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融纵横002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乡关哪得明月许,斯事如棋局局新《关于“贵族”与“诗人”的回复》点滴谈

近五年多的时间,几乎尚未欣赏到――了空先生的新作了,原因不究自明,一位曾经的文艺工作者,一个在文艺领域摸爬滚打四十余载曾经挥洒热血和汗水的文艺编辑,在热心辅导文艺青年的道路上不遗余力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有目共睹的。
记得八十年代初期,了空(刘文清)作为《天门文艺》的责任编辑,为组稿亲自到偏乡僻壤的罗巷乡与我们《芦笋》文学社的几位成员讨论散文诗的写作技巧和散文的创作方法,那是一个春夏交接的上午,在乡村画家毛道山老师家里,包括刘文清先生在内一共六人围在一张简易的桌子上喝着农村小槽坊放的白酒,吃着农家土鸡蛋炒韭菜,自家种的土花生,浓烈的友情弥漫在农家小院,那难得的天然与情谊相映成趣,至今回想起来,对眼界和心胸开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至那时起连续好几年都能收到刘老师从县文化馆邮寄来的大32开8个印章的饱蘸浓郁的油墨香味的《天门文艺》杂志。也因此而认识了每届举办的“平原诗歌节”上的初露锋芒的诗人们,比如,“月亮湾的女儿”――朱华姿,她的系列散文诗――一切都将成为亲切的怀念。郭良原老师的《老去的牛》等优秀写家给我稚嫩的心灵留下了启蒙的印记......
前些日子从大天门论坛拜读到先生的新作《关于“贵族”与“诗人”的回复》再次激活了我对读书与写作的激情,使我重新认识关于写作与热爱不仅仅是自我慰籍,而是对新精神的的再创作,人类唯有把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起点和高度,才能找到自己生命的第二故乡。
是的,当精神得到振奋和弘扬,灵魂才不至于坠落和迷茫。
至于贵族的存在与轻重倒不必过于纠结了,再说,贵族一词原本不属于中国,他源起于法国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产物,是奴隶谄威献媚奴隶主所产生的封建习俗。这与当今的时代格格不入,与新的潮流大相径庭。
其实,贵族也好,诗人也罢,不过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上的一个修养而已。正像农谚所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培养自身的行为习惯是人类成长的必由之事,必由之举。
读罢该文,笔者似乎略有所悟:做好自己,洁身自爱,才能不枉为人生走一遭。
电视剧《都挺好》在全国播放以来,好评如潮,许许多多的观众给予了十分兴奋的评论,然而,评归评,个人感慨归个人感慨,一面之词也好,专业的评述也罢,都只能从面子上给予原创作者及编剧的心理安慰,至于,剧中的主题观念甚至是观点是否与历史和现实相吻合,是否是解决国计民生问题的重要抓点,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依笔者的看法,《都挺好》不过是看上去很美好,其中,里面有相当一部分情节,看的人很累很累,累到什么程度呢?累到事物与生命规则反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01
演员的娴熟技巧岂能与剧情深浅相体并论
至从老伴走后,老苏执意要从老家搬出来,搬出来也就罢了,还执意要买房子,而且还要买最好最合心意的房子,把个大儿子苏明哲折腾的心力交瘁,致使家庭矛盾险象环生。作为老人的苏大强,用尽心机来刁难子女,这与现实极不相符。剧中虽然说明了,二儿子苏明成是啃老族,那么,老人给子女出难题在现实中实在是不多见,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老人都把子女奉为上帝,他们哪敢给孩子提要求啊?所以,关于买房的问题直指中国房奴们的心理极不健康。
02
关于苏明成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有些草率和粗线条
尽管苏明成的学习成绩是出了名的二货,但是,他还是找到了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原本剧情可以顺理成章的展开,可作者不让苏家省心,不让朱丽省心,更是不让朱家省心,说白了就是不让观众省心,仔细一想苏家三孩子没有一个令人省心的,无论是什么样的影视剧,你给观众增添了过多的精神负担甚至心理压抑感,就不能说是好东西。
03
苏大强出国一事一度成为老苏的心病,因剧情横生枝节,苏大强的出美愿望落空,因此而造成了剧情的不完美,更加可笑的是,每次老苏给远在美国的长子苏明哲打电话,苏明哲不是在喝饮料,就是吃东西,一种忙里偷闲的做派揭示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功人士生活与工作完全没有规则这不知是不是剧情中的忌讳就值得掂量掂量了。
心病还需心药医,可是,《都挺好》却把这个老苏的心病留给观众来医治,这不是迫人所难吗?因为转嫁风投风险,而遮掩了这些剧情的不和谐因素。

回望钓鱼的岁月

钓鱼 2019-04-15 阅读 3.3万 回复 26
孩提时代的时候,只要到了星期天,我们一帮子十一二岁的同学,便一大早拿着铲刀,到自家的韭菜地挖红蚯蚓,再到喂猪的饲料桶里掏一瓢麦麸,然后扛着鱼竿和鱼篓就出发了。
常听大人们说,春钓坡,秋钓坎,五月六月钓花眼。于是,找到一处坡不算陡,最好离树远一点的位置,先将诱饵一个窝一个窝的撒下,然后,跑到对岸拿一树枝在水面用力拍打,五分钟后回到放钩杆的地方,匆匆忙忙的放线,只要钩放下去,就被黄鮕鱼咬住,一分钟钓两条鱼,五分钟钓五六条鲫鱼或者大白刁是常有的事。尤其是早晨五六点钟是鱼觅食的黄金时段,一根烟的功夫,可以钩到二两到半斤重的各种鱼类六七斤是常有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天然的乐趣和童趣交织在一起,组成了一段成长的故事片段。
成年后很少像如今的退休工人们为消遣和打发时间而为钓鱼而钓鱼了,有好几次路过钓鱼老者的地方,看到他们悠哉游哉好不快哉的一两个小时都难得钓到一条麻花鱼,真为他们着急。我们家隔壁的每年暑假回家到专门喂养的鱼塘也只能钓到三五条白刁,算是给他一个未放空的面子而已。还美其名曰,只要能修身养性就善莫大焉了。
往事大可回味,那其中的趣味儿里夹带着淳朴和顽皮劲,不由你不去玩味曾经的天真烂漫和难忘的美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