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东方欲晓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诤友老吴

文苑 2013-09-01 阅读 1.2万 回复 2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不可能是“足金完人”,失误总是难免的。但是由于“当局者迷”,犯了错误往往还不自知。这时如果没有“旁观者清”直言相告,就有可能执迷不悟,误入歧途。如果身旁有了诤友,则能迅速地从错误和混沌中解脱出来。所谓“诤友” ,是指能够直言不讳地指出错误,勇于批评帮助自己的人。蓦然回首,发现我的诤友不止一个两个,而且一直伴随佑护成长。  记得初中时期,暑假回乡参加农业劳动。一次锄草,一不小心挖掉一棵茁壮的玉米幼苗。我家后院的堂爷看了摇头晃脑,嘴里不停啧啧有声,说是这苗长到如今多么的不易,被你这么一锄就彻底地交代了,真可惜啊!一番毫不留情的批评过后,他说,你的字能写得那么周正,我不信就不会锄草!然后他便言传身教地一一提出注意事项,以及各个方面的操作要领。后来,我的锄草技术果然提高的很快,再也没有发生一次“斩首行动”;  记得参加工作之初,我被安排在鄂东某县水利电力科。时任股长的老卢,见我初出茅庐,平时多有指点调教。当时我在队里从事电力测量,天天都在棉花地出出进进,因此不太情愿,想去机关文秘岗位。老卢发现这种思想苗头,专门与我谈话,脸色非常难看地要我一定“斗私批修,埋头苦干,别怕吃苦,争当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当时惧于他的严厉,不得不有所收敛。后来发现我的工作有了进步,他又极力举荐我读“工农兵大学”。虽然后来未能梦想成真,但是老卢良苦用心我却慢慢得以理解; 记得1976年水电分家的时候,我被调往电力部门工作。那时有位外号“罗嗦”的老罗所长,除了为人诚实忠厚以外,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诲人不倦”,收电费时他对我反复说应该如何如何,搞安装时他对我反复说应该怎样怎样,老生常谈,重复单调,动辄上纲上线,简直让人听得耳朵起茧,心烦意乱。每每一闻他的声音,我就唯恐避之不及,赶紧溜之乎也。如今想来,管理农电几年,自己经济清白,人身安全,岂非得益他的那些“逆耳忠言”?...... 尽管“诤友”多多,但是让我印象深刻,至今记忆犹新的还是某市日报的老吴。因为工作关系,打从上个世纪70年代,我就经常出入新闻单位门庭,因此彼此熟识的面孔很多。那时报社有个总编主任,也是我的朋友,此公为人正直,脾气倔强。90年代初期的一个中秋前夕,我和一个科员去给报社送稿。当时电力供求矛盾突出,我们的稿子内容就是佳节来临,要求社会各界注意节约用电,杜绝浪费,减少节庆期间大张旗鼓的挂彩灯、扎彩门。 到了报社,总编主任如同以往一样,笑脸相迎。谁知,接过稿子他只瞄了一半,便“啪”的一声拍到桌上,提高嗓门说道,老百姓过传统节日,搞个彩门么的了?!人民电业怎么为人民啊?!如果连这个都不行,哪这个节还过个球?!一连三问,顿时我也怒发冲冠,火冒三丈:电力紧张,要把它用到刀刃上是不?人民电业为人民,不是让你铺张浪费啊?哪里规定,老百姓过传统节日非要挂彩灯、撘彩门?再说这是市经委的通知要求,你说,让我们听你的还是听经委的?总编主任一听这话,脖子上的青筋凸爆,把手一摆,说是你别拿市经委压人! 也在同一办公室办公的总编老吴,看到我们两人愈吵愈烈,争执不下,于是微笑起身劝架。老吴是复旦大学新闻系高材生,时任报社书记、社长、总编。当时他把我拽到另一间办公室里,让我在椅子上坐下,给我到了一杯茶水,又坐了10来分钟。这时,他才慢吞吞地说,交往这么多年,没看出来,你年龄不大脾气不小。咱们都是老朋友了,今天我要说你几句。那边肯定我要去管,但是现在的任务是要说你。你俩争论的其实就是一个并不矛盾的问题,如何让有限电力用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  接着,话题一转,他又说道,躁者,就是碰到不称心的事情易于激动。孟子说过,闻过则喜,闻善则拜。诸葛亮安居平五路,大帅胸中百万兵。为帅必须大气沉稳,不能心燥。陈云有名言,迈方步,思考些战略问题。也是说的主帅的气度和风貌。主帅是管战略的,所以,绝不可心燥。咱们虽然都算不上什么“大帅”、“主帅”,但都身为一个方面的领导,掌印者决不可粗暴心燥。如此弱点,常人尚可,为“帅”则为大忌。 这时老吴又说,其实,急躁这个缺点在我们中间,在我们新闻编读相互交往中完全也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在一个负责人的位置上就成为不可容忍的了。因此,我们都有逐步变得较为耐心,较为谦恭,较有礼貌,较能关心他人,较少任性。这一点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我想,从避免矛盾来看,不是小事。另外,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看,怒则伤肝,所以,动不动就急躁的人,很容易伤及肝脏,造成内分泌失调。 旁征博引,援古证今,总编老吴的一席促膝长谈,令我满脸通红,无地自容。情绪逐渐冷静下来之后,我与总编主任旋而和好,握手言欢。多少年过去了,每每说到“报社”、“新闻”之类的词句,我的脑海仍会首先或多或少地浮现诤友老吴那天与我谈话的一些难忘的片段......

张弛之道

文苑 2012-12-21 阅读 1.2万 回复 6
现在的人见面时,不再是“吃了吗”的问候,而是一句寒喧:“忙啥呢﹖”回答也多说忙,“忙得要命啊!”其间不乏带着丝丝得意。许多人嘴里喊忙,很似无奈,可让他突然闲下来,又心里没底,烦躁得不知所以。因在许多人的眼里,“忙得要命”就意味着风光。忙得要命的人不仅不该得意,而且应该自醒才对。倘是为了生存忙得要命,说明他欠富裕;倘若为了更富裕,想必他不明智;若不忙就心慌,只能让人怜悯;若什么都不为,穷忙瞎忙,岂不是枉来世上一回?记得毕淑敏在《钱的极点》中不无道理地说,物质的再发达丰富,也不过满足了人的有限生理需求而已,而从人的生理结构来讲,无非是一个胃(吃)、一副身段(穿)和人类延续种族愉悦自身的那个器官罢了。
闲这东西,平时你不在意,甚至也抓不住,注意它时却又溜之大吉。清代石成金的《传家宝》中有说“闲暇”的一段:“或静坐司禅,如同痴呆;或登高望远,消受烟霞;或饮几杯自劝之酒,或说几句世外之谈……自己过得一日,且让我快活一日。”他真可谓性情中人,不妨也让我们拿来借鉴一番。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话很有哲理。前年8月,武汉某一学院正在主席台上讲话的副院长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曾经有人评价这位40多岁的年轻领导,“他用尽浑身力气,在幽静的夜空里迸发出最强的光亮。”实事求是地说,他是一个英年早逝的“过劳死”典型。君不见当下有人应酬之瘾越来越大,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到追逐虚荣的形式主义上,把智能和技能用于追腥逐臭的消耗之中,导致原本简单的工作关系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神秘而又复杂,出现了能当场解决的非要“商量商量”,能在路上相遇就说清楚的非要到酒店“研究研究”,能在10分钟内吃一餐饭的非要几个小时的推杯换盏。医学专家说,如果人们平时注意劳逸结合,每年卫生资源消耗的数字就能减少一半。梁实秋先生说过,要想一天不安生,请客;一年不安生,造房;一辈子不安生,娶姨太太。因为,人们只有拥有闲暇才能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才能健康长寿,这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特征。《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犯了一个低级错误----直接插手下属内部事务,他的锦囊妙计只有集权,没有授权,更无分权,在领导方法上属于“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乒乓球女双铜牌争夺战看台上,人们看到一位世人瞩目的观众,他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世界级的企业家竟有如此闲情跑到悉尼来潇洒一番。与我们那些“日理万机”华发早衰的领导迥然不同,大概他们要起比尔·盖茨还要繁忙。其实,细究起来,我们的有些领导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现代“诸葛亮”罢了。梁实秋先生说过,要想一天不安生,请客;一年不安生,造房;一辈子不安生,娶姨太太。人们只有拥有闲暇才能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才能健康长寿,这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特征。据说去年我国卫生资源消耗超过61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4%以上。因病、因残、过早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7800多亿元,两项加起来不得了。究其根由,其中“化简为繁”之风,也是一个原由。比如,当下有人应酬之瘾越来越大,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投到追逐虚荣的形式主义上,把智能和技能用于追腥逐臭的消耗之中,导致原本简单的工作关系和正常的人际关系变得神秘而又复杂,出现了能当场解决的非要“商量商量”,能在路上相遇就说清楚的非要到酒店“研究研究”,能在10分钟内吃一餐饭的非要几个小时的推杯换盏。医学专家说,如果人们平时注意劳逸结合,每年卫生资源消耗的数字就能减少一半。记得有副对联,“为名忙为利忙,忙中偷闲喝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孔子说过: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只要松紧得法,张驰有度,闲不可恶,也不可怕,而且应当挤出时间来闲。“不是闲人闲不得,闲人不是等闲人。”闲适并非无所事事,而是一种境界。甚而不可因闲而烦,心存不平之思。否则,那就曲解了人生的本来意义,甚至真会忙得要了自家卿卿性命。

百姓好声音

文苑 2012-11-04 阅读 1.3万 回复 6


  前些日子,打开电视,听说继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悉尼歌剧院演唱会之后,2012年,6月5日宋祖英与中国着名钢琴家郎朗、世界顶级男高音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再度携手,在英国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将中国民歌推向世界舞台.…….眼睛看着,心里想着,脑中“民歌”这个词组便又挥之不去,令人浮想联翩。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常教我们学唱河北民歌。从《小白菜》中我们认识了一个可怜的小姑娘,整首民歌悲伤的情绪不仅仅深深地打动了老师,也打动了我和同学们。每当唱起“小白菜呀,地里黄呀,打从小呀,就没了娘”的时候,想起自己6岁没了母亲,我便不是眼圈通红,就是泪水婆娑。因此,辽远、朴素、疼痛、隐忍、深情……这是我对一些河北民歌的印象。的确,民歌是中华文艺锦绣花园中的一朵朵瑰丽奇葩,虽然来自民间,来自不同民族,但是它的内容、它的韵律,不乏对生活的向往,对哲理的阐释,对人生的解读。 中国民歌曾经有过辉煌时期,涌现出了大量让人经久传唱的优秀歌曲和一批受百姓喜爱推崇的歌唱家。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为民族艺术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发展空间。《诗经》中的民歌,道出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道出了当时劳动人民艰苦的生活和劳动场景。广西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素有“歌海”之称。在秉承壮族三月三歌节的传统基础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应运而生。我们祖国的每一个区域,每一个省份,甚至每一个不同的地域,都会有当地特色的民歌,每一个民歌种类都有被广泛传唱的代表曲目。为了寻找心上人对山歌,为驾船避险滩过激流而大吼“川江号子”,为抒发生产劳动和生活中的情怀而“漫花儿”,黄土高原上如泣如诉的信天游,悠扬的兰花花,热情奔放的新疆民歌,都汇集成中国民歌的海洋。   在湖北,一首首群众传唱的民歌,也记录了劳动人民的深厚情结。清江绝唱—龙船调,具有代表性的湖北民歌,是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龙船调》原本是利川人民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唱的一首民歌。《龙船调》之所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主要是它的词曲都很有特色。《龙船调》的歌词通俗、洗练,以浅显质朴的词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的场面。《龙船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很大,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感染力,在全国广泛流传,后来还传入了东南亚国家。昭君故里的“兴山民歌”经过国家专家委员会和部际联席会议等一系列严格评审,最终从全国13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正式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新华社曾在2004年11月9日报道说,在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时年65岁的老农陈明刚能一口气唱200多首民歌,被有关专家称为藏在深山中的“民歌王”。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民歌就是“生命的喘息”、"劳动的跫音",她是一种伴随人类的永恒旋律。现在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发现民族音乐人才的机制,对民族音乐的保护应该从源头上做起,让民族音乐人才能够脱颖而出,让民歌融入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当然民族音乐也需要随时代而创新,与通俗音乐和商业运做的适当结合会推动民歌春天的早日来临。追求现代化的进程中,返璞归真也时尚。当你疲惫时,当你孤寂时,当你快乐时,当你漂泊时,唱起民歌吧,它会带给你心灵的慰籍,带给你纯净美好的情感。高兴了自己就唱几句吧,不管它是不是跑调十万八千里,为的就是找寻一种古朴而又时尚的感觉。让我们唱出生活的情趣来,让生活的情趣带来快乐的人生,让快乐的人生伴随我们到永远……  
那是一个距今1600多年的春天,在绍兴城外的会稽山的兰亭,一伙文人雅士聚集在这里饮酒赋诗。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水从兰亭下的小溪曲曲弯弯流过,他们分列坐在曲水的不同位置,把酒杯斟上酒,放到水中,酒杯在水面上顺势飘来飘去,当酒杯停在谁的面前时,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当场赋诗一首。旧雨新友,故交诗侣,高朋满座,胜友如云,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他们虽然年龄不同性情各异爱好不同,但他们都尽情地享受着生命的快乐……中华民族,乃是一个具有悠久灿烂文明的国度。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都珍藏着一首首用文字雕刻的温情优美的诗。或许她记录了一段难以忘记的岁月;或许她抒写了一段感人肺腑的真情;或许她咏怀了一段血与泪的事迹。总之,她的魅力无穷的文字曾经轻轻地触动过我们善感的心灵和崇高的灵魂。她是天使,她是记忆,她是知己……她是属于我们的,因为她在我们的脑海里流浪;但她又不全属于我们,因为她是宇宙万物的精灵和化生,我们必须同她共生共存,继续着人类和文字永不完结的情缘!文字用它特有的含义和色彩,她为我们营造着另一方无限宽广的天地。我们都在这里自由飞翔,躲避生活的纷纷扰扰。没有烦人的应酬,没有劳我于心的压力和烦恼,更没有那不和谐的声音。不管我们多忙,不管我们多累,我们总喜欢安静地坐下来,和那久违的老朋友诉说。虽然难免孤单、寂寞,却趣味不减。当生活给了我们无法言说的痛苦,我们却可以从文字中找到慰藉。文字,已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上,重重地写下一笔。确实,文字最接近一种原始的野性的本质,如野草、野花,那是宇宙中最原始的野性,同时也是宇宙的宠儿。宇宙当中的一切已被她探知,正在被她探知,将要被她探知。正因为她的野性,宇宙才会无限的被探知和认识,人类才会是宇宙中最具有灵性和智慧的动物。如果没有了文字,我们对于广阔无垠、茫茫无穷的宇宙将是一无所知,我们将是愚昧如低等动物般没有情感,没有历史,没有记载……一个人的日子总是孤单的,但是我们知道需要找点什么来支撑我们的生活。寻寻觅觅,终于知道,只有文字能带给我们力量和淡然。幸好,这世间还有一个叫文字的东西,否则,我们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生活下去.不是故作姿态,而是这种感受是如此真实地敲打在我们的心上.我们还应感谢上天,让我们有缘和文字相识,否则,我们的生活便失掉了一部分很重要的色彩。这里所谓的文朋诗友,广义地讲,大抵都是一些靠写字为生的进化的猴子;狭义地讲,则是用形象或抽象思维去生产文化产品,喜好舞文弄墨,或者以此自许,并且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那些志同道合的人等。文朋诗友的精神生活一方面丰富,一方面又容易匮乏,因为文朋诗友对精神生活要求过高,也容易厌倦。文朋诗友希望有崇拜自己的人,文朋诗友需要得一知己。文朋诗友有时不为什么就嬉笑怒骂一场,而又把这种无缘无故的情绪称为深刻。别看文朋诗友都是一介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其实,真正的文人是有权力的,权力就在小小的笔里。贪官的大名在文朋诗友的笔下曝光,轻者处分,重者丢乌纱乃至丢性命,他们对文人怕得要命,也恨得要死;然而正面人物,如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等,哪一个不是经过文人的笔才名扬天下的?我的文朋诗友,除了天生勤奋,支持他们笔耕不辍的动力,恐怕就是写作之瘾了。正如有些人喜欢在闲暇之余开车到处旅行一样,爱好写作的人总会选择寂静的夜晚,泡上一杯清茶,独自一人坐在桌前奋笔疾书或对着电脑屏幕敲字。他们总有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可能是灵光闪现而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或许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旧时的回忆……活跃跳动的思维激发着他们创作的欲望,令他们不吐不快,乐此不疲。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无论外面多少诱惑,笙歌曼舞,灯红酒绿,上瘾者也丝毫不为所动,努力用浓墨重彩写出人生社会的妙文佳构!每写到兴奋之处,常常彻夜不眠直至黎明。一次,我与文友诗朋聚餐,他们或功成名就,或生平寡淡;他们或客居他乡,或老守田园;他们或挺拔健朗,或大腹便便;他们或垂暮已现,或青春依然……席间众人酒逢知已,饮至酣畅处,有飞扬跋扈图谋不轨而欲置人于酩酊者,有雄姿英发拔剑四顾而欲引狼烟四起者,有诗声朗朗顾盼生辉而欲得陇望蜀者,有不胜酒力东倒西歪而不辩东西者,有杯深酒浓笑倒一片不知今夕何夕者……众友兴至浓处,把酒击筷,一荡红尘俗务,即席赋诗,随兴口占,恍恍然斗诗接句,以嵌名镶字为乐;熏熏然赌酒放歌,以顶真接词驰怀。诸君妙语连珠,精彩错落,语惊四座,满堂生辉。以笔会友,评头论足,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知识在融合中获得,眼界在交流中开阔。而协调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充分展示个人魅力,学会包容,学会乐观地看待困难,则是另一收获。其间,聚会是酸、是甜、是苦、是辣,且不去论,这种经历何尝不是每人独有的一种人生财富?若干年后,回忆文友诗朋之间的交往生活,悠悠万事,唯此聚在一起高谈阔论最为畅怀。如此经历也许微不足道,却能成为人生美好的记忆。后来有人触景生情,突发奇想,遂而提议:何不搜集一下诗朋文友之间的笔墨往来,如此既能增进友谊,也可切磋技艺。无奈,作者忙里偷闲,遂将文友诗朋已在国内报刊发表的部分文字,辑录成册,恭请诸君观之。本书美其名曰《朝花夕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文友在我眼中》,二是《我在文友眼中》。俗语常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书中文字或正,或反,或实,或虚,或庄,或谐,或褒,或贬,极尽展示激扬文字、指点江山风貌。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刚者剑胆,柔者琴心,无不体现出了诗朋文友之间那种独立特行、不拘一格的幽默文风、真挚情感。 情已在,意难忘,纸将满。笔行至此,作者不禁感慨:文友常抱离散憾,遥距东西情却浓。今日小言往昔忆,笑谈来日唱大风!

须知忍让真君子

文苑 2012-10-06 阅读 1.9万 回复 25
  我国五代时有个叫冯道的人,曾先后伺候五朝十帝,当过六个皇帝的宰相。他在听到骂声时,表现得非常能忍。有人用一块写着“冯道”二字的布挂在一头毛驴的脸上,四处游走。有个朋友实在看不下去,就告诉冯道这是在指名道姓地骂他,不料冯道却说:“天下同名同姓的人很多,怎么能断定是在骂我?”  有人会说,古代人尚可,现代人很难,其实不然。担任过艺术官员的著名词作家乔羽先生在回答电视节目主持人关于怎样保持家庭和睦的问话时,仅用了一个字:“忍。”居家过日子,哪有炉灶里不点火和勺子不碰锅的,比如亲戚有远近,朋友有厚薄,对各种亲戚关系如何处理,夫妻间就都敏感于对方的态度。乔羽属于在外面拿得起,在家里放得下的人,他的诀窍是:家里不管来了什么人,都随夫人的主见安排招待,如果有点想法,事后再说,如夫人不愿听,干脆忍耐了事。  有人也会说,冯道忍辱听骂,主要是立身保官的利己哲学。那么,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的“革命情怀”却为我们了解情况、化解矛盾、改进工作、关心群众做出了光辉榜样。1942年8月的一天,天正下着大雨,延安边区政府在礼堂里召开干部大会讨论征粮问题。突然,一声炸雷响过,坐在木柱旁边的延长县县长刘彩云被雷击身亡。这件事很快传开了,一个妇女恶狠狠地说:“雷公没有眼,为啥不劈死毛泽东?”基层干部们立即将这个农妇抓起来,声称要枪毙她。毛泽东听说后,立即接见了这位妇女,仔细地听了她哭诉骂人的原因后,毛泽东非但没有责怪她,报复她,还百般安慰她,肯定她意见提得好。临行,还让通讯员把自己的口粮和自养的一头奶羊送给了这位农妇……  有人可能还会说,这种虚心听骂的宽广胸怀,只有“大人物”才有,一般人是做不到的。其实也不然。唐代有个和尚写过一首诗:“有人辱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这首富有禅意的诗,很富有哲理。挨了骂能犯而不校,屈己待人,怨恨化解了,包袱放下了,经验教训吸取了,工作改进了,这不正是得到了最大的“便宜”?  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有些人遇上不顺心的事就大发雷霆,火冒三丈。其结果不仅得罪了他人,而且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使自己增添新的烦恼。上述这些人物为什么能“忍”,我看关键是他们能够“把自己当成别人”、“把别人当成自己”、“把别人当成别人”、“把自己当成自己”。  《黄帝内经》中写记载“怒伤肝”。美国生理学家爱尔马曾研究生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他做了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验:把一支玻璃管插进一个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们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气水”。结果发现,即使同一个人,当他心平气和时,所呼出的气变成水后,澄清透明,无任何杂色;而悲痛时呼出的“气水”则有白色沉淀;生气时则有紫色沉淀。爱尔马把人生气时的“气水”注射在健康的大白鼠身上,不料只过了短短的几分钟,刚才还活蹦乱跳的大白鼠瞬间就死了。这位专家通过分析得出结论:人在生气或发怒时会分泌有毒的物质;一个人生气十分钟体内所消耗的能量,不亚于参加一次3000米越野赛跑。  既然生气有那么多坏处,我们就应该学会不生气。首先,头脑冷静,即使遇到令人恼火的事也要理智对待,热问题冷处理。常言道:智者以理智控制情绪,愚者以情绪控制理智。其次,胸怀宽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不要与人斤斤计较,减少人际交往中的不必要磨擦。著名爱国志士林则徐就在其大堂后面大书“制怒”二字,告诫自己不管在何种情况下都不要发怒。当然,如果有时候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发了火,但是最好不要超过3分钟。当事情过去后,不要再去追究,以免引起心情的不快。再者,渲泄情绪。俗话说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从生理学的观点看,人的低落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发泄。但是,这种发泄应该是积极的无损的,而不是消极的破坏的。例如和朋友谈心、写信、打电话,或把自己胸中的怨言不满写在日记上等。  前些日子从报纸上看到法国总统萨科齐跟群众对骂的事,让我这孤陋寡闻者大开眼界。一个堂堂的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竟然在大庭广众中跟百姓对骂,不管按西方还是东方的道德标准衡量,这都是一件大失水准、很丢面子的事。唐代养生家张公,写有《百忍歌》,虽非尽善尽美,但于今读读仍有裨益。抄录于下,以飨读者:百忍歌,歌百忍。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考,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执。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知忍。百忍歌,歌百忍。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可余积,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冤。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静。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

吟者的才思

文苑 2012-09-08 阅读 1.8万 回复 18
  人们习惯用热水泡茶,热像是一种催化剂,让茶的味道瞬时迸发出来。然我更喜欢用凉水泡茶,使茶的味道一丝一丝地进入水中,初时淡淡无味,之后却越来越浓。在一个金色满怀的秋日,让我一次又一次陶醉于李瑞祥文字里暗暗飘来的氤氲。淡淡的香气一路播撒,汇成一段清澈的溪流,不断丰饶着我枯竭的思想。散文也许不是“武钢产出第一炉铁水那一刻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李瑞祥的主攻方向,而他的一组篇散文,却以独特的艺术魅力,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灵。  李瑞祥的散文,内蕴比较沉厚。他并不追求那种放旷的言说,无非是写自己亲身所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一些事情,但却给人以沉实厚重的感受。原因就是它取决于作品内容的广度、情感的浓度和思考的深度。李瑞祥散文取材大体都是日常生活、如烟往事、历史典故。但他不是一个一味咀嚼一己悲欢浅吟低唱的人,他的散文有着社会生活场景,视野很宽。比如《一方热土》,“站在铁塔那呈枝丫状的羊角处,再看一眼工作了近一年的赣中青山碧水,心中陡生依依。放眼远眺,井冈山脉近在咫尺。那是一块常萦于心的神秘之地。领毕工程峻工奖,我决定假道井冈山后返汉。一探影响我们这代人和上一代人至深的这块红色土地。”“入夜,吃了一碗红薯饭,喝了一钵南瓜汤。在电影院重温了革命历史题材影片《闪闪的红星》后,来到招待所,躺在招待所席梦思床垫上就寐。红星,红旗,红缨枪,红袖标,滴血的映山红,一一萦在脑际。和着山风,我带着一抹殷红沉沉睡去。睡梦中,我忆起儿时喃喃诵读过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三年来……三十年以来……”这些典型的场景和世相,纷纷进入李瑞祥的散文世界的同时,一些纷繁的工作生活场景,也被李瑞祥写进自己的作品,字里行间融进了深浓的情感,也渗透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在《一座高山》里,“美姑局电力同行告诉我们,这里可建1OO至1OOO千伏水电站8座,还可以用来梯级开发和蓄能利用。开发利用前景与滔滔江水一般连绵不断。俟8座电站全部峻工投产,大小凉山银线将象蛛网一样被覆盖,且与西北、西南、华中电网连成一片。”与同事攀谈的过程中,作者也能从一些小事中悟出大道理,或是看出大问题。由此可见,李瑞祥散文内蕴的沉厚,得益于经历,得益于磨练,得益于苦读。经历的丰富开阔了他的视野,底层的磨练培养了他的情商,而读书求索又提升了他的心智。这三点决定了李瑞祥即使是在写一己遭遇的时候,也自然带有历史的印痕,给人以沧桑之感。  李瑞祥的散文,韵味比较绵厚。与其他散文作者不同,李瑞祥还是一位诗人。在写人、叙事、体物时,他游刃有余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写出不同于他人的味道来。李瑞祥散文绵厚的韵味建筑在写人见性情、记事见襟怀、体物见绮思上。读李瑞祥记事类散文,可见作者的性情面目。在他笔下,苦事不“苦”。比如他《一座高山》里说,“上西昌青山机场执飞成都双流的班机,透过A座旁边舷窗,回眸九天来沿着线路汗透衣背地攀爬过的巍峨高山,挽起裤管赤脚淌过的湍急河流,阔别一十五个春夏秋冬,一股久违重逢火热送电生活的幸福愉悦冲击着我的脑海”,“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沿着75O川一一云线路攀爬行走之时,我切切体味到什么叫爬山。四肢并用,用爪子巴着向上攀援,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爬山。”在他笔下,憾事不“憾”。现实生活中不如意事常八九,作者把无奈化成理解和欣然。在《一盈瀚湖》里他写道,“青海湖啊,你那一盈湖水为什么又苦又咸?你蓄起的一湾盈盈湖水中,其实有我们送电工的滴滴汗液。大风中的青海湖啊,你那一池湖水为什么掀起滔天巨浪?那是湛蓝的湖水、白色的浪花在诉说着送电工们在严酷的缺氧生态状况下送电西部博大的情怀。”“大风仍在这方高原肆虐,冻土层仍有十公分之厚,枯萎的芨芨草渴望着春风春雨的沐浴。一干前方送电将士在这恶劣的生态环境中,被呼吸道感染和心血管高压力折磨着。一行人踏遍了75OKV西一格线上的山山岭岭,也见识了青藏高原的冷峻与伟岸”,李瑞祥这种不以憾事为憾的性情,读之令人解颐。在他笔下,闲事不“闲”,李瑞祥在《弦主自白》中说,“2O11年,一纸红头文件,我从门诊部医务主任岗上退下,捧着公司赠送的九阳豆桨机回了家。枯坐在客厅沙发上与妻四目相对。妻说,我外出打工去了。你就在家呆着吧。我知道你心里有个梦,你用余下的时间把它圆了吧。人家如果不承认,我承认。抱回一堆中文科班必读书藉,一阵狂啃。顿觉视野拓展了许多”……  李瑞祥的散文,语言比较醇厚。写景如画,抒情如诗、叙述如歌,这三点基本上可以概括李瑞祥散文的语言特征。李瑞祥有着多方面的艺术才情,不但散文、诗歌能够信手拈来,管理员、施工员、仃电员、赔偿员、卫生员岗位也均一一涉猎过,这无疑有益于他的文艺创作。李瑞祥笔下的景物的确是文字的图画,他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比如《一方热土》:“黄洋界谷幽林深,瀑布成群,怪石奇峰,形神兼备。山前五神河发源于五龙潭,区区二公里河流,经鹰嘴岩,揽云台,長寿泉,方壶泉,碧玉潭顺山谷而下,小河遇山势跌宕起伏,五次飞跃悬崖峭壁。湍急的白练形成了一瀑一潭蔚为壮观的独特景致。黄龙瀑一锁龙潭,赤龙瀑一珍珠潭,黑龙瀑一飞凤潭,白龙瀑一仙女潭。”作者善于敷色,比如《一座高山》,“俯视脚下大小凉山,白的是水,青的是山。山,连绵不断。苍翠葱笼的山头,一个山头接着另一个山头,陡而峻峭。水,若隐若现,曲曲弯弯绘成一线。路,婉婉延延,九曲十八弯”。作者还善于把拟人笔法融入风景,使得画面生韵流动,“在公司首届职工影展上,我目睹过摄影爱好者一帧‘四姑娘’仰卧的风采神韵,构图新颖,似感记忆犹深。蔚蓝天际下,氤氲山峦上,四姑娘胸廓高耸,长发曳地,风姿绰约。”在李瑞祥笔下,不管写什么,怎么写,他的心中总是充满诗情,比如《一盈瀚湖》中的画面,人景相生,极富美感,“青海湖湖滨地势辽阔,一泓湖水碧波万倾,蓝色琼浆与天际一色。栖息在这方热土上的藏蒙牧民,游牧的帳蓬星罗棋布点缀在湖边,藏族五彩的转经幡在湖风中猎猎飘扬,成群的绵羊和耗牛悠然自得地啃食着草场上的野草。景色旖旎的鸟岛山岩嶙峋,宝岛上常年栖息着十万只以上的侯鸟。透过半埯在地下观鸟長廊的玻璃橱窗,你可以清晰地看到成群结队的鸟群惬意地在湖边嬉戏翱翔。”  李瑞祥的散文,视野比较开阔。在我眼里,李瑞祥首先是个行者,因职业之便,他与山水结缘,他寄情山水,他在山水间驰骋自己的想象,诗意地行走在辽阔的大地上。作品洋溢着审美的激.情,飘逸着独异的灵光,善从无处看有,从有处看无,跳跃的思维,给人以强烈的心理撞击。胸有丘壑,自然志趣高远。从李瑞祥散文中,可以读到名胜古迹、历史典故,可以欣赏到很多史人物鲜为人知的一面,可以纵观祖国的大好河山,可谓远古沧桑,气势浩伟,景幅宽旷。在他的作品中,别致中依然透着劲骨,小景里可以窥到大气,展示了他敬畏自然,包容万物的胸怀,呈现出他对芸芸众生的悯爱之心,读他的作品,让人顿开胸襟,获得启迪。  沈浸醲郁,含英咀华。李瑞祥喜欢站在山巅湖畔,仰望着那里的天,仰望着那里的风,仰望着历史反射的辉光,仰望让他心里有了虔诚,让物有了崇高,让文字有了激.情,让想象有了厚度,让神思有了境界。和其他读者一样,我喜欢他的散文,喜欢他的诗歌,喜欢他的每一篇文字,因为那里面有美丽,有哀愁,有慨叹,有吟咏。读着它们,我感到一种从未体验过的亲切、生动、朴实和真诚。

夏 日

文苑 2012-08-25 阅读 1.3万 回复 10
这些日子,每每早晨天一放亮,人们就发现,烈日,又是烈日,它会更疯狂地照耀着这个城市。湖中兀现出累累沙石,油路上泛起了层层热浪。谁也无法阻挡这威力无穷的酷热。街道上暴露的女人都步履匆忙,怕紫外线灼伤她们的肤体。工地上的民工常常在身上泼上一桶水,顶着毒日继续劳作,水化为汗,汗流如水。中午,每个人都在打着巨大的哈欠。刚到黄昏,有人就悄悄地钻进了居高临下的楼顶平台,看着地面的热气袅袅升腾,汽车在奔跑,霓虹在闪烁。在人们日益认识到紫外线对身体的伤害后,伞也不再单纯是遮雨的工具。人们走在大街上,五颜六色的太阳伞在阳光的照射下,倒是格外鲜艳夺目,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遗憾的是,无人再有欣赏的兴致。赤日炎炎似火烧,好想好想有一股清凉的风忽儿忽儿地吹过来。因为夏的火热,人们心中在幻想着秋的清爽。然而现在,却仍只有无奈地等待。夜晚,尤其不喜欢这个季节的节奏,它把所有的一切都已烤乱,即使用满天的萤火来安慰,也弥不回那份从容。那是一个蒸笼的空间,如果可以,奢想找一个临水的开阔地带坐下,看月光是怎么召唤出它水中的灵儿,又是怎样教会它们在这停滞的空间里跳起空灵的舞蹈。 夏夜是直直的寂寞,虫儿的鸣叫是寻伴时的呼唤,夏风轻轻的吹起淡蓝的裙边,我却总捉不到那透明的思想。我想,当时我只能这样去想象清凉。说到清凉,想起前年夏天我去兰州,坐在车上看着窗外呼啸而过的风景,除了黄.色的大山和干涸的泥土,就是“劈发盖脸”的疾风。这风虽然霸道,却很清凉,让人有着一种畅浴清泉的惬意。再看我所居住的城市,每到炎热夏天,酣畅淋漓吹风的机遇不多,时常都得遭遇闷热的蒸腾。所以,至今我还怀念兰州之风。不知什么"厄尔尼诺"原因,这几年古城的夏天,太阳每天都像一个火球,挂在我所居住的城市那里,将高楼大厦也给弄得浑身滚烫。若要停电,让人整个身子都要冒油。近日,好像不分南方北方,很多地区都出现了持续高温的天气,一些地区甚至还发布了高温橙色警报。实在酷热难耐,便有了到乡下岳母家去走一走的欲.望。于是,周末举家出动回到久违的乡下。岳母家现在住着三层的小楼,这在乡下还不算是最好的,只是中等水平。说起来真是羡慕死了城里的人。乡村的生活也在逐步地向城市靠拢,有些方面甚至比城市还好,比如楼房、空气,还有夏夜。这里的房子掩映在一棵棵绿伞般大树和一片片绿油油的庄稼之中,四周涌动着绿荫,偶尔露出的黑瓦白墙的房舍,在眼前就有了一幅幅近似“徽派建筑”的画卷。树上跳跃的着的几只红肚绿羽毛的小鸟唱着悠美的歌,院里院外振膀亮翅的大红公鸡、昂首挺胸的大白鹅、走起步来一跩一跩的鸭子,让小村有了色彩,有了灵性,有了音乐。乡村的夏夜,是村民一天最美的休闲时刻,大家乘凉喜欢扎个堆儿、串个门儿、凑个趣儿。岳母家就是乡亲们喜欢来扎堆的据点,岳母见邻居来了,不管是大人小孩儿,总是笑脸相迎,端茶倒水,热情招待,所以大家都愿意来陪他唠嗑。乡村的夏夜充实而丰富,宁静而有趣。月亮的清辉洒在岳母家的葡萄棚上,绿叶丛中葡萄上一个个白色的套袋隐约可见。稻田里正在灌水,秧苗也已经发棵分蘖了。现在是青蛙热闹的时刻,它们合唱着丰收的歌。 岳母的家人告诉我说:“如今环境好了,用农药少了,以前几乎要绝迹了的青蛙也多了起来。”蛙鸣是乡村夏夜的标志性特色,我听着它们欢快地鸣叫的声音,亲切中有种久违的温馨。岳母家房前屋后都绿得要流出水来,给看惯了城里灰蒙蒙的我洗了一次眼,给听惯了噪声的我洁了一次耳。这里虽然也是那个月亮,也是那样火辣辣地挂在天上,但是这里有着广阔田野的微风轻轻吹过,虽然不用什么风扇,却也有了舒心的凉爽。有人说,城市是乡村的纪念碑。我却说,城市更象是乡村的流放者……

摩挲泥土

文苑 2012-08-01 阅读 2万 回复 29
      记得有人说过,如果说世上有什么是能够影响人一生的命运并让人终生记取和怀念的,除了母爱,就是故乡。对于一个文化人,故乡永远是心灵中的一个结,既有怨恨和逃避,又有相思与感激。在故乡的日子,恨不能早一天离开它,而离开它的日子,却又日日魂牵梦绕。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对泥土有着特殊的感情。现在,我虽然离开乡村二十多年了,住在钢筋混凝土楼房里,走在水泥或柏油铺就的路面上,出门乘的不是公交就是的士,几乎是脚不沾泥,手不摸土,似乎与泥土已经隔绝了。  其实,从我落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我出生的那间老屋就是泥巴做的房子,一出生就落在了土坯撑起的炕上,身上就沾满了家乡的泥土。等我会走路时,我家门口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土坑,我最喜欢的游戏就是和泥巴。当年,投笔出游,离家远足,鞋下带着家乡的泥沙,一路跋涉,来到城市,一双泥腿格外显眼。那时,我虽使劲冲洗,但是脚板上面的泥垢依然五彩杂呈。此后,多次回乡探访,由于那里没有铺设柏油或者水泥,来去依然都是踏着温软的泥土徒步行走。  对于历代学者文人来说,泥土已被赋予“家国”的涵义。刘邦《大风歌》中“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江淹《别赋》中“视乔木兮故里,诀北梁兮永辞”、柳宗元《闻黄鹂》中“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位文友说过,站起来是座山,伏下去是条河,铺开去是片田,踩起来是条路,这就是泥土,这就是故乡;有天的高远,有海的宽广,有生命的鲜活,有村人的情怀,这就是泥土,这就是故乡!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摩挲泥土,不知哪朝哪代我们的祖先来到这块土地,黄泥和茅草搭盖村舍,刀耕火种,在这块贫瘠的土地繁衍生息;摩挲泥土,我的家乡燕南赵北,乃是集军屯兵之处,蔚成尚武之风,人人爱听激昂的高腔。所以,年前年后,村村都演激越亢奋的叫做“河北梆子”的地方戏曲。内容多是征战之类,比如《穆桂英挂帅》、《薛仁贵征东》;摩挲泥土,村庄每一道土坡刻印着强虏的劣迹,每一条沟坎铭记着乡亲的伤痛。乡亲为了生存,曾经背井离乡;摩挲泥土,家乡儿女,不畏强暴,前仆后继,南征北战,革命唤起了穷人,烽烟淬火了大地;摩挲泥土,春日顶风播种,夏日防涝抗灾,秋日创收抢晒,冬日建塘修堰,笨重的农具敲打着流逝的岁月,辛劳汗水浇灌着贫瘠的土地……  我就像那些生长在田野的庄稼一样,是在泥土里一点一点长大的,泥土已经融进了我的血液。泥土,沉淀了我童年的梦境。现在,我只要三天不见泥土,心里就空落落的,就像三天没吃蔬菜一样,总感觉到身体里缺点什么。因此,我家阳台上总要养几盆花草。我养花草并不是喜欢花草,而是喜欢看那些花草是如何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说穿了,我是因为喜欢泥土才养花草的。节假的时候,只要有时间,我就到郊区去玩。我不喜欢逛商场、超市,更不喜欢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闲走。而在郊区,哪怕是一块菜地一片庄稼,都会引起我强烈的兴趣。我喜欢阳光下泥土发出的温润的气息,喜欢青草和树木吐出的氧气、臭氧气和负离子的气味。我有时会把皮鞋蹬掉,把袜子脱掉,赤脚站在裸露的泥土上,让脚板与大地亲密接触,让身体接一接地气。据说现在很多城市病都是不接地气造成的,住在城里住在楼上的人,是很少接到地气的。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多年之后,城里的月光洗白了我的肌肤和梦乡,可是浸染在心灵上的土色,早已刻骨铭心。无论多么毒辣的时光,难以冲淡分毫。泥土,是游子梦魂萦绕的印戳。泥土,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圣殿。泥土,有我熟悉的乡情。泥土乡亲对于脚下的土地,总有别样的情愫。曾有一位儿子在外发财,要接父亲到城里享乐,父亲婉言谢绝,说是家有土地,舍不得离开;曾有一位后生不慎失足,无颜面对父老乡亲。乡亲劝他,你回来吧,土地不会嫌弃你的;曾有一位商者市场失意,泥土乡亲见其惴惴不安提醒他道,家里不是还有土地吗?!……人们都说,海水的自净能力非常强,我认为泥土的自净能力比海水不知还要强多少倍,无论多么脏的东西,只要把它埋进泥土里,泥土都会把它慢慢分解掉,变成有用的东西,输送给植物,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每每回到故乡,我在阡陌之间徘徊,不停摩挲那抔黄.色的泥土。也许,故乡的泥土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但在我的记忆里,却有一种永恒的温暖的大美。  

合欢树

文苑 2012-07-26 阅读 1.5万 回复 14


  


过了许多年了,仍有一幅画图挂在脑海。在我居住的这个小城的东南湖边,原来那个叫做“青年广场”的地方,曾经孤独地傲立着一棵高高的合欢树,每逢夏季,碧绿的树叶中随风洒落一缕缕一丝丝粉红色绒毛。远远地望去,它摇曳着清高飘逸的虬枝,犹如天边游动着大片粉色的云霞,那景致,如诗如画。 20世纪90年代中期,每到合欢花开的清晨,我便喜欢站在广场上观赏合欢,呼吸合欢花飘浮在空气里的柔情,目光也常常不由自主地在树影中搜寻,搜寻那对常在合欢树旁散步的老人。看到那对老人,心里便会腾起一片融融的暖意。那对老人打扮的干净利落,尤其是老太,稍胖的中等个儿,走起路来总是目不斜视,神情严肃,一头银丝梳理得齐齐整整,纹丝不乱。她的老伴却是性情随和,路遇熟人,总是老远主动就打招呼。老头一副挺直的身板,长型脸庞时常挂着慈祥的笑容。每次这对老人出来散步,总是一前一后。老太在前,老头随后,相隔也不太远,大概两米之遥。只要老太一停,老头就会赶紧凑上去,俩人便在合欢树下憩息。老头习惯在老太身后站着,边为老伴拿捏双肩,边和老伴聊天。那情景,不只我看着眼热,路过他们身边的人,都会不自觉地回眸,一望再望,啧啧点头,无限感慨…… 经过打听,我便知道了他们的一些情况。两位老人原是同学相恋,60年代初期他们在这个古城举行了婚礼之后,老头参军入伍,后来“支左”进了东北一家发电企业上班。此后,他们两地分居,长达20多年。老太一人仍在这座小城生活,没有随夫调动。老太那年分娩之后,不久查出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母子住进医院,无人照料。后来孩子病情危急,医院一连给老头的单位发了三封加急电报,但是老头一直也没回来……过了些年,老头退休回到老太这里。这时,本来可以尽享迟到的天伦,可是不久老太做了胃切除手术,后来老头又得了脑梗。老太虽然也是病人,却还得细心照料老头。天气再冷再热她都亲自去给老头拿药,还买了一套家用健身器材给他锻炼身体。为了增长治病的常识,她每天都听广播里的医疗讲座。平时不善言谈的老头每每提到自己的老太,总是眼噙泪花:“嗨,老太不容易啊!” 记得一次过早,这对老夫老妻缓缓而来,坐在我的对面。仔细一看,两位老人已经白发苍苍,满脸沟壑。老太端来了两碗米粉,她把放有牛肉的那碗递给了身旁的老头,并嘱咐小心烫着。看着老头哧哧溜溜,吃得酣畅淋漓,老太眼神里充满了关爱。待到老头吃完,身旁的老太又把餐巾纸准备好了,这时两位老人又搀扶着起身,手牵着手颤颤巍巍地离开。后来,一连过了月余也没发现他们在合欢树下相携散步。起初我还以为他们换了锻炼地点,没有怎么在意。 又过一些时日的一个上午,我刚踏进广场,便在远处地看到合欢树下许久不见的这对老人。让我更为吃惊的是,身材高大的老头,恍若变了一个人,矮小许多,目光呆滞,脸上也没有了往日和蔼的笑容。他在老太的搀扶下颤颤悠悠,一步三挪地往前移动。老太太也更加瘦弱了,但是精神仿佛还好。如今他们的角色实现了转移,老太一只手臂上挎着木凳,手中握着一把赶虫、纳凉的蒲扇,另一只手臂紧紧搀扶着老头,一同蹒跚地前移。原来,不久之前老头出门买菜时,不小心在地上摔了一跤,再次中风,此后左边半个身子不再灵便。经过救治和老太的精心护理,现在总算能够起床慢慢走动了。 我在合欢树下静静伫立,注视着两老慢慢走近,一时凝住了神思,突然看到眼前晃动着昨日老头那开朗的笑容,晃动着他曾为老伴捏拿按摩的情景......直到他们渐渐消失在广场尽头,我还被一种不可描述的情感困顿着,望着他们的背影,我久久不能释怀,仿佛是在品尝一瓶浓香醇厚的美酒,细腻而滑润的味道让人留恋,让人回味,这时脑海里只重复着一句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岁月无情人生易老,总有一天,我们的身心会憔悴会疲惫会脆弱,我们的身躯不再挺拨,我们的双脚不再那么健步如飞,我们的心灵不再有穿越时空的洒脱,我们也会老眼晕花我们的耳朵也会听不清别人说的话,我们也需要有人倾听我们内心的失落,我们也需要有人在为我们年老的心细说往日如歌的岁月如梦的年华,我们也需要彼此搀扶共赏日升日落,月盈月缺,花开花落,将夕阳中琐碎沉闷甚至有点无助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我想,一生最浪漫的事也许就是你和你的爱人一起慢慢变老,当自己老的哪儿也走不动了,就把老伴当作自己手里的生命拐杖! 相传虞舜南巡仓梧而死,其妃娥皇、女英遍寻湘江,终未寻见。二妃终日恸哭,泪尽滴血,血尽而死,逐为其神。后来,人们发现她们的精灵与虞舜的精灵“合二为一”,变成了合欢树。合欢树叶,昼开夜合,相亲相爱。自此,人们常以合欢表示忠贞不渝的爱情……头天晚上,可能风有点大,早晨来到广场我看到,合欢花儿吹落一地。我不由自主地收起躁动的心情,放慢急促的脚步,俯身捡拾起一朵细看,形同小梳子般的合欢花,看上去单薄柔弱,除了一息似有若无的淡香外,并无特殊的娇颜。抬起头,树上的花儿却依然如云似霞般的美丽,依然轻灵如蝶的在风中欢快地舞蹈--原来合欢的美,在于相聚相拥,在于同开同舞。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肺腑里都是合欢花儿的甜馨,经久不散。“突兀看花发,苍凉奈老何”。我站在风中,站在岁月的厅堂,站在生命的舞台,站在爱情与婚姻的围城,思绪飞向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