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山水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经济日报记者 董庆森 柳洁“自从花椰菜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我们农业经营主体就放心大胆地发展种植。”不久前,湖北天门市张港镇天门新农春合作社理事长陈小兵告诉记者,获得地理标志的农副产品实现了较高的产业价值和社会效益,不仅更受消费者的认可和喜爱,而且经济收益更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天门市位于富饶的江汉平原,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全国双低油菜生产大市。近年来,天门坚持开发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依托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围绕“蔬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抢占发展新赛道,强链补链,高质量建设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同时,天门市将蔬菜产业作为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立足乡村产业发展实际,着力发挥产业区位、气候特点、农民习俗和特色资源等优势,发展壮大蔬菜产业,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力争打造集绿色生产基地、加工类龙头企业、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冷链物流网络、科技创新平台、优质特色品牌等多链条于一体的华中地区蔬菜集散基地,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总体目标。近期,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将向天门市授予中国华中地区蔬菜集散基地这一荣誉。在天门新农春合作社,大力推行“玉米+毛豆+花椰菜”“玉米+玉米+松花菜”种植结构,亩平均收入达到8000元至12000元,比传统种植亩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地理标志商标‘和玉’牌花椰菜是增收主导产品。”陈小兵说,至去年年底社员家庭收入(含种植与社内务工)平均达到15万元,人均纯收入19580元。“在确保粮食安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天门大力打造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促进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快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天门市有关负责人表示。在长期农业生产实践中,天门市依托自然资源禀赋、浓厚的人文历史和特定的生产方式,造就了张港花椰菜、多宝萝卜、拖市土豆、天门半夏、天门荸荠、九真慈姑、义河蚶等一批特色产品,涵盖了粮食、蔬菜、药材等品类,不少产品远销海内外。其中,张港花椰菜从“提篮小卖”到“盛装远嫁”、天门黄豆从鲜有人知到声名远扬,都是地理标志这一“金名片”发挥了重要作用。张港镇是天门蔬菜种植大镇,其中,全镇1.2万余户从事花菜种植,常年种植面积达7万余亩,产量近20万吨。“放在以前,这样的规模想都不敢想。”张港镇工作人员施松郅说,多年前,张港镇以种植棉花、小麦等为主,蔬菜只有各家各户零散种植,产量上不去、卖相不好、市场打不开。“过去不敢扩大种植面积,自从有了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项目,就再也不担心花菜卖不上价钱啦。”鑫天农业总经理涂乙加说。鑫天农业旗下最大的花椰菜合作社——三新花椰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自有2000亩核心基地,同时覆盖周边菜农1.2万亩基地,主要从事花菜、毛豆和西蓝花种植。理事长关文章说,鑫天公司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生产的“和玉”牌花椰菜,通过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中国地理标志商标”认证,引领了天门市特色蔬菜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张港镇及周边地区种植蔬菜30万亩,走出了一条标准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发展之路。天门市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形成集育苗、种植、清洗分拣、冷链物流、深加工、品牌打造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自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工作以来,天门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开发势头强劲。截至去年底,全市获得原农业部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4个,分别为张港花椰菜、天门半夏、岳口芋环和天门黄花菜;地理标志集体商标2个,分别为天门黄豆、义河蚶,授权使用经营主体近30家,年产值近40亿元。近3年,天门市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抽检合格率100%。地理标志农产品是优良品质的载体,天门农产品地理标志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产业。为壮大产业,天门市对企业获得“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省级品牌、国家级品牌、参展参会、一村一品等进行奖补。此外,天门还与湖北省农科院签订“1+N”科技合作共建协议,市蔬菜办等成为长江大学教学实习基地;天门市成功入选湖北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第一批共建名单,先后引进4名研究生学历蔬菜学专业人才。近年来,通过自愿申报、省级评审、组织培训等方式,天门市已培育高素质农民(含经纪人)411名,省级“头雁”5名,蔬菜科技示范户160户,市级科技特派员55名,市级星创天地20个,为天门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产业布局的不断优化,更凸显了产品的区域特色。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天门市常年蔬菜累计播种面积42万余亩,总产量120万余吨。目前,已形成4大蔬菜板块基地,全市涌现出万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专业镇10个;千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专业村50多个;5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130余家。全市加工类龙头企业总共2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21家。目前,天门市有效期内蔬菜“二品一标”认证数量达17件。天门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壹品天门”授权17家经营主体使用“壹品天门”形象标识,统一采用“壹品天门”标识进行产品包装销售。据《经济日报》
初冬时节,驱车从城区出发,沿荷沙公路一路向西,沃野披绿装,满眼皆生机。露天蔬菜迎来一年中丰收的光景。来来往往的物流车,承载着村民的喜悦。从粗放种植到精细管理,从“小打小闹”到集中连片,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带富一方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我市锚定建设华中地区蔬菜集散基地目标,持续深耕“一篮菜”,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数据显示,我市蔬菜年种植面积超过42万亩,总产量120万余吨,带动20余万蔬菜相关从业人员勤劳致富,菜农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科技助力 蔬菜种植走向规模化自动育苗播种机有序运转,工人将穴盘放入机器,点穴、播种、覆土等工序一气呵成。完成播种的穴盘随后住进联栋温室大棚,在技术人员的贴心照顾下,一株株蔬菜幼苗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环顾大棚,湿帘降温、自动喷灌、水肥一体化、供暖补光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科技范”十足。这里是湖北铭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育苗工厂”。“以前蔬菜苗只能从外地买,价格高到1元甚至1.5元1株,买回来还容易水土不服,现在我们自己就能全年育苗,品种达到30余种,年育苗4亿株,可服务5万亩农田。”公司董事长吴汉平说。铭禾农业所在的多宝镇,是我市蔬菜种植大镇,以前,种菜局限于各家各户菜园子里那一亩三分地。近年来,随着设施农业的兴起和农业机械化的进步,蔬菜种植迅速迈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全镇蔬菜种植面积达12万亩左右。拖市镇何场村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马铃薯种植面积3010亩,占该村耕地总面积的65.81%。“我们村拥有大型耕整机、施肥机、播种机、覆膜机、土豆收获机等农机300台以上,无人机专业服务队10个,马铃薯种植全程机械化率达95%以上。”何场村党支部书记梁红清说。“工厂化育苗、设施化栽培、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促进了蔬菜产量和质量双提升。”市蔬菜办主任肖杰介绍,我市蔬菜生产已逐步由粗放型向科技效益型转变,全市建成集约化育苗中心3个,蔬菜年引进推广新品种10个,良种覆盖率达到90%;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菜-粮、菜-粮-菜、菜-菜等多种模式,既保“粮袋子”,又富“钱袋子”。目前,我市已形成30万亩天西露地蔬菜、1万亩城郊设施蔬菜、2万亩精品水生蔬菜、2万亩地方特色蔬菜等4大蔬菜板块基地;全市涌现出万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专业镇10个、千亩以上的蔬菜种植专业村50多个,500亩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和新型经营主体130余家。广开渠道 销售版图不断扩大11月,蔬菜采收季,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云集天门,大货车往来不息,载着萝卜、花菜、甘蓝等各色鲜蔬奔向远方。在多宝采购白萝卜的客商陶建波说:“这边的萝卜品质好,长得顺溜,到市场上也好卖,基本上一车30吨的萝卜,一天就卖完了。”线下大宗批发繁忙,线上精品零售火爆。湖北领尚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致力于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生活保障服务。2020年以来,该公司与盒马鲜生等社区电商平台合作,公司孵化的花菜、萝卜等6个单品进入平台销售前3名。除了传统的“农超对接”“农批对接”等营销模式,近年来,“供给蔬菜加工产品的连锁餐饮业中央厨房”“借助第三方平台网上经营销售”“新型社区营销+周末采摘”等新型销售模式爆发出的活力越来越强,我市蔬菜销售版图不断扩大。同时,我市与深圳望家欢集团共建的“农商天下-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农商天下”线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运行,通过数字赋能农业生产、储藏、加工、流通等全流程,助力蔬菜产业行稳致远。走得远、卖得好,稳定的品质是第一位。我市制定了花椰菜、西红柿、白萝卜等优势蔬菜标准化生产规程,并推进实施蔬菜减肥、减药、减工,增产、增收、增效“三增三减”健康栽培技术,近5年,共创建省部级蔬菜标准园6个,规模近2000亩,辐射带动近万亩。同时,我市加快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步伐,已在天西六镇布局主要蔬菜产品产地全智能环境数据可视化监控网络,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覆盖率达64%,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达99%以上。截至目前,全市有效期内“二品一标”认证蔬菜产品18个,其中绿色食品15个,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此外,通过树立品牌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天门蔬菜产品知名度稳步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2022年,我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壹品天门”正式发布,授权使用企业已达17家。延伸链条“接二连三”增效益位于天门高新园的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恒温车间内,切割好的萝卜、豆角、黄瓜等蔬菜,在3条全自动灌装生产线上筛选、清洗、腌制、称重、包装,“摇身一变”成了各种泡菜。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红日子的泡菜不仅走进了各大商超,而且“飞”上了厦航、南航的客舱,成为航空餐配套食品。去年,公司销售收入超过4亿元。与此同时,红日子瞄准市场需求,在现代农业产业园征地300亩,建设绿色蔬菜食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项目,项目全部建成后,预计每年可加工转化农产品30多万吨,带动蔬菜等种植面积20多万亩。在张港,鑫天公司主推的调味毛豆、卤汁花生、冷冻花菜等深加工产品畅销180多个城市。今年,公司计划上马5条花菜加工生产线。“花菜经过清洗、高温杀菌、冷却、速冻、包装后,加工成半成品,进入冻库保存,每斤能卖到4元。”公司行政总经理涂飞介绍,5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90天可以加工处理1万多吨花菜,至少“消化”5000亩的产量。只有走精深加工之路,才能提高蔬菜产品附加值。近年来,我市通过外引内培,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蔬菜从“卖原料”到“卖产品”,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据统计,我市目前共有蔬菜加工类龙头企业2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4家、市级21家。“接二连三”,效益倍增。蓬勃发展的蔬菜产业还助推了农旅融合发展,为群众增收带来新机遇。每到千禧果成熟时节,位于黄潭镇白龙寺村的群星泽龙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门前就停满了车辆。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建设了390亩设施果蔬基地,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城郊采摘游”目的地,年旅游人数2.4万人次。我市现有2家省级蔬菜休闲农业重点园区,年接待游客15万多人次,综合营业收入2000多万元,带动农户470户,人均年增收近万元。
11月29日至30日,中国曲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文联曲艺艺术中心主任项云带领专家组到我市调研复核“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从进军,副市长古玉丽参加调研或座谈。专家组一行先后到市幼儿园新星乐园、官路社区小剧场、岳口文化馆、岳口勇敢社区、岳口初级中学、市文化中心小剧场等地,观看了莲湘舞、碟子舞、渔鼓唱等曲艺表演和曲艺节目汇报演出,通过听取介绍、询问交流,对我市曲艺非遗传承和保护、曲艺阵地及队伍建设、曲艺进社区进校园、曲艺创作及活动开展等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座谈会上,专家组听取了我市相关工作情况汇报及部分曲艺工作者代表的发言,并提出指导意见。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士军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抓好创作,不断加强曲艺事业传承发展工作,打造具有天门特色的曲艺名片,推动曲艺工作再上新台阶。项云对我市“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中国曲艺之乡”建设要紧密围绕地方中心工作,进一步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助力经济社会发展;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关注群众需求,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创演优秀的曲艺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注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接力,激发民间非遗传承人积极性,带头传艺,培养优秀的青年曲艺人才;要积极参与“中国曲艺之乡”的学习交流,在互学互建中提高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影响力;要落实主体责任,规范化、常态化开展“中国曲艺之乡”建设工作,不断促进曲艺文化繁荣发展。座谈会上,中国曲协还为岳口镇“中国曲艺之乡”进行了授牌。
“这里好东西很多,你随便逛!”11月6日晚,家住天门城南新区的汪盼开车带着妻子,跑了10多公里,赶到北湖网红夜市街。两人边走边看,挑花了眼。北湖之畔,华灯初上,熙熙攘攘的网红夜市灯火通明,300多个摊位整齐摆放,除了烤肉串、炸土豆、热奶宝等特色美食,还有水果、炒货和花卉……各种香气扑鼻而来。网红夜市人气旺,城市升腾烟火气。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天门市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疏堵结合,规范引导,精心打造北湖和官侨两条网红夜市街。同时,提升精细化管理程度,通过规范经营秩序、不间断巡查、增加保洁力量等措施,让夜经济持续火下去,也让文明有序成为常态。流动摊贩找到新“家”下午5时不到,摊主王荣早早来到北湖网红夜市街,发现昨天的摊位还空着,她和丈夫赶紧卸货,占住这个“风水宝地”。一个晚上,王荣卖出400多斤柑橘,挣了1000多元。“以前摆摊到处‘打游击’,现在场所固定,心里踏实了许多。”王荣是丹江口库区移民,2010年迁至天门。近几年,她和丈夫开着小货车走街串巷,叫卖水果、干货,生意时好时坏。“人流量大,自然卖得多。”进驻北湖网红夜市街,看到如山似海的人群,两口子信心大增,干劲十足。“之前,不少摊贩在北湖大道、北湖公园摆摊,临街随意摆放,影响道路畅通和市容环境。”天门市城管执法局市容执法支队支队长蔡建华说。直接取缔简单快捷,但损害的可能是摊贩的生计和希望。蔡建华认为,城市管理与夜市经济并非水火不容,疏导服务、集中管理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充分调研后,城管部门将北湖公园北湖大桥东广场设为临时便民服务点,划定总长400多米的夜市区,还施划固定摊位,向摊贩免费开放,不少流动摊贩终于找到了“家”。9月1日,便民服务点正式开启,一批又一批摊贩涌了进来,足足300多户,很多都是附近乡镇村民。“北湖网红夜市既解决了摊贩的生计问题,又给市民带来了休闲消费的好去处,市容面貌焕然一新,可谓一举多得。”周边居民代女士说。精细管理点亮新“夜”态两个多月来,北湖夜市持续火爆,人气越聚越旺,管理难度随之增加。为此,城管部门细化了管理和服务——开放时间为每天16时30分至22时30分;划分美食、玩具、日用百货、干鲜果品4类服务区;排出夜班表,安排城管人员驻点值守;摊贩自备油布和垃圾桶,收摊后将垃圾投放到指定位置……尤其是下午,城管人员要提前半小时到岗,组织摊贩有序进场,规范摊位正确摆放,规范车辆整齐停放。与新设立的北湖夜市不同,位于侯口街道的官侨网红夜市街火爆了3年多。但烟火气的背后,曾是秩序乱、环境差、隐患大。“长300米、宽10多米的官侨夜市街,硬是挤下了400多个摊位,马路中间也被摊贩抢占,附近数百户居民出行非常不便。”市城管执法局规划执法支队支队长刘克兵坦言。变化始于8月中旬的专项整治和疏导。城管部门联合市场监管、街道办、社区,向摊贩发放专项整治通告,施划通道以及摊位线,还路于民的同时,引导摊贩规范经营。整出新面貌,疏出新气象。“马路中间的摊位被清走,车辆可以正常通行,晚上也能把车开回家。”居民郭平娥说,以前摊贩用喇叭叫卖,声音又尖又大,吵得人睡不着觉,现在严令禁止,安静多了。“官侨夜市街日均人流量约1万人次,以前常有治安事件发生。”刘克兵介绍,城管会同公安部门,在马路两边架设20余台视频监控,覆盖官侨夜市街全部区域,让不法行为无处遁形。“用绣花的功夫,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解决好卫生、环保、安全等问题,形成管理部门、市场主体和广大市民共建共管、共享繁荣的生动局面,让城市烟火气与‘整洁、干净、有序’同行。”天门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吴新华如是说。夜空下的文明接力下午出摊时,小吃摊主周雄波要做完两件事,才开始营业:一是在地上铺一层油布,二是在餐车车身覆上一层保鲜膜。“煎蛋时,难免溅出一些油渍,油布和保鲜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地面不被污染。”对于开在家门口的北湖网红夜市街,周雄波爱护有加。一处水果摊位前,几名游客正在挑选、品尝。指着游客剥下来的橘子皮,摊主汪丽连忙提醒:请随手扔进旁边的垃圾桶。“每天都有新摊贩进场,他们不清楚注意事项,我们要一一提醒。”巡查中,发现有摊主将蔬菜堆放在绿化带,城管队员耐心劝说,顺手将蔬菜移到摊位线以内。管理偌大的夜市,不能只靠数量有限的城管队员,要想实现常态长效,还需依靠摊主自我管理。北湖和官侨两条网红夜市街都向摊主发出倡议:自觉守法,互相包容,文明经营,提升市容秩序和环境卫生水平,共同守护一方烟火气。久而久之,文明经营成了摊主的行动自觉。耳濡目染之下,很多游客也加入到文明出行的队伍中来。烟火气越来越旺,文明味越来越浓。市城管执法局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打造更加文明有序的网红夜市街,让城市更有活力、更有温度。
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天门迅速敲定目标、明晰路径,奋力争先进位、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11月16日,天门市举行新型工业化推进会暨企业家大会,规上工业企业全部到会,5位民营企业家受邀坐上主席台并作交流发言,这让他们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倍增。贷款有贴息、投资给补助、用电拿补贴……会上,天门发布《关于支持工业企业倍增的七条意见》 (简称“天门七条”),满满的干货为企业家创业创新增添了信心。“高速发展的‘列车’已经开到家门口,我们要把握有利时机,走出跨越发展新路子,奋力开创新型工业化新局面。”天门市市长纪道清表示。红日子公司——“技改扩规”增收7000万元这车装的酸豆角和脆黄瓜,18吨,发往深圳;这车装的萝卜丁和雪菜,33吨,发往杭州……11月17日下午,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红日子公司”)仓库前,一辆辆大货车排起了长龙。红日子公司是一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生产的泡菜系列产品畅销全国,直供南航、沃尔玛等大型公司和连锁超市。今年1至10月,公司完成销售收入4.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出7000万元。“今年预计销售5亿元,明年冲刺7亿元。关键在于持续实施技术改造和生产扩规,近6年累计投资超过4亿元。”公司董事长张平安说。翻看技改档案,投入一年多过一年,产能和效益节节攀升。穿行生产园区,升级旧厂房、修建储料池、新盖保鲜库,处处都是改造的火热场景。去年,红日子公司转战蒋湖农场,启动绿色蔬菜食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产业园项目,准备再增加3栋现代化厂房和10条智能化加工生产线,总产能提升到20万吨。“‘天门七条’惠企力度大,我们技改扩规信心更足、力度更大。”张平安说,公司计划再投1亿元,改造智能化精包装生产线、技术研发中心,政府将补贴1000万至1500万元。益泰药业——“一退一进”换出新赛道这几天,湖北益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益泰药业”)岳口新区一派繁忙:两个原料药生产车间正在紧锣密鼓建设,投资8000万元的中试车间进入设备安装环节。在岳口工业园,益泰药业新征600亩地,已开工建设16个单体,包括中试车间、动力车间、中央控制楼等。公司董事长陈建旺介绍,今年前10个月,实现营收3亿元,出口创汇2700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7%、40%。为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益泰药业响应政府号召,于2020年7月决定退城进园,计划2026年底前全部搬迁至岳口工业园。“未来3年,我们每年将投资2亿元建设岳口新区。”陈建旺仔细研究“天门七条”后,干劲更足了。“仅贷款、投资、用电三项,每年将拿到2500万元补贴。”“我们已拿到了美国FDA、欧洲CEP、日本PM-DA认证,产品直接进入欧美日高端市场。”陈建旺说。接下来,益泰药业将苦练“内功”,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优化生产工艺,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产品。搬离城区,进入新区,也给了益泰药业布局新赛道的机会。他们与清华大学新材料研究院合作,研发安全性能好、充电时间短、续航里程长的新能源电池电解液添加剂。目前,该公司6个电解液添加剂已完成小试,待岳口新区中试车间投产后,逐步完善电解液添加剂生产质量体系,尽快实现试产、量产。彤辉智能——跑出投产达效“加速度”彤辉智能科技天门有限公司(简称“彤辉智能”)无尘车间内,工人们头戴无尘帽、身着无尘服、脚穿静电鞋,加紧安装显示模组。监测屏幕显示:温度22℃,湿度60%。秋冬天气干燥,容易产生静电,危害电子元器件,车间里12台加湿器派上大用场。“我们主要生产显示器及一体机,产品供往国内几大显示器品牌商,拿到订单再加工,从来不愁销售。”公司副总经理熊阳熙说。“今年初签约,3月装修,5月设备入场,8月正式开业,9月进规纳统。”跑出投产达效“加速度”,熊阳熙直呼“不敢相信”。办公区域装修时,彤辉智能碰到一些小麻烦。天门经开区成立专班,派专人入驻,帮忙采购建材、联系装修工人。7月底,公司即将全面投产,但还缺100多名工人,公司副总经理褚华宁急得团团转,打电话求助侯口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娟。“你把招聘简章发给我,剩下的交给我们。”刘娟立马答应。接下来几天,求职者接踵而来,原来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把简章发到了居民家门口。干部乐当“勤务员”,企业发展势头猛。“8至10月完成销售收入2.3亿元,预计明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0亿元。”熊阳熙说。“根据‘天门七条’,企业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10亿元,奖励100万元;突破20亿元,奖励200万元。”熊阳熙表示,力争2025年产能达到150万台,销售额再翻一番。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新一批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天门市张家湖上榜。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九真镇,总面积1084.54公顷。2012年,张家湖被列入湖北省首批湖泊保护名录,2015年,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正式启动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建设,2020年12月通过国家林草局验收评估,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自建设以来,张家湖国家湿地公园陆续被命名为省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试验站,省观鸟基地,省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省市科普教育基地,市摄影家协会、文学研究会、诗词楹联学会、老年书画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采风创作基地。2022年张家湖被命名为湖北省省级重要湿地。张家湖国家重要湿地是江汉平原地区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的典型湖泊湿地,是区域保持原生态最好的湖泊之一,是汉江流域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域和节点区,具有江汉平原浅水湖泊湿地的典型特性;其湖泊生态过程和湿地综合功能在长江中游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张家湖也是珍稀水禽越冬种群较多的湖泊之一,生物多样性丰富,几乎包含了鄂中丘陵与江汉平原地区所有的湿地植物和动物,生态区位极其重要。国家重要湿地是指符合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指标,湿地生态功能和效益具有国家重要意义,按规定进行保护管理的特定区域。张家湖国家重要湿地的管理目标是有效保护张家湖天然湖泊湿地生态系统、湿地动植物资源及其栖息地,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利用湿地生态资源,将张家湖湿地建设成生物多样性丰富、整体形象突出、湿地景观独特、科普教育与湿地生态旅游兼备、具有地域湿地文化特色和“保护、恢复、利用”示范作用的湿地,使之成为我国平原浅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的典范。
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