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再别夸孩子“你真聪明”

2018-07-17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1.5万   回复 3
“你真聪明”有害无益,应该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传统的批评式教育向来遭人诟病,相比让孩子“知耻而后勇”的愿望,它往往导致胆怯、自卑、畏惧等消极性格因素,日积月累,甚至会造成孩子害怕、厌恶学习乃至日后工作的长远影响。

  随着现代教育精神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用鼓励的方式帮助孩子成长。这种自发的转变,不啻为儿童教育发展进程上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教育的道路注定不会一马平川。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和夸奖里也埋藏着一个陷阱,掉进去的孩子很容易未受其利、反遭其害,而这句话就是:

  你真聪明!

  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这短短四个字背后的残酷真相,以及家长是如何因为不懂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在不经意间,把热情洋溢的夸赞念成了束缚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魔咒。希望你读完这篇文章,再也别对孩子说这句话。



  一份研究报告和一个真实的案例

  2015年,27位美国学者共同发表了一篇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报告。这项研究之所以关键,不仅因为它时间跨度更长(五年跟踪调防),更因为它开创性地在日常生活而非实验室条件下收集数据。正因如此,该研究结果对一般家庭的儿童教育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该报告指出,我们可以根据家长对幼儿的夸奖方式,预测孩子五年以后的学习积极性。这里我用一个表格简单地展示研究中家长采用的两种主要夸奖方式,以及它们对孩子造成的不同影响:



  通过表格我们可以看到,“你真聪明”这种十分常见的对孩子的夸奖,其实并不能起到推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作用。而实际上,在我个人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经常能见到总被夸“聪明”却严重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孩子。六岁的小朋友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O生活在墨尔本,是一个活泼开朗、热衷与人交流的孩子。就像大部分澳洲中产家庭的孩子那样,从小听大量的故事书,参加多种文娱、体育活动,虽然家里没有任何华裔血统,但从三岁起就开始学中文。所有的一切,都预示着他应该有超出同龄人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然而,在O五岁上小学以后,明显表现出害怕挑战、拒绝尝试等行为模式,导致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极其抵制学习英文阅读这件事,并声称自己“太笨”、“学不会英文(阅读)”。

  令很多人不解的是,O的父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说纯正而优雅的英文,而O也并没有任何智力上的缺陷,为什么他会如此抵制学习,并且形成自己“太笨”的印象呢?

  根源就在于,O的父母十分喜欢用“聪明”和类似的词来夸奖他,包括smart(聪明)、 bright(聪明)、creative(有创造力)、 fast(快)等。而现实中,像O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少数。



  两种思维,两种人生

  “你真聪明”这句夸奖之所以有害无益,是因为它向孩子灌输了典型的“固定型思维”。这种思维模式正是导致很多孩子甚至成人缺乏学习积极性和害怕挑战的罪魁祸首。与之相反,符合“成长型思维”的夸奖才能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孩子一路前行。

  在这里,我要先介绍一位研究“成长型/固定型思维”的大神级学者Carol Dweck。Carol是一位心理学家,她的研究领域集中于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而“他人夸奖对人的影响”正是Carol将这两个学术领域相结合的产物。下面是Carol就该问题所作的TED演讲。

  在上面的视频里,Carol提到了最早启发她对“成长型/固定型思维”进行深度研究的一项实验。这项实验清晰地展示了,不同的夸奖可以给孩子带来不同的思维方式,而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导致他们面对挑战时不同的应对方式。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一群孩子随机分为A和B两组,让每个孩子单独完成一个十分简单的拼图。在拼图完成后,研究人员分别给予孩子不同类型的夸奖如下:

  对A组的孩子说“你的拼图完成得很好,你一定很聪明,很擅长玩拼图!”

  对B组的孩子说“你的拼图完成得很好,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然后,研究人员又让每个孩子单独完成一个复杂的、略微超越孩子现有能力的拼图,试验结果让Carol Dweck非常惊讶:

  A组的孩子在意识到拼图的难度后,普遍缺乏尝试的动力,表现出失望、乏味甚至愤怒等情绪;

  相反,B组的孩子整体表现出更高的应对难题的热情。有几个孩子经过反复尝试,最终完成了拼图;而没有完成拼图的孩子,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情绪。

  上述实验里的主角就是“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顾名思义,“成长型思维”是一种认为人的能力(包括智力)会随着学习而增长的思维方式;“固定型思维”则认为人的能力(尤其是智力)是天生的,很难通过后天努力发生变化。

  这两种思维模式不仅仅是脑中一闪而过的念头,根据Carol多年的研究总结出,“成长型/固定型思维”通过对孩子的下列心理过程产生影响,一步步地引导他们对挑战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获得不同的结果。

  01智 力

  对智力的不同解读,往往是区分一个人的思维为“成长型”还是“固定型”最快速的方式。很多人相信智商是上天的赐予,是父母基因简单的叠加,一个胚胎在形成的瞬间就已经踏上了它在智力方面不可更改的旅程。但科学研究表明,智力并非恒定,如果满足一定的条件,人会变得越来越聪明。

  不可否认,人类历史上的确有很多智商超群的幸运儿,他们的成功仿佛都以“聪明”为前提,比如智商230的达芬奇、智商200的爱因斯坦和智商“只有”160的霍金。然而,如果这个逻辑是真实的,我们怎么解释世界上有更多拥有高智商却没做出相应成就的人,以及公认“不聪明”、“缺乏才华”却成为一代大师的人呢?

  下图为2011年美国一所学校里大量孩子的大脑扫描图,不主动从错误中学习经验的孩子-“固定型思维“(左侧)的神经元活动微弱,而积极看待错误、从中学习的孩子-“成长型思维”(右侧)神经元异常兴奋。根据Carol的讲解,孩子大脑的神经元只有通过右图这种活跃的运转,才能形成越来越多、越来越坚固的链接,逐步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



  在另一组实验里,Carol对某学校一部分学生说“科学证明越学习你会越聪明”,并提供证据证明这一点。在后来的数学课程中,这一部分学生的成绩持续上升(图中蓝线),与其他不懂此原理的学生(图中红线)形成鲜明对比。



  大部分的人不知道,法国心理学家Alfred Binet发明智商测验,并非为了证明智商决定学习结果,而是希望成人通过孩子智商测验的数据,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方法,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他说:

  “(成功的人)往往并非起初那些最聪明的人,而是走到最后最聪明的人。”

  02挑战

  那么现在,挑战在孩子成长和学习中起的作用就不言而喻了。正如上面所有的实验展示的那样,孩子只有不断地尝试更困难的挑战,并且积极乐观地从错误中汲取经验,再次尝试,才有可能变得(学得)越来越聪明。

  可是现实中,很多孩子非常惧怕挑战,一旦他们意识到挑战的难度超出自己的预期,有失败的风险,就会拒绝尝试。有的时候,这种所谓的“失败”会让旁人哑然失笑,比如:

  参与其他小朋友的游戏-有可能被拒绝;

  涂色-有可能涂出线外;

  运动会赛跑-有可能跑不赢;

  举手回答问题-有可能答错。

  往往这种时候,无论成人怎么劝说失败了无所谓,孩子也不为所动。他们只喜欢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读重复的书,画重复的画,吃重复的食物。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其他技能上正常甚至超出一般水平的孩子(或成人),坚信自己在某一方面缺乏能力、没有进步的可能或尝试的必要,比如:

  缺乏音乐细胞;

  没有发现色彩的眼睛;

  运动神经薄弱;

  不善于开车(常见于女性)。

  上述的现象都来自于“固定型思维”,怀有这种思维的孩子会把失败(甚至是失败的可能)解读为自己人格上的缺陷,而并非像“成长型思维”那样将其解读为行动和努力的需要。

  03夸奖和心理过程

  既然智力可以持续增长,那么为什么跟孩子说“你真聪明”不仅不能让孩子相信自己可以变聪明,反而会导致他们害怕尝试、逃离挑战呢?难道家长要无视孩子的成绩,不能夸奖吗?

  事实上,没有任何家长在说“你真聪明”的时候想“我现在要来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只是他们出于好意给予的“鼓励”、“夸奖”和“赞美”向孩子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导致孩子进入了一段消极的心理过程。

  当孩子听到“你真聪明”,或者类似的对孩子天生特质的夸奖时,孩子会有下面的心理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孩子是怎么一步步从一个无心的夸奖,一路滑到拒绝尝试的境地中。

  夸奖让我很开心,我希望获得夸奖。

  我聪明会受到夸奖,那么不聪明自然就不会受到夸奖。

  我不能表现出不聪明,不然就得不到夸奖。

  成功让我显得聪明,失败让我显得不聪明。

  我只想成功,显得聪明,获得夸奖。

  我不想尝试困难的挑战,因为有可能会失败。

  而当孩子听到“你很努力”的夸奖时,他会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心理过程:

  夸奖让我很开心,我希望获得夸奖。

  付出努力让我得到夸奖,那么希望得到夸奖我就要一直付出努力。

  应对挑战需要付出努力。

  应对挑战是我付出努力的机会,也是得到夸奖的机会,我要尝试。

  我们也可以用上述的心理过程解释,为什么婴儿会坚持不懈地、通过无数次的尝试和重复学习说话和走路。其实,人类天生具有好奇心和学习心。然而,当学会了与成人的基本交流以后,那些被夸“你真聪明”的孩子形成了“固定型思维”,渐渐丧失了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

  改变“固定型思维”,培养“成长型思维”

  正如孩子的智力并非永久不变,Ta的思维模式也可以得到改善。即使孩子已经表现出了畏惧困难、逃避尝试的性格,我们依然可以引导Ta把注意力放到过程而非结果上,发展出更加“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在这里,我来分享一张国外常见的“成长型思维”的表扬清单,帮助家长们正确地给予孩子鼓励:

  太棒了,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

  哇,你的练习效果很明显!

  我很喜欢你反复尝试的过程。

  你能够尝试不同的方法,最终解决了问题真是太棒了。

  你努力了这么久,现在终于做到了。

  我很佩服你的专注和坚持。

  当孩子遭遇挫折,表现出沮丧的时候,与其责怪孩子,或者跟孩子说不是他的错,家长也可以借机培养Ta的“成长型思维”,比如:

  我们来一起想想怎么改善。

  下次我们尝试不同的方法/做更多的努力。

  我们去请教一下别人是怎么做到的。

  不要为错误感到难过,这是我们学习的机会。

  我们想一想有什么没做到而导致了这次失败。

  这件事的确比较困难,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就会离结果更近。文丨Jessica

  • 回复3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11

2018-07-18

粉丝 83

2018-07-19

粉丝 23

2018-07-20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