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幻即离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试论孔子之“礼”
---献给国人中错解孔子者
笔者无甚才德,只欲抛砖引玉,为正统文化的复兴略尽绵薄,故而兴此文,与有识之士共勉。
很多人理解礼教,很容易联想起“封建礼教”、“封建残余”等词汇,这实在是令人惋惜的。中国是礼仪之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礼”被今人忽视,实在是因误解误读、误传所致。在此谨奉诸同胞,孔子所著经典中是没有糟粕的,糟在错解经典也。此语需诚心研学者详察之。
孔子的礼不是死板的。
孔子所言礼者,不宜于粗略地以“形式”、“教条”观之。此礼实是发乎良知、发乎“仁”也。仁,由之于心,是博爱、大爱、真爱、智爱。这种爱不象感情那样容易变迁,它出于良知,是不变而活泼的。而礼乃仁之体现,岂是机械和僵化的? 如现在很多女孩子在公共场合穿着暴露,如何以礼而论方才合适?如果简单斥之不合礼数,恐不易凑效;穿着暴露者,本意可能为展现美好身材,此举本身虽无关是非,但如为旁观者着想,便能解其中“礼”意:凡夫俗子,不是圣贤,见到如此穿着易生淫欲心。美女们如果因此而谨慎服装,便合乎仁义之礼也。
如此思礼,便知其发于良知。并不玄乎、不僵化,实是至诚至妙之人学也。

上学的时候,就有同学把旧中国为外敌蹂躏归罪于传统的“仁义”之道。未知现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多否?虽然我不知作如此想的人有多少,但这种思想可能还是有的。
另,现实生活中同类思想还很多。如人劝要多帮助别人,有人就会说:难道我不要活了吗?又如前段时间有人扶摔倒的老人而遭逢官司,有娱记就问:今后老人还要不要扶?诸如此类······其实经典中没有教条,是我们把它变成了教条,我们所批判的,其实是自己的误读。
如前同学所言,应是把儒家之“仁”,理解成了滥好人,才有如是说。同时也是过于粗糙和片面的揣度古人所致。孔子的仁,是智者之仁,智亦是仁者之智。仁义礼智信是一体不分的。至于旧中国之衰败,原因自非一端。
笔者聊作仁礼歌以飨读者,衷心希望同胞们共同来复兴正统文化。
仁于父母,礼之以孝。
仁于师道,礼之以恭。
仁于长上,礼之以敬。
仁于下位,礼之以宽。
仁于贫弱,礼之以怜。
仁于愚鲁,礼之以教。
仁于美德,礼之以赞。
仁于同学,礼之以谦。
仁于美色,礼之以正。
仁于犯科,礼之以法。
仁于先贤,礼之以祭。
仁于恩惠,礼之以谢。
仁于仇隙,礼之以和。






补充内容 (2014-1-14 09:37):
若有建议或有志学习国学并愿互相交流者可联系本人QQ:494833736
勿忘国耻,有时时告诫国民不忘努力工作、使国家富强的意思在里头。但有的时候,其重点就偏向记住别国和己国的仇恨上,一旦外交上出现什么问题,就闹出诸如抵制什么什么货等等事情来。但如果不去关心国耻的根,可能就会老是要”国耻“,又老是要”勿忘“了,岂不冤枉。

国耻的根本与国家富强的办法,岳飞有句话:文官不贪财,武官不畏死,天下太平矣。表面意思是要让为官的都要奉公。如果再往深处分析呢,一个国家真正要富强,无论官和民都要学”无私“。毛主席也有句”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这也是说给政府和党员的,如果做到了,不怕国不强,不怕民不富,也不怕有国耻。

再者,笔者认为作为国家的公民,也有责任。 其实大部分的官员,特别是基层官员,企事业单位的领导等,大多来自一般没有很深厚的背景的百姓中。如果说贪官多,这里也可能多是自己的子弟。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很多人就被父母教育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要出人头地“、”要做大事业“、”要为父母争光“,”以后有个满意的工作“等等,很少有被教导说以后长大了多做利益别人的事的。作为子女自己,虽然教室墙上贴着我们自己也从心里认可的”为祖国崛起而读书“这样的标语,但实际几人能做到呢?人做事情,都有目的,人人从读书到工作,如果都是为了自己的”宏伟“目标,怎么保证在将来作为领导和官员的过程中不做出种种违心的选择呢?

真正爱国的人,真正愿意看到将来的国家安宁、和平、富强, 从教育子女有个正确的目标作起,这才是最好的”勿忘国耻“。


我知道“正能量”这个词,大概是在2012下半年,或者年尾吧,在新闻联播上听到的。当时内心很受感动和鼓舞,也许是人同此心的缘故罢,这个词随之在网络里、网友的QQ签名上、各式商业广告中,如潮般地出现了。看来这不仅仅是个热词,咱们的社会的确需要正能量充实和注入。在大家都在或向往着、或充满着正能量工作、学习、生活着的时候,我也略尽绵薄,贡献一个正能量短篇系列,与读者共勉。


正能量系列----凡夫俗子与圣贤的距离其实只隔一层纸学习传统文化心得

凡夫俗子与圣贤的距离其实只隔一层纸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

我们往往认为圣贤高不可攀,他们具有伟大的人格、崇高的品质,乃至能立言传于后世,被世人奉为经典,如孔子、老子等。笔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感到圣贤们的品质其实很亲切地潜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之中,离我们凡夫俗子并不遥远。

笔者用自己的话概括之,圣人是真正本色的人。(恐怕也许已有人说过了,只是笔者暂时未见到原话)
那人的本色又是什么呢? 笔者且引用《三字经》中的几句话以利读者们思考吧。
如“人之初,性本善”。从字面意思来看,大概“善”可以作为人的本色。哲学上好象也有性善性恶之说,乃至我们俗语中通常论人也是要么说成善,要么说成恶,或者不善不恶,说善的时候也是局限于“善良”之类的定义。抛开哲学和世俗用语不谈,咱们古文中的“善”字,并不是这么狭隘的概念。以下定义见百度百科“善”字词条:善。会意字,读作shàn,从言从羊。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完好、共同满足、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还做姓氏。还有“好好地、多;常;易”等义项。“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中国传统伦理有丰富的劝善内容,如《太上感应篇》等。“善姓”为罕有姓氏。 可以看出,古人说的“性本善”的“善”,就超越“善良、好人”等局限了,也就是说,超越了与恶相对的善的概念。 那么,超越与“恶”相对的“善”又是什么呢?
儒家的精神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儒家“礼、义、仁、智、信”其实是把人“净化”了。大概性本善的超越之处,就在于这个“净”字吧。也许可以说:人之初、性本净。这里也许有读者认为笔者在抠字眼,其实不是的,汉字本来就精深博大,古语“文以载道”,就是这个意思,往往换个相近的字,意思就大不相同了。这也许是古文的内含较白话丰富的缘故,白话文词句长,有时候表达越详细意思越窄。 《六祖坛经》也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孟子有句话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独善,这个善,一看就不是只有善良的意思,是完善,也可以说是净化自己。兼济天下的基础是善其身。净化自己,才谈得上真正利益社会。
先贤是非常有智慧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只有“本净”,才能谈“净化”,如果“本不净”,哪里净化得了?如金矿中本含有金,才能炼得出金来。所以,“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实在要令我们现代人信服的。同时,这个“善”字,也应不是狭隘的。
若有人问:既然“性本善”、“性本净”,为什么有善有恶呢?那么这在《三字经》中也有解释:即“性相近、习相远”。人性本善本净,自然“相近”,善恶区别那么大,是因为“习相远”。习,是习惯,习气,毛病,观念等等的不同。
性相近,这就是凡夫俗子与圣人的共同点了。剩下的只是一大堆坏毛病,全改了,我们凡夫就离圣贤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