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menke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尊敬的电力客户:
  因10KV赵21南河线陈桥2#台区更换高压熔断器、严庙3#台区台架倾斜处理,12月6日7:30至19:00,赵台变电站赵21南河分07开关停电;因10KV赵21南河线大桥7#台区台架倾斜处理、10KV大桥支线18#杆正杆护坡,12月7日7:30至19:00,赵台变电站赵21南河分06开关停电。停电范围:拖市镇严沟村、易河村、新集村、陈桥村、金姚村、严庙村、陈云村、徐集村、横河村。
    因河山变全站一次设备防腐,12月4日7:30至19:00,河山变全站停电。停电范围:张港镇河山、孙岭村、孙岭十组、孙岭一组、关吉村、关吉九组、关吉六组、关吉三组、张庙1、2组、张庙七组、齐桥村、齐桥村六组、黑流、西湖村、代巷、孙潭村、三阳寺、三阳寺九组、三阳寺十八组、三阳寺四组、三阳寺一组、饶场六组、饶场十四组、饶场十组、饶场四组、饶场一组、饶场村、李场村、蔡潭村、张公村、洪山、河山、泽口、罗万、高拐、徐桥、才口、李明山2#、高明、增加、李湖、瓦屋台、诸通口、郭档、新合、何堤、茶店、周铺、但铺、尹港、三合、毛岭、罐头尖、同心、梁滩、石周、大渊、泗港、熊刘、龚王、九郡、彭湖、毛巷、太平湖、蒋场镇蒋公、彭刘、沙湖村、西燕村、江堤村、官河村、柳口村、新建村、堤湾村、贺湾村、
    请广大电力客户做好停电准备,因停电引起的不便敬请谅解,谢谢!
                                 天门市供电公司                                 2016年11月30日
22日,寒风夹着雪花呼啸掠过钟祥市旧口镇郑刘桥河陆赛桥。河边,裹着红色羽绒服的村民贺春梅,正在冲洗萝卜。“在河边长大,习惯了河水洗涮。”贺春梅说,“已有20多年没在河里洗过东西了,以前水又脏又臭。今年10月以来,水开始变清,又能洗衣洗菜了。”污染之痛天门河发源于京山县孙桥镇官桥铺一带横岭诸山,流经京山、钟祥、天门、汉川4县市,在汉川汈汊湖注入汉江。天门河荆门段又叫永漋河,主河道自钟祥石门水库到天门拖市,一路奔流,接纳荆门辖区内季河、司马河、郑刘桥河、青木垱河等支流,总长268公里,流域面积1005平方公里。永漋河曾有一河碧水,常年流淌,由北向南蜿蜒流向远方,浇灌万顷良田,养育两岸30多万儿女,是当地“母亲河”。随着沿岸农业生产、畜禽养殖、城镇化迅速发展,污水直排入河,超过河流自净能力,一河碧水渐渐消失。“上世纪60年代淘米洗菜,70年代洗衣灌溉,80年代水质变坏,90年代鱼虾绝代,21世纪身心受害。”贺春梅十分感概。据监测,去年至今年7月,永漋河跨境断面水质为劣V类,丧失基本水体功能。水污染给沿河居民带来巨大伤害。今夏洪灾,危机四伏的天门河流域引起各方关注。今年8月,天门河流域荆门段整治全面展开。治理之艰永漋河干支流多为县市区边界,左右岸分属两地并不鲜见。为防止出现管理盲点,荆门市成立天门河流域荆门段综合整治指挥部,统一协调。8月20日,荆门市委书记别必雄现场检查,要求沿岸禁养区一律禁止污水直排,现有畜禽出栏后一律关停,凡年底前应关停而没有关停到位的,所在乡镇党委书记一律免职。记者来到郑刘桥河陆赛村6组,养殖户鲁明强正在清理刚刚拆除的鸡舍,刷着新油漆的三角钢架倒在废墟里。“今年7月刚建好,8月18号镇里开会,划定畜禽禁、限养区,我当天就签了拆除协议。”鲁明强说,“自小在河边长大,只要政府能把河治好,有损失我也认了。”天门河流域钟祥段水污染综合整治指挥长李永洪说,禁养区35家养殖厂已拆除,对限养区规模畜禽养殖户污水处理,须采取干湿分离、三级沉淀、化学工艺处理。京山县永隆镇,青木垱河、司马河均在此汇入永漋河。永隆是养猪大镇,有养猪大户400多家,年出栏生猪20万头。永隆镇长廖波说,沿河两岸500米禁养区内,46家养殖户全部拆除。政府按每平方米猪舍280元的标准进行补偿,并协调在远离河道的临近乡镇划定养殖小区,鼓励搬迁。养猪大区屈家岭,大型养殖厂多集中青木档河、高湖河沿岸。“两条河边40余家规模养猪厂将全部拆除。”管理区环保局副局长赵军说,管理区已投入补偿资金7000多万元。划定禁、限养殖区,封堵流向河道的排污口,清理河床垃圾与河道淤泥,浆砌护坡,植草护绿,沉疴多年的永漋河重焕新颜。长治之策为求长效,永漋河流域沿岸城镇和乡村,新建污水处理设施;建立农村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一条龙体系;岸线建生态屏障,农业控肥节水。屈家岭管理区,日处理万吨生活废水的污水处理厂年底将投入试运营。“屈家岭城区日用水量5000吨,预留今后农副产品加工产生的污水处理能力。”承建方农谷公司负责人介绍。在永隆镇街,一座集装箱式“污水处理一体化”微动力设施正进水调试。镇区污水收集后,经紫外线消毒,人工湿地过滤,达到一级A标准排放。在郑刘桥河边陆赛村,依缓坡地势,农村污水流入处理池厌氧发酵后,再流进植物净化池,经生物净化后的水可浇灌菜园。这套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每座成本4000元,通过政府补贴,村民投工投劳,已在全流域农村推进。处理好污水,还要管住农村垃圾。永隆镇每百户配一个保洁员,购置了6000个垃圾桶发放到每户。每村建一个地埋式垃圾收集点,转运到4个转运站,压缩后送到京山县处理。钟祥将沿河33个村列入美丽乡村建设,实行清洁家园、田园和水源行动计划。同时,推进“河长制”,常年有人管护河段。数月攻坚,永漋河水质回升至IV类,部分河段升至III类。陆赛桥下洗衣,杨浲桥下钓鱼,如今的永漋河,虾戏鱼游正在回归。来源:湖北日报
  23日上午,我市召开改革工作推进会,交流今年以来重点改革项目推进情况,分析困难问题,研究相应对策。市委副书记、市长吴锦主持会议。他要求,要再擂战鼓,再加措施,确保各项改革任务不折不扣完成。
  在听取市经信委、财政局、人社局、卫计委、文体局、水利局、市政府金融办等各改革项目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关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试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金融创新等改革情况汇报后,吴锦对前段全市改革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肯定,对下步工作提出要求。
  吴锦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支撑;是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满足人民群众期盼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发展瓶颈的当务之急;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换道超越的必由之路。全市深化改革工作要再加力度,加快推进。
  吴锦要求,一要形成共识与合力,当好改革“促进派”。全市上下要凝聚共识,奏响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强音。各地各部门要成为改革生力军,当好改革“促进派”,克服不想改、不敢改的思想,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创造推进改革的部门小气候。二要狠抓重点和关键,当好改革“操盘手”。今年全市的改革重点,就是确定的95项改革任务,要突出重点领域,抓好关键环节,以重点带动全局,把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对改革项目的推进,要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各地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改革、抓落实,当行家里手,对改革进行深入研究,找准切入点、突破口,把握风险点、利益平衡点。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要发挥“指挥部”的作用,切实加强对全市改革的统筹谋划、指导协调、督促落实,及时研究、解决改革推进中的矛盾和问题。三要突出特色与创新,当好改革“实干家”。要坚持科学的改革方法,突出问题导向,坚持下沉一线,善于学习借鉴,强化迭代思维,敢于自我革命,致力打造改革工作的“天门样板”。四要营造环境与氛围,当好改革“担当者”。推进改革工作,要有宽容文化,更要有担当精神。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敢于啃骨头、涉深水、闯险滩,带头营造“为改革者撑腰、为创新者容错、为先行先试者铺路、为担当者担责”的良好环境与氛围,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吴锦还对各项重点改革项目提出了具体要求。
  市领导汪发良、徐荣、廖鸿韬、吴庆华、沈爽、吴宇慧、史玉雄,市政府秘书长徐耀武等出席会议。(天门网)


出土的石家河文化玉器,标志着一个史前玉作的巅峰,代表了一个中国玉文化发展空前绝后的时空坐标。  2015年石家河遗址又有了一批空前的大发现,出土的240多件玉器,给我们带来了又一次震撼,这批玉器的集中发现,击碎了学者们构建的古玉体系。中国玉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这一次又冒出了一些新谜来,等待我们去寻找谜底。  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虎首,构形非常精炼,艺术影响十分深远。石家河文化玉器虽然以虎首造型最为流行,全形卧虎也能见到,这也是石家河人建立的一个高水准艺术范式。玉虎居然也有表情,眼神迥异。石家河新出土的双头人面玉器,与罗马人的双面神像意境相似,可谓异曲同工,值得细细琢磨。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石家河考古队队长刘辉:  工艺水平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石家河文化玉器实际是指出土于长江中游地区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玉器。石家河遗址一共出土了三批玉器,分别发现于石家河遗址群的罗家柏岭、肖家屋脊、谭家岭。2015年谭家岭遗址最新发现的玉器代表了石家河文化玉器发展的最高水平。  谭家岭遗址位于石家河古城的核心,2015年发现的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出土玉器共计246件,超过了以往两次的总和,绝对年代距今约4000年左右,种类、造型极为丰富,有神人头像、兽类头像虎、鹰、蝉、玉佩、笄、璧、环、璜、管、珠、圆牌饰、方形牌饰、钺。另外还出土大量玉料,工艺水平最高,其普遍使用的圆雕、透雕、减地阳刻工艺、浅浮雕线刻工艺代表了史前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玉器加工工艺的最高峰。  对于其来源问题,本土起源的可能性最大。原因一是矿料来源的高度一致,绝大多数均为透闪石软玉,有黑色磁铁矿交代渗入。二是从造型和器物组合看,绝大多数玉器仅见于石家河文化区域,且在该区域反复出现,而周边区域同类器仅零星发现。  本次发现的一些典型器形,如神人头像、凤鸟形透雕玉佩、玉蝉等为散落于海内外的一批被称为龙山文化和商周时期的玉器找到了家,他们都应该来源于石家河文化。  湖北省博物馆研究员蔡路武:  为文明的出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石家河遗址2011年度考古工作被列入中国文明探源工程以来,不断有新的发现。特别是2015年谭家岭遗址出土的一批精美玉器横空出世,再度引起轰动,掀起研究热潮。  石家河文化玉器种类多、数量多,而且十分精美,令人惊叹。如有璜、管、簪、坠、环等配饰,刀、凿、钻等工具,壁、牙璋等仪仗礼器。特别是人首形玉器在石家河文化中有鲜明的特色,有相当突出的地位。  石家河文化玉器对后世楚地文化有深远的影响,在长江流域尤甚,而且波及到中原地区,为文明的出现打下了坚实基础。如尊凤的传统由来已久,或起源于石家河文化。因为石家河文化玉器中,凤纹玉器制作极为精细,有镂空等复杂的工艺,由此可见,石家河文化时期的先人对凤特别喜爱,特别重视,制作也特别讲究。  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连体双人头像,充满智慧和想象力,可认为是石家河文化的首创,可判断出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一些器型对后世楚地的影响。另外,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加工工艺,如浅浮雕线刻、减地阳线、玉凤和兽面雕像等玉器上的镂空透雕工艺都颇为成熟,这些加工工艺对后世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江西省地矿局实验测试中心珠宝玉石质检师曾卫胜:  大部分可能是优质的透闪石  从地理学角度来讲,人们公认的“长江中游”是长江三峡(宜昌)以东至江西湖口、淮河以南至南岭以北的长江流域地区,包括如今行政区划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西南、河南中南部地区。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人们共识的“长江中游”是三峡的巫山以东至怀玉山武夷山,秦岭淮河以南至南岭以北的广大区域,发展演变出城背溪文化(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玉器分布于湖北天门肖家屋脊、钟祥六合、郧县青龙泉、湖南澧县孙家岗等的墓葬遗址,安徽、河南、陕西等地的龙山文化时期遗址中也有少数。玉器数量多,体积较小,造型多为像生器和装饰物,风格独特,如玉凤、玉簪等,玉人、玉虎、玉蝉也大量出现,这在其他考古学文化中少见。  石家河文化相较于史前长江中游其他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出土玉器明显较多。史前多为就地取材,材质选用丰富,优质透闪石青玉、青白玉,其他玉材质也使用,如玛瑙、玉髓、石英岩、粘土类岩、水晶、绿松石等,玉料运用也是多样化。石家河文化玉器大部分可能是优质的透闪石。  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周晓晶:  玉鹰、玉凤与中国古代凤文化有着重大传承关系  石家河遗址出土的玉鹰造型多样,既有圆雕式,还有数量较多的具有实用功能的鹰形玉笄,可见鹰在石家河文化中是非常受到重视的动物崇拜图像。在罗家柏岭遗址中出土的环形玉凤,形态飞舞曼妙,很显然是经过了艺术想象加工的产物,即是真正意义上的凤。将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各式玉鹰与玉凤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二者的形象有极大的相似性,头部的钩喙基本一致,而凤的翅膀像孔雀一样,是对玉鹰进行艺术美化的杰作,因此可以确定玉凤的原型应该就是玉鹰。  石家河文化分布区域是楚文化的原生地,楚人以“信巫好鬼”著称,重视以巫觋为媒介与鬼神沟通,尤其崇龙尊凤,尤其尊崇凤纹,这种文化传统无疑与石家河文化崇奉巫术及尊凤的文化传统具有重大的传承关系。  中国最早的凤纹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及石家河文化,其原型为大型猛禽鹰,至石家河文化才出现经过想象和神化的凤。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研究员王方:  为古蜀青铜文化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石家河文化玉器均具有较强地域特色,特别是一系列圆雕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石家河文化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目前可以认定是长江中游地区玉器发展的巅峰之作。这些玉器不仅在商周中原地区玉文化中有所反映,同时更对长江上游先秦时期青铜文化圆雕工艺的发展有着较深远的影响。长江上游青铜文化从祭祀载体甚或祭祀对象上都可能受到了石家河玉文化的一定影响。长江上游青铜文化从造型意趣与表现手法等等方面都体现出与长江流域早期文化的思想艺术大传统具有较强的相似性与继承性。  石家河玉雕人像与古蜀庞大的青铜祭神礼器群,在观念、艺术、技术等方面具有的相似的文化因子,极有可能是因为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长江上下及周邻地区之间存在着深层的族群渊源与多层次的文化互动关系而形成。石家河文化玉器为古蜀青铜文化的来源提供了重要线索,特别是三星堆那些令人震惊的人像群其实并非无源之本、从天而降,而是与石家河玉雕人像有着极深的渊源,有着清晰的可寻之迹。  央美博士候选人、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翀:  在形象表达上独具特色  1955年开始,石家河地区的玉器被陆续发现,也由此被称为石家河文化玉器。  石家河文化玉器以人头像与动物造型为主,其样式既不同于良渚玉器祭玉系统之下的作品,也不同于晚期西周作为成组的礼制性配饰,更有独立作品的意味。  石家河文化玉器形象表达在当时看来也比较突出,具有自觉性与独立性。与其他文化及其器物比较,石家河文化玉器的个性极强,极为特殊,如玉人头像独立成件,借器成形;动物造型是以虎头、鹰、鹿首为主的立体雕件和以蝉、虎首为主的片状正面型。  由此,我认为石家河文化玉器在形象表达上有着非常独特之处,能够摆脱玉器的形状,单独成为玉件饰,这与其最终用途有着很大的关系;原始宗教的一大任务是面对死亡、解释死亡,而石家河文化遗址中并未将二次葬看成不祥之徵,与他们部族所可能具有的宗教文化有关;巫师使用包括这些玉器的道具行使某种仪式,有助于部族内部对逝者的遗骨减除恶意,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石家河文化的玉器更为注重形象的塑造。  广东省博物馆助理馆员曹芳芳:  更好地为当时的社会服务  石家河早期玉器较少,无使用制度可言。所有的装饰品均出土于地层中,这一时期也发现有很多墓葬,但是往往不见玉器出于其中。由此,我们可知龙山时代早期长江中游地区并没有形成浓厚的用玉观念。  到石家河文化晚期,在钟祥六合 、肖家屋脊 、谭家岭 、罗家柏岭 、枣林岗 、汪家屋场 、孙家岗、度家岗等地出现大量的玉器,除少量礼仪用玉外,装饰用玉发达,数量繁多、种类丰富,颇具特色,有造型各异的人面像和动物形玉饰 ;工具用玉数量较多,如纺轮、锛、凿、钻、刀等 ;还有大量的边角料、玉料、玉坯件等生产环节所剩产品 。  在石家河出现如此多的玉器改制行为,似乎说明在石家河文化晚期进入此地的玉器原有的寓意和形制并不为本地人所接受,而是将它们加以改造利用,制成符合本族观念的器类,融入本族的思想意识。  因此,我认为石家河文化玉器改变了人们的用玉观念:不热衷于将美玉放入墓中,而是可能更多的拿来用于祭祀,更愿意让美玉为当时的社会服务。(天门网)
这次急速冷冻天30年来头一回
2016-11-24 08:53:22 来源: 长江日报
“武汉的降温能叫降温吗?那简直是速冻。”这是网友对天气剧烈突变的吐槽。强寒潮南下,给武汉带来的是22日下午3时到昨日下午3时气温骤降15.7℃。昨日清晨,5-6级北风夜以继日地呼啸,最低气温更低至-1.5℃,武汉中心气象台再次拉响道路结冰黄色预警。昨日凌晨,黄陂区北部下初雪,急剧强降温加下雨,中心城区路面桥面罕见结冰。白天随着寒潮继续往南而去,湖北雨雪渐停,气温才开始回升。继昨日凶悍的大风低温后,今日武汉可能会经历自1987年以来11月份的最低温。今晨武汉市最低温预报仅有-3℃。48小时降温18℃昨日,武汉最低气温达到-1.5℃,成为今年下半年以来最冷的一个早晨。“低温+冻雨”让全城过江大桥和不少高架桥都结了冰。此轮强寒潮,从21日下午3时到昨日下午3时,先是24小时内降温幅度超过15.7℃,位列全省第二,继之是48小时降幅达到18.1℃。武汉中心气象台气象专家解说,这场6级大风强冷空气最先带来了降雨、降温,随着前日夜间气温的走低,至后半夜,空中气温和地面温度全都降到了0℃以下,温度越低越容易达到水汽饱和状态,也就越容易出现水滴和冰晶,所以温度到了零下,全市桥面很容易结冰。大桥、高架桥是水泥路面,较地面泥土等温度下降更快,0℃以下就可以导致积水结冰。气象专家说,气象资料统计,我市往年出冰冻天气,道路结冰也有,但在11月份因强寒潮带来的剧烈降温,就出现“冰点”之下的温度,为57年气象历史上所罕见。1987年以来11月份最低温据武汉气象监测数据,近57年以来,全市在11月中下旬出现零度以下的速冻情况此前仅有4次。江夏气象站,也就是1959年建立的过去的武汉气象站数据资料显示,最早出现一天之内的速冻天气是在2009年的11月中旬,最低温为-1.7℃。11月下旬出现低于-2℃低温的只有三个年份,分别是1987年、1993年、1971年。其中1971年11月30日为-4.5℃,低气温位列历史排名第一位。1993年和1987年在11月下旬有多天气温低于-2℃。昨日下午5时,气象部门发布的最新气象预报显示,今天武汉的低温将只有-3℃,比昨天将再跌2℃左右,速冻模式还在持续。昨日下午4时,武汉中心气象台再次发布道路结冰黄色预警信号,预计夜间到今日早上,十堰、襄阳、随州、孝感、荆门、武汉、黄冈北部可能出现对交通有影响的道路结冰,专家建议市民今日出行以公共交通为宜。初雪全部下在新城区昨天,我省多地都飘了雪花儿,22日8时至23日8时,鄂西北出现中到大雪、局部暴雪,鄂东北、江汉平原和鄂西南北部出现小雪或雨夹雪、局部冻雨,其他地区小雨或中雨。其中鄂西北有15县市出现1-6厘米积雪,最深积雪为房县6厘米。昨日,武汉的初雪全部下在新城区,蔡甸、东西湖站监测到雨夹雪,新洲站监测到雨夹雪转小雪,黄陂站监测到小雪。在光谷的市民说看到的是稀稀拉拉一点雪花。气象专家解释,武汉近60年来,11月份出现初雪10次,有9次为“雨夹雪”,仅仅有1次下了10毫米的纯雪。有市民问,今天还会有雪吗?下雪需要“冷空气+低温+空气湿度”三个条件,目前前两个条件都具备,但昨日武汉市高空已经从南风转为北风,空气中水汽越来越少,截至19时,武汉空气湿度已经降到88%,所以预计不会继续下雪了。明天气温回升至6℃这轮寒潮虽然凶猛,耐力却是不够,来自武汉市气象台的消息称,-3℃的低温预计会出现在今日5时-8时,到了白天气温会开始回升,数据显示届时武汉的高温将升至6℃。同时今日江城也将风停雨歇,随着此轮寒潮天气结束,江城的气温开始步入上升通道,到了后天高温将再次回升至10℃以上。近期气温低迷,专家提醒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道路结冰,提请开车的朋友们注意出行安全。后天我市为阴天到多云,有短时小雨,大家外出注意带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