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山下的天门人(转)

2009-09-14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2.4万   回复 10
●本网特约记者 肖敦秋  广州市白云山下,汇集着“数以万计”的天门人,他们说着一口地道的天门话,有办厂的、经商的,也有打工的,他们生活在一个不被关注的世界里。近日,记者走进了他们的世界。
  他叫颜志华,来自岳口镇健康村,今年52岁,带着妻子、儿子、儿媳和一个孙子,一家五口到广州已8年。凭着一手烹饪技术,颜志华在祥岗后街开了一家“天门三蒸酒楼”,生意还不错。记者问及为何不回天门老家去,他说:“白云山下就是我们许多天门人的第二故乡。”
  像颜志华这样的天门人,在白云山下还有很多很多。
  徐树贞夫妇来自竟陵郊区,在棠溪公交车站附近开了一家“南门包子铺”,所经营的蛋包、肉包、豆沙包,颇受消费者青睐。下午,买包子的人不多,记者坐在营业台前,同徐师傅闲聊:“为什么不在天门做生意,大老远地跑到广州来呢?”“广州是个开放型城市,蛮好挣钱……”记者看到,生意好时,徐师傅夫妇连饭都顾不上吃。
  棠溪河畔,一座古色古香的楼房耸立在那儿,楼檐下,“天门腾飞服装厂”七个大字引人注目。天门腾飞服装厂的厂长叫严义祥,今年42岁,是从天门多祥来的。厂里有180多名工人,专门加工制作外单服装,生意盘得红火。据严厂长介绍,仅白云山下,就有140多家由天门人创办的服装厂。严厂长高兴地告诉记者,他一年下来,除去所有开支外,可净赚二、三十万元。
  记者在新市和棠景两处的外来人口管理处了解到,在白云山下的天门人已超过8万之多。他们在这里,推出了“三乡宝地”的特产,打响了“三乡宝地”的品牌,如天门城区的“南门包子”、张港的“火烧粑”、干驿的“冲担锅盔”以及多祥的“珍珠刺绣”等等。
  严义祥说,诸如这样的“多彩世界”,还有发展趋势。他们之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回复10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GTR008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136

2009-09-14

粉丝 136

2009-09-14

粉丝 2

2009-09-14

粉丝 2

2009-09-14

粉丝 2

2009-09-14

粉丝 2

2009-09-14

粉丝 2

2009-09-14

粉丝 2

2009-09-14

粉丝 320

2009-09-15

粉丝 2

2009-09-15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