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在远方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楚天都市报近日,汉口张先生在湖边垂钓时,钓鱼线不慎碰触到高压电线,遭电击倒地后心跳、呼吸骤停。3名钓友一起接力为他做心肺复苏后,他才捡回了一条命。50岁的张先生(化姓)是名钓鱼爱好者,上周末的一个下午,他像往常一样约了几名钓友在江夏一湖边钓鱼。当时风很大,张先生用力一甩竿,3米多长的鱼线突然接触到高压电线,因鱼线上有水,电流瞬间将张先生击倒。钓友发现他躺在地上不省人事,一摸他的呼吸和心跳都没有了,赶紧拨打120。一名钓友曾在网上看过心肺复苏的教学视频,在等待120救护车时,他跪在地上对张先生进行胸外按压,当他没力气时再换其他人上。就这样,3名钓友接力做胸外按压,坚持了十几分钟后,张先生睁开了眼睛,但心跳和呼吸仍比较微弱,此时120救护车赶到,立即将其送到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检查发现,张先生身上有多处电灼伤,属于轻度,目前其正在重症医学科病房观察治疗,病情稳定。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喻莉介绍,该患者能幸运地捡回一条命,与当时钓友们及时为他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有关。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应在4分钟内,在救护车赶来前,如果能有人及时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的可能性就会达到50%。如果心脏停跳10分钟后,即使心脏能够成功复苏,脑细胞也已经出现不可逆转的死亡。


孩子读大学就该去大城市,而不要等到毕业了找工作才去!
读大学,要去大城市:同等情况下,首选大城市;实在不行,哪怕学校差一点儿,也最好去大城市。
在小城市读书,缺少最顶级的竞争意识和领先的思维,久了,自己已经全面落后了还不知道,可能还自我感觉良好;也没有那么多的资源和机会,在不断混日子中,可能激情和能力就不断消解了;最大的毒害就是限制了自己的发展可能,让自己看不到可能性,误以为其实不管在哪里,大家都差不多,没什么区别。
但是,去大城市读书,可能完全不一样,甚至恰好相反。
1.去大城市,可以接触更多优秀的人。
大城市优秀的人,肯定要比小城市多。在大城市读书,就算你读的学校,没有那么优秀的同学、老师和著名人物,但是你完全可以走出学校,去其他学校,去社会上,和优秀的人有更多接触。接触得多了,在潜移默化当中,可能自己就变得优秀了。
2.去大城市,可以开拓思维,让自己的思维领先,甚至走在时代前列。
大城市里,大量优秀者聚集,这种聚集,能让处于其中的人开拓思维,保持思维领先,甚至走在时代前面。
在小城市读大学,容易让人思维受限,觉得差不多也就这样,你再拼再努力最后还不是找个工作,没什么太大区别,进而在行动上就怎么好混怎么混了。
在大城市读书,通过不断增长的见识和优秀者带来的思维震撼,能够帮助自己拓展视野,提升思维,开阔眼界。思维提升,努力跟上,久而久之,就在不经意间领先于很多人了。
3.去大城市,那里还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可能。
不管是学习还是实践,大城市都有更多的机会。在小城市,说学习,估计就是指四六级和期末考试,除此之外就很少有其他方面的学习机会了。
但是在大城市学习,你会发现,除了期末考试,你还可以听到本科教材上的著者亲自上的课,可以去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可以跟各种行业大牛面对面交流。
如果在大城市读书,你会见识更多可能,发现原来很多事情只要不设限都可以办到:原来你可以和顶尖的人接触,甚至成为他们的一部分;原来你可以参与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内的会议;
原来你可以在北上广找到具有竞争力的工作,而与你同时应聘的,可能是留学回来的人;原来你可以谈论改变社会改变世界却毫无违和感,因为你真的有可能做到;
原来你不管做什么之前被别人嘲笑为痴心妄想的事情,都会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与你相视而笑,携手同行;原来你可以拥有很多在小城市读大学根本见识和想象不到的可能……
4.最顶级的人,最领先的思维,更多的资源和机会,最大的可能,这些都是在大城市读书可以有,而在小城市读书可能感受不到的。如果只说一点,去大城市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会发现:啊,原来还有这种可能,我还可以这样子!
但遗憾的是,这一点,对于从来没有体验过的人,是永远理解不到的。



2月18日,我校1989届天门师范毕业校友、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黎志敏博士应邀回到母校,为我校全体英语教师和“985”班学生讲学,和他们交流英语学习的方法。黎教授以自己的求学经历谈起,谈到了师范学习的充实与快乐、任教中学期间自学英语的艰辛与不易、自学考入高校学习英语的努力与勤奋、就读硕士博士及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一路拼搏的汗水与成就……黎教授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在场的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励志教育课。在英语学习方面,黎教授以自己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学习经历,鼓励师生多阅读英文诗歌,多与老师和同学用英语进行交流,多培养语感,深入地了解东西方文化,帮助自己增强学好英文的信心。黎教授以图文并茂的PPT和视频资料跟师生分享了英语学习的心得体会。 黎志敏教授简介 黎志敏,男,1971年出生,湖北省天门市横林镇人。1986年9月—1989年6月就读于湖北省天门师范普师专业,毕业后任教于天门市某乡镇初中。后自学考入高校就读英语专业,1998年6月获英语文学硕士学位,2001年2月到2002年2月赴英国剑桥大学英文学院访问,2002年6月获中山大学英语文学博士学位,2005年6月获中山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博士后证书,2015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习。现任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39岁获得教授职称),硕士生导师,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中西语言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中山大学英美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广东省外国文学学会副秘书长。至今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级社科项目一项,主持市厅级以下项目4项;出版专著3部、译著2部、编著2部、英文诗集的一部;在国内外用中文和英文公开发表论文共计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