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汉卿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股市游戏规则

文苑 2012-05-05 阅读 8981 回复 1

别人征婚我也征昏

文苑 2012-05-05 阅读 1.3万 回复 14
  本-人-中-国-公-民,有-待-偷-渡-成-功;
  堂-堂-七-尺-男-儿,仅-觅-女-性-配-偶;括弧(不-招-男-性-朋-友)
  年-龄-正-值-青-春,四-十-还-未-出-头;
  离-异-两-年-已-整,错-误-不-在-于-我;
  也-曾-生-育-儿-女,但-不-是-出-自-我-肚;括弧(他-们-妈-妈-肚-子-里-生-的)
  小-学-文-化-程-度,文-凭-早-年-弄-丢;
  职-业-十-分-理-想,专-业-修-理-地-球;
  家-有-黄-金-万-两,白-日-梦-中-所-想;
  狂-热-文-学-青-年,会-诌-歪-诗-半-首;
  曾-撰-长-篇-巨-著,交-与-老-妈-引-火;
  琴-棋-书-画-精-通,只-是-未-曾-上-手;
  貌-若-潘-安-风-流,五-官-件-件-俱-有;
  更有最大特长,举步即能行走;
  不抽香烟一根,要抽整盒方休;
  不沾白酒一滴,满杯才会入口;
  要求对方不高,德才容貌皆有;
  脸蛋不必太好,天使模样即可;
  身材更无苛求,魔-鬼那样将就;
  不敢心存奢望,只求应者如流;
  所言句句是实,撒谎不是小狗;
  一 ,长相要说的过去。不要太漂亮,也不要太丑,一般即可。太漂亮的女人让人担心,太丑的女人看了不舒服。所谓一般,就是五官端正,看着顺眼。过度自恋的勿扰。  二,必须是80年的。我是79年的,大我两岁小我两岁都没关系,但必须要80后的。我也算是个伪-80的,毕竟同一个时代的人更能说到一起。90后的不想死就别招惹我。
  三,个性要独-立。你赚不赚钱都无所谓,但必须有独-立生存的能力。不要什么事都指望我,我要找的是女朋友,不是女儿,也不是情-妇。
  四,谈过3个以上男朋友的勿扰。括弧(不包括3个,这年月,老婆不好找,条件放宽)不管你是因为什么原因和前3个男朋友分手,如果是连甩三人,那你就是水-性-扬花,如果是连被甩三次,那你真不是什么好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五,“非主流”的勿扰。我骨子里比较传统,你们的行为过于怪异,我看不下去。我们生活的不是一个星球,我对外星人是有敌意的。
  六,必须会洗衣服做饭。我肯定是要分担家务的,比如扫地擦地洗碗都可以,但我不想给-女-人洗-内-裤。
  七,懂-事。不-要-无-理-取-闹,更-不-能-在-朋-友-面-前-不-给-我-面-子。面-子-对-我-很-重-要,你-要-撕-了-我-面-子-我-就-真-不-要-脸-了。
  八,我-没-有-处-女-情-结,希-望-你-也-不-要-有-处-男-情-结。
  九,说-话-带-英-文-的-勿-扰。英-语-很-有-用,但-不-要-对-我-说。我-不-懂-英-文,尤-其-恶-心-说-中-文-夹-带-英-文-的。我-是-中-国-人,请-对-我-讲-国-语。
  十,耳-洞-不-能-超-过-2-个。我-不-想-看-见-你-身-上-有-太-多-窟-窿,我-要-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不-欣-赏-残-缺-的-美,而-且-我-也-没-那-么-多-钱-给-你-买-两-个-以-上-的-耳-环。
  十一,十-八-岁-之-前-父-母-双-全。目-前-来-说,我-很-重-视-家-庭-教-育,也-很-珍-惜-父-母-对-我-的-爱。
  十二,化-浓-妆-的-勿-扰。清-新,干-净,可-以-是-淡-妆,但-黑-白-过-于鲜-明,抹-的-像-个-厉-鬼-或-者-火-鸡-或-者-性-工-作-者-的-请-自-重。
  十三,暴-牙-勿-扰。我-不-想-让-接-吻-时-磕着-了-嘴-唇,那-会-成-为-噩-梦-的。
  十四,会-一-门-手-艺。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弹-奏-乐-器-以-及-手-工-活-儿-随-便-什-么-都-行,可-以-给-生-活-增-加-情-趣。
  十五,走-姿-正-确。要-以-正-常-的-步-伐-走-路,不-得-有-八-字-步-现-象,杜-绝-穿-特-步,不-走-寻-常-路!
"知音"欲上市 被指缺道德底线

作者:路艳霞

来源:北京日报

2012年05月03日 02:39

分页模式

【导读】《知音》寻求上市引发争议,毕淑敏称其缺乏道德底线 , 一而再、再而三地损害作家的尊严,缺乏对作家的起码尊重。

浏览大图

东方IC供图

本报记者路艳霞

在大量时尚刊物的包围中,坚持27年风格不改的《知音》似乎显得很落伍,但正是这本看起来不那么入流的杂志,却掀起一阵“知音体”风潮,近年来又因与名人对簿公堂,衍生出媒体公信力的社会讨论。而更重要的是,由这本定价4.5元的杂志做主导的知音传媒集团将进军股市,成为中国期刊第一股。因此,当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时,探究这个奇异文化组合的意义,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知音体”

呈现扩张之势

《“可怜的凶徒”身边躁动,京城董事长倒下一家人》、《“供养”的爱情鸡飞蛋打,男友3根断指在哭泣》、《深圳还你完整未来:父亲当街咬断儿子命根》……新近面世的2012年第13期《知音》依然坚持多年来的“知音体”,面目丝毫不改。

1985年创刊伊始,《知音》就以感情、爱情、案情故事,以及明星隐私抓住了读者。随着《知音》开始走红,其文章风格干脆被人们冠以“知音体”,而这种风格的标题也被称为“知音体”标题。

2007年,开始有一些网友以“知音体”进行比对式创作,他们热衷于给熟悉的童话、寓言、故事等重新命名。《白雪公主》改名叫《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卖火柴的小女孩》改为《残忍啊,美丽姑娘竟然被火柴烧死的惊天血案》。有评论称,这些看似对经典童话、文艺作品的恶搞,实则充满了对媒体煽情、狗血、恶俗标题风格的嘲弄。

然而,就在“知音体”淡出网络的时候,这些年来,《知音》和“知音体”却从未分开过,甚至又有了新的扩张。

今年第13期《知音》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名为《姐弟激.情,富婆情陷200万》。这是个老调重弹的故事:30多岁的富婆不甘寂寞,投身情人怀抱,但没承想,她为解救情人公司危机付出的200万元,很快打了水漂。骗子最终落网,在接受审讯时,他特意说自己的目标是“年老色衰,身材走样,感情生活不走样,内心又不安分”的有钱中年妇女。富婆至此方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成为猎物的直接原因竟是“走形的身材”。

富婆痛下决心,在离婚的同时开始了减肥行动,而文中提到的那款减肥产品,让她找回了自信。看到这里,读者方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则掩盖在“知音体”标题下的“知音体”广告。

《知音》通过大量复制坚贞爱情、负心汉故事,以及说不清理还乱的名人故事,赢得了读者的青睐,也不可避免地和所谓精英文化形成了对垒,成为一个独特的大众文化符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为“知音体”画了一幅像:“其叙事风格,介于客观叙事和肉麻抒情之间,夹叙夹议,大起大落,情节跌宕,用客观语调讲离奇故事,用离奇语调讲客观故事;时而如泣如诉,时而循循善诱,有控诉、有劝说。”张柠认为,“知音体”这种“软硬兼施”的叙事,还兼顾恐吓和诱导,语体风格则兼顾“二胡”和“京韵大鼓”格调,而“拍案惊奇”的开头,最终都有光明的尾巴。“这种带有农业文明趣味的叙事,塑造了大批消费者——那些生活平淡无奇、毫无起落的中小城镇的女性,靠阅读别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度日。”

张柠进一步总结道,所谓“知音体”实际上用一种带有抒情的语调来混淆新闻性和故事性的边界,“其结果导致了读者将虚构故事当成真实故事,将真实的故事当成虚构的。这样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各种欲.望故事、人间悲剧、成功和失败的经验,转化为可消费的文化商品。”

追名人屡掀侵权风波

《知音》始终以高额稿费吸引作者,可以说,其前期开拓市场所付出的血本在全国同类期刊中是最高的。江苏盐城作者徐向林告诉记者,作为签约作者,他获得的稿酬是千字千元以上,在年终特稿评选中,他一篇文章甚至获得过3.7万元的奖励。

与高稿酬相应的是,《知音》杂志对名人穷追不舍,由此带来副产品——《知音》被作家、明星告上法庭的频率与其600余万份的发行量一样,在国内期刊中同样位居老大。

翻开最近一期《知音》杂志,其中涉及的名人就包括了影视明星于和伟、佟丽娅、陈思成,体育名人刘国梁,著名导演尤小刚。这期杂志共有20篇文章,而关于名人感情、家庭生活的文章就有4篇,占这期杂志的五分之一。

在“围城风景”栏目中,登载了《于和伟漂泊南北,还有一个爱妻躲在树后》一文,为影视演员于和伟和妻子的浓情写了足有5700多字。文中写道:“于和伟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感激地说:‘在我事业最不得志的时候,是我爱人给我阳光,给我鼓励,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否则,一定不会有今天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于和伟!’”

不过,于和伟的经纪人说:“文章的作者从未采访过于和伟,事实上,《知音》已经多次找过我要采访于和伟,但我一直没有答应采访要求。”

至于文章中涉及的具体内容,于和伟经纪人说,有一部分内容是从网上搜来的,也有一部分是杜撰的,并带有“诽谤”意味,可笑至极。比如文中提到于和伟在事业低潮期,曾经想过自杀,是妻子挽救了他。

于和伟的宣传公司相关负责人也说:“我们工作人员看到了这篇报道,但是于和伟没有看到,他并不知道自己上了《知音》,因为他从不看《知音》。”这位负责人说,公司不想就此事予以回应,“我们从来没认为它是一本新闻杂志,在我们眼里,它更像一本小说期刊。”

《知音》追逐名人之迫切,不少北京媒体人都领教过。《北京晨报》一位记者回忆说,她就曾数次接到《知音》杂志编辑的电话,对方力邀她写一些明星八卦。

这位记者以忙为由加以拒绝,编辑的电话还是三番五次打来。终于,编辑向这位记者发问:“你平时怎么上班呀?”记者答:“坐地铁。”对方遂采取激将法:“你怎么还坐地铁呀,我们稿费一个字一块钱,你给我们写稿,我们再给你编编,一个月怎么也能挣一万元。”

但是,拼命追逐名人自然会付出代价。《知音》就曾数次因侵害作家、明星的名誉权被告上法庭。

听说“知音传媒”即将上市的消息,作家毕淑敏的第一反应是:“这家严重侵害知识产权的杂志社,怎么还能上市呢?”

毕淑敏极不情愿地回忆起往事。2009年,《毕淑敏母子环游世界114天:眺望更高远的人生》在《知音》面世,署名为毕淑敏。“这完全是一篇伪作,肆意捏造了我的口吻来攻击我的儿子。”向来言语温婉的毕淑敏至今难掩气愤。

毕淑敏说,2009年,曾有人要采访她,让她谈谈自己和儿子的事情,“儿子一直要求我不要在文章中涉及他的情况,我说,如果你要采访,就去找我儿子。”但毕淑敏的儿子没有接受采访,让这对母子感到震惊的是,关于母子俩的事竟然变成了铅字,印在《知音》杂志上。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文章甚至把毕淑敏儿子的单位公之于众,“很多电话接踵而至,让孩子无法上班。”

毕淑敏选择了法律维权。“我一纸诉状将《知音》告到了海淀区法院知识产权庭,2009年11月,法院判《知音》3个月内公开道歉,并赔偿我10.1万元精神损失费。”但《知音》杂志并未在3个月内发表道歉声明,而是拖了14个月,所谓的道歉声明也出乎意料,“那只是一块口香糖那么大的道歉声明。”

时至今日,毕淑敏依然认为,《知音》杂志缺乏道德底线,一而再、再而三地损害作家的尊严,缺乏对作家的起码尊重。

令人质疑的公信力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知音》为迎合大众文化消费、猛追名人的时候,却忘记了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的自身责任。《知音》的这种做法还在社会上引发了关于媒体公信力的讨论,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张颖就曾表示,媒体掌握着公共话语权,消息一旦发布,就会使很多人相信,所以,媒体一定要做到客观公正,才有公信力。

然而,关于《知音》的公信力,在读者中却有不同的、甚至对立的看法。其中信赖者有之,怀疑者有之,更有人从信赖者蜕变为怀疑者或反对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读者对《知音》的信赖甚至保持了长达数十年。女读者张华清说:“十几年来,我一直都很喜欢《知音》杂志,这里面的故事教会我很多,也让我了解社会上的很多现象,让我学会了保护自己,善待别人。”

也有读者表现出对《知音》的执著依赖,甚至有读者认为自己的故事惊天动地,想通过贴吧寻找《知音》作者。山西省寿阳县的王俊仁在贴吧中说:“我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真实的写作题材,但我接触的记者很少,想拜托您引荐或介绍一些朋友,把我的故事发表在《知音》上。”

根据王俊仁公布的电话,记者找到了他。“我今年57岁了,在我们县城最大的汽配中心当工人。”王俊仁在电话里表达了他对《知音》的信任,“这家杂志社敢说话,我看了十五六年了,哭得多了。”

王俊仁说,汽车上广泛使用的指示倒车镜是他发明的,1998年就申请了专利。“为了搞专利发明,我生活相当困难,2000年前后几乎倾家荡产,我的故事太感人、太曲折了,读者看了一定会落泪!”

有意思的是,就在王俊仁寻找《知音》作者的同时,曾经和他一样,同是《知音》忠实读者的王燕琴,却在互联网的召唤下,抛弃《知音》已达三四年之久。

王燕琴是王俊仁的女儿,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现在在山西太原卖服装。“十几年前,传媒还不发达,消息闭塞,我从来没有质疑过它的真假,尤其是明星的故事,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但现在知道的多了,就觉得当年太傻了,什么都相信。”

王燕琴明确表示:“我们家三四年前就不订《知音》了,那时家里可以上网了,网上明星的事儿多了,比《知音》好看多了。”

也有一些读者对《知音》的公信力产生了怀疑。读者赵伦满腹狐疑地说:“《知音》看起来是一本无所不知的杂志,人家在家里说的悄悄话,和爱人做的私密事,凶杀案件的点点滴滴……它都可以描述得丝丝入扣,连当事人所说的话都知道。”他戏称道,莫非当时《知音》的记者们就在旁边?

更多的读者却是因为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岁月的流逝,转变了态度。一位读者说:“我还是上初中时读过《知音》,现在再也不会看了。”他没有掩饰自己对《知音》的不屑,“光看封面标题就令人大倒胃口,像《妈妈啼血声声唤,空姐沉睡5年就要起飞》、《恩人变成死刑犯,为你把根留住善恶两重天》等等。这种标题实在过于煽情,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来说,大抵是一笑置之,根本不会浪费时间看这种无聊的杂志。”

上市后能否提升

杂志品位

《知音》杂志屡屡对簿公堂,“知音体”引发社会争议,《知音》公信力受到质疑,但与此同时,知音传媒集团却将成为国内首家登陆A股的期刊传媒类公司,这在中国期刊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据知音传媒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知音传媒正处于初审阶段,不久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我本人其实对《知音》杂志有所保留,甚至是不太喜欢的。但是认同其开拓市场的观点。因为看一个杂志,首先要看其定位与发行,这是一个最根本的问题。”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员夏天说,《知音》之所以几十年来保持高发行量,与其鲜明的草根文化消费特征是分不开的。对此,《知音》杂志创办人胡勋璧从不讳言。据公开报道,胡勋璧高中毕业,没有上过大学,他直言自己就是农民的儿子,就是草根。正因为定位准确,《知音》在普通大众文化消费市场上一直优势突出。

夏天还认为,《知音》崛起的背景是许多期刊主动放弃农村读者市场,转而瞄准城市高端读者市场。“中国传媒期刊往往盯着城市的高端精英读者市场,因为发行工作容易,这类期刊大多在一线城市,发行成本较低。此外,很多传媒都靠广告来获取最大收入,而这些时尚杂志往往容易获得广告投放。”

“但一条捷径走的人多了,也就不再是一条捷径了,照样也会拥挤。现在我们看到的恰恰就是这样的状况。”夏天说,正因为时尚杂志过于强调阳春白雪,以至造成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境地,这类杂志的发行量都不太高。

而《知音》和《故事会》、《读者》类似,看似在走一条传统路线,“这是一条占领二三线城市、城乡结合部、农村读者群的路线,他们关注的是其他期刊不太关注的市场。”夏天认为,《知音》市场份额的积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他们发现市场空间后,做了几十年,才达到如今的规模。如果我们现在再去仿效他们的话,代价会很大,甚至是无法复制的。”

夏天总结道,中国十几亿人口中有相当数量的农民、市民,其阅读需求长期以来被有一定精神洁癖的传媒期刊忽视了,而《知音》找到了这个空白。

尽管如此,一些市场分析专家仍呼吁《知音》需要在内容和品格上提升。“《知音》几十年不变,一方面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日子过得太舒服了,希望它上市后,在获得强大资本支持后,让杂志有新的变化。”夏天说。

北京大学教授、社会学家夏学銮也认为:“就中国现阶段来说,还存在城乡差别大的现象,《知音》拥有二三线城市和农村读者群的庞大资源,理当利用好这个丰富资源,更多地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他认为,《知音》不能仅靠虚假信息赢得眼球,不能只靠煽情内容吸引读者,“应该提高文化品位、文化档次,引领读者的文化消费品味,真正成为一本弘扬健康向上文化、高品位的杂志。”

“随着阅读资源的丰富和获取渠道的便利,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读者将不断成熟,不断成长,媒体也需要伴随读者一起提升。”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认为,大众期刊如果不进行内容提升,品牌升级,也会越来越边缘化,在社会中的话语权就会逐渐降低。

链接

“知音”的前世今生

据公开数据显示,知音杂志社1985年靠湖北省妇联拨付的3万元开办经费起家,当年《知音》的发行量即达40万份。27年过去了,如今知音杂志社已靠资本运作,成长为知音传媒集团,总资产近9亿元、净资产6亿元,2011年实现净利润1亿元。从1999年开始,《知音》实行税后千字千元稿酬的约稿机制,更是让同行艳羡。

另据公开数据显示,该集团的核心产业《知音》杂志月发行量号称达到600余万份,居世界综合性期刊排名第5位、全国各类杂志排名第2位,发行量仅次于国内知名文摘性杂志《读者》。目前,知音传媒集团已有《知音》、《知音漫客》、《知音·海外版》、《知音·励志版》、《漫客·小说绘》、《漫客·星期天》等9种期刊、2份报纸和一个情感网站。

业内专家认为,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品牌经营收入是目前期刊媒体重要的收入模式,在这方面,知音集团无疑是成功的。《中国图书商报传媒周刊》主编马雪芬认为,对知音集团来说,可能近5年乃至10年的重要任务都在扩大广告收入和品牌经营收入。“知音传媒集团创办的漫画杂志《知音漫客》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是品牌延伸的结果。”她认为,现代期刊媒体要做的应该是提高品牌的附加价值,而不是停留在发行收入的单一模式中。
内容来源:环球时报
  美越昨天在越南中部的岘港开始了为期5天的“非战斗”海军交流活动,在中菲黄岩岛对峙继续,以及美菲联合军演尚在进行的时候,美越的这一“交流”寓意深长。
  中国在南海的最大压力来自美国,美国很容易就拉住了菲越,中国不得不在南海“一对N”,即使黄海的中俄联合军演,也很难在南海复制。
  如果台湾与大陆在南海携手,局势会顿然改观。台湾目前控制着南沙最大的太平岛,该岛有淡水资源,有机场。但台湾惧于美国的反对,担心破了美国在亚洲的部署,而不敢与大陆做南海上的联合护岛。
  但中国大陆并非像看上去的那样没有牌打。中国崛起的前景很强大,菲越与美国的合作都是为平衡中国崛起而来。只要中国的发展继续保持强劲,其力量的增长就会转化为很多具体的手段,将美菲越本来就不成形状且各怀鬼胎的对华“统一战线”搞得更烂。
  美国由于没有干预中国与菲越一对一争议的合法理由,它对南海的表态只能是笼统的,其与菲越的联合军演及“交流”,也必须保持假想敌的模糊。这些演习除了给菲越鼓劲,没什么实际军事意义。
  中国看得见“南海中的美国”,但在中菲和中越一对一的争端中,我们应坚决对美国视而不见,就当它不存在。我们不必理睬有美国参与的任何关于南海的政治提议,也不接受美国在中国与南海声索国之间的任何调停,连美国转达的信息都不必接受。
  对菲律宾和越南,坚持做有理有节的斗争,谈判为先,但要做好打的准备。我们不开第一枪,但一旦开战,要坚决消灭对方参战的海军力量。如果对方继续挑衅,中国就应准备迎接战争的升级。
  即使域外大国如美国试图干预南海冲突,我们也有充足的准备和能力,决不在危机关头向美屈服。美国没有在中国近海取胜的把握,亦无为南海与中国严重冲突的战略决心。中国切不可因过于担心美国的因素,从而不敢向菲越施压。
  对于台湾,中国大陆需争取岛内舆.论对两岸合作南海护岛的支持,这并非没有可能。对南沙的主权毕竟是两岸最高的政治认同点之一,也是最容易打通两岸感情的地方。只要大陆的吸引力不断上升,台湾舆.论对当.局的压力就会增加,岛内的官方态度就可能转变。
  中国也必须展示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诚意,支持并推动南海形成“和平摩擦”的规则。即使发生战争,中国也要不仅出手有力,而且收拳及时。战争升级是对过度挑衅的回应,不是中国的目的。
  外界有分析称,无论菲越怎么挑衅,中国都不会在十八大前对其反击。中国要坚决打破这种预期,对严重侵犯我利益者予以实时还击和严惩。
  目前是中国周边海上争端并发的高峰期,但中国的力量足以应对它们。中国确需选择一个最冒尖的挑衅者,予以全面打击。经济、政治和军事的压力要同时施加,整个地区没有一方的承受力比中国更强。无论出现什么样的局势突变,中国都能应付。如果我们淹到膝盖,对方就会淹到脖子。决不会是相反。▲

花开的声音

文苑 2012-04-30 阅读 1.5万 回复 21
独自坐在这个暗夜里,用耳朵去触摸一朵花开的声音。她的喁喁私语,随着夜风扑鼻而来,我知道她在告诉我,她的名字叫栀子。
这样的时光,曾经是那么的熟悉,却又带着淡淡的迷茫。总想从记忆中找回一些最纯真的东西,却无奈地发现我们已经无法回到从前!
离家很远,离家也很近。远的是空间的距离,近的是心中的思念。光阴荏苒,岁月无情地苍老了我的容颜,也磨蚀了我的乡音,偶尔与家乡的人打上一通电话,竟然显出不伦不类的腔调!
年前,有朋友从家里给我带了一套花鼓戏的影碟,甚是喜欢。只是发现封套上赫然印着“荆州花鼓戏”几个大字,上网百度了一下,似乎过去与现在又叫做“天沔花鼓戏”。不管叫什么名字,乡音不假,那些熟悉的经典唱段,终究听着是亲切的!就如这栀子的花香,不管你是否愿意去亲近它,它依然会尽吐芬芳,随风放送到你的梦乡!
栀子花是属于平民的花,素颜淡雅清新怡人。不张扬不喧哗,静悄悄就开满枝头。你可以摘一朵戴于鬓角,也可佩于胸襟,它不悲不喜芳香依旧。你也可以折一枝插于瓶中,置于室内几案上,用不着华丽名贵的花瓶,仅仅只是废弃的玻璃瓶就可以了,顺便再给它注上一泓清水,足矣。你看,它的花骨朵会慢慢饱胀,它会无怨无悔地为你开放,赠予你满室生香。
我曾经长久的静默不动,盯着那枝插于瓶中的栀子看,我终于等到了它含苞而放的那一瞬间,与迷人的芳香扑面而来的是裂帛般的花开的声音,此刻,我醉了!而栀子花,笑着!
灯影下的栀子会明亮得失去颜色,我不喜欢。我喜欢在黑暗中闻香沉思,感触栀子凝脂般的颜色。也许平民的栀子也一样的不喜张扬,我想我是不是也要去学学栀子花呢?
夜雨敲窗,这只是一场年年如期的梅雨。栀子花不会去在意天气的晴雨无常,风霜雨雪里它的枝叶青翠着,颜色不改!其实你并不知道,它的花骨朵也在暗地里蕴藏着能量,只等这夏的脚步一来,它便灿然开放。花开的声音虽然细微,但是你用心能听到。它用芳香告诉你,它来了,带着永恒的爱和无尽的喜悦!

关不上的窗

文苑 2012-04-27 阅读 1.5万 回复 12


不再为难自己,索性去打开了心门;不想静止自己的文字梦,故而又来继续编织——放弃终归是不舍的。

  前期迫切地去“门扉紧闭”,并且自己也多情了些,逐一向来往殷勤的挚友分别作个说明:虽然空间由着自己来做主,却也不想他/她人,因了我莫名地吃上这份闭门羹而生了心结-------我总该顾着些你们的感受。

  父亲的一句戏言:你们两个还真是苦瓜一对。我也便默认了:是的,你我真的是一对苦瓜。回想自己,这么多年下来,的的确确未曾给你带来财气,如同这股市“跑进去容易,逃出来困难”。

  今时我所残存的一点底气,我还在给孩子希翼,无非是我苦中依旧可以作乐的笑颜:房子再大也比不上一个人的心胸大了。

  父亲的这句戏语没让我丢掉自我的这份书写习惯。然而孩子,让我时时无所适从;更多的时候,我甚至会引咎自责:是不是我的这份闲情书写,我的这一份自得其趣,间接地耗掉了你的一些人生配额?

  摆在眼面前的急迫,你还在无动于衷,然而父亲和我之间的谈话,却已是心知肚明的。大多数都在围绕着此后我们该怎么办?大人总是想自己的孩子日后会有所作为的。注意到了路边枝头的山玉兰已在蓄势待发,惟有孩子还在如此地不知轻重,老在出些难题考我,让我颓靡后了无生气。我如此的迷茫,是因为我真的很无措,甚至我极端地以为:是不是我关了空间,停止不写了,你会好些呢?尽管,我是如此地依赖于用文字来释放掉昨日的情绪。

  如果没有孩子给我的这样一笔难题,我想我空间出的章节还会多些:毕竟我是稍微给点阳光就去会带笑之人,可今时却做不到淡定:孩子都这般,我咋还有资格来写下这些不疼不痒的文字?按理,我不该在这里这般来言说这些,毕竟它是对外开放的,该去扬长避短。阿丽曾经要我让你来读读我所写的文,但我清楚,孩子还没有这么理性,读了我这样的文,没准叛逆的会跳起来连跺脚。既然是我的孩子,我的一朝一夕里便也有他的影子,免不了的是他给我的喜怒哀乐;若他给我的快乐我同样会拿来与人分享,所有的这些均是生活给我的内容,我自然也回避不了这些;留下这一篇幅,实也指望孩子以后读到它时,会体味到我这个时期的这些难过。

  现在的寒舍,又在吱呦声响后打开着——“无声转为有声",看似是熬过了我的情绪周期,然而孩子给我的这个坎我还是没有跨过。我若是没有给他关爱,自是我的失职处,然我总在屡屡给他提醒后,他却老方照旧。相对于他学习上的不用功,已经不是我这一些文字所能释怀掉的。

  “梅花香自苦寒来”:数字人生,平地起小楼,我若没有一笔笔的捕捉,何来这些有棱有角的文字“小楼”生成。时不时地去变换小窗口里的风景,因为我不想自己的人生是空洞苍白的。

  这是一扇关不上的窗,我一如继往地依旧用平常的口气,如实地叙述,去回溯了一遍我前面走过的心理路程;落下了自己的心语——我对孩子的希翼依然在的,希望他早日能懂得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