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要做一个“正常人” (转帖)

2011-12-07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3702   回复 9
刘良华在给班主任的三条建议中指出,要敢于承认“班主任”是一个有人性的、常态的“正常人”, 而不是一个工作狂或奴役狂的“病人”。 何谓人性?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不是哲学家,没有深入的研究,姑且引用网上搜来的结果与大家交流一下。
人性是什么?答曰:求我幸福。
就这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这样一个简单的“求我幸福”,恰恰是人类固定不变的天性,并从根本上决定、解释着人类行为。所以我们说,它就是人性。甚至可以说,“求我幸福”这条人性法则不但支配着迄今的人类史,将来依然如此。
抽象意义上的全人类幸福如果存在,其根本基础在于每个人类个体的自我幸福;超阶级的人类之爱如果存在,其根本基础在于人类的自我之爱。爱就是由感情意识所表产生的,人们渴求为我或者我们的人或事物无偿付出一些或全部自己所有的意识或行为。显然,爱的意识就是爱心,就是感情。
所以,大感情就是大爱心,大感情所产生的行为就是大爱行,而大爱心和大爱行的知行合一就是大爱,大爱俗称就是博爱。所以,人性就是博爱。大爱无疆就是最大的人性——爱所有生灵。
没有人性就引起了一系列病态人格,与健康最终告别。我们曾经习惯于口是心非,喜欢互相嫉妒,习惯于自私自利,对于人类的互爱、友谊、怜悯、宽容,我们虽然也曾高喊,却失落它本身的深度。人类的恶习也是人类的敌人:自私、功利、嫉妒、互损、空虚、麻木不仁、心理灰暗等。我们都是道德上的病人。
那么,如何从困境中解脱出来——爱是唯一的出路。以爱为中心是弗洛姆的人生哲学。他说的爱是一种弥散型、循环型的大爱。按他的说法,你爱一个人,也就是通过他爱了所有人,包括爱你自己。他的憧憬是所有的人互爱,爱世界爱生活,使爱充溢人间。 爱是一条出路,“爱是拯救”,爱是使命。 关于使命,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一书中,希望人们的目光从外界回自身,认识自我,以促进人的自我形象、人的灵魂的完满,从而真正的实现人的发展。 “人生的主要使命是使自我成长,是成为与他的潜能相等的人。人的奋斗的最重要成果是他自己的人格。” 当班主任有了健康的人格,才会放弃功利心,关注孩子的成长。 何为工作狂?
可以说,它是对工作的一种过度依赖,表现为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工作时间超过一般的限度,以此来获得心理满足。当工作依恋失控,对人产生负面影响的时候,我们就把它当作心理上的一种障碍来看待。往往并不热爱自己的工作,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而只是拼命地工作以求某种“心理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
专家们的另一新发现是,“工作狂”的“生成”还可能与其童年时代接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实际上在“工作狂”中,有占8~9成的人在孩提时代受到来自望子成龙的父母亲的过分严厉的教育。
由上我们认识到,没有人性的工作狂做班主任会是多么可怕。
教育的目标要重视学生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成功;要重视学生的人格而不仅是成绩,要重视学生的创新而不仅仅是接受,要重视学生的终身而不是当前。 重视学生的成长,然后是成.人,最后是成才。弗洛姆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收集资料,这些资料主要用于为市场需要服务。学生用于学习的时间太多了,以至于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思考。激励学生想要更多更好的学习的主要力量,并不是对所教课程、知识及见解等等的兴趣,而是为了得到提高交换价值的知识。 那么教育的目的,教师兢兢业业,往往只是为了打造出更多的优质商品,学生勤奋刻苦,只是为了把自己变成一个高质量的“知识接收器”,以使自己变成一个优质产品。 重视学生健康成长,是教育的根本。班主任和家长应该在一个更高层次上真正地把孩子当“人”看,从“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情感,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地对待他们创造良好的健康氛围,满足学生做“人”的需要,做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人,然后才能谈及其他,如成绩、成功等。何谓健康人,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生活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他明确告诉大家,要让孩子健康成长,需要家长和教师们付出很大的代价,这一点,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切实认识到,并且真正地改变观念帮助孩子成长是多么重要。 学生只有在情感人格方面健康地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做人的尊严,并在不自责中理解到生命的珍贵。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中,要让他们懂得这种观点:做人首先要有平常心,然后才能谈论进取心,如果家庭社会不顾任何条件地“求全责备”,就会使孩子在各个方面苛求自己,岢求他人,稍有不如意的方面或许就能导致精神的失衡,给孩子带来一生的伤害。这可不是我们教育想要看到的结果。人的成长主要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激励学生的精神和灵魂。 那我们的班主任应该是有人性、懂生活的“正常人”,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幸福人生。 班主任教给学生真正的人生本质应该是追求幸福,享受生活 。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欢乐。” 上世纪初,胡适先生就明确的指出,“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自己要争自由,同时便想到别人的自由,所以不但自由须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为界限,并且还进一步要要求绝大多数人的自由。自己要享受幸福,同时便想到人的幸福。熊培云在他的《梭罗的树林》指出,现在的社会是有成功学与消费主义两粒毒药的流行性物欲症社会,擅长谋生,却不会享受生活,最关键的是,物欲症偷走了人们的时间,速度,永远是速度,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如果不明白物欲症对一个社会的损害,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当年特里萨修女路过美国时,会感慨那是她一生所到过的“最贫困的地方”。 物欲横流的社会,恐惧几乎成了贪婪的同义词。当美国人开始自省贪婪已经感染了整个社会的时候,我们同样看到,在欲.望高涨的年代,糟糕的并不只是贪婪,还有害怕。害怕在别人眼里显得不成功,害怕自己赶不上邻居。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浮躁的年代,已经消耗了大量树木与纸浆的成功学,早已经失去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昂扬与纯朴,成为一种祸害。需要追问的是,当我们花费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换回一大堆死后并不带走的东西,在我们和这些东西之间,究竟谁占有谁?是我们占有物品,还是物品占有我们? 哲学家总统哈维尔也说:“真正的信念并不憧憬胜利,而是相信生活,相信各种事情都有自己的意义。”
所以班主任要做一个不是工作狂的正常人,才能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教给孩子们具有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理念,不会在物质中失去了自己,获得人生的幸福。
班主任放弃功利思想,用爱开发生命,才会让学生成.人,才会是成功的教育。功利性让班主任更多看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是人格,要重视学生接受而不是创新,要重视学生的当前而不是终身。更多的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而忽略成绩差的学生发展。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走过的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人,会走向成功吗?前段时间北大新生跳楼就有力的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班主任在考上一个北大获得奖金十万的诱.惑下工作,会不会变成魔鬼? 培养学生成.人,是成功的关键。 德国人说:“你们学生的书比我们的后,考试成绩比我们的好,但你们还要买我们的技术,我们的产品。”这是丁锡国先生在新华网上引述的德国人的话,值得我们深思目前的教育。为什么相当多成绩优秀的学生日后没有成功,而很多成绩不佳的学生日后却能够成才。因为成绩优秀的学生心态往往极度地想赢怕输,包容性差,不会合作,而一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心理素质好,心态平和,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意志坚毅,耐挫折能力强。这部分学生在教育中真正变成了“人”,这才是教育的目标,才能使人走向成功。正如爱心斯坦说: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要成功,不光是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智慧,更要点化生命。
  • 回复9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平淡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2

2011-12-07

粉丝 1

2011-12-07

粉丝 3

2011-12-08

粉丝 10

2011-12-08

粉丝 10

2011-12-08

粉丝 10

2011-12-08

粉丝 10

2011-12-08

粉丝 10

2011-12-09

粉丝 3

2011-12-13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