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家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2.jpg湖北将用新技术补农业设施不足短板


  12月27日,在全省灾区恢复重建暨冬春困难群众生活救助新闻发布会上,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焦泰文表示,今后湖北将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从五个方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补齐农业设施不足的短板。  焦泰文介绍,今年7月的特大洪涝灾害,湖北农业遭受了“伤筋动骨”的重创,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也暴露出湖北农业现代化的短板所在:比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设施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科技支撑水平不高,农业财政、信贷保险等扶持政策有待加强等。  焦泰文表示,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业部门将着重从五个方面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中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推进新建灌区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二是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灌排设施、田间道路、配套电网林网等建设,到2020年建成旱涝保收、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3570万亩。三是加快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以现代农业示范区、省级“菜篮子”工程基地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建设为抓手,推进农业配套设施建设工程。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普及适用性、多功能、智能化、精准化的设施农业装备。四是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推进水稻、小麦、油菜、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重点提升植保装备水平。五是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监测预警、应变防灾、灾后恢复等防灾减灾体系,强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包括信息采集、警情分析、信息发布的农情监测体系,提高农业灾害防范、处置能力。  目前,全省农业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积极有效进展。据农业部门统计,改种补种农作物422万亩,修复因灾损毁农田99万亩、设施蔬菜大棚8.7万亩,有效预防重大动植物疫病发生,基本恢复损毁渔业基础设施。(刘卫)


2.jpg
http://www.hubei.gov.cn/2015change/2015news/xwfbh/newsfbh/2016di39qi/benqikandian84/201612/t20161227_932707.shtml

全省冬春生活救助资金为三类对象发放


  12月27日,在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全省灾区恢复重建和群众生产生活情况新闻发布会上,省民政厅透露,今年灾后全省冬春生活救助已全面展开,将按三类救助对象发放补贴资金,争取春节前发放到户。  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彭军介绍,冬春生活救助是一种临时生活困难救助政策,帮助受灾群众解决冬令春荒期间无力克服的口粮、衣被、取暖、饮水、伤病救治等基本生活困难。根据各地统计数据,全省冬春需救助人口518.76万人,其中:需口粮救助人口453.84万人、需衣被救助人口67.65万人、需取暖救助人口24.55万人、需其他生活救助人口19.67万人。一般按照缺口粮需救助情况来区分类别。一类对象缺口粮需救助在5个月以上;二类对象缺口粮需救助在3-4个月;三类对象缺口粮需救助在1-2个月。一、二、三类对象每人的救助标准分别不得低于180元、110元、60元。  省民政厅已于10月15日前对全省冬春需救助人员情况进行摸底。已建立起省市县乡村五级台账,受灾群众冬春期间口粮、衣被、取暖等需求情况掌握到户到人。11月下旬,省民政厅向各地调拨省级御寒棉衣(被)15万件(床),紧急追加600万元采购棉衣被,为受灾群众救助做好物资保障准备。并争取中央冬春救助资金4.23亿元,将于春节前发放到受灾困难群众手中。(刘卫)




我省将建9处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部分国保级古墓群将设警务室




http://cjrb.cjn.cn/html/2016-10/10/content_5564122.htm

我省将建9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江日报报业集团_长江网_长江日报... 2016年10月10日 星期一


本报随州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吴建刚)“‘十三五’期间,我省将建成以盘龙城遗址、龙湾遗址、铜绿山遗址为代表的商周时期考古遗址公园,推进以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并对部分国保级古墓群将设警务室予以保护。”昨日在随州举行的湖北省文物工作会议上,省文物局局长黎朝斌透露,未来5年,我省将建设9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黎朝斌说,这9大考古遗址是楚纪南故城、龙湾遗址、盘龙城遗址、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唐崖土司城址、容美土司遗址和擂鼓墩古墓群。9大遗址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如屈家岭遗址、石家河遗址实证了长江中游史前文明的高峰;盘龙城遗址见证了商朝南土中心城邑的辉煌;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代表了中国矿冶工业遗产的高度;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的楚纪南故城、龙湾遗址展现了东周楚国的霸业;擂鼓墩古墓群出土的编钟代表着中国古代音乐的高峰;唐崖土司城址、容美土司遗址体现着古代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 荆州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13年正式获国家文物局批复,铜绿山、龙湾、盘龙城3个考古遗址公园当年获得立项。荆州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对外开放;龙湾、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也即将对外开放。 省文物局副局长王风竹介绍,目前,建筑面积6174平方米的潜江龙湾遗址博物馆已基本建成,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已动工新建,建筑面积1.22万平方米的铜绿山遗址博物馆已完成立项等审批手续,即将动工兴建。 王风竹说,“十三五”期间,我省还将推动万里茶道和已进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录的黄石矿冶工业遗产、荆州襄阳明清城墙的申遗工作,加强大别山红色革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启动一批以明楚王墓群、容美土司遗址为代表的明代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公布以禹王城遗址等为代表的省级大遗址名单,并在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墓群,设立专门的警务室,今年将在荆州、随州、荆门3地启动。


这大概是石家河文化遗址最真实的现状,所有的意想和不应该有的夸大最终变成老百姓的不幸,一些从政人员利用这些可能性将钱装进自己腰包,而老百姓却在这种愿景里一代又一代人遗憾的死去......

中国规划超级新城可容世界一半人口 但谁来住?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发现,在特大城市限制人口、中小城镇扩容的情况下,一些中小城镇迫切希望加速发展,纷纷提出2020年、2030年人口倍增的目标。国务院有关部门数据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规划人口达34亿。这些规划能容纳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新城,谁来住?“装下全世界约一半人口”考虑进城意愿、落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不管怎么算,也填不满34亿人口的“大坑”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为56.1%,“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佐军说:“目前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39.9%,未来还要提高5个百分点,相当于有1亿人在城镇落户,任务艰巨。”然而,记者调查发现,一些地方提出了更加宏伟的目标。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调查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3500多个。据该中心此前发布的调查显示,这些新城新区规划人口达到34亿。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3500多个新城中,国家级新区17个;各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综保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旅游度假区等约500个;各类省级产业园区1600多个;较大规模的市产业园1000个;县以下的各类产业园上万计。“规划人口34亿,约相当于中国目前人口规模的2.5倍,足以装下全世界约一半人口。”华南城市规划学会会长、暨南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胡刚表示,这种规划显然脱离实际。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表示,中国人口的生育高峰已经过去,即便全面放开二胎,人口增速不会出现大幅上涨,城镇化的主要增量来源于进城农村转移人口。考虑进城意愿、落户能力等多方面因素,不管怎么算,也填不满34亿人口的“大坑”。“重要的任务就是抢人”近期出版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中国农民工流向地市级以上的占70%以上,流向小城镇的不到10%如何落实人口规划?西部、西南部几个地市规划部门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抢人”。除了进城农村转移人口,一些城市也把人口引进目标聚焦在区域和城市间人口流动上。中国区域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教授郝寿义等受访专家表示,城市人口规模差别化调控的信号已经明确,特大城市严控人口规模,中小城市加快放开落户制度。随着特大城市人口“溢出”,对小城镇、小城市来说,可能会迎来承接一部分大城市转移人口的利好。然而,现实中担当集聚人口重任的中小城市却面临尴尬。近期出版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显示,中国农民工流向地市级以上的占70%以上,流向小城镇的不到10%。北京某事业单位的小张近期选择回山东济南工作。在他看来,虽然在北京生活成本大,还面临户籍、住房等限制,但回老家县城工作显然更不现实,“发展的机会、就业的机会都少得多。”一些地方不仅面临引进人口难,还处于人口净流出的“失血”状态。记者近日在“小吃之乡”福建沙县看到,在县城新区,数十个楼盘正在促销,即使一些售出的房子,入住率也并不高。“为了去库存,沙县从2014年就停止住宅用地的供应。”据该县建设局罗积清总工程师介绍,目前沙县楼市均价每平方米四五千元,相对于高峰期房价已接近“腰斩”。福建省沙县建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沙县全县人口26万多,按照规划,到2030年城关人口要达到35万。“现在四分之一的人口都外出从事小吃行业,人口不净流出就不错了。”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授许学强认为,随着特大城市控制人口规模以及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人口出现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流动的迹象,但要“抢人”,需要硬实力,很多中小城镇城镇化和产业化脱节,没有产业就没有就业,再加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造成中小城镇仍在“失血”。“首先要明确人来了能做什么,而不是简单把人忽悠到城里买房,当做去库存的‘接盘侠’。”许学强说。亢奋的城市规划根由是土地财政专家指出,规划、土地、人口三者紧密联系,规划人口“画大饼”,直接的影响就是房地产过度开发,去库存艰难。“规划人口的激进扩张,背后是地方政府对土地指标的狂热追求。”胡刚表示,每多一个人进入城镇化序列,与此对应的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就多。例如,按照目前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00平方米计算,20万人口和40万人口的土地指标差别很大,潜在的土地出让收益就多,根由还是土地财政在作怪。最新公布的《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显示,“十二五”时期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约20%,远高于同期城镇人口11%的增幅,城镇建设用地增长速度约为同期城镇人口增幅的180%。专家指出,规划、土地、人口三者紧密联系,规划人口“画大饼”,直接的影响就是房地产过度开发,去库存艰难。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的研究显示,云南某城市一个新区,招拍挂土地中,住宅高达74.63%,商业服务业设施项目只占15.53%,工业项目只有5.24%。中原地产首席市场分析师张大伟分析,目前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新城发展过多偏重于住宅这一单一模块,34亿的人口规划意味着房地产市场又要大发展,将进一步增加难以消化的商品房库存。专家指出,这类行政造城功能单一,很难形成持续扩大和升级的消费需求和服务需求,不能提供稳定的就业岗位来吸引人口聚集。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蔡翼飞等指出,以规定地、以建定需的“拍脑袋”规划,必然会让土地利用粗放低效。北京交通大学中国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坚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新突破应主要靠市场机制而不是政府行政手段,靠行政手段增加中小城市数量,会造成严重的资源“空间错配”。胡刚等人建议,应在区域和省一级对发展方向、人口规划进行统筹,探索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规划相结合。一些基层干部表示,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规划进行调整,协调好“一张蓝图绘到底”和城市实际发展需要,注重规划的延续性和科学性。

http://env.people.com.cn/n1/2016/0712/c1010-28545432.html7月12日电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今天(12日),受台风“尼伯特”残余环流与冷空气影响,江南东部、华南东部等地仍有雨;明天开始,长江中下游将再迎强降雨,目前长江沿线多条江河超警戒水位,当地需加强防范持续较强降雨天气的灾情叠加效应。监测显示,昨8时至今6时,江苏中南部、安徽东南部、浙江北部、江西西北部和南部及湖北西南部、广西中南部、广东中东部、海南岛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雨50~120毫米,江苏南通局地达130~251毫米,江西赣州、广东汕尾局地130~154毫米。受台风“尼伯特”残余环流与冷空气影响,今天江南东部、华南东部一带仍有降雨。中央气象台预计,江南西北部和东南部、华南中东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福建南部和华南沿海等地的局部地区有暴雨(50~9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13日至1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将迎来一次强降雨过程,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北部、黄淮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并将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上述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为50-90毫米,部分地区为100-120毫米,局地超过150毫米。据水利部网站消息,目前,洞庭湖、鄱阳湖在内的长江沿线很多干流、湖泊等都已超过警戒水位,后期降雨偏多仍会有一定的威胁,当地相关部门需密切关注太湖流域、长江干支流、淮河等的雨情、汛情,并加强防范持续较强降雨天气的灾情叠加效应。
长江中下游将再现强降雨 警惕叠加效应





2016年07月12日07:58 来源:人民网-环保频道








人民网北京7月12日电 据中国天气网消息,今天(12日),受台风“尼伯特”残余环流与冷空气影响,江南东部、华南东部等地仍有雨;明天开始,长江中下游将再迎强降雨,目前长江沿线多条江河超警戒水位,当地需加强防范持续较强降雨天气的灾情叠加效应。监测显示,昨8时至今6时,江苏中南部、安徽东南部、浙江北部、江西西北部和南部及湖北西南部、广西中南部、广东中东部、海南岛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降雨50~120毫米,江苏南通局地达130~251毫米,江西赣州、广东汕尾局地130~154毫米。受台风“尼伯特”残余环流与冷空气影响,今天江南东部、华南东部一带仍有降雨。中央气象台预计,江南西北部和东南部、华南中东部等地有中到大雨,其中,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福建南部和华南沿海等地的局部地区有暴雨(50~90毫米);上述部分地区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13日至16日,长江中下游地区又将迎来一次强降雨过程,四川盆地、江汉、江淮、江南北部、黄淮南部等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并将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上述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为50-90毫米,部分地区为100-120毫米,局地超过150毫米。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60712/38/4362091777114289994.jpghttp://www.people.com.cn/mediafile/pic/20160712/71/11143079819193708287.jpg据水利部网站消息,目前,洞庭湖、鄱阳湖在内的长江沿线很多干流、湖泊等都已超过警戒水位,后期降雨偏多仍会有一定的威胁,当地相关部门需密切关注太湖流域、长江干支流、淮河等的雨情、汛情,并加强防范持续较强降雨天气的灾情叠加效应。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