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里说读书

2011-09-20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1万   回复 12


从古都洛阳,到首都北京,一路风尘仆仆。顾不上拂去身上的灰尘,顾不上洗去脸上的倦容,就匆匆踏着夕阳的余晖,怀着最崇敬的心情,去拜访读书人的圣地国子监,去寻觅那令人心仪已久的书魂··· 跨过牌楼,进入街巷,身后是车水马龙的繁华大街,面前是绿槐成荫的深深街巷。瞬间,红尘的喧嚣立刻被那浓厚槐荫隐去;古巷的闲适随即在那灰墙绿藤间显现,真有一步跨越千年的感觉。盛夏之时,街外是骄阳似火,爆热异常;街内绿荫如盖,清凉无比。这里依旧保存着老北京街巷的风貌,街两边多是整洁的四合院,青砖灰瓦的倒厦,一字排开的影壁,朱红色的大门,那老胡同的风味儿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清新。有多处排场的双扇大宅门,朱红的门扇上油着“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或“诗书孟子邻,松菊陶公宅”的古联。不用说,这些一定是书香人家,或许书房里就有一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老先生;说不定阁楼上就有一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奇女子;很可能院子里就有一个熟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的小孩童。 青瓦、黑柱、白墙,清雅整洁的大门就是集贤门,它颇有几分江南民居的风格,沐浴在夕阳里显得更加古老。它是那么陌生,又是那么熟悉,仿佛少年时到过这里一般,又如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园。怀着一颗真挚敬仰的心,踏入这重叠了百年足痕的大门;用一颗脱俗凡尘的心,望着被阳光穿越而照落在地上的斑斑槐影,去寻觅那百年前读书人留下的气息。元明清三代,从这里走出的名人灿若群星,正是他们用自身那微弱的光,把阴暗的历史长街照亮。大明文臣,内阁首辅张居正,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改革变法,整饬朝纲,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生机;明末画家、书法家董其昌,精于书画,乐于收藏,他的书画理论成为之后文人画创作的指导思想;国子监博士孔尚任,执笔创作《桃花扇》, “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其艺术性留芳百代,至今传唱。还有袁中道、洪升等等,他们群星璀璨,亮如银河。但大多数监生如昙花一现,就被历史的风云把他们吹的无影无踪。 太学门内,古槐成林,遮天蔽日。远远看去那高大的古槐树树伫立,冠冠相连,郁郁葱葱,如同绿云,让古老的国子监更有古意。凝望槐林,仿佛有一群书生说说笑笑从中走出,他们放学了,谈笑风生,意气风发,神气十足。古代学生们学习生活的环境真是好啊,他们可以背靠着典雅的琐窗,坐在清波荡漾的泮池边,伴着婆娑的槐影儿,沐浴着阵阵清风,听着时急时缓的鸟鸣,捧着《论语》或《孟子》,专心地读书,多么的惬意啊!书是读书人的魂,读书人从书本中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用自己的智慧去启迪社会,照亮人生。此时,我也真想拿出一本书,找个清静的地方坐下来,抛去平日的疲惫与烦恼,沉淀下自己的心绪,享受这读书与思考的幽趣。 在这所古老的大学内,不仅有槐的幽静,更有荷的高雅。在专供皇帝讲书的辟雍前面,有一个圆形的水面,名叫泮池。池里波光潋滟、荷叶清秀,荷香四溢。荷花,又名水芙蓉,其出污泥而不染之品格恒为世人称颂,在这读书的静地有这样高雅的花,真的是书花双雅的了。荷花清白高尚,处世谦虚,濯清涟而不妖,它那坚贞纯洁、无邪清正的品质,正是一个读书人的人格象征。泮池边坐着一个戴眼镜青年学生,正专心致志地看书,看着他那清秀的脸庞,我想,如果他生在了清代,那他就不是坐在这里看书,而是跪在这里听皇上讲孟子。真的幸庆他晚生了二百年,有一个独.立健全的人格,不由得慨叹现在的读书人,可以挺起腰板做人,他们真是一个幸福的人! 这里是天下读书人的圣地,这里寄存着天下读书人的梦想,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几千年来无数读书人的最高理想。然而纵观历史,能够实现这个理想的读书人是少之又少。在读书人失望的时候,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这种积极的思想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造就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的读书人,这种精神与态度在几千年来的读书人中影响始终不衰。
  • 回复12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张嘎达户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2

2011-09-20

粉丝 2

2011-09-20

粉丝 3

2011-09-20

粉丝 3

2011-09-20

粉丝 2

2011-09-20

粉丝 2

2011-09-20

粉丝 10

2011-09-21

粉丝 2

2011-09-21

粉丝 2

2011-09-21

粉丝 6

2011-09-21

粉丝 2

2011-09-21

粉丝 5

2011-09-22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