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的前世今生
湖北天门的前世今生
湖北省天门市,古称竟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据《天门市志》记载,天门地区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古属风国(即伏羲,风姓)。
春秋时期属郧国,战国时期为楚国竟陵邑。 秦朝置竟陵县,属南郡。
西汉时,竟陵县属江夏郡。 新朝王莽时期改竟陵县为守平县,东汉复名竟陵县。
三国时,竟陵县属吴国荆州江夏郡。 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竟陵县属竟陵郡,郡治为石城县(今钟祥市)。
东晋末年,析竟陵县置霄城县(今天门市东北)。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
南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竟陵郡郡治迁至竟陵县。 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省竟陵县入霄城县,属郢州竟陵郡,郡治为霄城县。
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置建兴县(今仙桃市西南)。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改霄城县为竟陵县,竟陵县属复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竟陵县属复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竟陵县属沔阳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由建兴县迁至竟陵县。 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复州州治迁沔阳县,此时天门地区属山南道复州。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 山南东道,治所襄州(今湖北襄阳),辖今湖北长江以北、河南西南部以及重庆东部等。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属山南东道。 此时天门地区属山南东道竟陵郡。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竟陵郡为复州。 五代时期,竟陵县依旧为州/郡治所。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复州州治竟陵县,沔阳县县治沔城镇。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湖北路复州。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复州为江陵府,废沔阳县为沔城镇。 此时仙沔城镇从地级/县级治所变成镇治所。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撤销复州,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安州。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在景陵县设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
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在景陵县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复州。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由景陵迁至沔城。
元时,为省、府、县三级制,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府治玉沙县(今仙桃市)。 明初,景陵县为景陵卫。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撤卫改县,景陵县属沔阳府。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府为州,改沔阳府为沔阳州,属湖广布政使司,景陵县属沔阳州。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景陵县属承天府沔阳州。 明天启年间,沔阳州降为散州,州下无县,景陵县属承天府。
清延明制,景陵县属湖北省安陆府。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广分治,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此亦为湖北省建制之始。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因避康熙陵寝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 民国初期,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
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湖北省,天门县为省直辖。 1932年,天门县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36年,天门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38年,我党先后在天门县东部、西部、南部与邻县结合部建立天汉县、天京潜县。
1949年5月,天汉县、天京潜县,恢复天门县建制,属湖北省荆州专区。 1950年6月,天门县汉江以南毛咀划入沔阳县,沔阳县汉江以北仙北等地划入天门县。
1955年7月,潜江县汉江以北的张港、京山县多宝、拖市划入天门县。 1987年8月,撤天门县设县级天门市。
1994年10月,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 2001年,李场镇与皂市镇合并为皂市镇,陆羽街道与竟陵街道合并为竟陵街道、新堰乡与候口街道合并为候口街道。
天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不断的变革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湖北省天门市,古称竟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据《天门市志》记载,天门地区最早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古属风国(即伏羲,风姓)。
春秋时期属郧国,战国时期为楚国竟陵邑。 秦朝置竟陵县,属南郡。
西汉时,竟陵县属江夏郡。 新朝王莽时期改竟陵县为守平县,东汉复名竟陵县。
三国时,竟陵县属吴国荆州江夏郡。 西晋元康九年(公元299年),竟陵县属竟陵郡,郡治为石城县(今钟祥市)。
东晋末年,析竟陵县置霄城县(今天门市东北)。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竟陵县属郢州竟陵郡。
南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竟陵郡郡治迁至竟陵县。 梁大宝元年(公元550年),省竟陵县入霄城县,属郢州竟陵郡,郡治为霄城县。
西魏大统十七年(公元551年),置建兴县(今仙桃市西南)。 北周保定元年(公元561年),改霄城县为竟陵县,竟陵县属复州。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竟陵县属复州。 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竟陵县属沔阳郡。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沔阳郡为复州,州治由建兴县迁至竟陵县。 唐贞观七年(公元633年),复州州治迁沔阳县,此时天门地区属山南道复州。
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山南道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 山南东道,治所襄州(今湖北襄阳),辖今湖北长江以北、河南西南部以及重庆东部等。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复州为竟陵郡,属山南东道。 此时天门地区属山南东道竟陵郡。
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改竟陵郡为复州。 五代时期,竟陵县依旧为州/郡治所。
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复州州治竟陵县,沔阳县县治沔城镇。 北宋建隆三年(公元962年),因避赵匡胤祖父赵敬讳,再改竟陵县为景陵县,属湖北路复州。
北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改复州为江陵府,废沔阳县为沔城镇。 此时仙沔城镇从地级/县级治所变成镇治所。
北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撤销复州,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安州。 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在景陵县设德安府、复州、汉阳军镇抚使。
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在景陵县设荆湖北路安抚使,景陵县属荆湖北路复州。 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所由景陵迁至沔城。
元时,为省、府、县三级制,景陵县先后属复州、复州路、沔阳府,府治玉沙县(今仙桃市)。 明初,景陵县为景陵卫。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撤卫改县,景陵县属沔阳府。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府为州,改沔阳府为沔阳州,属湖广布政使司,景陵县属沔阳州。
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沔阳州改属承天府,景陵县属承天府沔阳州。 明天启年间,沔阳州降为散州,州下无县,景陵县属承天府。
清延明制,景陵县属湖北省安陆府。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湖广分治,南为湖南省,北为湖北省,此亦为湖北省建制之始。
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因避康熙陵寝景陵讳,改景陵县为天门县。 民国初期,天门县属湖北省襄阳道。
1928年,废道,各县直属湖北省,天门县为省直辖。 1932年,天门县属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36年,天门县改属第三行政督察区。 1938年,我党先后在天门县东部、西部、南部与邻县结合部建立天汉县、天京潜县。
1949年5月,天汉县、天京潜县,恢复天门县建制,属湖北省荆州专区。 1950年6月,天门县汉江以南毛咀划入沔阳县,沔阳县汉江以北仙北等地划入天门县。
1955年7月,潜江县汉江以北的张港、京山县多宝、拖市划入天门县。 1987年8月,撤天门县设县级天门市。
1994年10月,天门市实行省辖直管。 2001年,李场镇与皂市镇合并为皂市镇,陆羽街道与竟陵街道合并为竟陵街道、新堰乡与候口街道合并为候口街道。
天门,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不断的变革与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面貌。
赞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