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京山何以一家亲

2024-03-18   发表于 文苑   阅读 1.2万   回复 6
一品京山 2024-03-17 18:07 湖北
以下文章来源于鸿渐风 ,作者默雷細雨
1、dǎn柴
     岁末的乡愁,是"dǎn柴"这个俗称撩发的。
     dǎn,在天门方言里,是拦截的意思。比如有人要去打架,旁人直呼:“快把他dǎn倒!”意即把他拦住。
     再说“dǎn柴”。早年间烧火做饭,燃料全靠柴禾树枝树叶,夏季的麦蔸豌豆梗,秋季的棉梗黄豆高梁杆,是居家做饭的主要能源。但这些燃材热值都不高,燃烧也不能持久,余火乏力,平日做饭这些柴禾当然堪用,但每当要熬汤开卤、蒸煮燉炸时,火力就显弱。这时就需要手臂般粗细的树木劈柴当燃材。
     城关垓上是平阳地,热值高且燃力持久的,全仗粗大的树木劈材。这类柴禾只北边的邻县京山县有产。祖祖辈辈,京山的山民砍来山上不成大材的胳膊粗细的树木,转来天门城关卖,他们变的是茶米油盐钱,城关百姓换来的是逢年过节熬藕汤骨头汤必需的燃材,这样的交换可谓双赢。
     这种双赢系民间常态,历史悠久。但解放后毁林伐木终归为政府所不允,只是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哪个人不面对柴米油盐的生活科目?作为活脱脱的人,政府也知民情,也就眼睁眼闭。禁伐山林还是要做的,条文张榜也为必须,但山民的油盐酱醋也要钱才能换来,于是,买柴与卖柴,就形成一道特有的景观:京山过来天门的柴禾,需半夜头顶星星出门;天门买柴的百姓,也要起早床去"迎买"。
       京山来的柴担,因是半偷半摸,故都是零零星星的不成团伙阵仗,卖柴的只是散兵游勇,对城关垓上的居民总是供不应求。后来从大人们口中知道,柴木来自京山不错,但直接来自京山农民的几乎没有,多数是钱场那边卖到石河,钱场农民是否也是二传手,不得而知。石河农民无论是二传手或三传手,从京山钱场转手石河,石河20来里路挑到城关远郊,城关居民到手的,多数时候价钱是五、六分钱一斤,只有逢年过节,特别是年跟前才涨到七、八分甚至一角钱一斤的,不能再高了。转手买卖价钱如此低贱,源头京山的农民又能得几分钱一斤出手?大约柴禾一分钱都不值,顶多是卖劳力赚点血汗钱。
       生活甘难,价钱之低贱不说也罢。
       京山的树木结实,熬火,城关垓上的居民要想买到一担出自京山的柴禾,就得竞争,就得早起。只有早早起床或鸡叫头遍就出门,买到京山柴禾的胜算就大。因了这种买京山来的柴禾而竞争起早的现象,就有了这个“dǎn柴”的概念。
      dǎn柴现象大致出现在中秋后至春节之前。原因是,春夏季山林繁茂,活树带绿不宜当柴禾,这季节砍下的树木需晾晒时日,否则湿柴含水,卖不出手或卖不出好价钱,这是卖方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买方而言,来自京山的劈柴因火力旺而持久,如日常用来烧火做饭实在是大材小用,奢侈不得。最利熬汤的柴禾只有逢年过节或家中“做事”(指庆寿及婚丧大事办筵席)才排上用度。中秋过后暑热退尽气爽宜人,适于“喝汤”。而春节渐近,百姓欲除旧迎新以期好运,悬想“骨头熬汤加海带”的涎液渐渐湿喉,使得春节前就形成了"dǎn柴"的旺季。少数殷实人家,家里有陈年劈柴,堆码在墙根,是一眼就能看出小康光景。即便有陈年劈柴贴墙堆放,也得要起早床去撢柴。俗话说柴多米多不如日子多,有备无患。
        一头是肩挑柴禾顶星星出门脚下悄声,一头是摸黑早起出门撢柴流星疾步。秋冬季江汉平原大雾弥漫,柴担幻晃,双方都看不清对方胡须长短,皱纹深浅,身陷浓雾之中,轻言曼语问价还价。这宛如七仙女般的情景,因幼时随母亲dǎn过柴,至今缅沉,时有梦怀。
       2、过年
      我家“dǎn柴”只偶尔在春节之前。
      春节这个词,出现在垓上人的口中,印象中是60年代文革伊始。
     1966年8月文革开始,约半年后就是春节,为了不影响革命,上面发出了“过革命化的春节”的号召(其实是政令)。举国上下没有人能知道文化搞多久,所以丁未年(1967年)的春节,百姓并不知道春节怎样才是革命化,都行事胆小。老百姓所理解的“革命化”就是不晒阴米,不炸荷叶子、翻饺子,不炒炒米,不熬麻糖,或做这些事时绝不张扬,减少份量,缩小场面;团年饭尽量不搞大蒸大煮,不搞十碗上桌不铺张浪费。除夕夜晚洗完澡后给“牙祭钱”也不嚷嚷。初一早起拜年,相互拱拱手,说不出革命化的吉祥话,且祖辈相传的旧时吉祥话如“恭贺恁郎添福添寿发财"等又不敢说。而只拱手不说话又太“懦古”,没有过年气息,真叫人不知怎样开口。有聪明人就一边拱手一边说“恁郞好恁郎好”,这就又讲了礼性又不犯忌。文革开始的首轮狂飙是破“四旧”:一切过去的古老的现有的习惯的,穿衣说话都可能涉嫌“四旧”,都在扫荡摧毁之列。初一要拜年,但旧习俗的吉祥话,因不知是否涉及“四旧”而不能随口就说。
       革命化的春节,小孩的新衣服显眼,还是不穿为好,可免除“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嫌疑。表哥是岳口化肥厂工人,因穿着一双人字型拖鞋(大拇指夹着的那种),被指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被游了街。
春节总是在元旦之后,可元旦是公历的说法,是个洋节,至少在文革开始前,元旦,在天门这样的小地方,民间是绝对不当节日过的,可以说,对洋节的抵制,小地方早在文革前就无声无息地抵制过了。诚如阿Q所言,“革命?早已革过了。”
      忽略或抵制元旦这个洋节,并不妨碍小地方的百姓知道“今天是元月1号”,即使是乡下农民,也知道农历的春节总        是在公历元月1号之后,元月1号一到,春节也就快了。
        元旦过后,春节的到来有多快?
        1921年辛酉年到2024年甲辰年共103年,元旦离春节最迟的是1939年己卯年的2月19号,即元旦50天后才过大年初一;而离春节最早的是1966年丙午年的1月21号,即元旦20天后就是大年初一。
       1966年元旦后才20天,冬天白天本就短,一眨眼,春节就喊得“音(应?)”了。从年货置办到心理期待,民间都还没有应对准备。记得当年春节,城关垓上有老人惊叹:今年的春节来得这么早法?该不会出什么事吧?
其实,老人们的惊叹,乡音原话是这样的:“是咔耸搞头,则早法就要过年打!该不是今年有耸事吧?"
       老人们的惊叹似冥冥中的感应:1966丙午年来了。
      注意,原话是“过年”,而不是“春节”。文革之前,天门小地方民间只说“过年”不说“过节"(过节就是遭灾啊!),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后,春节这个文词才在小地方民间渐渐流传开来,至今已完全替换“过年"一一一易风移俗此为一例。
     迅翁传世金句: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我亦悟得:短柴一幕预示着快要过年,"过年"毕竟最像过年。
      3、天门京山一家亲
     过年之前必须短柴,短柴与过年天然相关。少年时因短柴一事而晓得天底下有个京山,对京山因短柴而有了原初认识,也几乎是对京山的唯一印象。稍长,又有追问,为什么短柴总是去京山方向?又稍长,知京山有树方有劈柴。
同为紧邻的汉川、应城、钟祥、沙洋,沔阳、潜江,因无山而无树而无柴。再稍长,知潜江沔阳隔山容易隔水难,纵使这俩高邻有山有树也成就不了短柴现象。而无水阻隔之紧邻汉川,不仅无短柴之说,还因水源而多生乡民械斗,十分惨烈,直至文革并未绝迹。
       同是高邻却又有亲有疏,唯独"天门京山一家亲"民间久有赞誉,其原由仅是历史"dǎn柴"之故?非也,非也。
dǎn柴之时,(钱场—石河—城关)一边起早贪黑,一边讨价还价,哪有亲情之说?况且短柴至60年代末已绝迹,烧火做饭之能源已被煤炭取代,而"一家亲"至今传承不绝,仅笔者而言,至少也有往昔挚友三人婚嫁定居京山,更遑论尔也先生及一众网友笔下之众多京天人物之亲情往事成为美谈(今天再诉乡愁,希望借机表达对落藉京山的几位挚友的思念之渴)。
  • 回复6
请先后再发布回复
我的回复
九真仙人 最后回复于 2024-03-19

粉丝 39

2024-03-18

粉丝 23

2024-03-18
:这功能很强悍呀
2024-03-19

粉丝 21

2024-03-19

粉丝 269

2024-03-19
:不是并入天门,而是竟陵郡包括了天门和京山。
2024-03-19
正在努力加载...

赞过的人

举报

请点击举报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