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宾

你在开玩笑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中专生的高考梦

文苑 2023-06-12 阅读 2.3万 回复 6
        一       凌晨四点,再次从高考梦中惊醒:怎么也找不到考场的大门,好不容易进考场坐下来,面前一张英语试卷,26个英文字母都认识,但一个词都认不出来,我急得满头大汗,然后醒来,一声长叹。这样的高考梦,从1987年中专毕业后,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两次,只不过考场课桌上考卷不一样,有时是英语,有时是物理,有时是数学,总之,都是让人抓耳挠腮,一个题目都做不出来。        二       曾经问过很多同班、同届的同学,也曾经和身边领导、同事谈及,才发现,几乎每一个中专毕业生,大家都做过这样的梦。为什么会如此?问了一下度娘,出现很多关于中专生那一代人的文章,如:被忽视的中专生、80年代的中专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初中同学直接上中专与上高中考大学的差别等等,但没有找到中专生为什么会做高考梦的原因。        按照世界上通行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梦有时通过一种十分神奇的重现能力,忠诚地将遥远的、甚至我们自己已经忘记的事情带回脑海中;按照我们中国人传统的说法: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这些中专生常做高考梦,也应该是没有参加高考导致的失落在梦中的映射。        具体到我们这些中专生现在的失落,无非这么几条:对自己有能力考上大学而没有上的惋惜;对成绩不如自己的初中同班同学考上大学发展更好的羡慕;对自己现状不满而无力改变的哀叹;对自己孩子发展平台不如别人的嫉妒等等吧。这一切的原因都是,我们没有参加过高考的遗憾。        三        说到我的遗憾,也主要是可能有能力有机会考上大学而没有上。按照当时的招生政策和中考分数,应届初中生才能报考中专,中专录取分数线高于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如果这些学生放弃中专志愿,可以直接去高中读书,并且各重点高中都派招生专班去各地寻找这些好苗子。我就是在填报中专志愿后参加体检时,碰到了来我们县招生的荆州中学副校长,他建议我放弃中专志愿,直接去当时全国赫赫有名的荆州中学读高中,当时我就动心了。       但最后,我还是放弃了。原因我记忆深刻,永生难忘。一是有人劝。教研组长和班主任劝我:如果你放弃现在跳农门的机会,三年之后,考不上大学怎么办?二是家里穷。回到家里,把想法告诉家里人,除了父亲表示砸锅卖铁支持我读高中考大学外,亲戚乡邻都反对;三是心里虚。怕自己三年之后真的考不上大学,到时候,父母垂泪、乡邻笑话,自己回家种田?现在想来还是一句古话:人穷志短。        四        我们这批中专生,大都出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毕业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初中毕业后,因为成绩特别优秀考上中专,直接跳出农门,毕业后变成干部身份,由各地“大中专毕业生办公室”直接安排,大多分配在县、乡两级基层工作,单位大致集中在学校、医院(卫生院)、农技站、林管站、水管站、财管所、经管站等现在所谓的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是仅次于县乡政府机关单位的铁饭碗。       此后,在各自的岗位上,除了努力工作,大部分都通过自学、自考、函授、电大、脱产学习等方式提高了在职学历,我们班上最勤奋努力的一位同学,中专毕业十多年后获得了博士学位。大部分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有的成了业务骨干,有的成了业界翘楚,还有的当上了领导干部。        如今,我们这批中专生,有些已经退休了,有些快要退休了,有些快要退职了。总体来讲,都已经或者即将退出社会这个大舞台,开始颐养天年、回首人生:这世上,我们来过,真诚地、努力地,学习过、工作过、生活过。        五        中专生的高考梦,在梦中,很不甘,但醒来,不后悔:曾经,我们青春年少就走出了农村,走进了好学校,遇到了好老师,碰到了好同学。        中专生的高考梦,在梦中,很抓狂,但醒来,很欣慰:幸好,我们出生在那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奋斗在那个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时代。那时,我们每个人眼里都有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爱。      (六月高考季,万千学子走进考场,想到自己一生未遂的高考梦,谨作此文,纪念中专入学40周年。)        ※ 2023-6-12上午,此文先后在《荆门晚报》、《天门日报》、《湖北日报》发表。
        不远的老家 不远的游子        一        从小,就有一个鸿鹄志,离开总是墙角透风的老家,离开经常东借西挪的父母,离开老是看不到希望的农村,去繁华的大都市,去外面的大世界,追求丰富多彩的人生。然而,命里只有五斗米,十五岁半上中专外出求学,十八岁半毕业回到老家县城。无论怎样努力、怎样求索,都无法走得更远。至今,总体一句话:奋斗四十年,离家四十里。        二        初回县城,每周必骑车回老家,不为牵挂家人,只为伸手要钱,因为那时刚参加工作,薪水微薄,吃饭尚存问题。每次回家,看到大字不识的父母,家里田里勤扒苦做,既感动又心酸,恨自己不能独立。所以,每次从老家返回单位,总是一边骑自行车,一边给自己鼓气:一定要努力工作,一定要混个人模人样,早日让父母享点清福。        最后一次回老家向父母伸手要钱,是因为结婚成家。那天,父亲喜中带愁:“上半年你弟弟结婚,现在你又要结婚,今年我们屋里是喜上加喜。但现在爸爸实在是没有办法,手里只有这3000元的棉花白条(那一年老百姓卖棉花拿不到现金,白条可以到商场买东西,但要打折),你不要嫌少啊,伢儿。”此刻,想起父亲当时拿着一把白条子的愁容,依然泪崩。        三       婚后,我有了自己的小家,回老家的次数逐步减少了,特别是有了小孩而且和岳父岳母一起生活之后,回老家就更少了。一是我已成家,按古训不好意思再回去,找家中债务尚未还清的父母开口要钱。二是父母尚未年老,身体尚可,弟弟弟媳外出打工,老家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三是在那个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年代(1994—1997年前后),农村的收入比县城高,一亩田棉花可收入千把块,而我们在单位拿工资每月一、二百元。每次回老家,村里人老笑:那么一点工资,干脆回来种田算了。但这样的日子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婚后八年,父亲罹患肺癌,经多方会诊,当所有的医生都以同行的身份告诉我,任何治疗都已经没有意义,建议直接回家休养时,我泪流满面。我非常后悔没有及时回家,也非常后悔没有能每年带父母做一次体检。我只能把父亲送回老家,交由母亲照顾,我每月、后来每周回去,一是给父母买点肉鱼,二是给父亲带止疼药回去到村卫生室打。        一年半后,父亲离世。母亲一个人在家看护着老家,我在县城打拼,弟弟在遥远城市打工。所以,我必须每周回去一次,陪母亲坐一坐,以慰老人。幸运的是,隔壁就是叔叔幺爷,乡亲基本都是本族内亲,我和弟弟不在家的日子,多亏了他们照看。        2020年疫情过后,弟弟、弟媳从遥远的大城市回到了县城打工,他们的孩子也在县城成家立业。按理,我和弟弟应该把母亲接到城里和我们同住,但由于母亲从小就不能言语、来城里住不习惯及我们工作都很忙等多方面的原因,母亲仍然愿意住在乡下,守候着那个老家,主要由弟弟每两三天回去看看,我隔三差五的回去一下。        四        母亲虽然在老家,却总还为孩子们操心:每次回去,总是比划着嘱咐我要好好写字(意思是好好工作),不要喝酒,不要把手机弄丢了,要我把钥匙用绳子系在裤腰上不要丢了,开车要仔细,周围又有哪个被撞死了,等等,依然把五十多岁的我当小孩子一样。同时,又总是埋怨隔壁左右对她老人家不热情,还有一些比划的事情我又确实弄不懂。其实,我知道,母亲对左邻右舍的埋怨是无中生有,这是母亲一个人在家的孤单所至,所以,每次回家,待不了半天,我就不耐烦了,满头白发的母亲于是又像犯了错的小孩一样,可怜兮兮的望着我,我也难受的很。等到我要回城的时候,母亲总是要在我车子的后备箱里,塞满了青菜萝卜、毛芋头等时令小菜,总是颤巍巍的站在禾场上,望着我的车子依依不舍地挥手。那一刻,我知道,母亲是希望我能在他身边多待会的。那一刻,我从车窗上看见母亲渐渐后退的佝偻着的身影,我总是眼含热泪,既是感动,也是愧疚。哎!总觉得对不起母亲,不知何时、怎么做才能心安。        五        如今,我自己的孩子已长大成人,实现了我儿时的梦想:在大城市读书、工作,我也成了牵挂孩子的中老年人。每周都和孩子微信或者电话联系,生怕他没有吃好喝好,生怕他工作不顺利,也开始催他找女朋友。孩子也和我对母亲一样,对我的絮絮叨叨有时候感到不耐烦。       每到节假日,我也和母亲盼望着我回去一样,期盼着孩子的归来,总是不停地去窗边遥望等待。哎!不知何时才能等到孩子成家立业、携妻带子而归。届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岂不妙哉!        六        不远的老家,父母温暖着,相邻呵护着,望着不远的游子成长。        不远的游子,守卫着父母,守护着老家,等着更远的游子归来。     (重阳将至,想到老家的母亲、年过五旬的自己和在外工作的孩子,遂作此文。发表于2021年10月14日《天门日报》第三版)

再 谈 戒 酒

文苑 2018-06-18 阅读 1.7万 回复 3


再 谈 戒 酒 .呼啊哟. 年近半百,人生过半,仍常感仰人鼻息、身不由己。个中原因,有人、有事、有酒。人与事过于复杂,谈不清,撇不开。但酒可谈,也想戒。 一伤身体。涉酒数年,身体已不能承受:每醉一回,必怏三天,饭菜不思,头泡脸肿,苦不堪言。且胸有莫名之痛,游移不定,半夜常醒,三五分钟才能缓解,医生叮嘱戒烟戒酒。年龄相仿者,时传噩耗来,有老乡、有同事、有同学,心中悲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健康第一,其他笑耳。 二伤感情。回首酒局,原因无非三种:己求人、人求己、友相见。己求人,以势相逼,喝;人求己,以怜相逼,喝;友相见,以情相逼,喝。感觉也无非三种:高兴、忧伤、落寞。高兴,白日放歌须纵酒;喝;忧伤,与尔同消万古愁,喝;落寞,今朝有酒今朝醉;喝。只要拒绝,便拂人意,伤人颜面。勉强接受,伤心伤肝,更伤感情。朋友无数,真心几人?酒局不少,随意可多? 三伤自尊。量小技劣,表现不堪回首:酒后失言,伤人不知,醒后徒顿足,已成心理负担;酒后失态,洋相百出,糗事被编成册,已成桌上笑谈;酒后失控,自取其辱,虽次数不多,已成切肤之痛。更甚者:待人如师如友,自己舍命陪酒,过后方知,撩人轻视。 或曰:一戒烟,二戒酒,人生何欢?答曰:饭尚可吃,茶尚可品,乐尚可听,书尚可读,字尚可写,棋尚可下,步尚可走,拳尚可打,剑尚可舞,花尚可养。再过几年,含饴弄孙。人生乐趣,何其多哉! 十年之前,曾《戏说戒酒》,今日再谈,乃与酒绝。不为别的,只为自己、为家人。诸君莫疑、莫笑、莫怪。毕竟:君子之交淡如水,人间至味是清欢。 (此文已发楚天声屏报)

再谈戒酒

文苑 2017-03-12 阅读 4.2万 回复 14


再 谈 戒 酒
年近半百,人生过半,仍常感仰人鼻息、身不由己。个中原因,有人、有事、有酒。人与事过于复杂,谈不清,撇不开。但酒可谈,也想戒。 一伤身体。涉酒数年,身体已不能承受:每醉一回,必怏三天,饭菜不思,头泡脸肿,苦不堪言。且胸有莫名之痛,游移不定,半夜常痛醒,三五分钟才能缓解,医生叮嘱戒烟戒酒。年龄相仿者,时有噩耗来,有老乡、有同事、有同学,心中悲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健康第一,其他笑耳。 二伤感情。回首酒局,原因无非三种:己求人、人求己、友相见。己求人,以势相逼,喝;人求己,以怜相逼,喝;友相见,以情相逼,喝。感觉也无非三种:高兴、忧伤、落寞。高兴,白日放歌须纵酒;喝;忧伤,与尔同消万古愁,喝;落寞,今朝有酒今朝醉;喝。只要拒绝,便拂人意,伤人颜面。勉强接受,伤心伤肝,更伤感情。朋友无数,真心几人?酒局不少,随意可多? 三伤自尊。量小技劣,表现不堪回首:酒后失言,伤人不知,醒后徒顿足,已成心理负担;酒后失态,洋相百出,故事被编成册,已成桌上笑谈;酒后失控,自取其辱,虽次数不多,已成切肤之痛。更甚者:视人如师如友,自己舍命陪酒,过后方知,撩人轻视。 或曰:一戒烟,二戒酒,人生何欢?答曰:饭尚可吃,茶尚可品,乐尚可听,书尚可读,字尚可写,棋尚可下,步尚可走,拳尚可打,剑尚可舞,花尚可养。再过几年,含饴弄孙。人生乐趣,何其多哉! 十年之前,曾《戏说戒酒》,今日再谈,乃与酒绝!不为别的,只为自己、为家人。诸君莫疑、莫笑、莫怪。毕竟:君子之交淡如水,人间有味是清欢。

清华学习有感

文苑 2015-11-24 阅读 1.5万 回复 12


清 华 学 习 有 感 (2015.9.5)
2015年8月17日—22日,又有幸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全省卫生计生管理干部研修班。虽一而再、再而三参加此类培训,但仍有所收获、有所启迪、有所震撼。
一、梦中学府清华园
打开培训课程讲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扑面而来。前面的校训来源、清华园命名及由来、水木清华楹联,让俺着实研究了半天,但仍有“讵能”、 “白云屯曾阿”等不解其意,上网查了才弄清楚(建议用白话文注释一哈);名言警句、《荷塘月色》、《羊皮卷》倒是明白晓畅,叫人读的痛快、想的深远;后面的学校沿革、校园变迁、清华文化等介绍详尽,令人生不来之憾!特别是最后的著名校长、历任名师、科技巨擘、人文名家、清华英烈,人人如雷贯耳、个个高山仰止,都是大家和丰碑啊! 走在清华园中,就是徜徉在皇家园林。林山珑秀水、绿树掩古亭、月色映荷塘、水木湛清华。工字厅、古月堂、水木清华,近春园、大礼堂、清华学堂,晗亭、闻亭、自清亭,大校门、二校门,处处景色怡人、人文厚重,叫人流连忘返。课余,一边走在近春园的环湖小径,一边默念着朱自清先生的荷塘美文,让人心神往之;课间,一边聆听着当代精英们的精彩讲演,一边想象着昔日大师们的辉煌岁月,令人心潮澎湃。 清华予我,儿时梦想。少时家贫,直通中专,一哈就取得铁饭碗,梦想真正成梦。及子上幼儿园,梦想又生,但纠结于孩子将来是上清华还是北大?待子上高中,方知确实像想多了。8月20日,发清华美图至孩子手机:想到清华读研不?孩子立马回复:不想。又问:为何不想?答曰:想也想不到。唉!看来,清华梦园待孙辈哟!
二、何人来当医学生
8月19日上午。主讲:中国政法大学的赵卯生教授,《从医学人文角度求解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这是我听过的医疗纠纷与医患关系讲课中,觉得最过瘾、最遗憾又最震惊的。 最过瘾的是:赵老师的课,语言诙谐幽默、深入浅出,极具感染力和吸引力,真的做到了“在谈笑中诱发灵感,在欢乐中得到启迪”。不愧为中国政法大学蝉联两届的 “本科生最喜欢的十位教师”!此外,这堂课最大的特色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赵教授结合近几年、近几月发生的系列医疗纠纷及伤医案件,生动诠释了医患通的技巧与纠纷防范的关键点,指导性、实战性超强。医务人员怎样和患者沟通?怎样保护自己?怎样对付医闹?手术前签字要注意哪些?怎样保护患者的隐私?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基层医务人员不好把握的问题。赵教授都给出了具体的、实实在在的经典对策,让我们感到很解渴。 最遗憾的是赵教授的课时间太短,只有两个半小时,我及身边的几位同学觉得意犹未尽。当天下课后,我看到有几位院长记下了赵教授的联系方式,也了解到有几个院长产生了把赵教授接到本单位给全体医务人员授课的打算。 最震惊的是两点:一是在讲到当前频发的伤医事件对人们从医意愿的冲击时,赵教授现场做了一个调查提问:在座各位有哪几位的小孩正在读或者准备读医学院?有的请举手。沉默半晌,全班57人无一举手。“真的吗?这是我第一次碰到这样的情况哟!我有点不相信。大家可都是来自卫生系统啊!”赵教授有点疑惑、有点震惊。我们再次集体点头。然后,赵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今年北大医学院不降分也录不到医学生的情况。是啊!我们也感到震惊和悲哀啊! 从清华学习回来后,有一位院长同学在群里发了一个关于“目前医患关系”的段子,现摘录最后一节如下,请大家“当笑话看,当哲理听 ” :“……以前只有学霸才能考上医学院,现在不同了,不用680,不用580,也不应480,对,你没听错,只有420!想想看,再过几年,医学院将变成学渣集中营,一群小混混在读医学院,医闹事件将彻底杜绝!坐诊的医生人手一砍刀,谁他妈看病敢不老实!整个医患关系和谐了……” 二是由于自己从未认真读过《民法通则》及相关解释,也没有在生活、工作中碰到需要用到近亲属的事情,所以,当赵教授在课堂上讲,民法通则中规定的近亲属是指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而不包括叔、姨、姑、舅、岳父岳母、女婿、公爹公婆、儿媳妇、堂兄妹时,让我感到震惊不已:哎哟!平时我们生活在一个房子的一家人,却不完全都是法律上的近亲属,家人需要医疗手术签字时还没有权利啊!想一想,有多少儿媳妇和公爹公婆生活在一起?又有多少女婿和岳父岳母住在一起啊?
三、步履艰难医改路
8月21日下午,听国家卫计委体改司梁司长关于医改的讲课,是我此次清华之行最大的收获:一是见到了统领全国医改的最高决策参谋者和坚定执行者;二是理解了当前这些医改政策出台的背景与过程、下一步医改推进的方向与目标;三是从全局的高度了解了当前的医改为什么这么难。 ——医疗是影响国民身体健康的最主要因素吗?不是!世界最权威的学者研究表明:影响国民身体健康的因素很多:生理遗传、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心理压力、社会结构、医疗水平等等,其中,医疗水平影响力仅占8%左右。 ——医改为什么这么难?因为理念难改!一是政府投入理念难改。新医改之前,各级政府对医院杯水车薪的差额补助和允许医院收支结余自由分配的政策,导致了政府像甩包袱一样让医院自由生长!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理所当然地朝着经济效益这一个目标奋斗,当创收的理念深入医务人员的灵魂之后,病人医药负担怎能不上升?新医改之后,国家现在规定了地方政府必须承担医院的基本建设等六项投入职能,但实际上,很少有地方政府真正落实,因为很多地方政府没有能力也不愿意承担这些职能。 二是政府管医理念难改。现状是医院管理“九龙治水“:卫生、发改、财政、物价、审计、组织、编办、人社相关部门等都对医院有管理或制约权力,而关乎地方卫生事业发展全局的医院发展方向及动辄几千万、上亿元的大型投资又由医院自己说了算。新的文件规定,医院人事管理权等六项权力必须归还院长,医院大型投资及发展定位权力必须归还政府。但大部分部门不愿放权,大部分政府不愿担责。 三是医院行医理念难改。目前,医改方案已经明确,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是政府的职责,医院必须做到三个回归:医院公益性质的回归、医生看病职责的回归、药品器械治病功能的回归。但现在,大多数院长们的理念仍然是多收病人、多发钱。 四是群众就医理念难改。很多群众都认为:我的健康问题就该政府包办!但世界上、历史上没有哪个国家和政府能完全做到,我们国家目前的医改目标也只是提供基本的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好多人都认为:一些晚期癌症或重症病人就应该给我医好!而实际上,这样80%以上的病人是治不好的。还有一些患者认为:我患病了就要到大医院找专家,殊不知这不过是浪费本就稀缺的医疗资源。 ——医改最大的阻力是什么?利益调整!破除以药养医?必须调整药企利润、斩断医生回扣!医保改革?涉及部门联动、机构整合,谁愿被吞并!分级诊疗?必须上下联动、改变医院收入格局! 但无论多难,医改必须向前走!因为我们的政府已经做出承诺:让人民群众病有所医!因为新医改以来,国家对医改的投入了那么多的钱,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仍然不高。
一周的学习,除了以上三点,还有栾帆老师的《媒体关系与危机应对》给我的印象也较深。较为惊讶的是,最后一位老师讲课的激情与胆大!前天,我在家热泪盈眶地看着电视上威武雄壮、振奋人心的阅兵式,望着观礼台上的嘉宾们,突然想起那位老师课堂上讲的一些话,不知道那是满嘴跑火车还是真的先知先觉。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