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之子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bg4.png五 会见蒲圻诗友
并立赤壁之上


发生了拍老总桌子的事情之后,我在湖北日报已然成了一个“名人”,不光是编辑部门的人知道,甚至连后勤部门的人员也知道了报社有这样一个愣头青,郭大炮。
有些关心我的人为我担心,私下里让我低个头,去向那位副总编认个错,以求谅解,部里也有领导让我写份检讨,他负责交到社委会。我对他们表示感谢,但我拒绝认错和写检讨。
一个诗歌编辑选送自己认为是好作品的诗稿发表,何错之有?!至于拍桌子是否就是不尊重领导,那要看在什么情况下,我不会无缘无故地去拍桌子。
说是这么说,但我知道,我在湖北日报不会有什么好的前途了。
我一方面在寻找新的立足之地,一方面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多为诗歌作者们做些事,多扶持些新作者,多发些新作品。
果不其然,部里开会,调整了我的工作,不再让我主编诗歌,让我去做记者,跑文化新闻。
也好!跑新闻还可以更大范围地接触社会,接触地方,接触名流,接触基层。
在那段做记者的时间里,我采写了大量的文化(含文学、艺术)新闻。那时正值黄鹤楼重建,我深入院校馆舍、政府部门和施工现场,查阅历史档案,采访人文学家,政府官员、设计师、工程师和建筑工人,积累了大量第一手的资料,写下了《为了黄鹤归来》《归来的黄鹤》《黄鹤归来之后》三篇大通讯,均发在新闻版上,产生了很大反响。同时,还以诗歌的形式讴歌黄鹤楼,创作出了《黄鹤楼咏叹调》《我是黄鹤》等诗歌,并先后采访了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春霞、著名作家李準、著名诗人白桦、著名剧作家苏叔阳、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著名歌唱家吴雁泽、著名跳水运动员周继红等名人,写下了一系列名流专访。
也是在这个时间,我加入了湖北省作家协会。
一日,蒲圻诗友告诉我,叶文福要回家乡了。蒲圻诗歌界准备组织一场较大的聚会,邀我参加。
天大的事我也会放下,为了再见叶文福,为了那一份揪心揪肝的担心与牵挂。
在约定的时间,我到了蒲圻。
还是那个叶文福!还是那个桀骜不驯,宁折不弯的叶文福!即便被封杀,即便被隔离,即便被批判,即便承受着旁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和压力。
从武汉去的和咸宁、蒲圻本地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济济一堂,都是为着他!
以袁东方(时任蒲圻县文化局局长)、饶庆年、梁必文(今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为组织者,把这次聚会安排得很有特色。
当晚是联欢酒会,大家纷纷举杯敬叶文福,叶文福也是来者不拒,开怀畅饮。酒酣耳热之际,饶庆年提议请叶文福朗诵他的诗作。
那是我第一次听叶文福朗诵,几十年过去了,那种被震撼,那种被征服至今刻骨铭心。
叶文福朗诵的是他的《祖国啊,我要燃烧》。



当我还是一株青松的幼苗,
大地就赋予我高尚的情操!
我立志作栋梁,献身于人类,
一枝一叶,全不畏雪剑冰刀!


不幸,我是植根在深深的峡谷,
长啊,长啊,却怎么也高不过峰头的 小草。
我拼命吸吮母亲干瘪的乳房,
一心要把理想举上万重碧霄!


我实在太不自量了:幼稚!可笑!
蒙昧使我看不见自己卑贱的细胞。
于是我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迎面扑来旷世的风暴!
啊,天翻地覆……
啊,山呼海啸……
伟大的造山运动,
把我埋进深深的地层,
我死了,那时我正青春年少。


我死了!年轻的躯干在地底痉挛,
我死了!不死的精灵却还在拼搏呼号:
“我要出去!我要出去!
我要出去啊我的理想不是蹲这黑暗的囚牢!”


漫长的岁月,
我吞忍了多少难忍的煎熬,
但理想之光,依然在心中灼灼闪耀。
我变成了一块煤,还悲愤地捶打地狱的门环:
“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


地壳是多么的厚啊,希望是何等的缥缈!
我渴望:渴望面前闪出一千条向阳坑道!
我要出去,投身于熔炉,化作熊熊烈火:
“祖国啊,祖国啊,我要燃烧!”


多少年后,我听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张宏民、李修平朗诵过这首诗,那是在中央电视台2009新年新诗会。西装革履的张宏民和白衣黑裙的李修平的朗诵,字正腔圆,配有音乐,背景堂皇,可不知为什么,我总找不到那种被震撼被征服的感觉。
叶文福的朗诵,没有音乐,没有背景,就他一个人站在酒会场地的中间,我们一干人围着他。
他用他渴望燃烧的爱,他用他报国无门的恨,他用他杜鹃啼血般的呼号,他用他撕心裂胆般的呐喊朗诵着他的《祖国啊,我要燃烧》。
一声声带血的倾诉,像一声声报春的惊雷,重重地砸在天地之间,砸在我们心上!
当最后一声“我要燃烧”结束时,叶文福像石化了一样立在那,头颅后昂,双臂前伸。我们看到,大颗大颗的泪水从他的双眸滚落而下。
能不被震撼?!
能不被征服?! 是夜,叶文福为我一字一句地修改了《黄鹤楼咏叹调》。
次日,组织者们弄了几只小船,我们游览了鄂南仙境——水天一色的陆水湖。
在小船上,面对故乡如画的山水,叶文福孩子般地笑着。碧水悠悠,山色葱茏,我们听叶文福讲述着他的童年,他的初恋,他的老师,他的父亲母亲。
他是深爱着他的故乡的。
他是深爱着他的父母的。
他是深爱着他的祖国的。
第三日早餐后,活动结束,武汉的诗人们该返汉了。叶文福对我说:“良原,你别走,今天我们几个登赤壁去!”
我受宠若惊。
真的就只有几个人。他,我,还有饶庆年、梁必文和叶向阳(叶文福看好的一个诗歌作者,蒲圻人)。
太阳下,我们向长江边走去。
叶文福走在最前面,迈着军人的步伐。跟在他后面,望着他坚实而魁伟的的背影,我在心里说,跟着他走,莫掉队!
到了赤壁矶头,抬望眼,只见大江东去,波翻浪涌,一片赭红色的山壁临江而立,面向江面的悬崖上,硕大的石刻“赤壁”二字如两团熊熊燃烧的火焰,辉映着1700多年前的古战场。“赤壁”二字各高150厘米、宽104厘米,相传当时赤壁大战,孙刘联军火烧曹军战船,江面一片火海,把江边崖壁映得通红。胜后周瑜把酒庆功,酒酣之余,提剑在崖壁上刻下“赤壁”二字。 后考此二字为唐人所题刻,虽经千年风雨侵蚀,惊涛骇浪拍击,字迹至今清晰完整。
我们拜谒了凤雏庵及拜风台。前者为赤壁大战时号凤雏先生的庞统披阅兵书处,后者是为纪念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在此设坛借东风而建。叶文福边看边评说三国人物,他说他最为欣赏的不是刘备,不是孙权,不是曹操,也不是周瑜和诸葛亮,而是庞统。问他何故?他近乎狡黠地笑而不答。
最后,我们一行登上赤壁之巅看大江东去。叶文福专门拉上我,和他一起并立在赤壁之上,留下了一张合影。










bg4.png三、 婚夜敲门声响
贺诗情重如山


1984年,我已近而立之年。
我出生于1955年农历十月二十五,这是我能记事后妈妈告诉我的,所以在我上大学之前,一直都是在这一天过生日,履历表中的出生日期填的也是1955.10.25。直到上大学前,我才检索当年的报纸,把生日改成公历的日期1955年12月8日了。以致我后来退休时人事部门非要按最初填的10月25日退休,这是后话了。
快30岁了,该成家了。
此前,我也谈过恋爱。
初中时,父母请媒婆给我介绍过一个对象,我曾经在我的诗词书法散文集《三弄斋诗书记》里记过这件事。为方便起见,抄录于此:

为纪念逝去的日月,也为记录今天的时光


国家顺应民意,将端午定为了法定节假日。
既尊重了传统,又体现了人本。
好事。
想起十三四岁时,父母找媒婆为我说了个对象,每到端午节那天,都要逼着我给未来的丈母娘家送礼。
那年月穷,没什么礼好送,记得就是送一提篮油条和煮熟的咸鸭蛋。
可我却对那个对象提不起任何兴趣。
因而对端午节送礼也是相当反感。
记得是说对象后第三年的端午吧,父母早早地就催着我给丈母娘家送油条和咸鸭蛋,我是委实不愿意,但又拗不过父亲,就装模做样地提着礼篮出门了。
结果我没有把礼送到丈母娘家,而是喊了几个光屁股长大的伙伴,一起把油条和咸鸭蛋消灭了。
后来父亲知道了,追着打我,可他跑不过我,只好蹲在地上叹气。
自然地,那门婚事也黄了。
这是我对端午最早的记忆。
至于端午和屈原的关系,那是很多年后才知道。
几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龙舟竞发时,汨罗也欢笑。
有感而填此词,是为纪念逝去的日月,也为记录今天的时光。


——记《相见欢 端午》


1973年高中毕业回乡,我喜欢上了村里的一个女孩,她应该是我的初恋。和这个女孩的故事,在《三弄斋诗书记》里也有记载:

人都有初恋,或美丽,或痛苦

人免不了怀旧,尤其是到了一定年纪。
人都有初恋,或美丽,或痛苦。
《巫山一段云 怀远人》就是怀旧之作,远人乃初恋时的少女。
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三十多年前的人儿。
一切如在眼前。
那时的我,也是少年。
高中毕业回乡,我认识了她。
我十七,她十五。
无缘由地就喜欢上了她。
她也无缘由地喜欢上了我。
喜欢她的喜欢,高兴她的高兴,烦恼她的烦恼,痛苦她的痛苦。
她亦如此。
可我们却连手都未曾拉过。
读过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吗?
那时的我,和维特一样。不同的是,他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而我的父母都是和泥土打交道的种田人。
而她却是太上皇村长(那时叫生产大队大队长)的女儿。
因了门不当户不对的原因,我们不得不分开了。
三十多年后想起她,填成这首词,以做纪念。


——记《巫山一段云 怀远人》

再后来,我参加了工作。在一次水利工程上,我负责工地的政工宣传,一个省城下乡的女知识青年被抽调到工地广播站做播音员。因了工作关系,我们在一起的机会较 多,日久生情,我们互相喜欢上了对方。工程结束后,我们的恋爱关系很多人都知道了,记得当时的公社党委书记还专门为此找我谈过话,意思是让我刹车,怕我做出什么破坏知识青年政策的事儿来。我没同意,继续和她来往。所谓来往,在那个年代,也就是在一起说说话走走路而已。恢复高考的消息公布后,我们还在一起复习,相约一起报考华中师大。后来,我考上了,她落榜了。大一时,我几乎一周给她写一封信,鼓励她继续复习,来年再考。再后来,大二时我生病住院隔离治疗,她在乡下和别人好上了------
大学毕业实习期间,同校实习的外语系一个女同学进入了我的视线,我们好上了。1982年大学毕业,我分在省城,她分回家乡县城的一所中学。顶着巨大的压力,我们一起努力,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我们的婚礼是在她家没一人参加的情况下举办的,新房就是我在湖北日报工作时的单身宿舍,平房,一房一厅,撑死了25平米。时间是1984年5月1日。
婚礼当天,报社一位副总编和文艺部全体同仁,在汉的知名诗人,我和她的一些大学老师和同学都前来祝贺。小小的平房里一拨出来,一拨进去,大家纷纷在签名薄上写下情真意切的贺语。德高望重的老诗人曾卓先生因身体不适未能到场,托人送来了亲笔书写的贺信;刘益善、董宏量、李道林、王新民等诗人们联名送来一尊洁白的高尔基雕像。
是夜,我们沉浸在新婚的快乐之中。
没想到,夜里11点多钟,我们都睡了,“咚咚咚”,敲门声响起。
晕!谁啊?这么晚了,我们可是新婚之夜啊!
“咚咚咚”,敲门声继续响着。
没办法,我只好穿戴整齐,起床开门。
打开门,门外立着两个人,不说话,只是笑。
天啊!竟然是他!叶文福!另一人是蒲圻(叶文福家乡)的一个知名诗人饶庆年(已故)。
又是没想到,叶文福突然张开双臂,一个熊抱,把我搂进了他的怀里,进而,用他那硬梆梆的胡茬子,狠狠地扎着我的脸。
我欣喜异常,躲开叶文福的胡子,扭头大声向屋里叫道:“快起来,是叶文福叶老师和饶庆年来了!”
受我的影响,她也知道湖北的一些诗人,更知道叶文福。我们三人站在屋外说着话,等着她起床。
新娘子收拾干净后,我把他们俩请进了客厅。所谓客厅,其实小得可怜,我们四人往里一站,空间就所剩无几了。
落座后,饶庆年先说话,“是叶老师逼着我带他来的,说良原新婚,再晚都得赶去祝贺!”
我和新娘子感动得无以复加。
仍然是没想到,叶文福站起来,以他一以惯之的严肃表情对我和新娘子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然后说道:“良原,你们今天新婚,打扰了。做兄长的祝贺你们!”
说完,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片,继续说道:“送什么贺礼都觉得不到位,就送你们一首诗吧!”
灯下,那张纸上是他亲笔书写的他的一首诗《墓碑》,签名是一片叶子,“叶文福”三个字在那片叶子中间。(附贺诗照片)
刚看到贺诗题目时,我还有点纳闷,这老师,这老兄,哪有新婚之喜送墓碑的啊?
读完《墓碑》后,我的眼睛湿了。
《墓碑》很短,全诗如下:

真想做你的墓碑
永远站在你坟前
这样,我能把你芬芳的名字
镌刻在我心间
我愿意让别人看着我
是一块无知觉的石头
我晓得
只有枕着一个执拗的我
你才能幸福而安静地长眠……

这首爱情诗,全诗没有一个爱字,却把那生死相依的忠贞爱情写到了极致。
我把贺诗给了新娘子,她读完后也是两眼含泪。
叶文福和饶庆年离去后,我们久久没能入睡。
几十年过去了,尽管我们的婚姻因了种种原因解体了,但叶文福送给我们的这首亲笔贺诗,到今天我还珍藏着。





郭良原新书《三弄斋诗书记》首发式暨诗词书法展开幕

诗词求善书法求美散记求真


深圳晚报记者 杨慧 实习记者 黄铭

阳春三月,郭良原新书《三弄斋诗书记》首发式暨郭良原诗词书法展在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开幕,活动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和力嘉创意文化产业园联合主办。来自深圳文学、书法、艺术、出版各界近百人出席活动,共赏郭良原的诗词和书法。

4月6日,郭良原诗词书法展在深圳文博宫继续展出,展期一个月。深圳文博宫位于布吉,是文博会主要分会场之一,一直受到各级政府鼎力支持,国家、省、市领导也曾多次参观考察文博宫,并给予高度肯定。

《三弄斋诗书记》收录了郭良原南下深圳20多年来所创作的古体诗词50首,每首诗词、书法、记述诗词创作过程散文都由郭良原创作,三位一体,相得益彰。诗词以求善,书法以求美,散记以求真,三者互为表里,互相支撑,互做延伸,互能唱和。资深出版界人士认为,此书开了古体诗词和书法作品编辑出版内容和体例之先河。

诗书散文三精仍然苦学

“我会在退休后的生活里进行补课,一补古体诗词,二补书法。”著名诗人、散文家、诗词书法家、楹联家、资深出版人郭良原在退休生活伊始就给自己排好了课。他计划要重新学习在大学里学习过的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两本读过的书是他的重要课本,一本是《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出版的;另一本是《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也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准备再用心去读去悟。书法方面他也要从无门无派走向深入研究前人。最近他偶然买到了宋代米芾和当代赵璞初的书法集。极喜欢这两个大家的书法,因此他会花时间去用心地读用心地揣摩他们的书法,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郭良原的思考和实践中,诗书画都是被紧紧放在一起的。他认为,光会写诗填词不行,光会书法也不行,要两手都硬起来。现实中有人诗词写得不错,可提到书法就不敢下笔;有的书法家写了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写过自己的一首诗词,这叫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两腿一般长。这不是高要求,这是起码的要求。他说,古代诗词大家们是非常注重书法的,他们将两者统一得非常好。画家也应该如此,要做到书画双佳。在郭良原看来,要做到诗词和书法有机的统一,首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修养,清洁自己的心性,如此才能心到、手到、感觉到。其次,要多练,多写,多悟。写下一首诗词的同时,写下一幅书法,直到两者都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才行。”

由新转古发今声不亦乐乎

郭良原近年来创作了大量的旧体诗,而在上世纪80年代,郭良原却是个狂热的新诗追随者。他从小就喜欢诗歌,包括乡间韵文。上大学时,他和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的名字是他起的,叫“吟”。他们定期交流习作,也定期出“吟”诗墙报。后来,诗人叶文福的一首诗《将军,不能这样做》火遍神州大地,大学校园也不例外。他们那些诗歌爱好者,一下子被这首诗撞击得羞愧难当。“看看诗人的诗,再看看自己的诗,我们写的是些什么东西啊!但同时也被撞击得热血沸腾,先行者在前,我们跟着走!”于是郭良原更加努力也更加勤奋地读诗和写诗。工夫不负有心人,大三时,他在国内著名的诗刊《星星》发表了组诗《写在斯诺画像上》(四首)。再后来,大学毕业,他如愿分配到了《湖北日报》社,主编诗歌和散文。那些年月,一边写诗,一边编诗,与诗为伍,不亦乐乎。

1990年,郭良原南下深圳,初期仍然坚守在诗歌阵营。记得当时住在黄木岗安置区那简陋的宿舍里,他还写下了《这是一种心灵的相约》《因为你是男人》等诗作。但慢慢地他发现在深圳,已经没有多少人写诗,也没有多少人读诗了。新诗的内容越来越脱离现实,质量越来越低下,于是他也就远离了新诗,转向了古体诗词创作。

在郭良原看来,今天的人们学习和创作古体诗词,一方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品位。以古体发今声,同样可以写出优秀的作品,同样可以留传后世。在深圳这样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各地人氏聚集,多元文化并存,更需要有一种大家都能认可和接受的文化载体,而古体诗词恰好就具备此种功能。

盖楼育人皆需深基方可伟岸

一度,郭良原想过回乡下去教孩子们传统文化的书法和诗词。那是他强烈有感于今天乡下的孩子们太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了。“教育中传统文化的凋零让我非常难过。今天的孩子们写的字,包括我孩子写的字,也包括他们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我看了就会生出一种悲哀和担忧。长此以往,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将会荡然无存。”

怀抱文化责任感的郭良原认为,现在孩子们从小就在分数线上挣扎,疲于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小学语文课本上那微量的古体诗词根本代表不了传统文化,中华几千年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几乎快到了断代的边缘。从小学生开始抓传统文化的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郭良原看到,现在有些小学开始重视国学教育,这是一个好现象,他认为要推广,要普及,要在所有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方能建造伟岸的大厦。盖楼如此,育人也如此。

郭良原 湖北天门人。字恕之,号三弄斋主,笔名大侠。著名诗人、散文家、诗词书法家、楹联家、资深出版人。

198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退休前先后任职于湖北日报社、武汉出版社、深圳青年杂志社、深圳周刊社、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有诗集《男中音》《泅渡者》,长篇报告文学《岭澳 岭澳》,硬笔书法集《人生的感悟》,诗词书法散文集《三弄斋诗书记》。成功举办“一个人的海——郭良原诗词书法展”。个人简介和作品收录入《中国当代诗人名录》《中国文艺家辞典》《当代著名汉语诗人诗书画档案》《中国古今楹联选集》。

诗词选登

浪淘沙 贺香港回归

梦醒百年归,

彩帜翻飞。

香江潮涌雪如堆。

洗尽尘沙珠更灿,

满目生辉。



痛史不堪回,

华夏巍巍。

紫荆怒放竞芳菲。

走过泥泞奔大道,

快马鞭催。

1997.7.1

七律 七夕感怀

人间正是夏连秋,

玉兔清辉洒五洲。

织女银丝缠盼绪,

牛郎泪眼伴离愁。

山盟未灭山亦愧,

海誓犹存海更羞。

自古真情空裹恨,

天河漫漫我飞舟。

2001.8.25

巫山一段云 怀远人

水远人独在,

相思草色新。

当年互许付终身,

无奈两离分。




风雨朝还暮,

花开冬复春。

光阴不老少年情,

长恨几时平。

2004.11.3





答深圳晚报记者问

文苑 2016-04-08 阅读 1.6万 回复 17


在“一个人的海——郭良原诗词书法巡展”(第二站)开幕式上 答《深圳晚报》记者问
郭良原



一、退休之后您的诗词书法的生活是怎样的?

诗词书法只是我退休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全部。但既然我喜欢诗词书法,退休后时间又充裕,那么我会更用心地去对待它,更用心地学习,更用心地实践。我在新书《三弄斋诗书记》的后记里说过,我有自知之明。于古体诗词,造诣不深;于书法,未有专工。我会在退休后的生活里进行补课,一补古体诗词,二补书法。我会重新学习在大学里学习过的古典文学,尤其是唐诗宋词。我已找出两本读过的书,一本是《诗词格律》,王力著,中华书局出版的;另一本是《人间词话》,王国维著,也是中华书局出版的,准备再用心去读去悟。书法方面,有行家说我的书法无门无派,自成一体,很对。我一不临帖,二不拜师,写书法全凭感觉,随性而为,这是不够的,要加强学习。去年贵阳国学图书博览会上,我买到了宋代米芾和当代赵璞初的书法集。我极喜欢这两个大家的书法,因而会花时间去用心地读用心地揣摩他们的书法,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二、为什么从创作新诗转为创作古体诗?古体诗的存在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是什么?对于深圳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曾经狂热地追随和创作过新诗,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从小就喜欢诗歌,(包括乡间韵文),上大学时,我和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一起成立了一个诗社,诗社的名字是我起的,叫“吟”。我们定期交流习作,也定期出“吟”诗墙报。后来,诗人叶文福的一首诗《将军,不能这样做》火遍神州大地,大学校园也不例外。我们这些诗歌爱好者,被这首诗撞击得羞愧难当,看看诗人的诗,再看看自己的诗,我们写的是些什么东西啊!但同时也被撞击得热血沸腾,先行者在前,我们跟着走!于是我们更加努力也更加勤奋地读诗和写诗。工夫不负有心人,大三时,国内著名的诗歌刊物《星星》发表了我的组诗《写在斯诺画像上》(四首)。再后来,我大学毕业,如愿分配到了《湖北日报》社,主编诗歌和散文。那些年月,写诗,编诗,出版诗集、主办诗会,与诗为伍,不亦乐乎。 1990年,我南下深圳,初期仍然坚守在诗歌阵营。记得当时住在黄木岗安置区那简陋的宿舍里,我还写下了《这是一种心灵的相约》《因为你是男人》等诗作。但慢慢地发现在深圳,已经没有多少人写诗,也没有多少人读诗了。一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潮汹涌澎湃,一切向钱看的风气甚嚣尘上,另一方面,原来的诗歌队伍也发生了严重分化,新诗的内容越来越脱离现实,质量越来越低下,我也就远离了新诗,转向了古体诗词创作。 古体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在当代社会,古体诗词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今天的人们学习和创作古体诗词,一方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提升自己的素养和品位。以古体发今声,同样可以写出优秀的作品,同样可以留传后世。 在深圳这样一座新兴的移民城市,各地人氏聚集,多元文化并存,更需要有一种大家都能认可和接受的文化载体,而古体诗词恰好就具备此种功能。在拼搏创业之余,找到一种能让心灵安歇的方式,无疑为自己输入了继续奋进的动力。学习和创作古体诗词,借以抒发内心,寄托情怀,陶冶性情,吟咏生活,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您想过回乡下去教孩子们传统文化的诗词和书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您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什么建议?

我是有过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基于今天乡下的孩子们,也不仅仅是乡下的孩子们,他们太缺少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了。今天的学校都是应试教育,孩子们从小就在分数线上挣扎,疲于应对各种各样的考试。小学语文课本上那微量的古体诗词根本代表不了传统文化,中华几千年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几乎快到了断代的边缘。从小学生开始抓传统文化的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说,国民素质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从孩提时代就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样,书法也是如此,看到今天的孩子们写的字,包括我孩子写的字,也包括他们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的板书,我就会生出一种悲哀和担忧:日益网络化和电脑化的今天,写字,写好字越来越不被重视。长此以往,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将会荡然无存。 现在有些小学开始重视国学教育,这是一个好现象,要推广,要普及。要在所有小学开设传统文化课。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方能建造伟岸的大厦。盖楼如此,育人也如此。

四、诗词和书法如何有机的统一?

这个问题问得好!光会写诗填词不行,光会书法也不行,要两手都硬起来。现实中有人诗词写得不错,可提到书法就不敢下笔;有的书法家写了一辈子书法,却没有写过自己的一首诗词,这叫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要两腿一般长。这不是高要求,这是起码的要求。 古代诗词大家们是非常注重书法的,他们将两者统一得非常好。画家也应该如此,要做到书画双佳。 如何做到诗词和书法有机的统一,我认为首要的是要提升自己的修养,清洁自己的心性,如此才能心到、手到、感觉到。其次,要多练,多写,多悟。写下一首诗词的同时,写下一幅书法,直到两者都达到让自己满意的程度。 做什么事都一样,只要坚持,就会有收获。即便不一定成功,但一定是离成功近了一步。


2016年4月7日晚于深圳三弄斋




序《三弄斋诗书记》
胡洪侠



良原好酒,好诗,好词,好书,好流泪,好收藏,好练字,好乒乓,好说真话,好抒浓情,好自赏自怜,好离恨别愁,好感叹一江春水向东,好吟咏从此长风万里。于是,有此书。 书中有书法,有诗词,有散记。散记以求真,诗词以求善,书法以求美。三者互为表里,互相支撑,互做延伸,互能唱和。其书法之美,诗词之善,我因向不精此艺此业,所以不敢妄议。至于他的散记之真,我匆匆读过,深深感佩,频频惊讶于其中的满篇率直,一派天真。此等真性情文字,眼见得越来越少了:思父念母,常常嚎啕嘶喊;忆朋怀友,每每情深意长;咏物感怀,能出古入今;谈情说恨,皆痛快淋漓。这是诗人的文字,我们忽而随他上天入地,忽而看他斩钉截铁;一路之上,字里行间,开开合合,跳跳荡荡,不停领略他手起刀落的功夫,分享其水落石出的风景。 我尤其感触至深者,是良原诗文中豁然外露、四处流溢的故乡情结。他虽然多年来有家难回,心理上情感上却时时惧怕无家可归。他是有故乡的人。经由他的文字,我们可以确信:梦中常见父母、醒来两眼含泪的人才有故乡,不忘七夕端午少年故事的人才有故乡,多少年后想起乡村初恋仍然彻夜难眠的人才有故乡,笔下无端即惹乡愁的人才有故乡。在此满是他乡之客的城市,许多人难免有“游子”情怀。良原的可贵在于,游子之外,他还是赤子。早年就听人说,每逢身旁耳边有人唱或他自己唱《故乡的云》,他都会潸然泪下。我一直半信半疑。读了这本书,我信了。 我名字中因有一“侠”字,朋友同事常直呼“大侠”。来深圳后,不断有人夸我发在某某报刊上的文章写得好。我连忙否认,说深圳一定另有笔名叫“大侠”者。某日,和一黑脸长发汉子见面,他抓住我的手用力死握,疼得我哇哇乱叫。他那里却哼哼一笑,“叫什么叫!你不是大侠吗?”一旁哄笑的朋友拍着那汉子的肩膀对我说:“此人叫郭良原,笔名大侠。” 江湖事多,光阴易过。2015年末,“郭大侠”竟然也到了退休年龄。可是,诗词江湖、书法江湖、散文江湖哪里有退休一说,良原不过卸下一门一派的职守,从此开启一场新的快意恩仇之旅罢了。如此,这本书既是沙场点兵的无双谱,又是邀朋聚友的英雄帖。某年某日,倘若忽闻得一风景绝佳处,又是一番仰天长啸,又传一曲高山流水,又洒一场赤子歌哭,又飘一片“故乡的云”,我们就知道,哈哈,郭大侠,必在其间也!


2016年1月14日,自广州回深圳途中 (作者系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社长)

三弄斋诗书记(九)

文苑 2015-12-29 阅读 1.4万 回复 5


041七律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八周年
星移斗转又秋中,喜见新颜换旧容。舵正舟舴能闯海,心齐蚁蚓敢降龙。当从本土求发展,更效它山练内功。自信经风披雨后,书香阵里我为雄。2012.9

我目睹了她艰难而缓慢的发展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举行成立8 周年纪念活动,全体人员齐聚一堂,举杯相庆。我不是元老,只有 6 年社龄。但我目睹了她艰难而缓慢的发展。从最初的年出三五本书到 8 年后的年出上百本,从当初的连年亏损到 8 年后的小有盈利,她一步步地在向前进。这得益于社领导的运筹帷幄,也得益于全体员工的齐心合力。出什么样的书?这是个首要问题。我算是个老出版人了,上世纪80 年代,我就在武汉出版社工作。我始终认为:一家出版社,无论大与小,都得有自己的方向和品牌。应该说,通过 8 年来的摸索和实践,我们这家出版社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也慢慢地有了自己的品牌。8 年来,我把它当成家一样看待,喜欢它,关心她,爱她。她没起色,我愁,她有成绩,我笑。我以一个出版人的职业操守,为她尽心尽力地工作。我给她组到了著名诗人叶文福、著名财经作家成君忆的书稿。我责编的书,两获南粤图书奖。同时,她下达给我的利润指标,我年年超额完成。对于她,我问心无愧。因为,我喜欢出版,喜欢做书这份职业。边举杯,边琢磨,成此诗,后诵之。——记《七律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八周年》2015 年 11 月
042七律贺《天门文艺》创刊 60 周年
高风浩荡六十年,留有清白在世间。耻与浊流同鼓噪,诚循正道共悲欢。诗文后浪推前浪,队伍新年胜旧年。守到云开红日出,平原万里是青天。2012.11.21

《天门文艺》领我走上文学之路
《天门文艺》是我家乡的一本内部文学刊物。虽内刊,虽县市级,但来头不小。她的刊名谁题写的?说出来吓你一跳 : 郭老, 沫若先生。 啥时候题写的?1953年。该刊主编文青先生坚守这块阵地 27 年后,因了很多原因,在不得不离开时这样说过:《天门文艺》是神圣的,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的 30 年间,它是政府唯一的精神文化窗口,培养过无数文学艺术人才,为弘扬地方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天门文艺》 之所以神圣,还在于她宗旨的严肃性, 且有几代编辑的一贯坚守, 持之以恒。她就像一位洁身自好的君子,无论社会如何嬗变,她都能出污泥而不染,高雅而不媚俗。我以为然。是《天门文艺》领我走上文学之路的。“郭良原”三个字第一次出现在读者视野里,就是在《天门文艺》上。那是在 1975 年,《天门文艺》发表了我的一首小诗。60 年来,《天门文艺》始终坚持辅导宗旨,坚持高雅、严肃的文风,坚持一个专业刊物的办刊原则,其风格和精神一直受到社会的好评和公认。《天门文艺》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留下了浓墨重彩,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天门这块土地上各项文化事业的发展,见证了天门人民的火热生活,见证了天门人民在几十年的岁月里所创造的奇迹, 见证了天门人民的喜悦和幸福, 同时也见证了他们的苦难和忧患,而苦难和忧患同是文学艺术创作的伟大源泉。纪念《天门文艺》创刊 60 周年大会组委会向我发来邀请函,因故不能参加,只好写诗以贺。——记《七律 贺〈天门文艺〉创刊 60 周年》2015 年 11 月
043谢池春新年寄
万里春光,丽日朗悬天府。草青青,生机遍布。云舒风暖,更花开千树。看神州,大千新土。
沧桑代代,道上英雄无数。好时光,尤防浪度。洪流翻涌,快躬身摇橹。立潮头,猛龙如故。2013.1.6

朋友相交,得有来有往
那日,老友黄景容在 QQ 上发给我他填的一首词《谢池春》。此前只知道他和我一样,也是77 级大学生,也学中文,但不知道他也喜欢写诗填词。应该说,他的那首《谢池春》还是很有功力的,用字用韵和平仄都很讲究,只是意境显得平淡。朋友相交,得有来有往。我应该步和他一首才是。当时正好是 2013 年新年开端,于是便想着填一首《新年寄》。新年嘛,应该是洋溢着喜庆气氛的,词的基调不能灰暗,更重要的是意境一定得开阔,给人以振奋。还真费了一番心思。这种词不好填,整不好就会有唱赞歌之嫌。管它呢,整吧。总得对朋友有个交代。就这样,有了这首词。严格讲,我不是很满意。在 QQ 上发给黄,没想到他回复了一个“牛”的图案,并附言:比我的强,真话。——记《谢池春 新年寄》2015 年 11月
044七律游神农架
炎炎七月上神农,笑语欢声一路同。洞里神针惊众客,山尖大雾锁苍穹。千年树下结黄带,百丈梯前拜祖宗。最喜三更凉气爽,酣然梦醒日东红。2013.7.10
没有什么比信任更可宝贵
平生第一次和未曾某面的人相约一起上神农架旅游。神农架在湖北,我是湖北人,可居然没去过神农架。悲摧!总想着去一览它的尊容,一睹她的风采。某日在 QQ 上和网友湘湘聊天,得知她也是湖北人,人在武汉。也许是老乡见老乡吧,我们聊得很投机。她说她想趁孩子暑假,出去走走。我问她想上哪?她说想上神农架。这不是瞌睡遇到枕头了吗?我想上神农架多少年了啊!于是我提出和她结伴游神农架。她开始有点犹豫,女人嘛,何况只是在网上相识的,彼此都不了解。她回复说:不好吧?你男我女的。我只回了她五个字:请你相信我。她同意了。我请了休假,到了武汉,见了她。我们一起随团上了神农架。随着交流,凭着直觉,慢慢的,拘谨消失,信任加强。神农架真美!如诗,如画。三天很快过去,送她回武汉后,我即返深圳。稍后便有了这首和后面的一首《别神农游友》。没有什么比信任更可宝贵!此番出游,除了对神农架的膜拜,就是如此感慨。——记《七律 游神农架》《七律别神农游友》2015 年 11 月
045七律别神农游友
神农别后梦依然,闹市孤身望长天。三日同游无憾事,一山共赏有遗篇。人生到底知音少,世道从来信任难。此去长江千里远,重逢只有待他年。
2013.7.12

三弄斋诗书记(八)

文苑 2015-12-22 阅读 1.2万 回复 13


036
七律故乡月下

乡间月照映沧桑,四野无声稻菽黄。故里诗文名气远,农庄酒饭味觉长。家殷国富开新宇,水涨船高奔小康。我欲因之归意切,余年醉隐菜花香。2010.9.16

那一年中秋前夕

我的故乡在广袤的江汉平原——即教科书里所说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上。那里地大物博,一马平川。那里人情如酒,文史丰厚。茶圣陆羽出生在那里。明竟陵派文学发源于那里。那一年中秋前夕,因家中急事,我回到了那里,我的故乡——天门。天门文坛一干中坚接待了我,把酒谈诗文,微熏满桌欢。后又穿村落,见乡亲,叙离情,品儿时菜,唱孩提歌。星移斗转,沧海桑田。看新变化,感家国昌。夜不能寐,因而得句。——记《七律 故乡月下》2015 年 11 月

037
相见欢端午

人间正道沧桑,贺端阳。又是神州千里粽飘香。

龙舟闹,汨罗笑,好时光。更喜山青水秀国家昌。2011.6.6

为纪念逝去的日月,也为记录今天的时光

国家顺应民意,将端午定为了法定节假日。既尊重了传统,又体现了人本。好事。想起十三四岁时,父母找媒婆为我说了个对象,每到端午节那天,都要逼着我给未来的丈母娘家送礼。那年月穷,没什么礼好送,记得就是送一提篮油条和煮熟的咸鸭蛋。可我却对那个对象提不起任何兴趣。因而对端午节送礼也是相当反感。记得是说对象后第三年的端午吧,父母早早地就催着我给丈母娘家送油条和咸鸭蛋,我是委实不愿意,但有拗不过父亲,就装模做样地提着礼篮出门了。结果我没有把礼送到丈母娘家,而是喊了几个光屁股长大的伙伴,一起把油条和咸鸭蛋消灭了。后来父亲知道了,追着打我,可他跑不过我,只好蹲在地上叹气。这是我对端午最早的记忆。至于端午和屈原的关系,那是很多年后才知道。几十年过去了,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强盛了,人民富裕了,龙舟竞发时,汨罗也欢笑。有感而填此词,是为纪念逝去的日月,也为记录今天的时光。——记《相见欢 端午》2015 年 11 月

038
七律访太阳山艺术中心

大芬村里聚龙虫,喜见陈生不与同。冷眼虚名求正果,倾心真艺竞先锋。山高水险前程远,雾散天开旭日红。书画无疆勤有报,轻舟过尽大江东。2011.10.22

眼里只有钱的人,成不了艺术家

那一年秋天,老友叶子邀我们几个老男人去造访深圳大芬村太阳山艺术中心,她说她和中心主人陈求之也是老朋友。对于大芬,我不陌生,却有些反感。深圳把它当很大件事很大个文化产业吹嘘,其实不然。说是油画村,可大馆小店那些所谓的画师们很少有自己的作品,大都是照着国外油画大师的作品依葫芦画瓢,然后挂在自家店里兜售,蒙那些画盲游客的钱。所以我去过一次后就再也不想去了。拗不过叶子的盛情,只好随行。直到进入太阳山艺术中心,才一转开始的无奈心态。这里典型的徽派建筑,令人油然而生亲切感。四壁原创的的油画、水墨和书法,少了外面的大同小异,彰显出主人的别具一格。而满院的奇木怪石,花草鱼木,自然真实,透露出浓浓的艺术气息。我喜欢!主人陈求之很真诚地接待了我们,那份真诚不是装的,我能感觉出。在与主人的交谈中,基本了解了他。了解了他的人生经历,也了解了他的艺术主张。他一句话,就让我对他刮目相看。他说,眼里只有钱的人,成不了艺术家,画画如此,搞书法也如此。有共同语言。聊得甚是投机。欣赏了他的书画之后,我当即写下这首诗,并书好后留给了他。他也为我写了两个字:恕之。恕之是我的字。——记《七律 访太阳山艺术中心》2015 年 11 月

039
七律月季

花中皇后美名扬,国色千秋月季香。嫩蕊临风迎雪舞,娇颜映日伴春航。柔枝带刺情独远,傲骨藏羞性自强。不恃天姿欺大众,四时长占满庭芳。2011. 秋

做人要学月季花

深圳某公园举办月季花展,并邀请诗画界同人写诗作画共展。前辈高寿荃先生邀约了我。花中,我惟喜月季。事出有因。小时候的家乡,我们在野地里寻猪草,到处都能见到一种长刺还会开花的植物。春天时,它会在老茎边上长出些嫩嫩的新茎,大孩子们总是将其掐断后剥掉嫩茎表面的一层皮,然后放进嘴里吃。我也学他们吃那嫩茎。哇!真好吃,嫩嫩的,水份很多,还带点微甜。大孩子告诉我,这叫月亮红(其实应该是这个“蕻”字)。再后来就离开了家乡,再后来就知道了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月季花。只不过我家乡的月亮蕻是野生的。月季花,被称为花中皇后,又称“月月红”,是常绿、半常绿低矮灌木,四季开花﹐一般为红色﹐或粉色、 偶有白色和黄色﹐可作为观赏植物, 也可作为药用植物,亦称月季。月季的品种繁多,世界上已有近万种,中国也有千种以上。最为人称道的是她春夏秋冬四季都能开花,愉悦人类,美化生活。我想,写月季就得写出它的这种特征,更有这种特征所代表的不骄不狂的品格。做人要学月季花,这是我写这首诗时的思想。——记《七律 月季》2015 年 11 月

040

七律女儿考入华南师大示之

征程漫漫始从头,不可松弦不可休。自古木兰常秣马,从来统帅靠谋筹。书生切记钻学问,女子犹当有志求。待到他年成大业,横流沧海任行舟。

写给女儿的第二首诗

2012 年高考,女儿的成绩不错。我和她妈商量着让她填报国防生,结果因视力原因未被录取,但还是进了那所重点大学,只是不是国防生。后来她做了视力激光手术,视力达到了国防生的要求,于是通过努力,让她转成了国防生。国防生毕业后直接进部队,入军籍。想让她圆我未圆的梦。当年我是那么地崇拜军人,但因了地方党委卡住不放而没能参军。孩子能成为军人,我骄傲。但隐约中感觉到孩子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思想苗头。她认为考上重点大学就可以放松了,常说考试只要 60 分就可以。不行,得提醒她!得敲打她!所以写了这首诗。记得她读小学时我给她写过一首诗,那是在她被评为学校年度人物的时候。这是我写给她的第二首诗。——记《七律 女儿考入华南师大示之》2015年11月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