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子知尔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有人说,教师的职责是“授业解惑”。我更赞同教师的职责应该是“教书育人”。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小学的老师胡友衡就是一位“教书育人”的教师——她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一位小学的老师为什么能让我深深地怀念呢?现在回想起来,可能是小学里的时事在我幼小的心灵烙上了太深印记,也许是纯真的童眼对世界的“真善美”和“假恶丑”看得更明了、更真切,更能明辨是非。 胡友衡是我小学三年级时的班主任兼算术老师。那年,她三十岁上下,中等身材,烟黄.色的皮肤,长脸尖下巴上有一颗黑痣。她不苟言笑,黑黑的眉毛下那一双严肃的眼睛里透出一股子“狠劲”。同学们当面害怕她,背后却叫她“胡有狠”。 1960年上半年,我上小学三年级,这是我们进入“公办”小学——“城乡小学”的第二个学期,也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二个年头。在物质匮乏的日子里,能带一点东西(零食)到学校里去吃,算是十分奢侈的享受了。 6月,正值大、小麦收割的日子。亲戚给了我们一些“厂(炒)米(面)粉子”——即“用炒熟的大麦磨成的粉子”。这种“粉子”很香,味道也不错。但干吃时满口跑,又容易哽人,难得咽下去。但是,用水调成半干不湿的“疙瘩状”后再吃就不一样了。如果用“腌菜”(萝卜或家菜腌制的)或糖拌和了吃,味道则更佳。 一天上午,我带上用腌菜拌和好了的一“搪瓷把缸” “厂(炒)米(面)粉子”到教室,放到课桌内(开口朝向座位),打算课间休息时再拿出来吃,也好“享受”一次“奢侈”(后来才发现有好几个同学也想实现这样的“野心”)。万万没有想到,就这是点小小的心愿禁成了“惹是生非”的起因。 上午第二节课,当胡老师上算术课演牌的时侯,大约是听到了教室里有吃东西的声音。停下手里的粉笔,扭过头来看了一眼,又转过身来面对我们站了一会儿,便直奔我坐的方向而来。教室是南北向的,黑板在东边的墙面上,我坐南边第四排临窗一侧的位置。只见她走到我的课桌前,越过我左边的同学的胸前,猛的把手伸进课桌的屉子里,抓起我盛着“厂(炒)米(面)粉子”的“搪瓷把缸”转身就走,上了讲台又转过身来把“搪瓷把缸”放到讲桌上,好像是想警示什么。 这时的我,怒不可忍。还没有等胡老师开口,我“腾”的一下站到凳子上,踏上自己的课桌,紧接着跨过同学的头,连续踩过前面的三张课桌后,跳到地面。拿起讲桌上的“搪瓷把缸”返回自己的座位,又把它放回原处。 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来的太快,太突然······。十岁的我没有思想,完全是出于自卫的本能反应!用行动来为自己申辩:吃东西的人不是我,我不应该受到如此“礼遇”。
至于老师嘛······,当时的她也没有反应过来······,如果稍稍冷静一点就不会犯错误。连小孩子都知道:吃了“厂(炒)米(面)粉子”的人,嘴上无论如何都会留有痕迹的。······因为她也有没想到的······。 后来才知道,是因为坐在我后位的“一个撒了谎”的同学用手势“告密”,才让老师“冤枉了我”。我清楚的记得,事后,老师多次教育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的话。她不仅没有追究我的“不礼貌行为”,而且对我是关爱备至,鼓励有加。在这一学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不仅加入了“少年先锋队”,还代表新队员在大会上发了言。 作为老师的她,虽然没有公开向自己的学生认错,对但她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向自己的学生表达了歉意。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记住了“老师的为人”: 胡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妈妈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她总是在检讨和弥补自己的过失,对孩子们总是关爱和友善的。同时也让我们记住了 “一定要做一个诚实的好孩子”的格言。 懂事之后我才明白:在老师眼里:“撒谎”和“告密”一定是一个人十分严重的品德问题,而追究对老师的这种“不礼貌行为”却很有可能会剿杀一个少年的“血性”。 看看现在的老师们,我才更加坚信:只有像胡友衡这样的老师才称得上是学生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不要让孩子输在吃苦耐劳的精神上(原创)
作者按:这是去年写的一篇博文。在“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特把这篇文章作为礼物献给家乡的孩子们,祝孩子们身心健康、节日快乐! 暑假就要结束,新的一个学年马上就要开始了。学校已经选好,书包、笔和笔记本等学习用具也已经备齐全。总之,家长们已经为孩子们上学做好了一切准备,只等着报到开学了。 今年的暑假我在市区发现了两件新鲜事。一是市区有沿街叫卖报纸的“小报童”;二是卖公交车车票的“小售票员”。 “小报童”在市区随处可见,由于只见孩子没有见家长,没有机会作进一步的了解。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见到了卖公交车车票的“小售票员”和他的家长,并有幸作了一次面谈。 这是七月末的一天,我和老伴在北京路美加华站台等公交车,只见一个学龄小男孩手里拿着一扎公交车车票,在等车的人群里穿来穿去,向一个又一个准乘客推销一元钱一张的车票。乘坐公交车的基准金额是一元钱。由于公交车上是自动投币,不能找零,乘客若没有一元的纸币或硬币上了车就麻烦得很,于是就催生了买公交车车票的工作。以往都是中老年人在担当这份工作,但一个学龄的孩子买车票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到。 “哦!这不是孩子们放暑假了嚒?”我们立马想起。
被晒红了的圆圆的脸上沁着汗珠的小男孩走到我们的面前,我主动(我们本来就有零钱)的递给他五元钱。他扯下两张车票,并找给我三元纸币。我转过身看见不远处有一中年男子,胸前挂着照相机,手里拿着一瓶矿泉水,正注视着孩子的一举一动。我和老伴说,这一定是孩子的父亲。 果然。当父亲模样的中年男子走到我们面前,我问他: “是不是你的孩子?” “是的。”他回答。 “多大了,读几年级?”我问。 “十一岁,读四年级。”他回答。 我们正说话,一位中年妇女也关心的围了过来。看来一定是孩子的母亲了。 我问他们:“这么热,怎么想到要孩子出来买车票的?” “孩子长这么大没有吃过苦,我们想锻炼锻炼他。我要求他每天至少要卖100张票,有10元钱的差价。我们家的条件还算是不错的,我不为他给我挣钱,主要是培养他吃苦耐劳。做父母的不要让孩子输在吃苦耐劳的精神上。今天是第一天,他.妈妈还不放心,还是跟着来了。”中年男子说。 “好!好!你们的想法很好!你们比一般的父母想的深远。”我高兴的夸奖。 “我担心他热得中暑。”中年妇女说。 “告诉他不要站在太阳下暴晒,及时补充水分,不会中暑的。”我安慰着并嘱咐她说。
我们上了车,又回过头看着他们一家三口,让我感慨了好几天:“不是为了让孩子去挣钱,而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真是用心良苦!他们为孩子而深谋远虑的理性思维更是难能可贵。这是多么好的家长啊!
在当今中国城市的大多数家庭都是“4、2、1”的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一个孩子)。由于两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两个家庭都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孩子的身上,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心情更加迫切。 “为了孩子的学习我们什么都舍得!”这是有孩子读书的家长们共同的表白。 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把孩子送去培优;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把孩子送去奥数班;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请老师为孩子补习功课;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请老师为孩子强化“术科”(音乐、美术、体育);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为孩子选择好学校;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为孩子选择好老师;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心甘情愿”地给老师“送红包”;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自觉自愿”地给老师“送节礼”; 总之,宁可自己吃再大的苦,也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这就是所谓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有孩子读书的家长是这样,作为有孩子读书的家长的家长,我们的心情何尚不也是这样的。但认真地理性地想一想,仅仅这样就算对孩子尽到责任了?
比比那些让自己孩子在暑假期间当“小报童”和“小售票员”的“不要让孩子输在吃苦耐劳的精神上”的那些家长们,我们是否值得反思。



【纪实文学】女儿走上“播音主持”之路(原创)

作者按:这已是陈年往事,却让我久久不能忘怀。这并不是因为我的女儿有多么的优秀,而是源于选拔我女儿的那个市的广电局及电视台领导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更让我感动至今的,是他们为了“电视传媒” 事业求才若渴的那份执着,那般敬业和那种诚信精神。 “L主任,L主任。LN是全省的‘优秀播音主持人’。”十多年前的一天上午,小K一边手举着刚到的《湖北日报》, 一边喊着走进办公室。
“来,我看看,我看看。”机关的同事们高兴的围了过来,争着要看报纸。这些看着我女儿长大的叔叔阿姨们都这么兴奋,我这个当爸爸的能不高兴?
原来,省报用一个版面的篇幅刊登了“省广播电视战线”召开“先进模范表彰大会”的消息。女儿名列在“全省广电系统先进模范和优秀播音主持人名”的“光荣榜”上。
“女儿能走上‘播音主持’之路,纯属偶然。”面对这些好同事及“知情者之一”的小K,我不无感慨的说。
那年,女儿师范毕业。如果靠统一分配,可能会当一名“人民教师”。作为女孩子能当老师,那怕是当一名“幼儿园阿姨”也没有什么不好。 话虽然是怎么说。做父母的“谁都希望孩子有更大的‘出息’”(特别是中国的父母们),大都会尽其所能地为孩子的前程架桥铺路。不是圣人的我们也不可能例外。
在女儿即将毕业之时,一个在位的长辈级领导,同意安排她到一个地级市的一家金融单位工作,只待毕业后办手续。为了不影响她完成毕业前的半年“教学实习,”让她在基层小学受到实实在在的锻炼。我和她妈妈商量,对她封.锁了这一信息。
春节过后,就要到师范统一安排的实习学校去报到。当女儿得知她的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留在家里不参加实习时,曾经动摇过。
我们要求女儿:无论你的同学去不去实习,无论别的家长们怎么想,我们还是希望你不要失去一次锻炼自己的好机会的。你从小没有吃过苦,你应该到基层去认认真真地完成“教学实习任务,”要扎扎实实的补好这一课。
后来的事实证明,女儿没有让我们失望。未完待续


“文人们”何必“相轻”呢?(原创)

前几天,家乡一个 “省书法协会会员”的朋友告诉我:“170万的天门人(按户籍)中竞没有一个‘中国书法协会会员’,而河南省的某个行政村就有六个。”猛听这一信息,真是令人义愤填膺,紧接着是怀疑这条信息的真伪。遗憾的是,从另一个朋友那里也验证了这种说法。

也许因为我不是圈子里的人?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也许······?无论怎么说,作为天门人中的一员,还是不愿相信这是真的。如果真的是这样,岂不是天门“墨客们”的奇耻大辱?难道荆楚大地上的“状元之乡”的书法水平还远远比不上中原大地上的一个行政村?

曾经的“惟楚有才”,如今是怎么了?

有天门书法圈子的朋友告诉我,不是天门没有“书法大家”,也不是这些人没有申请‘中国书法协会会员’的资格,是因为“大家和大家”之间互不买账的“窝里斗” 而错过了申报的时限。后来即是市里某书记出面协调并动用“关系”也于事无补。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了 “文人相轻”的成语。它出自三国·魏·曹丕《典论·论文》,文人之所以相轻是因为“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查看“文人相轻”成语的出处才明白,但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看来现代天门擅长书法的“文人们”很可能是犯了汉魏之际写文章的“文人们”相同的毛病。
再问问“网上文人们”(自以为在网上发表过几篇像样的文章的人),有没有犯过真正“文人们”的“文人相轻”的毛病呢?没有是最好。假若有了,一定要除掉。
为了天门的文化建设,请网友们多多吸取天门“墨客们”的教训,常问问自己:“文人们”何必“相轻”呢?

哭比笑好!(原创)

文苑 2012-03-11 阅读 2.1万 回复 18


哭比笑好!(原创)
大家都公认“笑比哭好!”全社会都在提倡“微笑服务”,因为微笑能让人感觉亲切,友善;微笑能感染人,让人愉悦。不是说,“笑一笑十年少”吗?我以为,只要是真情显露,经常的“笑一笑”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又提出“哭比笑好!”的“怪论”呢?这不是“抬杠”吗?且慢!诸君待我把哭和笑加以比较之后再争论不迟。 首先,哭要单纯得多欺骗性小得多,笑则不然。所谓哭,就是因痛苦悲哀或激动而流泪并发出悲声就叫哭。就哭的形态而言,啼哭、号哭、嚎哭、哀哭、痛哭、长歌当哭等等所谓笑,就远不是脸面露出愉快的表情,发出欢喜的声音那么简单了。仅就笑的表情而言少说有几十种(含中性词),且褒义的不多,贬义的到不少。例如:褒义性笑有欢笑、微笑、含笑、谈笑风生、喜笑颜开、爱说爱笑、眉开眼笑等不多,阳光又让人高兴的表情。而贬义笑的表情却比比皆是。如:暗笑、嘲笑、谄笑、惨笑、耻笑、嗤笑、非笑、干笑、憨笑、讥笑、奸笑、狂笑、冷笑、狞笑、窃笑、嬉皮笑脸、斜肩谄笑、似笑非笑······等等,不胜枚举。如果说词语就是现实生活的记录,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笑面虎”、“笑里藏刀”、“笑脸打死人”之词,而没有“哭面虎”、“哭里藏刀”、“ 哭脸打死人” 之说。 其次,哭声或激起义愤或凝聚力量,笑声则不能。每当人们或遇害、或遇难、或遇灾之时总会听到哭声,并且有时是哭声一片又一片。正是这些哭声和惨景唤起了人类的良知和良心,唤醒一个民族的尊严、正气,让人心一致,让人民团结起来去战胜灾害、战胜敌人。笑声绝对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第三,哭出来可以救一条人命,笑出来则不能。在该哭的场合,遇到该哭的人如果不哭,就一定是有问题,弄得不好连生命都出问题。例如:人作为“婴儿”来到人世间,要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哭,如果这个任务都完不成,他就会马上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产科医生为了让这个婴儿哭起来,于是提起婴儿双脚让其头朝下,拍打“涌泉穴”。他(她)有哭声出来,就是完成了到尘世间的第一件大事,这意味着一条新的生命的光荣诞生。有谁见过婴儿是笑着来到一个世界的?我想,形容哭的“‘死’去‘活’来”这个词大概就是在这个场景下创造的。 第四、哭可以减少一个精神病人的产生,笑则不能。通常的哭却是一种发泄,发泄是不能存放的,该发泄的时候一定要哭出。否则,该哭的不哭总是憋着,久而久之会抑郁成疾,最后来一个总爆发而精神崩溃——成为“精神病”患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哭出来则是预防精神病的一剂良药。可见,哭比笑更有益于身心健康。这就是为什么能哭得出来的人少有精神病,而能“笑”出来的人很可能就是“精神病”患者的道理。仅上面的几条理由,就可以证明我说的“哭比笑好!”不是“怪论”,更不是“抬杠”。 诚然,世界上原本就没有没有“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无论是“哭”还是“笑”,是怎么样的,该怎么样的,就应该让其自然的“发泄”或流露。一切都要真实,切记不要去“憋”或“装”。因为“憋”或“装”的结果是会闹出病来的。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