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家台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10月6日上午,抵达漫游湖州的第三站——顾渚山大唐贡茶院,大唐贡茶院是收费景区,位于长兴县城西北方向约二十公里外的水囗乡顾渚村。
行车至顾渚村范围,村口广场上立有“水口顾渚三绝”的雕塑,甚是惊艳,即刻感到“茶”气逼人。

村子里民宿与农家乐的招牌随处可见,正逢长假期间出行旺季,店里店外、路上路旁都是三五成群的游客,大小停车场一旦一车驶离,立即另车补入。苦于无处停车,只好一路缓行至景区,门口偌大一个停车场,依然没有空位。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我们从侧门行驶进入景区里面,泊车于一相对僻静的角落,之后被带至景区入口补票,再检票重新进入景区。
重建于故址之上的大唐贡茶院竣工于2008年,唐风灼灼,巍峨堂皇,被如海的翠竹环抱,四处回荡着优雅的古乐。景区占地150亩,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由陆羽阁、吉祥寺、东长廊(包括桑苎台、御羁园在内)、西长廊(包括鸿渐楼、燕乐园在内)四大部分组成。重建贡茶院的木材为加拿大进口花旗松,共耗用木材4000立方米,每立方米价格为3800元。

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是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皇家茶厂,贡茶院的设立与建造同陆羽有着直接关系,没有陆羽举荐紫笋茶和金沙泉为贡品,就不会有贡茶院。顾渚贡茶院遗址及摩崖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约在公元763-766年间,陆羽撰成《茶经》初稿,一时圈内人士争相抄阅,陆羽人气看涨。然皎然阅《茶经》初稿后,在诗作《饮茶歌送郑容》中不客气地指出“楚人茶经虚得名”,陆羽也意识到自己的论文想要尊为“经”,在内容与文采上仍需锤炼与完善,他决定继续不懈地入名山大川考察实践茶事。
陆羽到长城(今长兴)与阳羡(今宜兴)交界的啄木岭考察时,在宜兴督造阳羡贡茶的常州刺史李栖筠,正为完不成贡额发愁,适逢一山僧献顾渚山产野茶,李栖筠便请陆羽鉴定,陆羽仔细品尝后,曰“此茶芳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 李栖筠遂决定将此茶与阳羡茶叶一同上贡。
当时此野生茶叶还没有确切的名字,因其契合《茶经》中“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的“紫者”与“笋者”,“紫笋茶”便因此得名。
与紫笋茶一并推荐给宫廷的,还有顾渚山下的金沙泉水。

紫笋茶和金沙泉得到皇帝青睐,皇帝即诏命湖、常两州刺史,立春后必须在长兴顾渚山督造贡茶,名曰“修贡”,其时的湖州刺史裴清便在顾渚山主持建造了史上首个皇家茶厂——贡茶院。到公元801年,时任湖州刺史李词因院宇隘陋而扩建,并将武康(德清县)吉祥寺移入,由此开启了“寺院合一”的禅茶时代。
顾渚山贡茶在唐代持续了84年,若计算至清代顺治三年止贡,紫笋茶在历朝续贡时间达876年。
陆羽“更隐苕溪”期间,在顾渚山待的时间不短,陆羽与妙喜寺都在顾渚山置有茶园,顾渚山茶园是陆羽重要的科学实验基地。《茶经》里提到的乌瞻山、青岘岭、悬脚岭、啄木岭、凤亭山等等,都在顾渚山周边二三十里范围内。

我们的游览从陆羽阁开始,陆羽阁居于贡茶院中心位置,与供奉文殊菩萨的吉祥寺南北呼应,昭示着茶禅一味的超然境界。
“陆羽阁”三个楷书大字,由时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协会会长刘枫先生题写的,刘枫也是浙江省委原副书记。
陆羽阁的第一层,通过铜雕、书画和游戏等形式展示宫廷茶宴盛况与茶农制茶轶事,艺术性地阐述大唐贡茶院的历史地位。
陆羽阁第二层,主要展示《茶经》的历史地位、《茶经》的四个版本和《茶经》的内容。《茶经》对唐中期以前中国茶叶的历史、产地、茶叶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等作了全面仔细的阐述,现存《茶经》大致有四个版本:有注本、无注本、增图本和删节本。《茶经》分为十个部分:
“一之源”,开宗明义说明茶的发源地,“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二之具”,描述唐代在采茶、制茶和储茶时所需工具的样式、规格、材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之造”,讲述采茶的适宜时间、气象条件以及选采鲜叶的外观特征。
“四之器”,介绍煮茶、饮茶所用器具的形状、规格、作用和使用方法。
“五之煮”,论述煮茶、饮茶过程中炙茶、用薪、用水、烹煮和酌茶等的工艺,提到“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六之饮”,叙述茶的起源与发展历史。
“七之事”,概述唐代以前饮茶史事、典故和诗歌赋。
“八之出”,评述全国各产茶区域所产茶叶的品质。
“九之略”,表述的是只有在野外等简陋情况下,造茶与煮茶方可省略一些工序与器具,正常的造茶与吃茶不应简略从事,否则有损饮茶雅兴。
“十之图”, 提出要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这样《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 
陆羽阁的第三层,主要供奉一尊高达3.5米的陆羽铜像,铜像取中年陆羽仔细观察辨别茶叶的神态。阁中严禁烟火,铜像前贡有袖珍茶树一株。铜像后有十六根方形铜柱,铜柱朝前一面镌刻《茶经》中“茶之源”,朝后一面镌刻《陆文学自传》。
陆羽阁楼梯间的拐角处,展示有几幅精美的名家书法,内容是诸如皎然的《顾渚行寄裴方舟》等与顾渚相关的名家诗作。
(下接一楼)
    妙西清幽的“是非之地”陆羽茶文化景区
    ——游走茶圣故地 寻觅陆羽故事(二)

漫游湖州第二站定为吴兴区妙西镇,妙西即古之妙喜,作为地名的妙喜则源于此地始建于南梁的妙喜寺,而妙喜本意乃东方佛国之名。

高德终点尝试输入 “妙西杼山”,搜索结果为几条商家或学校,不明就里。再搜“妙西陆羽”, 唯一显示条目“吴兴陆羽茶文化景区”,地理位置是妙西镇楂树坞村,毫不犹豫将其设定为第二站正式终点。

2019年10月5日上午,由湖州城启程前往城西方向车程约16公里的目的地。途经的村道平坦通畅,沿途多见茶林与稻田,稻田里成片的金黄煞是逼眼,惹得妻子又是欢呼又是留影。接近终点的山脚道路正在施工,貌似无路可走了,在得到挖掘机师傅友好提示后,小心地开过施工段,很快就到达景区。

景区入口位于山的南麓,游客服务中心关门闭户,偌大一个停车场内只泊有一辆车,我们到达时,恰好车主人一家四口下山来,十岁出头的小男孩气嘟嘟的嚷嚷着“一点都不好玩,人都没有的”。寒暄中,小男孩父亲说:我们是杭州过来的,一家人吃茶叶饭,来这边拜拜茶圣,也想让孩子多了解一些茶的知识,可小孩子嫌冷清单调,不肯爬山,我们只拜了陆羽墓就下来了,上面环境很好、很幽静的。我问他景区有哪些重要景点,他指点我观看停车场一侧的景区导览图,在导览图上,看到面前的这座山叫妙峰山,整幅图上没有我期待的“杼山”二字。

其实,到妙西游陆羽故地,必然涉及到古之杼山的地望之争,我没有预习功课,不知而已。妙峰山是争辩中的“是非之地”之一,另一处是妙峰山以南约10公里的宝积山,近几十年来,古杼山是现今的妙峰山还是宝积山,辩论双方均引经据典,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两座山都在1990年代重修了陆羽墓、皎然塔和三癸亭,妙峰山这边的修建是政府主导,宝积山那边的建造是民间所为。作为吃瓜群众,阅读若干杼山地望考辨的文章后,我不本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倾向:宝积山是古杼山更为可信。宝积山之说依据多为唐朝资料,且有不同文献间、文献与实地间的相互印证,比如颜真卿的散文《湖州乌程县杼山妙喜寺碑铭》曰“杼山……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身为小丘的宝积山高度与周长均比较符合(接近)数据,而妙峰山则“高大”太多;妙峰山之说较多依据孤立文献与后朝资料,孤立文献与后朝资料可信度相对较低。至于政府主导的陆羽茶文化景区建在妙峰山而不是宝积山,应该有妙峰山才能容纳一个较大体量景区的考量,从景区导览图的规划及实地仍在进行局部施工看,政府是有意向进一步完善景区后进行商业运作的。另外,导览图中不见“杼山”两字,也透露出政府并未正面认可妙峰山是杼山。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陆羽好友张志和的《渔哥子》仗着自然清新素雅逍遥的气质,不仅自己风流了千百年,还带红了西塞山。这不,浙江湖州与湖北黄石两市之间有西塞山地望之争,在湖州内部,妙峰山与宝积山也都在与西塞山攀亲。上文景区导览图中可见,妙峰山直接把自己考证为西塞山了,正在打造西塞山风景区,而宝积山那边也有一处西塞山旅游度假区,看来山红是非也多。

张志和,与陆羽生年相近,少年成名,官至三品,后因谏遭贬,叠加父、母、妻先后离世,遂无意官场,28岁后,先隐于湖州西塞山,后居于会稽山阴(今绍兴),42岁左右酒醉溺亡于湖州,时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为其作墓碑文。

在湖州期间,张志和与颜真卿、皎然、陆羽等文人交好,时有雅聚,撰下《渔歌子》五首等著作,“西塞山前白鹭飞”是《渔歌子》的首篇。

在对杼山、西塞山之争浑然不知的情况下,我们踏进了妙峰山。沿着幽深蜿蜒的石铺步道,在绿树、翠竹和鸟鸣声的环抱中缓缓拾级而上,沿途皆景,心悦神怡。

途经的第一个人文景点是慕羽坊,一座由中、韩两国茶人提议并出资修建的牌坊, 1999年竣工,具唐代风韵。横额“慕羽坊”三个大字由韩国茶人联合会会长朴权钦书写,四根石柱由整块花岗岩制成,四柱刻有当代诗人戴盟、严在宽撰写的楹联,“苕水长流,璀璨茶经传四海;妙峰矗立,辉煌圣迹耀千秋”和“深入幽林,茶圣诗僧留胜迹;崇登三癸,惠风朗日聚群贤”。两幅楹联让慕羽坊与景区另几处胜迹浑然一体,也似乎在昭示妙峰山就是杼山。

过慕羽坊继续上行,不远即到陆羽墓,此墓重修于1995年,出资者为若干国内外茶人与单位。墓区显然是久未打理,看起来有些荒芜与萧瑟,台阶地面上蜷曲着某次祭奠仪式遗留的红毯,污秽凌乱,颇煞风景。其实,整个墓区的设计与建造是典雅与壮阔的,墓区有三个平台,四周有花岗岩圆柱围栏,每一平台均有几十平米见方。在第三层平台,立有墓碑“大唐太子文学陆羽之墓”,碑后是圆柱型的墓体,有1米多高,墓顶为圆锥型,墓后是一堵圆弧形的碑墙,墙上镶嵌37块黑色大理石,以小楷刻有陆子的《茶经》全文。

说说“大唐太子文学”称谓的故事,公元780年,在皎然的全方位支持下,48岁的陆羽终于将几经修改后的《茶经》定稿,很快《茶经》被广为传抄,陆羽的社会声望迅速走高,他成了闻名遐迩的茶道大师与文坛名人。到第二年,朝廷下旨了,拜名望鼎盛的陆羽为“太子文学”,太子文学虽品秩不高,但地位非常,那是太子的文学侍从官,一旦太子荣登大宝,太子文学当可平步青云,看起来陆羽要应验皎然诗句“应难久辞秩,暂寄君阳隐”了,然陆羽婉辞未就。陆羽应非丝毫未动心,当是多方权衡后才作出不应诏决定的,东宫乃众目睽睽的不安静之地,他自忖出生、容貌、学历、人脉与性格都不适合就太子文学一职,所以婉拒。估计朝廷也有人对任命陆羽为太子文学有异议,不久就改命为“太常寺太祝”,此职品级比太子文学稍高,而地位则远不及了。陆羽仍然没有就职,他终究舍不下品茗会友著书的逍遥与散淡。

“不羡黄金罍(léi),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这首《六羡歌》是陆羽流传下来的不数不多的诗作之一,诗中既有恬淡志趣的表白,也有热爱故乡情结的流露,还隐约藏有把出仕与隐居作对比的痕迹,结合陆羽两次辞官不就的经历来读这首诗,其意境更显高洁。

我们逗留陆羽墓期间,另有零星游客前来凭吊,还看到一队全副武装的登山驴友,他们过墓区径直往山上去了。

限于篇幅,主楼暂以两张取于网络的宝积山照片收尾。其一: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考证宝积山为杼山,为宝积山题写的“杼山”石碑,石碑背面刻有杼山历史沿革。其二:1995年当地村民自发筹资修建陆羽墓,墓碑为“唐翁陆羽之墓”, 分立两旁的石柱上刻北宋梅尧臣诗句“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
(下接二楼)
2019国庆假期,是否出游原本两可之间,在家窝了三日,竟然生出一丝辜负了天高云淡好时节的怅然。临时决定第四天去湖州漫游,没有细做功课也没有抄袭路线,只定了“找几处陆羽踪迹”的大方向与“具体行程问百度随高德”的总方案就启程了,正所谓说走就走。临上高速,把第一站目的地设置成湖州城里滨河路702号的陆羽青塘别业。
    史书有载的名人千千万,热门网红的景点万万千,大好假日里何故独独青睐陆羽故地?这里得先摆一摆陆羽到湖州之前的简历,陆羽的这一段历史,基本就是如今高中语文课文《陆文学自传》所述之事。
    陆羽(公元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一生嗜茶,精于茶道,熟悉茶树栽培、育种和茶叶加工,擅长品茗,以著《茶经》而闻名于世,被尊为茶圣。也善于写诗,但诗作存世不多。
    陆羽出生时容貌丑陋,大约因为长相过于潦草,三岁时被父母弃于竟陵西郊一石桥下。附近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在清晨路过这座石桥,闻桥下群雁哀鸣,走近看到一群大雁正用翅膀护着一个男婴,积公把这个冻得瑟瑟发抖的男孩收养于寺中。
    积公认定这个弃婴具慧根,有意栽培以传衣钵,特地为他占卦取名。卜得“渐”卦,《易经》有载“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意思是说鸿雁降落在地上,它的羽毛可用于礼仪饰品,此乃吉卦,于是定姓为陆,取名羽,以鸿渐为字。
    智积禅师好茶且精于茶艺,耳濡目染,陆羽幼时即对茶产生了兴趣,并开始学习茶艺之术。天赋异禀的陆羽对茶悟性极高,煮得一手好茶,连积公都非陆羽煮的茶不饮。然而陆羽不愿出家为僧,受到积公惩罚,桀骜不驯的陆羽在十二岁时逃离了龙盖寺。
    陆羽进入一戏班做了伶人,演小丑,他虽貌丑口吃,但机智幽默,竟以拙代巧成为知名丑角。机缘巧合,竟陵太守李齐物被十四岁的陆羽演技与茶技吸引,十分欣赏他的才华与抱负,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天门山群峰之一)的大儒邹夫子处学习。在邹夫子处,陆羽真正开始了学子生涯,读书之余,仍不懈茶事,常在龙尾山(天门山群峰之一)采野生茶,为邹夫子煮茗。
    至二十岁,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结识刚由礼部郎中贬为竟陵司马的诗人崔国辅,崔公是李白、杜甫圈子里的人,年长陆羽至少三十岁,他对陆羽赞赏有加,常带着他游山玩水、品茶鉴水、谈诗论文。两人游处三年,陆羽这个曾经的童僧、优伶和学子,学识水平与人生境界被提升多个层次。
    二十二岁时陆羽拜别崔公,出游巴山峡川(大致是今鄂西、重庆、川东一带)考察茶事,收获颇丰。二十三岁回竟陵,整理考察所得。
    二十四岁,避安史之乱,陆羽随陕西难民一路东徙,沿着长江对今湖北、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江河山川、风物特产,尤其是茶园名泉进行了实地考察。其间陆羽结识了无锡尉皇甫冉(状元、诗人),也遇到了一生最铁的哥们——诗僧皎然。辗转五年,二十八岁时,陆羽到达湖州。
    陆羽是我的故乡天门历史上最牛X的人物,没有之一。陆羽少时求学、煮茶的火门山与龙尾山,是我少时寒暑假捕鱼摸虾常过之地,当时的我无知而已,如今那里已建成若干纪念陆子的景点。年轻时的我曾在竟陵中学实习百日,一条“鸿渐街”把学校隔为东西两区,彼时每日行走于这条路上,很是喜欢它散发着文化味的路名,那次实习是我滞留天门城时日最长的一次,有意无意间自然也逛过陆羽大道、雁叫街这些沾带陆羽元素的地方。与多数天门人一样,闻听茶圣之名很早,且与他常有地理上的交集,却并不了解他。这次得一个风清气爽的假日,恰又住在离湖州不远的绍兴,去拜谒这位同乡圣人的故地,找寻一些他的故事,也算得上是一回有名头的出行。
    考察研究茶事,鉴泉品茗会友,陆羽一生足迹遍布大半个大唐版图,居留之地甚多,不过居住时间最长也最主要的就两地:一是故里竟陵,一是著《茶经》之地湖州。从陆羽二十八岁初抵湖州,至七十二岁离世,四十多年间前后在湖州生活了三十余年,他在湖州主要的居住地先后有三处:妙喜寺、苕溪草堂(“苕”音tiáo,哈哈打这拼音时我脑壳里乡情泛滥)和青塘别业。
    妙喜寺,陆羽亲密战友皎然上人做住持的寺院,位于今湖州吴兴区妙西镇的杼山,二人于此结为“淄素忘年之交”(僧俗忘年之交)。
苕溪草堂,皎然在临近妙喜寺的苕溪之滨所建的草庐,作为陆羽居住地,也是名僧高士品茗吟诗、纵论清淡之地。
    青塘别业,公元775年,四十三岁的陆羽在好友颜真卿(就是那个发明了“颜体字”的大神,时任湖州刺史)和皎然帮助下所建新宅,是湖州陆羽名下唯一的住宅。《茶经》三卷最后修定成书于此,《吴兴历官记》三卷与《湖州刺史记》一卷等亦成书于此,陆羽晚年在此渡过并终老于此。
    “目的地在右前方,本次导航结束。”林志玲说青塘别业到了。透过车窗看到一栋不起眼的房屋,门扉紧锁,房前屋后不见人影,与周围街道上的车水马龙相比,这里实在太显寂寥,不是我想像中茶圣故地在假日里的应有景象,也没有看出网络照片中的那份秀丽光彩,我感觉被高德与志玲合伙骗了。没有下车,拿手机查看地图,不远处有“青塘路”与“别业路”,臆想青塘别业当在二条路交汇处附近,调转车头奔两路交叉口。
    在两路交叉口接连询问几人,最有谱的答案是“陆羽我知道,搞茶业的,茶圣嘛,不过青塘别业没听说过”,请他们看网上青塘别业图片,说没有见过。后来遇到一位小店老板,热情地带我们去问一个“很熟悉陆羽”的人,那是隔壁药店里一位戴眼镜穿白褂的药师,药师一开口,我便知遇到老乡了,他是天门乾驿人,说起我们共同的唐朝老乡陆鸿渐,药师侃侃而谈,可惜他也不知道这个重建的青塘别业在什么位置。失望之余也有收获,文雅的药师指点我“妙西镇和长兴县顾渚山应该比较有料”,为我们后续行程细化了方向。告别药师老乡,不忘初心的我再次来到滨河路702号。
    高德实有高尚品德,它并没有骗我,那寂寥闭扉之屋正是2003年重建的青塘别业。网上照片应是早年所拍,现在树木长大,枝繁叶茂,遮挡了视线,已难看出照片中的模样,加上人气与我的想像大相径庭,致增一波折腾。此处强行插入一段理科老师惯用套路小结:一、未经实践考察或验证试验,不宜妄下结论。二、无论哪里的百姓,日常生活是不用关心茶圣、茶仙和茶神的,哪怕他日日饮茶。三、没有商业运作与舆论引导的名人故地,往往人流稀疏。
    千百年前大唐陆子的青塘别业自是不见了踪迹,如今的青塘别业位于青铜大桥北堍东侧,南临西苕溪(环城河)。景区的组成,由南往北依次为牌坊、陆羽雕像、别业及桑苎亭,另有紧临青铜桥北堍的一组浮雕。
    牌坊正背两面题匾分别为“陆羽青塘别业”与“精行俭德”,另有楹联一幅。陆羽雕像为整块石雕坐像,取陆羽中年神态,右手执书卷,左手提斗笠。别业无法入内,据说里面陈列有若干物事。浮雕人物飘逸俊雅,分为五组,内容分别是采茶、制茶、烹茶、品茶、陆羽与湖州茶文化。
    别业后面土丘上的桑苎亭为全大理石构造,是2016年的更新版,以替代2003年与别业同期所建之竹亭。亭右前方的石碑记载,重建景点的出资方包括政府及大陆、澳门、台湾、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的企业和个人。桑苎亭并非唐代陆羽别业的组成部分,亭的出现有一段佳话。明朝万历年间,任湖州知府的吴文企是竟陵人,在府治东北飞英塔院前置桑苎园,并作《桑苎园记》曰“在唐中叶,陆鸿渐亦竟陵人,流寓此中,自号桑苎翁,与吾生同里,游同地,山水同情,吾园翁园也”。如今的青塘别业后带桑苎亭,是把不同时空的精华浓缩于一处了。(未完,二楼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