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调查:天门成吨蔬菜为何烂在地里?

2014-04-10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2.4万   回复 19

图为:天门多宝镇,农户扔掉的上一茬萝卜,现在还堆在田头。


湖北日报讯近日,河南又现芹菜堆在田间路边烂掉现象。今年以来,全国蔬菜滞销时有耳闻,我省也未能独善其身。


  3月底,记者走访蔬菜种植大市——天门,村民们还在为不久前成吨成吨烂在地里的萝卜惋惜:“没办法,价格太低,收了再拉出去,还要费人工,索性不要了。”
  “赔三年,赚一年。”这是蔬菜行业的行话。过去,靠天收;现在技术上去了,产销对接又成问题。  三年一轮回,有没有方法解开这个魔咒?
  为此,记者深入天门多个农场、乡镇,进村入户,调查农产品产销难题。
  来之不易的“红日子”
  3月29日,白茅湖棉花原种场代湾大队,支书代丙华一改几天前的愁容。“上万公斤蔬菜终于找到了出路,不但今年,以后都不用发愁了。”这个平日不苟言笑的汉子当天却谈笑风生。
  代湾大队是一个由71户、296名丹江口库区移民组成的小村,耕地面积500多亩,其中100多亩种菜。迁到天门三年,该村就遭遇了两年蔬菜滞销、一年小麦滞销。“不愁种,就愁卖。”代丙华介绍,“村里有的是种菜能手。原来在丹江口,我们定点给一家大单位种菜,没想过卖菜。搬来后,发现销路才是大问题。前些日子,白菜、萝卜收了,上万公斤,愣是卖不出去。”
  解了移民烦恼的,是位于天门经济开发区的“红日子”。“红日子”是一家以加工生产酱菜为主的公司,因在全国同类市场上占有相当份额、对新鲜蔬菜的吸纳量极大,该公司已在全国各地拥有固定订单种植面积数千亩。尽管只相距5公里,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种植规模,代湾大队都不在“红日子”的订单范畴。此次合作,得益于白茅湖原种场新任党委书记周启荣与该公司董事长张平安的相熟。为帮移民村一劳永逸地解决卖菜难,周启荣当起了“大媒人”。
  日前,双方已达成合作意向——代湾大队纳入“红日子”订单种植名单。
  消息传开,白茅湖棉花原种场其余6个原住村也躁动起来,部分村民已开始改种蔬菜,改种面积近200亩。
  行动如此迅速,原因只有一个:有订单不愁销——“红日子”通常订单种植规模500亩起步,代湾菜地面积远远不够,周边可发展空间极大!
  这极有可能成为原种场的第二次转型——白茅湖棉花原种场建场时以棉种研发为主,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转变为粮棉油并重。本次偶然的市场对接,让当地农民看到了转型现代农业的曙光。
  菜贩没有定价权
  农民的菜直接送向食品加工厂,对一批长期行走在当地的菜贩子无疑是坏消息。
  余落成就是其中一个。来自天门市岳口镇的他,每天下午都会开车到附近乡村收菜,田间地头摘下的菜过个秤,再结算成现金,一笔交易就算完成。
  第二天一早,余落成会将菜送往7万人的岳口镇,转手售给批发商。
  以黄瓜为例,他从田头以3元/公斤价格进货,转卖给批发市场的价格一般提高20%。每天从他手里出去的蔬菜在300公斤左右,能赚100多元。
  长久以来,当地农产品正是通过这种简单的方式被输送出去。
  在当地,贩子一直是农产品流通的主角,却因为处于销售产业链的最底端,收购价格受制于上游大型批发市场,并无法真正掌控本地蔬菜产销。“绝大多数农村都是只管种不管销,农产品销售由各种各样的贩子来完成。”谈及农村蔬菜的销售模式,周启荣介绍。贩子,可以说是对基层销售渠道的统称,这是销售链条最末端的一个环节,上游则多样化,可能是加工厂,也可能是更大的中转商。“贩子掌握不了定价权,它由更上层环节的价格倒逼形成。”
  • 回复19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舍我其谁. 最后回复于 0

粉丝 3

2014-04-10

粉丝 3

2014-04-10

粉丝 3

2014-04-10

粉丝 3

2014-04-10

粉丝 3

2014-04-10

粉丝 2

2014-04-10

粉丝 4

2014-04-10

粉丝 8

2014-04-10

粉丝 19

2014-04-10

粉丝 4

2014-04-10

粉丝 16

2014-04-10

粉丝 6

2014-04-10

粉丝 2

2014-04-11

粉丝 3

2014-04-11

粉丝 4

2014-04-11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