涧河听涛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回首开封

文苑 2012-03-16 阅读 1.7万 回复 25



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就会给我们讲古城开封的事儿。中山路是开封的主要大街,它从最南边的火车站直通最北的龙亭。如果去舅舅家,从火车站坐1路公共汽车到新街口下车,向西走不远,路南的小院就是。母亲还说,如果从新街口往北走,不远处就是午朝门,进了午朝门就是潘杨湖大堤上笔直的大道,大道北端就是龙亭。舅舅家能住到大宋皇城的午朝门外,这让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无比的风光。也让我们对七朝古都开封更加向往,期盼着有一天我们也能够到开封去,去看一看那引人入胜的古迹,历尽沧桑的建筑,穿越千年的街巷。
母亲年轻的时候,曾跟着舅舅在开封读了六年的书,后因一念之差,还差点定居古城成为开封人,就这样,开封成了母亲一生最怀念的地方。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都会给我讲开封的龙亭,开封的铁塔,开封的相国寺,开封的包公祠。后来,她又给我们讲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忠心耿耿的杨家将,铁面无私的黑包公,力大无比的鲁智深。在母亲深情怀念上学那段美好时光的同时,也在我的心灵深处播下了喜欢开封的种子,让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开封那浓厚古都文化的影响。
终于,在我16岁的时候,父亲决定带我去开封。在母亲的嘱咐,姐姐的羡慕,弟弟的抱怨声中,我终于坐上了去开封的火车。火车是在凌晨时分到达开封的,走出火车站,第一眼望见的是夜空中那高高低低楼房的剪影。虽然是第一次到开封,可没有丝毫的陌生感,倒有回到阔别多年老家一样的亲切感觉。坐上了早班的1路公共汽车,望着车窗外那青砖青瓦的四合院,古色古香的的楼舍,透着历史沧桑的店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打盹的车夫,这仿佛都是我早已熟悉的场景。行走在开封的大街上,望着那老街、老树、老房和悠闲的行人,仿佛时光倒流,如同走进了百年前的老电影里画面,感到十分新奇。
到新街口下车后,向西走不远,在路南的一个极其普通的小院前,父亲驻足观望。院门开着,院内种有几株菊花,没错,这一定就是舅舅家,因为外公家也种有同样的菊花。走进低矮的阁楼一楼,见屋子里放着和外公家一样的八仙桌,桌上放着几本古书,舅舅正坐在桌前看书。军人出身的舅舅说话声音洪亮,他热情地给我们让座、倒茶。环顾四周,我感到无比的亲切,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开封,这就是我梦中来了无数次的舅舅家。
随后,父亲领我去游览开封的名胜,在路上,我有一种迫不及待的感觉。站在午朝门前,我仿佛听见包拯那荡气回肠的唱段:“陈驸马休要性情急,听包拯我与你旧事重提。大比年陈驸马连科及第,咱二人午朝门同把君陪。”午朝门不仅是皇宫的前门,还象征着皇家的威严,谁若触犯了皇帝,推出午门暂首示众是必然的结局。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我越过午朝门,跨过玉带桥,穿过碧波荡漾的湖面,终于来到龙亭跟前。这就是一千年前皇帝住过的地方,尽管母亲早已告诉我,真正皇帝住过的地方早已沉到了龙亭湖下,这是在皇宫上方又重新建造的,但它仍能引发我无限的幽思。我们领略了龙亭的柳色,铁塔的夕阳,相国寺的繁华;目睹了古城墙的沧桑,护城河的宁静,老街巷的质朴。走马观花看汴梁后,才恋恋不舍的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的我,仍沉醉在古都开封的情景中。阅东京梦华录,我知道了大宋京城的繁华;观清明上河图,我领略了汴河两岸的风光;看《三侠五义》、《杨家将》,我知道了众多的故事和传.奇。在秋雨绵绵黄叶飘零的窗前,我读着宋词,仿佛来到了千年前的大宋王朝,来到了东京汴梁。在春天的午后,我酒意朦胧半睡半醒,看云破月来花弄影,听窗外风不定人初静,想明日落红应满径;在寒蝉凄切的暮夏时分,我在都门外的长亭上,和心爱的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在碧云天黄叶地的秋天,我坐在秋色连波的河边,看山映斜阳,思芳草无情,思念故乡;在明月当空的中秋之夜,我坐在庭院里,一边喝酒,一边赏月,同时想念着远方的弟弟,发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感叹。
当我第二次到开封的时候,舅舅家已经搬到了大梁门外的梁苑新村。白天我漫步古城,和在广场上用拖把般大毛笔写字的老人闲谈,享受老开封人的悠闲;在夕阳下的包公湖堤上看路人下棋,享受市井人的随和;听龙亭湖边的中年人拉二胡,陶醉在悠扬的曲调中;注目小巷中卖菊花的小姑娘,品味那诗意场景的韵味。等到夜宿梁苑,才知道开封之夜是如此的静谧。
第二天黎明,我早早出了舅舅家,一个人沿着护城河向前走。一边是护城河的土堤,一边是历经沧桑的古城墙,大梁门就在我的身后。正当我站在护城河边遐思的时候,只见舅舅从远处走来,他也来此晨练。相互问候后,舅舅问:“对开封的印象如何?”
我答道:“开封不仅是一个悠闲的城市,一个诗意的城市,一个遍地文化的城市,而且还是一个北方的水城,以水取胜,一城宋韵半城水,很有江南的风韵。”
“哈哈,一苏二杭三汴梁嘛!”舅舅笑道。
“另外,我还发现,开封的宋文化特别显现。如一街两行的商铺匾额,是清一色的瘦金体书法,很有特色。还有开封的建筑,饮食,灌汤包、鼓楼夜市等,感觉宋风犹存啊。”我接着说。
我们边聊边往回走,站在高大雄伟的大梁门前,舅舅停住脚步道:“开封是浸泡在宋文化里的城市,她无处不散发着文化的清香。大禹在此处治水,师旷在这里抚琴,孟子在这里告诫梁惠王;侯嬴在这里建议信陵君自当救赵国窃虎符,李白在这里高唱梁园吟,王安石在这里变法强国……”想不到军人出身的舅舅,讲起文化来也侃侃而谈,颇像个学者。
在随后的几天里,我转悠在开封的古街小巷,寻觅失落在那里历史的履痕。在御街牌楼前,我遥想当年那州桥的明月;在相国寺旁,我聆听寺里那悠扬的钟声;在包公湖边,我寻觅汴水那动人的涛声。漫步清明上河园,我终于读懂了这座千年古城。开封是身披白甲骑白马高吟满江红的元帅;开封是流光溢彩如梦如幻的宫殿;开封是水上绿荷般晶莹剔透的女子;开封是小院轩窗秉烛夜读的书生;开封是手弹琵琶身着心字罗衣的歌女;开封是线条简炼色彩艳丽的年画;开封是动人心弦气势恢宏的盘鼓;开封是针法细密格调高雅的汴绣;开封是空静澄明沁人心灵的梵乐。
开封,我的开封。此时的我,早已融化到开封的烟雨中。说不尽的开封,道不完的开封,思不清的开封,念不断的开封。古老的开封,您是我心中永远的梦!

国子监里说读书

文苑 2011-09-20 阅读 1.1万 回复 12


从古都洛阳,到首都北京,一路风尘仆仆。顾不上拂去身上的灰尘,顾不上洗去脸上的倦容,就匆匆踏着夕阳的余晖,怀着最崇敬的心情,去拜访读书人的圣地国子监,去寻觅那令人心仪已久的书魂··· 跨过牌楼,进入街巷,身后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大街,面前是绿槐成荫的深深街巷。瞬间,红尘的喧嚣立刻被那浓厚槐荫隐去;古巷的闲适随即在那灰墙绿藤间显现,真有一步跨越千年的感觉。盛夏之时,街外是骄阳似火,爆热异常;街内绿荫如盖,清凉无比。这里依旧保存着老北京街巷的风貌,街两边多是整洁的四合院,青砖灰瓦的倒厦,一字排开的影壁,朱红色的大门,那老胡同的风味儿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清新。有多处排场的双扇大宅门,朱红的门扇上油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或“诗书孟子邻,松菊陶公宅”的古联。不用说,这些一定是书香人家,或许书房里就有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老先生;说不定阁楼上就有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奇女子;很可能院子里就有一个熟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的小孩童。 青瓦、黑柱、白墙,清雅整洁的大门就是集贤门,它颇有几分江南民居的风格,沐浴在夕阳里显得更加古老。它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熟悉,仿佛少年时到过这里一般,又如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园。怀着一颗真挚敬仰的心,踏入这重叠了百年足痕的大门;用一颗脱俗凡尘的心,望着被阳光穿越而照落在地上的斑斑槐影,去寻觅那百年前读书人留下的气息。元明清三代,从这里走出的名人灿若群星,正是他们用自身那微弱的光,把阴暗的历史长街照亮。大明文臣,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改革变法,整饬朝纲,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明末画家、书法家董其昌,精于书画,乐于收藏,他的书画理论成为之后文人画创作的指导思想;国子监博士孔尚任,执笔创作《桃花扇》,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其艺术性留芳百代,至今传唱。还有袁中道、洪升等等,他们群星璀璨,亮如银河。但大多数监生如昙花一现,就被历史的风云把他们吹的无影无踪。 太学门内,古槐成林,遮天蔽日。远远看去那高大的古槐树树伫立,冠冠相连,郁郁葱葱,如同绿云,让古老的国子监更有古意。凝望槐林,仿佛有一群书生说说笑笑从中走出,他们放学了,谈笑风生,意气风发,神气十足。古代学生们学习生活的环境真是好啊,他们可以背靠着典雅的琐窗,坐在清波荡漾的泮池边,伴着婆娑的槐影儿,沐浴着阵阵清风,听着时急时缓的鸟鸣,捧着《论语》或《孟子》,专心地读书,多么的惬意啊!书是读书人的魂,读书人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社会,照亮人生。此时,我也真想拿出一本书,找个清静的地方坐下来,抛去平日的疲惫与烦恼,沉淀下自己的心绪,享受这读书与思考的幽趣。 在这所古老的大学内,不仅有槐的幽静,更有荷的高雅。在专供皇帝讲书的辟雍前面,有一个圆形的水面,名叫泮池。池里波光潋滟、荷叶清秀,荷香四溢。荷花,又名水芙蓉,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在这读书的静地有这样高雅的花,真的是书花双雅的了。荷花清白高尚,处世谦虚,濯清涟而不妖,它那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正是一个读书人的人格象征。泮池边坐着一个戴眼镜青年学生,正专心致志地看书,看着他那清秀的脸庞,我想,如果他生在了清代,那他就不是坐在这里看书,而是跪在这里听皇上讲孟子。真的幸庆他晚生了二百年,有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格,不由得慨叹现在的读书人,可以挺起腰板做人,他们真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里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这里寄存着天下读书人的梦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几千年来无数读书人的最高理想。然而纵观历史,能够实现这个理想的读书人是少之又少。在读书人失望的时候,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积极的思想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的读书人,这种精神与态度在几千年来的读书人中影响始终不衰。


窗外,小雨纤纤风细细。坐在窗边,看着窗外那如丝如缕的秋雨,听着那飘渺沙沙的雨声,心里感到是那么的平静,那么的诗意。忽然间想起了慕容山的秋色,想必在这潇潇秋雨中,该有更美的景象吧?于是就打一把雨伞走出屋外。


来到街上,沿着梧桐树下那用青砖铺就的人行道往前走,欣赏着这青砖梧桐秋雨,有一种置身于故园的感觉。故乡那老宅的院子也是用青砖铺地,瓦房东头还有一株梧桐树。每当秋雨连绵,一下就是几天的时候,夜里听着那滴答滴答的雨声,品着那风吹桐叶的秋音,心里默念着张先的词句,“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第二天清晨起来推门一看,果然院子的青砖地上就落了一层厚厚的桐叶,只不过不是落红,而是青叶。眼前又是这青砖、又是这梧桐,又是这一川秋雨,听着雨声,想着故乡,真有一种“梧桐叶落候蛩秋,唯有一江烟雨替人愁”的滋味,不过这愁不是忧愁,而是乡愁,是思念,还有淡淡的陶醉。青砖、梧桐,秋雨,故乡的思绪又让我想起了童年。每遇秋雨霏霏之时,也是小孩子们最为兴奋地时候。那时,我们不顾雨淋,跑到村头的那片低矮的梧桐林里,仰着脸儿听下雨的声音。梧桐叶下雨声多,那时还没有赏秋的意识,也没有抒情的冲动,只是觉得听着雨打桐叶的声音美妙无穷。小小脑袋藏在桐叶下,大大眼睛贪婪地看着外面细雨如注的秋雨,看着那雨中的山峦,雨中的村庄,雨中的田野、雨中的树林。雨下大了,雨点儿急了,淋湿了我们的衣裳,大伙儿就摘一片桐叶顶在头上,当做青色小伞,在雨中奔跑,在雨中欢笑,在雨中嘻玩儿。童年听雨,听出的是一片天真,一片童趣。青砖,梧桐,秋雨,少年的我,更加喜欢秋雨。记得是初中毕业后的那年秋天,雨水特别的多,秋雨缠缠绵绵整天整夜的下。我坐在青砖窑洞的窗前,或专注地看着雨,或读着《少年维特的烦恼》,或想着自己的心事,那心事就像这秋雨一样朦朦胧胧。那风紧一阵,松一阵;雨也急一阵,缓一阵;雨声也大一阵,小一阵。雨珠儿可以乘着秋风穿过窗子,落到我的手上,我的脸上,凉丝丝的十分爽快。屋前瓦房的房坡上,几株瓦嵩、秋草在雨中颤动,偶尔有几片黄叶吹进屋里,让我心中立刻涌上几分莫名的悲凉与惆怅。一边享受秋雨,一边享受这成长的烦恼与忧伤。青砖,梧桐,秋雨。青年的我更加珍惜享受秋雨的机会。那时我们居住的小院,也同样是青砖铺地,砖缝儿中还长着点点青苔。院中有棵高大的梧桐树,那张开的树冠覆盖了整个院子,使院子显得更加古老,更加宁静,更加幽暗。每当秋雨淅淅沥沥飘下时,我会和妻子坐在二楼走廊尽头的平房上,钻进那青青桐叶中,树冠就成了天然的小亭。亭下一方木桌,两把竹椅,两本宋词,我们闻着桐叶的清香,听着动人的雨声,体会着“青桐承雨声,声声何重叠“的诗意。我们此时会读 “此情谁会,梧桐叶上细雨”,也会读 “苔藓疏尘色,梧桐出雨声,”更会读“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享受秋雨,可享受出一片亲密与浪漫。到了慕容山上,那清清的雨水像一条小溪往下流,水流中还漂浮着一些米黄.色的碎花,看着此景,会让人马上想起“花自飘零水自流”的诗句。山上寂静无人,只有秋雨绿草地,隐隐两三烟树,显得格外空旷。这里的雨声果然不同,远处的,近处的,高处的,地处的,一片沙沙;轻轻的,飘渺的,若有若无的,一齐作响,真是天籁之音。沿着卯石小道向前走,只见芳草萋萋侵古道,蒿竹青青遍山野,仿佛又回到了很久很久的以前,几千年前的秋雨风景,不就是这个样子吗?前方是段老城墙,外面的砖石已无,只剩一条高高的土堤,土堤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绿树,走近一看,原来是枣树和洋槐。秋雨中,茂密的枣叶都噙着雨水,一片闪亮;稀疏的槐叶上挂满了水珠儿,远远望去,犹如一树的珍珠儿。这让我大为惊喜,故乡村子里几乎全都是这两种树,场边是枣树,沟里是洋槐,枣树和洋槐,它们是我多年不见它们的乡亲,他乡遇故知,心里格外惊喜。青砖,梧桐、秋雨,现在的我尽情享受着秋雨,在秋雨中想着自己的心事。前方路口处,种着一大片玉米,青枝青叶的,远远望去犹如一片青纱帐。听老人讲,每到中伏天,当走到玉米地头时,就能听见玉米杆儿那“咔嚓咔嚓”的拔节声,那时玉米生长的声音。如今进入秋天,玉米杆儿不会再长高了,但经过这秋雨的滋润,玉米籽儿会更加饱满。看着玉米棒子上那串串红缨儿,我想这玉米未来肯定有个好收成。但不要有过高的期望,期望过高了,心里就有了一种负担,有了一种心累,还是顺其自然的好。玉米地里多了份儿自然,我们的心中就多了份儿坦然,多了份儿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