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风中的承诺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从教31年来,送走了11届初中毕业生,我有个很深刻的体会,那就是当年比较调皮、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毕业之后对老师更有礼貌,他们会在节日里给老师发一条短信表达自己的祝福与感谢,有时还会回母校探望老师。由此我想到了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偏爱优等生,歧视后进生的现象。   后进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后进生的转化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能否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能否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那么,后进生的转化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我们不妨从如下方面去做: 用爱心抚慰心灵。让每一个后进生能在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中生活,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重要的一员。如:不以成绩好坏或表现好坏编排座位,而是混合搭配编位;教学中多鼓励后进生发言,防止思想开小差;集体活动中,让后进生有一展身手的机会;教师经常加强与后进生的交流与沟通。   用诚心赢得信任。后进生由于成绩差,自制力差,往往容易受冷落和歧视,但他们却有着很强的自尊心,在内心深处仍然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所以,当这些后进生犯错时,老师应该保持心平气和、以诚相待,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当众批评、讽刺挖苦、变相体罚,这样,只会让后进生心灰意冷,破罐子破摔,难以达到转化的目的。 用耐心拯救灵魂,后进生的不良行为常常反复无常,短时间之内要彻底转化往往很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多一份耐心,对学生的错误行为及时分析原因,正确引导,同时,注意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扑捉他们的闪光点,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表扬与肯定,让他们在赏识中找回自我,获得克服缺点的信心和勇气。  总而言之,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对于后进生,我们需要倾注更多的爱心、诚心、耐心,只有这样,每一个孩子才能够健康成长,中国的教育才更有希望。

七月

天门聚焦 2012-07-10 阅读 1.2万 回复 4
七月,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春天随着落花走了,夏天披着一身的绿叶儿在暖风里蹦跳着走来了。
初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
风儿带着微微的暖意吹着,时时送来布谷鸟的叫声,它在告诉我们:“春已归去。”
青草、芦苇和红的、白的、紫的野花,被高悬在天空的一轮火热的太阳蒸晒着,空气里充满了甜 醉的气息。
初夏时节,各色野花都开了,红的、紫的、粉的、黄的,像绣在一块绿色大地毯上的灿烂斑点; 成群的蜜蜂在花从中忙碌着,吸着花蕊,辛勤地飞来飞去。
盛夏,天热得连蜻蜓都只敢贴着树荫处飞,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
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风,头顶上一轮烈日,所有的树木都没精打采地、懒洋洋地站在那里。
七月盛夏,瓦蓝瓦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火热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河里的水烫手,地里的土冒烟。
烈日当空,道路两旁,成熟的谷物在热得弯下腰,低着头。蚱蜢多得像草叶,再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小麦和黑麦地里,在岸边的芦苇丛中,发出微弱而嘈杂的鸣声。
太阳像个老大老大的火球,光线灼人,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脚踏下去一步一串白烟。
天气闷热得要命,一丝风也没有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住了。
整个城市像烧透了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鲜红的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
炽热的火伞高张在空中,热得河里的鱼不敢露出水面,鸟也不敢飞出山林,就是村中的狗也只是伸
长舌头喘个不休。
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 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 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炎热的太阳烤得田里的老泥鳅都翻白了,村边的小溪,溪水一下低了几 寸,那些露在水面的石头,陡地变大了。
小鸟不知躲匿到什么地方去了;草木都垂头丧气,像是奄奄等毙;只有那知了,不住地在枝头发出 破碎的高叫;真是破锣碎鼓在替烈日呐喊助威!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尘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马路上发着白光,小摊贩 不敢吆喝,商店门口的有机玻璃招牌,也似乎给晒化了。


  一节成功的好课,与教师的教学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掌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各种教学艺术,必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点有重要地位。优美、流畅、动听的语言能够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一种张驰有致、轻重适度、缓急合理的良性状态。这种优美的语言艺术应表现为:声音洪亮、抑扬顿挫、语速适中、生动准确、娓娓动听。在教学中若能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到好处地运用语言艺术。灵活多变的设置各种不同的教学情境诱导学生“入境“。必然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教学的情境艺术
  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排除一切杂念,全身心的以一种饱满的、愉快的、积极的教学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保持良好的情绪。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一种气氛热烈、趣味盎然的学习情境,而且还能使学生由于 受到教师教学激.情的感染而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教师既能保持清晰流畅,又促使语言生动活泼,还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思维活跃。   而一节好课还与教师良好的教态有着内在的联系,是不可分开来捍的,教态是教师教学素质和能力的结合体。所以教师必须保持良好的教态。做这一点,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 哑,热爱自己所教师的学生。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油然而生责任感。自豪感,教会表现出和蔼可亲、严中有爱、微笑始终的良好教态。
三、调动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
  兴趣作为一种行为的动力,它将推动学生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亲,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解,使师生间的情感也能得到充分的交流,使课堂气氛始终 处于教师预定的效果。
四、教学中教师随机应变的艺术
  一位合格的教师还应具备课堂教学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的高低也直接体现出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比如:在课堂上,有的学生淘气,把一只刚会飞的小鸟或一只大青蛙带来不小心发出的鸣叫声,因而影响到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作为教师就要适应这种突发事件,掌握好随机应变的教学艺术,迅速稳定学生的学习情绪,控制好课堂秩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情绪艺术 与教态艺术,调动学生兴趣的艺术、随机应变的教学艺术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缺一不可的,也是上好堂好课的重要保


教学激.情过度与激.情不足的关系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写文章最忌平铺直叙,没有起伏波澜,讲课也同样如此。教学活动并非纯理性的信息传输活动,其中必然渗透着强烈的感情因素。所谓“情理相融”,就是既要讲透知识,又要渗透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和联想等思维活动变化,以促进师生感情共鸣,思维同步。倘若从始至终语速平均、声调平缓、平白道来,这种平直单调、缺乏激.情和变化的讲授,会令学员听觉疲倦、情绪降低、打不起精神,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言道演员演戏要“进入角色”,教师讲课也有一个“进入角色”的问题。一旦进入角色之后,情绪会处于最佳状态:情感饱满激昂,语言充满激.情,这样的教学会使学员受到强烈的感染,得到一种振奋的美的享受,同时也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感情充沛,而又能恰当地加以控制,也是一种境界。激.情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学效果,然而激.情过于充沛,始终慷慨激昂,保持高声量、大嗓门,如同讲演一般,不仅教师本人会感到身心疲惫,听课的人也会感到很劳累。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书法、绘画、摄影艺术在构图上讲究虚实相映,教学也应当如此。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其大脑不会总是处于兴奋状态,优势兴奋中心也是随时间的推进而呈曲线变化的。即这种优势兴奋中心不是长期固定在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而是随着生理和心理运动曲线和剌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故教师课堂讲授时应尽可能做到疏密相间、有张有弛、抑扬顿挫。语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都要适当;情感的抒发要能放能收、收放自如,做到“声”、“情”、“形”的有机结合,巧妙运用,并且恰到好处,方可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以上谈到的课堂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几个关系,其中均包含着一定的辩证艺术,要想灵活地加以控制和把握,绝非一日之功。这需要一定的“悟性”,更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逐步地积累经验,提高技艺。


自信与谦逊
自信,从某种角度上说是能力的一种体现。教师应当是在某专业、某领域学有所成的人。
学识广博的人由于有深厚的知识学问 “垫底”,因此当他面对学生时,自然会流露出一种自信来。这种自信,犹如催化剂,能将人的潜能调动起来,使人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具有一定的自信心,这样才能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状态去传授知识。
但自信也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于自信,以至于自负,容易引起接受者的逆反心理,令人反感,因而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自信与自负不仅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表现出来,举手投足,甚至表情、神态都可以透露出这种心理的轨迹。要把握好这个“度”,非得练好“内功”不可。谦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逊可以促使人不断地上进,同时也具有一种亲和力。
博学而又谦逊,应该是教师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饱学之士、学问大家往往是谦逊而又平和的。但是作为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如果缺乏自信,过于谦逊,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使得接受者对其传授的知识的准确性、可靠性产生怀疑;同时,过分的谦逊也是一种虚伪的表现,会令人生厌,并产生一种抑制和抵触的心理,同样不利于知识的传播。自信与谦逊都是为人处事的良好态度,自信需要能力、才干作 “本钱”,谦逊也绝不意味着浅薄与无知,同样需要知识、学问为“资本” 。
自信而不自负,谦逊而不自卑;处事自信,为人谦逊,这才是最理想的组合。
所谓知识是人与人相互传达的,简单来说就是甲知道知识A告诉了乙,乙又告诉了丙,而丙会将知识B告诉甲和乙.课堂也是如此,教师把握整个课堂的知识传达,与此同时也会有知识传达给教师.这个"知识"无论是言语还是态度都会传达给课堂里的人,而这个"知识"是好还是坏都会或多或少的影响课堂里的人.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自己传播的"知识",也许这"知识"会影响他人的一生.
近日,我从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只考了语文,且没答几道题,一位学习尖子生便放弃了期待十几年的这次高考。在父母的陪伴下,当别的同学还在考场奋战时,他到处散心,父母也准备找个心理医生给疏导一下。但这个平时和家长交流不多的孩子却选择了最不该选择的方式:跳楼。如今,这名19岁的考生虽脱离生命危险,但脾被摘除,双上臂、左腿骨折。9月1日凌晨,一名14岁女孩从某幢楼4楼跳下;清晨5时30分左右,某小区一名15岁的男孩从8楼坠落受重伤,而事发时男孩父母还在睡梦中…… 连续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令人忧心忡忡,将人们的心揪起来,给我们这些成年人极大的震撼。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禁扪心自问:是什么导致了这些悲剧的发生?我们在一起起事件中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痛定思痛,专家认为孩子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矛盾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我们相当一部分教师仍然奉行成绩至上的原则,以考试成绩的高低看待学生。在教育学生上不从人的发展上全面考虑,方法简单,态度粗暴,致使学生与教师形成对立情绪,进而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以上所举案例恰恰是由于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得不到疏导,孩子才对家长产生了对立情绪,最后发展到了仇恨,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疾病,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这个惨痛的悲剧面前,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该清醒了,该研究一点心理学了,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做出这样不可思议的举动?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叫逆反心理现象。原来从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是正常的,是每个人心理发展的必要、重要的过程。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情绪色彩和内在的意识,具有对立性质或者否定性质的心理倾向。学生对家长和老师所做出的一些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完全是"逆反"心理和反应在作怪,并非是道德品质问题。 中学生常有的"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不接受倾向、故意敌对,因厌恶校纪、校规故意触犯校纪、校规;态度上抵触,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心便故意去做别人已明令禁止的事情;情感上的冷漠,把自己和外界隔离开,封闭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等等。

究其原因中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正处在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日益强烈,他们往往对所见所闻,或者对周围的人和事喜欢持批判态度。如果和他们的意愿不一致,往往就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等不良情绪,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还未能够达到见多识广的程度,还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考虑问题还不够成熟,所以对事物的看法也往往带有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之为"暴风骤雨时期"。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是教师教育或教学方法的失当,违背了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老师的合理要求、正面的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我班就有这样一些学生犯了错误后,要求我怎样惩罚他可以,就是不同意请家长。其实,我也只是想和家长沟通一下并无恶意。但是他们却扭曲了我的本意。的确,在学校教育中有一些教师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他们批评学生时动不动就对学生说:"如果你再不改,叫你的家长来见我!"这种语言可能有一定的威慑力,但同时也可能引起学生的敌意和反感。有时即使家长真的叫来了,而学生的态度并没有实质上的改变,学生只会更加反感,抱着一种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与教师、家长不愿做任何交流。这个事实已经向我们教师敲响了警钟,简单加粗暴根本行不通。 另外,作为老师,我们也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当学生出现了问题,教师是不是先从自身找找原因。我们教育犯错误的学生时,方法是否简单,态度是否粗暴;批评有缺点的学生时,言辞是否过激,是否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对后进生的态度是否冷漠,是否体察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否同情理解后进生的难处;家访时,我们是否向家长打过"小报告",或者向家长手里塞过"棍子";抓班级纪律时,是否对学生管束过死,使学生难以接受;我们在对待学生上是否厚此薄彼,是否有爱"优"厌"差"的现象;我们在学生面前举止是否得体,语言是否文明;我们跟学生相处,双方思想感情是否真正的沟通和融合;我们平时是否为人师表,做事是否以身作则等等。当然,要很快得出这几个"是否"的答案也很简单。最好的办法就是深入到学生当中去,心平气和、和风细雨地与学生促膝谈心,因为,我们要寻求的答案就在学生的"肚子"里。 学生出现"逆反"心理,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了师生在思想上已经出现了分歧,感情上已经产生了隔阂。我们对此决不能掉以轻心,要想办法尽快消除学生的这种心里隔膜。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不能采用"逆反"之"逆反"的手段去处理,而应该细致观察,深入了解学生的心里状态及其形成原因,因人施教,对症下药。还要注意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做思想工作时务必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我们平时老讲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与你背道而驰,又怎么会亲近你,信任你呢?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这里的"严"是严中有爱,严而有方,严而有度,否则将会 事与愿违,"严师出高徒"就会变成严师出"逆徒"了。 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如果我们做教师的对学生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理智,多一份温情,那么我们就不愁学生不跟我们同心协力,更不会担心学生对我们产生"逆反"心理了。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