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混糖茶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湖北黄冈中学曾被誉为高中教育“神话”,高升学率、高获奖率给这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的城市带来无尽的荣耀。上世纪90年代,黄冈中学老校区150亩的校园成为热门旅游景点,无数人前来取经。  但随着高考改革、新课标改革,奥赛与高考脱钩、高考试卷分省命题等政策的相继出台,黄冈中学的优势渐失。同时,经济发达地区教育后来居上,学校抢走优质生源,以及市场经济在教育领域的渗透,无数优质师资力量被挖走……荣耀了近30年的黄冈中学,逐渐走下“神坛”,并开始正视改革浪潮下的“没落”:1999年后再未出过省状元,2007年以后,再也没有拿到过国际奥赛奖牌,截止到2013年的近十年,黄冈文理科600分以上的有8503人,仅占全省12.1%,与人口比大致持平。  另一组数据是,近14年来,湖北省高考状元产地统计中,28个文理科状元,其中武汉8个,襄阳7个,荆州4个,黄冈仅1个。  “有时候,黄冈市的文理科状元,也并非出自黄冈中学。”当地一位研究黄冈中学多年的教授称,如今的黄冈中学仍是当地最好的学校,升学率并不低,只是已无法与其昔日的辉煌同日而语。   辉煌黄高  去年6月23日,黄冈中学公布2014年高考成绩:普通文科600分以上人数9人,普通理科600分以上人数212人;普通文理科过一本线共计869人,其中理科690人,文科179人;占烁同学以616分夺得黄冈市文科第一名,黄冈市文科前十名,黄冈中学占5名;北大清华录取人数预计可达到11人。  在2013年,黄冈中学一本过线794人,理科600分以上131人,文科600分以上人数6人,算上8个保送生,清华北大的录取人数超过16人。  这些看似不错的数据,并未打消人们对“黄冈神话”不再的看法,有内部人士甚至称“再恢复往日辉煌,太困难”。  黄冈师范学院教授袁小鹏研究黄冈中学多年,他还专门出了《黄冈中学神话解读》一书。袁小鹏介绍,“黄冈神话”始于1979年,当时高考制度恢复不久,黄冈中学在全地区择优选拔了23名学生组成“尖子班”,高考成绩让人惊诧:所有学生全部考入重点大学,并囊括了当年湖北省总分第一、二、三、五和第六名,仅失第四名。  这样的成绩在当时引起全省轰动,甚至有省内其他兄弟学校怀疑黄冈中学作弊,并向上告状。  1980年,黄冈中学再次拿到全省第一,“黄冈神话”的称号不胫而走。高考成绩的鼎盛时期出现在1986年,当年黄冈中学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第一、二名,文科第一名。  一座位于鄂东大别山区,经济并不发达的城市,有这样高的升学率,引来全国无数学校前来学习交流,占地150亩的黄冈中学老校区成了热门旅游景点。  袁小鹏总结,黄冈中学的模式就是“学生苦读、老师苦教、家长苦帮”,从政府到普通老百姓,无人不重视教育。如今全国闻名的河北衡水中学,走的就是几十年前黄冈中学的路。  现任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曾总结,黄冈中学三大法宝:高考、奥赛和教辅材料。除去高升学率,奥赛为黄冈中学斩获荣誉无数。  资料显示,1986年,中国人第一次参加国际奥赛,来自黄冈中学的林强就获得数学竞赛铜牌。4年后的1990年,奥赛首次在中国举办,中国队6名选手中,来自黄冈中学的两名选手王崧、库超分获金银牌。到2007年为止,黄冈中学的学生获得11金5银2铜共18块国际奥赛奖牌。  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了保送政策,在中学生奥赛全国决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和省赛区竞赛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获得保送资格。奥赛似乎成为黄冈中学的学生通往北大、清华最直接也是最便捷的通道。  也是在这一年,黄冈中学29人因在奥赛上取得优异成绩被保送,其中15人进入北大清华,10人进入冬令营。在2006年以前,黄冈中学每年因奥赛获奖而保送的学生基本都在25人以上,最多时有三四十人。  奥赛帮很多黄冈中学尖子生打开通往名校的大门。如今,在黄冈中学的网站上,仍挂有历届奥赛之星的照片,见证着当年的荣耀。

湖北省中小学实验教材将于6月出版。据悉,这是目前首套与全国其他省份同步的传统文化教材。  低年级段以《三字经》等为主
  据“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主任张健介绍,此套教材明确提出以“青少年完美人格”为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并且经专家组反复研讨、论证,制定了“儒学养正、兵学相佑、道法自然、文化浸润”的课程结构,各阶段教学内容和深度循序渐进、系统科学。  如小学低年级段以蒙学经典《三字经》《千字文》等为主;中年级段学习《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等,为孩子们奠定诗词美学基础;初中阶段安排了《孙子兵法》《古文观止》等经典,让孩子们能够接触到儒家经典以外的优秀典籍和思想;高中阶段传统文化通识教材共有4册,供高中一、二年级使用。高一学习《论语》《孟子》,高二学习《大学·中庸》和《道德经》。其中《道德经》为原文全本讲解,另外三册则是按主题归类讲解。如《大学·中庸》一册,分为“慎独”“齐家”“格物致知”“中和”“为政”等章节。  具有地域特色体现楚文化  《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专家表示,湖北中小学生使用的这套教材还包罗了湖北传统文化。  专家说,湖北省承楚文化之绪,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例如戏曲方面,有荆州花鼓戏、黄梅戏、皮影戏等戏种,语言质朴,乡土气息浓重,并且通俗易懂,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他,如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也都会在这套课本中出现。“这套教材具有地域特色。”专家说,这套教材根据25个省份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而制定。  据了解,这些文化元素的融入,使这套教材具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通过系统的学习,莘莘学子会因文化的了解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其民族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继天门蒸菜走进央视《舌尖上的中国2》后,4日晚,《天门蒸菜:湖乡的味道》在湖北卫视《中国No.1》栏目首播,时长15分钟的纪录片让观众惊喜不已,不少网友一边“流口水”一边点赞:“天门人,又骄傲了一把!”  “你,真的值得一看!”“片子不错,介绍得很详细。”网友“登高望远”、“无色无味”等5日在各论坛、社区热情推荐。《天门蒸菜:湖乡的味道》以旅加华侨回老家天门干驿的一顿家宴开篇,详细介绍了天门蒸菜的起源和历史,“九蒸”技法,以及天门蒸菜独特的口感、风味等,生动表现出天门乃至江汉平原“无菜不蒸、无蒸不宴”的饮食文化特色。  “隔着屏幕仿佛能闻到蒸菜的香味,看得口水直流。”市民小刘5日回老家石河探亲扫墓,他说,一大早就给妈妈打了电话,要她午饭做几个蒸菜。吃蒸菜长大的天门人,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在脑海中留下了不可替代的记忆,无论身处何方,都心怀对家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眷恋。对此,网友“盛世草民”感慨:“天门蒸菜蒸的不是菜,是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  从4日晚播出后,天门蒸菜亮相《中国No.1》的消息和视频,被本地知名的微信公众号“天门通”、“58同城天门站”、“文明天门”等分别推送,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均被广为转发,一天之内点击转发突破5万次,微信朋友圈几乎被“刷屏”。网友在为“舌尖上的天门”点赞之余,也纷纷祝福天门蒸蒸日上、“蒸”腾天下!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