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塑天门

2014-08-31   发表于 天门聚焦   阅读 1.5万   回复 1
湖北日报讯 记者彭磊 通讯员高璐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一首《六羡歌》道出天门风采。

  近年来,天门蒸菜一夜成名,全国文化舞台,天门总有一席之地。

  文化之乡,唱出新味道。

  文化之乡:牌子和底子

  天门为何被称为文化之乡?

  市文广新局局长李小明说,天门有较厚重的文化底蕴:有石家河土城遗址,有花鼓戏、渔鼓和天门民歌,文化名人陆羽、皮日休、钟惺等都曾独领风骚。

  千年一瞬,斗转星移。

  一度,这块牌子变得沉重:民俗文化无人问津,濒临失传;传统精品,深居闺中无人知;年轻人抱怨生活索然无味。

  市花鼓戏团团长樊圣一语道破:牌子是过去的,百姓文化口味却不断变化。

  “啃老底,只会被人赶超。”他说。历史,将文化之乡重新推向抉择。

  活力:改革中寻求新机遇

  天门市胜利二路1号,一栋闹市里40多年的宅子,曲声伴着潮味传出。

  这是市花鼓戏团所在。

  樊圣说,10年前,天门花鼓戏正是最艰难的时候。

  那时,团里70多人,1/3是唱戏的,剩下的就是坐领工资的。

  “都指着吃财政饭呢。”

  2004年成了转折之年。

  这一年,该团启动改革,妥善解决人员问题。改制后,剧团除每年接下政府购买服务中的200场惠民演出外,还主动对接市场。

  5年前,该市在全国选拔31名年轻学员,由政府买单送省艺校学习,学成后由市场接管。

  眼下,这些平均年龄20岁的演员,成为团里演出主力。

  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将原有的文化事业单位全部“断奶”推向市场,改革后的市花鼓戏团悄然产生变化。

  2005年以来,市花鼓戏团服务观众100万余人次,创收近200万元,被中宣部评为“第五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第七、八、九届“牡丹花”奖评选,天门均有斩获;大型花鼓戏《茶缘》获10多项大奖,节目经久不衰。

  市场倒逼下,天门日报社、广电台等文化单位也打破大锅饭,人员收入与绩效挂钩。

  内部盘活,让市场说了算,文化服务质量得到提高。

  聚力:全媒体问政

  天门人素有外出闯天下的精神,百姓见多识广。对一些地方政府来说,这可能就意味着“麻烦”:处理不好可能招来不满者“一哭,二闹,三shang fang”,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

  怎么办?天门开通全媒体渠道,疏解矛盾。 全媒体问政,使百姓诉求能通过当下任何一种信息渠道反映,并得到及时解决。

  15年前,天门广播电台开通“行风热线”栏目,每天一期。

  至今,共接听社会各界电话近2万个,90%以上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电视台、报社也通过设置相关栏目,提供平台。

  网络信息时代,天门人率先感受到信息化服务的便利。

  点开天门网络新闻,开办3年多的“市委书记专属板”,每天搜集办理网民诉求。“发个帖子,问题就解决了。”不久前,网友“天门老乡”急需了解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在发帖后的第二天,有关部门就给出答复。

  截至今年7月底,18700多条网友留言,按时回复率100%。

  该市还首开手机信访,让百姓发一条短信就能反映问题。

  荆楚网发布的舆情白皮书显示,2013年全省重大舆情中,天门仅占2起,在全省最少。

  塑城,擦亮文化品牌

  今年初,天门蒸菜悄然爬上央视节目,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天门是蒸菜之乡,但把一道蒸菜做进全国餐馆的却不是天门。“过去没有意识到蒸菜也能影响一座城。”市商务局副局长王国斌说。

  蒸菜之争,天门人有不服气的,有人更在反省:只有成为文化强市,才守得住牌子。

  文化,成为天门发展、发力的重要抓手。

  如何做?天门人提出借外力。

  连续三年举办蒸菜美食节扩大知名度,天门蒸菜成功登上央视。

  打陆羽茶文化牌,去年邀海内外近400位茶人茶商汇集茶圣故里,力推“中国茶城”。

  牌子响了,天门魅力更显,也引来财气。

  今年上半年,新签协议项目60个,实际到位资金52.26亿元。

  市招商局负责人表示,客商垂青天门,得益于城市美誉度、知名度的提升。
  • 回复1
用手机APP,阅读发表更方便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粉丝 316

2014-09-01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