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抱怨到处都需用钱:不卖地根本无钱保民生

2011-03-19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2824   回复 4
本报记者 陈岩鹏 北京报道
“只有把保障房制度设计好才能执行。否则,制度设计得不好,会对房地产市场造成摧毁性的打击。”3月8日,在江苏团分组讨论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徐州市委书记曹新平不无担心地说。
曹新平的担忧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全国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注意到,现在有些城市,一些地方,GDP中有50%到60%是来自于房地产的,“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房地产了。”
而另外一组数据,也佐证了辜胜阻的观点。财政报告表明,去年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达到29109亿元,相当于全国财政收入的35%,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71.68%,占到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的89.3%,在沿海一些城市甚至超过了政府财政收入。
土地出让金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一是直接推动了房价上涨,影响正常的社会生活;二是造成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影响科学发展观落实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导致权钱交易,滋生FB。”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永明认为。
但市长们却持有不同的看法。全国人大代表、辽阳市委书记唐志国表示,现在财政体制不尽合理,地方政府事权承担多,责任较大,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的收支矛盾较为突出。另一位不愿具名的市长坦言:“不靠卖地,还能靠什么?!”
资料显示,2010年,重庆市财政用在民生方面的支出达887亿元,这已是连续4年重庆将半数以上的财政用于民生,而这些钱的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土地收入。
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苏州已出台的限购政策比较中性,既要落实国务院的政策,又要避免引起房地产市场的大起大落,这样会对经济有影响。”
本报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城市出台的“限购令”都卡在了“国八条”的下限上,也就是“禁三禁二”外加一个“社保满1年”。只有北京特立独行,把社保证明年限提高到了5年。有些人大代表在讨论会上提出了“限购令”应慎行的建议。而当听到有建议要把“控制房价过快上涨”的“过快”两字去掉,许多市长嗤之以鼻。
“如果土地收入大幅下滑,那么还能靠什么保民生呢?!”中部地区某地级市的市领导反问本报记者。
需要钱的地方还有很多,但财力不足困扰着一些地区。3月9日,四川省财政部门的一位官员就向本报记者抱怨到处都缺钱。
今年,国家将新增1000万套保障房,需要资金1.3万亿元,可看得见的资金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1300亿元;地方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足额到位最多也就1350亿元;再加上动用有限的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其余大部分缺口需要依靠存在很大不确定因素的金融及发债来完成。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建控股集团总裁于炼说,现在保障房建设只是政府的一项任务,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实在太大,比如资金从何而来、建成后如何管理、服务资源如何配套等等。而更让市长们担心的是,“土地收入掉下来,那1350亿元怎么补?”
  • 回复4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4

2011-03-19

粉丝 2

2011-03-19

粉丝 2

2011-03-19

粉丝 2

2011-03-20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