于路灯少,晚上不敢独自到这里来。  4年间,城区路灯由2000盏增至1.4万多盏,昔日入夜灯光点点的天门今成流光溢彩的“不夜城”。  建设宜居幸福的天门,每一步都直抵民心、温暖民心、凝聚民心。  近年来,在财力并不雄厚的情况下,我市筹资60多亿元,建设涉及路网、园林、文化及公共设施四类的十大民生工程,改变城市面貌,提升市民幸福感。  城市格局不断优化。新建和改造了钟惺大道、西湖路等10多条城区道路建设。目前,中心城区已形成了“一环”“九横”“九纵”的路网结构,城区道路更畅达安全。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市图书馆、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体育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文化中心、植物园、革命历史纪念园等一批城市功能场馆和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工人文化宫、博物馆、青少年宫、科技馆、胡家花园修复工程、后壕改造工程等项目已基本完工。档案馆、老年大学已开工建设。  民生工程稳步推进。2012至2014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含棚户区)计划开工建设4744套,实际开工4798套。同时,投资3亿多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设置城区停车场14处,建设改造公厕50多座,改造背街小巷310余条,设置盲道提示点和缘石坡道560处,有效解决了老城区停车难、入厕难、行路难的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铿锵足音,传递出宜居幸福城市的关怀和温暖。  城市发展指向的腾越,铺就浓重的民生底色。  今日之天门,以人为本是这一底色最斑斓夺目的色泽。
(记者董利 刘银斌)“您现在看到的是湖北天门水稻秋收现场。和传统农业不同,这里的收割已经不需要大量人力,放眼望去,田间忙碌的主角是这些现代化的收割机……”16日,由市委宣传部邀请,中央电视台直播团队来到我市,在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秋收中国行”栏目和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大秋收”栏目里,对我市机械化收割水稻的场景进行了现场直播。  据介绍,今年央视“秋收中国”的大型直播,全国仅13个省现场连线,天门是湖北省唯一连线直播的城市,这也是中央电视台首次在我市进行大型现场直播,选址为石河镇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
  为确保直播成功,央视驻湖北记者站站长王涵于14日带领11人的精英团队,派出了最好的出镜记者和转播设备,就直播工作进行了为期2天的现场查勘和筹备。央视直播报道团队利用航拍、摇臂等各种现代化手段,采取多机位、多景别、动静结合等艺术手法,以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紧张有序地捕捉我市农业规模化种植、机械化收割、秸秆粉粹还田、视频监控、卫星导航无人机驾驶等画面,拍摄出了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天门秋收的大美景象。
  8时27分,“各机位准备!”“收割机,走!”随着导播在对讲机里传来的指令,收割机在轰鸣声中开始作业。财经频道在《第一时间》“秋收中国行”栏目中连线央视现场记者刘峰,以口播、采访等形式播出了时长约6分钟的深度报道;9时24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大秋收”栏目再次聚焦天门,以“湖北天门:高科技精管理 助力水稻大秋收”为题,播出了时长2分钟的现场画面。
  我市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2014年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近年来,我市开展农业全程机械化服务试点,大力推广大宗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依托华丰、惠丰等50个合作社,大力推进水稻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涉及16个乡镇、187个村、1万个农户,总面积达48万亩。目前,全市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率达96%以上;通过农机化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全市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2%。

记者王文兵 邓慧遐    “我们天门一个卖烧饼的老板李伟写了一本励志书《像卖烧饼的李二哥一样奋斗》,他还在武汉广埠屯的一家烧饼店举行了签名售书活动,反响不错!”15日,市区热心读者汪波涛给记者打来电话。
  记者随后在李伟的老家——九真镇李场村等处采访获悉,李伟今年36岁,一周前,他在广阜屯一家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烧饼店,举行了一场热闹的签名售书活动。这本名为《像卖烧饼的李二哥一样奋斗》的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作者正是烧饼店店主李伟。
  李伟,现在武汉经营李二哥烧饼店。自1997年中专毕业后,前往深圳打工近10年,他从杂工、学徒工干起,逐渐成了带徒弟的师傅、技术工,后晋升为工程师、项目经理,并在深圳按揭买房。2009年他毅然卖房筹资,回到武汉创业卖烧饼,历经磨难和失败后终获成功。最近3年来,李伟用自己研制的配方和技术,帮助老家天门的亲戚朋友和乡亲,以及部分外地创业者,在省内外的各地城市先后开起106家烧饼店,其中武汉就有43家。
  在《像卖烧饼的李二哥一样奋斗》一书的扉页,李伟写到:位卑心怀感恩,力微不忘奉献。这是他的座右铭。在外带人打拼,他没有忘记回馈家乡。
  从去年开始,李伟每季度回一次李场村,带着员工在村子里摆摊设点,为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所有学生及孩童,免费提供烧饼和豆浆、鸡蛋。每次连续送10多天,如今他已送出价值5万多元的爱心早餐。
  为美化村容村貌,改善乡亲们的生活环境,去年李伟还出资五六万元,在村里建起一批垃圾池,给村里的每家农户送10棵果树,并提供景观树绿化门前公路。从今年初开始,他还陆续投入30多万元建村民休闲广场,目前九真镇首个村级公园正在逐步建设之中。李场村党支部书记石前进说:“李伟虽然不是大老板,也不是有钱人,但他不计得失帮扶乡邻的善举,非常难能可贵。乡亲们提起这个有爱心、懂感恩的‘烧饼大王’,无不感激、钦佩!”
  15日,记者用手机联系上李伟,李伟称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书这么受欢迎。他介绍,买书的大多是店里的常客,“大家可能对我一路折腾的创业故事感兴趣,想从我的人生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李伟表示,近期他打算回乡一趟,计划向市图书馆捐赠新书,让家乡人分享他的创业故事。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