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有为

自定义日期:  从   到  最多1年
一、天门迎来茶春天 阳春四月,花红柳绿。  4月9日,由天门陆羽茶文化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天门市陆羽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全民饮茶日”广场文化活动正式启动。  从此,茶圣故里有了一个属于我们天门人的节日——今后,每年农历“谷雨”前后的日子里,我市都将举办“全民饮茶日”活动,丰富市民的休闲生活,弘扬陆羽精神,唱响茶文化,开发茶产业,繁荣茶经济。  热闹的“饮茶日”  南方有嘉木,其叶有真香,谓之茶。这是陆羽在《茶经》里的著述。在天门,以茶圣陆羽命名的地址比比皆是:陆羽广场、陆羽大道、陆羽村、鸿渐路、雁叫街等等,无不表示对茶圣的纪念。  在“全民饮茶日”活动现场,火红的对联“茶圣故里万户诵经弘扬中华国粹,陆羽广场全民饮茶引领荆楚风尚”彰显活动的气势,陆羽广场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之中:  “弘扬陆羽精神,开展全民饮茶活动”的倡议条幅上,市民踊跃签名;  陆羽《茶经》、各类茶书、茶画、茶具展览,让人目不暇接;  来自天门职业学院茶学院师生的茶艺表演,更是把“全民饮茶日”活动推向高.潮,让前来观看的市民连呼过瘾。  对 “全民饮茶日”活动,家住鸿渐社区的董静林老人觉得很好,也很自豪:“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被尊称为圣人的没有几个,这其中就有我们天门的陆羽。作为一名天门人,我感到特别自豪!”  市民小卢带着相机拍了很多照片,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我准备把这次活动的照片上传到论坛上,让在外的天门老乡看看全民饮茶日的场面。”他表示,了解了不少关于茶的知识,以前还真不知道喝茶也有这么多学问。  市陆羽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高级茶艺技师鲁鸣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客来敬茶是中华民族的待客之道。种茶、制茶、饮茶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类丰富,名品荟萃。今年我市“全民饮茶日”活动的主题为“茶为国饮、茶缘天门”,倡导市民知茶、饮茶、爱茶,弘扬陆羽精神,十分有必要。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似乎只有两个动作: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不仅仅是多了一些泡茶、敬茶的礼仪,而更多的是让人们知道, 茶可以修身养性,感悟到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铺就兴茶路  作为茶圣陆羽的诞生地,天门民间饮茶之风盛行,茶文化底蕴深厚。茶圣故里,是我市文化立市的一张靓丽名片,这是天门所独有的。从举办首届国际茶文化节到现在,我市在茶文化普及、宣传、研究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振兴陆羽茶文化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天门市陆羽研究会,是在全国率先成立的研究陆羽精神的社团组织。二十多年来,研究会一直与国内外茶文化界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为打响陆羽品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如举办大型的茶文化节、开办陆羽《茶经》论坛、成立陆羽研究中心、举办茶文化培训班、恢复陆羽刊物、开展茶文化研究和普及等。在茶文化产业上,研究会已开发陆羽雕像、中高档茶具、茶经、茶叶、茶保健品等20多个茶文化产品,为传承陆羽茶文化搭建了新的平台。  几届市委市政府,为茶文化的振兴作出不懈努力。目前,正在抓紧施工的陆羽故里园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大特点,凸显茶圣陆羽在天门出生、生活、学习的轨迹,包括三湖两岛一条环湖岸线,明年有望建成。主要景点有茶经广场、陆羽纪念馆、陆羽雕像、天下第一茶楼、三桥、陆羽生平组雕、歇脚吧、张港茶吧等。陆羽故里园的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深度挖掘陆羽茶文化,提升天门文化底蕴,扩大陆羽品牌效应;有利于进一步满足市民文化休闲需求,增强天门的旅游吸引力;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天门城市品位,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  2010年成立的天门职业学院陆羽国际茶文化学院,借茶圣故里优势,致力于打造陆羽品牌、做好茶学文章、发展高职教育、服务经济与社会。天门茶学院将开设茶叶鉴别、茶的冲泡技巧、茶叶营养学、茶艺表演、茶席设计、茶馆服务、茶馆茶庄经营管理等实用性课程,让学生掌握茶叶知识、茶艺技能、茶艺礼仪、茶艺规范、品茶悟道等,学生结业即可领取茶艺师资格证书。陆羽国际茶文化学院的开办,将为天门乃至全省、全国培养大批的适应市场需要的茶艺人才。  市文化部门编辑出版《陆羽茶文化丛书》,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茶圣陆羽生平、陆羽茶文化、陆羽茶经对全球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市花鼓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传.奇剧《茶缘》,讴歌茶圣陆羽传.奇的一生,获得省内外多项奖项等等,陆羽文化时时刻刻都牵动这天门人民的心。  鲁鸣皋介绍,市陆羽研究会把陆羽茶道精神总结为五个字:一为清,清心养神为神清。二为和,和气安性为气和。三为俭,俭德精行为德俭。四为怡,怡情励志为情怡。五为健,健体益寿为体健。陆羽茶道的五字精蕴已经成为一种意境,一种文化,是陆羽人生的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修身养性观念的集中体现。  兴盛的旧时茶风  天门地处江汉平原,这里水土肥沃,资源丰富,人民淳朴勤俭,人情浓郁,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乡,茶圣遗风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相传。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喝茶、敬茶、送茶礼等风俗习惯。  “张港人,礼行大,火烧六月走家家,进门喝碗焌(qū)米茶,油盐豌豆腌黄瓜,咸鸭蛋,酸腌菜,还有香喷的火烧粑。”这是流传我市的一首民谣,说的就是天门民俗焌米茶。焌米茶流行于我市西部地区的张港、多宝和拖市一带,它的原料并不是茶叶,而是用茶的名字命名的一种解渴、解暑的饮食。六七八月,当你又渴又饥又累的时候,喝上两碗焌米茶,可解渴、解暑,还可充饥、解乏。喝张港的焌米茶,必须与油盐豌豆、腌黄瓜、咸鸭蛋、酸腌菜以及张港火烧粑一同品尝。如若不然,不足以感受张港焌米茶的独特风味。  天门农村的黄土壶茶,堪比北京的大碗茶。在天门农村,哪家都有一个黄土壶。这种茶壶,大的可装十斤左右,小的也可装上两三斤。因为它是黄土烧制的,比瓷器粗糙,便宜,耐用,很适合农家人大碗喝茶的需要;用它泡上本地称为“三匹罐”的茶叶,清醇、清凉。热天里装上茶带到地里劳动,累了,“喝碗茶,歇口气”,道出了黄土壶茶解渴、解暑又解乏的作用。  节庆礼茶,特别是在春节,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家家都要准备熬糖、做麻叶子、炒米糖,酥荷叶、玉兰片、翻饺子等茶点,正月初一清晨,全家人早早地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鞭炮,还要端上茶、水果、各色菜肴等供品,祭祀天地和祖先。这种礼节叫“出行”。出行过后,一家人开始喝早茶。摆上荷叶、玉兰片、麻叶子、京果、麻果、酥糖等茶点,边喝茶边吃茶点,早茶吃过之后,开始拜年。也有长辈一早准备了糕点,等晚辈来拜年一起喝茶的习俗。  订婚,在天门叫做“发八字”,男方要准备“茶礼”,预备“八肉八鱼八斛酒”,用“茶盒”装上,贴上红喜字,请一班年轻力壮者抬着茶礼,由媒人带领浩浩荡荡地前往女方家里。女方家自然少不了要招待男方来的客人和媒人。下完“茶礼”,男女双方的婚事就算订下来了。结婚当天新娘子给男方长辈斟茶,男方长辈会送上红包,祝福他们甜蜜幸福,白头偕老。  天门的茶文化民俗还有送祝米、烧亲香、三月三鸡蛋茶,等等。  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天门市陆羽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进行天门民俗研究的范齐家先生说,天门过去水路交通发达,舟楫便利,旧时竟陵城区物流业极其兴旺,商业相当繁荣,沿天门河茶馆林立,有吃有喝有玩,休闲、谈生意,都在茶馆里进行,和现在重庆、广东那边很相似。  当你身处天门,回味历史,你不由会感叹天门茶文化的精深与博大,感受到天门人的勤劳与豁达。  共迎天门茶春天  天门,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也是极具消费潜力的城市。在舶来品趋于大众化消费的今天,我们呼唤一种修生养性之道,中国千年的茶文化应该在陆羽故里得到更好的提升。  鲁鸣皋说,从目前来看,我市茶文化普及与发展尚没有形成强大的声势与活力;茶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始阶段,缺乏支撑力;经营机制不活,茶叶消费水平较低,全民饮茶需要有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与全省、全国及国际茶业发展态势相比较,我们还有一定的差距。中国茶文化正处于一个质的飞跃阶段,其标志就是民间茶文化饥渴与茶文化泛滥并存。作为茶圣故里,我们要抢抓机遇,打好陆羽品牌,提升茶文化,大力发展茶产业,把茶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内容来宣传,把茶产业作为循环经济的一个亮点来推介,把茶产业作为特色农业的一个重要支撑来打造。力争通过3至5年的努力,把天门建成湖北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陆羽朝圣福地,茶文化旅游胜地,茶产业贸易重地,茶教育培训基地”。  ——打造陆羽朝圣福地。陆羽是世人敬仰的茶圣,每年到天门祭拜的国内外朋友络绎不绝。要以改造陆羽公园为契机,丰富陆羽纪念馆馆藏资料,修复和建设陆羽遗迹,对陆羽的生平事迹、陆羽茶经的历史意义等系列产品进行复制、包装和展示,以此吸引国内外茶人朝圣。  ——开通茶文化旅游胜地。建立茶文化旅游胜地,把干驿的东岗岭和城区的文学泉、纪念馆、石家河文化遗址、佛子山陆羽泉连成一片,与荆州古城,京山空山洞、汤池温泉等地连线,形成茶文化旅游的黄金线路,通过茶文化旅游带来发展人气。  ——建设茶产业贸易重地。天门的自然条件虽然产茶量有限,但我们可以充分挖掘陆羽这一品牌,延长产业链,做好产业系列开发文章。通过招商引资,使天门成为茶的加工和贸易集散地。北京不产茶,但马莲道茶叶市场非常火爆,上海不产茶,但茶文化节一年比一年红火,这就是通过文化品牌带来的市场繁荣。我们要借鉴外地经验,把天门建设成茶叶加工贸易的重地。  ——打造茶教育培训基地。以天门职业学院陆羽国际茶学院为基地,抓好不同层次的茶艺人员培训,既有学历教育,又有技能培训,还有茶文化知识的普及教育和提高的短期培训。让国内外茶人在陆羽故里感受到良好的茶文化氛围,在茶学院学习、培训,让陆羽国际茶学院成为向中国及世界各地输送茶艺人才的摇篮。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天门茶人越来越多,城区茶店茶庄越开越多、越开越大,茶品种越来越丰富,茶事越来越兴旺,说茶、喝茶又成时尚。  天门茶春天,已经来临。

竟周刊八月第四期

文苑 2011-08-28 阅读 1.8万 回复 18
  相思凤凰城之邂逅鬼才
  张芳蓉
  
  若要写到与凤凰古城相关联的人物,我原本以为只会是沈从文。却不是。这是一场与旧梦的短暂邂逅,具备比古城本身更能激发人下笔描述的驿动。
  车上,导游就给介绍了“湘西三鬼”:酒鬼,烟鬼,另有一鬼,就是鬼才——黄永玉。
  对于这个名字很早就知,是源于自己幼年的喜好:书和画。书可以买来或者借阅,而画,却基本只能是一个缥缈的梦想。
  凤凰民俗博物馆。二楼的楼道上一幅黑白底色的图片瞬时吸引住目光。更确切地说,图片整体的基调是灰。一个男人站在两扇门之间,门上雕刻着神秘的图腾。居中的这个男人既给人横空出世之感,又似与这图腾有着天然的融合甚至主宰之气。他抱臂,斜倚,姿态妙朗,神情洒然。黑白灰的底色更衬托一双眼睛的洞察力,似可穿透一切已知与未知。不觉内心波澜横生,暗自揣度到底是何人明明身在画中,却给人以仿佛从其真人身边擦肩而过的感觉。
  进入大厅,才知道是黄先生的个人展馆。迎面又是一副巨大的图片,镶嵌在玻璃墙内,有着惊人的立体效果。神态中那份宠辱不惊的气势,令过目的人心生波澜壮阔的折服。
  馆内所陈列的物什并不多,对于一拨又一拨惊鸿掠影的游人来说,内涵却已足够。身在室内,人的感觉似在飞。巨幅的荷花,神韵盎然得就要飘逸出画面。树林、田野、羊肠小道,夫妇二人双臂高扬,以夸张奔跑的姿势诠释飞翔。黑色的雕塑浸染在风中:新世纪不再忧伤。头发,衣袂,周身无限张扬的动感,因风而动,随风而飞。多少忧伤,也应在这样的释放中消泯了。
  旅程其实是一场匆忙的奔波。每一次出门,所有的美景,基本是通过镜头来记录。而此时,惟有此时,我竟失去了拍摄的欲.望。真正好的东西,要用自己的眼睛来欣赏,要用心去感知。自问这颗心如今亦如冰雪剔透了,早已明了聚散之由,取舍之道。而向来包藏的那一份绝然的清冷与决绝的狂热,外界偶尔能够抵达并且相融的那一部分,才会被努力珍藏。
  下楼前再一次经过玻璃墙,和墙前那方大理石座雕,忍不住地驻足,流连,观望,不舍,似要追寻一场旧梦。
  后来,我的侧影被同行者拍了下来,而我却反而不能确定当时自己的目光到底是在看向哪里。
  大师的目光睥睨众生。也许,我只是试图看一看大师眼中众生的模样。
  

竟周刊八月第三期

文苑 2011-08-28 阅读 1.2万 回复 11
  棋逢对手的婚姻败在了优秀
  
  凡丽
  
  第一次看到她,是在他们的婚礼上。
  
  家乡的小镇流行早婚,都是近二十岁的年纪,就做了新郎新娘。他们也不例外,结婚时,一对俊美的小碧人相偎相依,眼波流转间,光华尽显,婚礼现场高.潮迭起。
  
  他性格豪爽,工作踏实,还拉得一手二胡,她是一家公司的业务员,有能力,口才极好。如此良人绝配,这才是真正的金童玉女棋逢对手将遇良才!
  
  第二年,他们生下一个儿子,好漂亮的小子啊,综合了他爸妈的优点,这一家人,真令人羡慕。
  
  十七年过去了。
  
  爱情从来没有我们想像中的那么伟大和永恒。今天听说了他们的近况,居然早在七年前就离婚了。如此优秀的一对人,却乒乒乓乓着战斗了十年,年少气盛的他,收不回东张西望的眼,抵挡不住成批成打的女人蜂拥而至。对生活认真的她,当然不依不饶,十年的拉锯战,她成了刁蛮任性的怨妇,他成了唯我独尊、不负责任的坏男人,在蜇伤对方的同时,他们的婚姻偃旗息鼓。
  
  五年前他和单位签合同离岗,目前和第三任妻子在外地做生意;她一直没有再婚,从单位下岗后,一直漂泊在外,居无定所,人到中年,为生活疲于奔计。最令人感伤的是他们的儿子,从小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的儿子,在他们离婚后,变得叛逆异常,初中还未毕业,已被学校开除,在外浪荡多年,现在已无人能管束住他。
  
  当一个男人优秀时,前仆后继的女人争先恐后来做他的保姆,以站在他的身边为荣,这就是现实社会的劣根性。而优秀女人,哪怕遇上再优秀的男人,也不会这样低三下四容忍彩旗飘飘,所以她闹起义,闹独.立,而婚姻中的男人,最不欣赏的就是女人的独.立,男人永远希望掌控权在自己手里,所以,她主动离开了他。是她先走的,她的要强内心使她在情场上没有沦为弱者,可是,在千疮百孔的生活中,她还是沦为了生活的败寇。
  
  如同两个最坚固的零件,当不在同一个机器上运转时,它们惺惺相惜,当放在同一台机器上时,它们都不肯屈服,必定只能互相伤害。
  

竟周刊八月第二期

文苑 2011-08-14 阅读 1.6万 回复 14
我的乐园
  
  月光寒
  
  家附近有一个林场,那是我最爱的地方,环境幽雅,空气清新,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
  每当黄昏,我喜欢在林间小路漫步。两条忠狗“多多”和“憨憨”是一定会跟着去的,我的一切移动左右着它们的视线。
  我喜欢把自己融入这如诗如画的景致之中,请随我的脚步来吧!走过一条小小的拱桥,首先看到的是一大片高大的广玉兰,六月间花正放,大朵大朵洁白的玉兰花在绿叶的衬托下,是那么的美丽。就像把荷花移植到了树上一样,清香阵阵。
  玉兰的旁边是上百株紫薇花,一到暑假,紫薇花开,那可真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颜色多样:有雪白、有粉白、有粉红、有深红、有浅紫、有深紫。一团团,一束束,如火如荼,热烈恣意的绽放。
  顺着一条小路,就会看到一片低低矮矮的栀子花,去年才育的苗,现在正开花,雪白无瑕的花,光洁碧绿的叶,闻之欲醉的香,引得不少寻芳客,纷至沓来,采下幽香一缕,撒下欢声一路。
  走过栀子林,就会看到许多香樟树,干净、挺拔、深深浅浅的绿,惹人喜爱。
  再行一段来到一片梅林,春节前后是赏梅的好时节:有红梅、白梅、绿梅、腊梅竞相开放。如果运气好,梅开时遇上落雪,那种美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到了仙境。今天我来到了梅林,眼前一亮,树下绿草如茵,地上撒满了黄珍珠。那是什么呀?啊!原来是梅子熟透了从树上掉下,一颗颗,一粒粒舒舒服服的躺在草地上。它们等着我来捡呢。闻起来香香的,剥开皮尝一尝,酸酸甜甜的别有一番风味。我和儿子捡了满满的一袋,真是开心。不禁让我想到那首诗“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梅林的旁边是成片的桂花,待到八月临近,你会醉在那金桂飘香的季节里。桂花一开,十里香,此言不虚。到了那时,我会抽空去摘些回来晒干,用来泡茶喝。
  我喜欢独处,喜欢让自己沉醉在这没有尘世喧嚣的林园,喜欢一个人在河边散步。嘘!请轻轻的走,别吓跑了鱼儿,有人在垂钓呢。
  置身于大自然,你会没有烦恼,没有浮躁,让自己的心灵在这幽静的林间得到充分的洗涤,拂去满心的尘埃,然后神清气爽的离开,迎接明天的到来。
  我爱你,我的乐土,谢谢你给来带来的一切欢乐,有你为邻,此生甚幸!

竟周刊八月第一期

文苑 2011-08-05 阅读 1.4万 回复 14
  
  没曾远逝的苍凉
  云飞风起
  谭元春是谁?
  他对于普通竟陵人来说,可能只是一条不太起眼的街道名;对于中国文学史来说,却是名声甚赫的明代文学流派“竟陵派”创始人之一;对于“文化之乡”天门市来说,则是一块值得荣耀的历史文化“金字招牌”。
  在文化与经济日益联姻的今天,这块“金字招牌”,更显弥足珍贵!
  然而,当我带着异乡的文友,千万里追寻谭元春的“文化内核”,返回故里寻根问祖之时,却怎么也找不到谭元春的“家”了。
  这天,雨过天晴。我们驱车来到新堰,沿着牛蹄河岸一条两米来宽的水泥路,蜿蜒前行。到达“蜂窝台”之后,水泥路却突然中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窄窄的坑洼不平的泥泞小道。不时有乡人牵着水牛经过。
  留下车辆,换起裤管,我们一路泥水地步行前住谭元春故里。
  与我同行的,有一位是来自青岛市文化部门,非常热爱谭元春峻冷诗词的朋友。
  为了不让他扫兴,我给他讲起了往事。
  早年,我的姑妈嫁给了谭元春的后人。小时候,我常在谭元春的故居玩耍。那是怎样的一块风水宝地啊——八屋湾前,一汪被称作“大坑”的湖水的中央,是一个被叫作“山子”的小岛,这就是谭元春的故居。
  冥冥中,往往会有某种说不出的关联。年轻时我常在这儿逗留,“山子”上的翠柏、怪石、鸟鸣……孕育了我最初的文学梦想。
  尤其是那堆奇峻的怪石,充满了美好的传说。
  相传,有一种怪兽总在夜间出没,吞食乡人的庄稼。谭元春乡试归来,中得头彩,得知有这么一只怪兽之后,当即禀诗作赋进行讨伐。当晚,怪兽驾云而来,变成一滩怪石,永久妆点谭元春的庭院。
  在我的讲叙中,我们艰难地来到了“山子”前。眼前的“山子”,只是一个小小土丘了,柏树被伐光,鸟儿以哀恋的方式,去远方鸣叫。怪石呢,那一滩被大人用来吓唬小孩,充满了神奇传说的怪石呢?
  我只在齐人深的茅草丛中,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块当年天门市人民政府立下“谭元春故里”的石碑。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未曾远逝的苍凉。仿佛看到了陆羽从竟陵出发,云游天下……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视乎入文,以化成天下。”青岛的朋友不禁吟诵起《周易•贲》中的句子。就在这次回乡前不久,我去青岛拜会他时,促成了这次竟陵之旅。他也称之为“寻根之旅”。
  那天中午,我们在海天大酒店品着清香复郁的崂山绿茶,不知不觉谈到了《茶经》,又很自然地谈到了陆羽、钟惺、谭元春“竟陵三杰”。
  友人调侃道:“我们青岛人很崇拜‘竟陵三杰’呢,甚至把陆羽请到了海边。”见我不解,他便拉我下楼、上车,沿着胶州湾宽阔的马路,一路向南,直奔胶南。
  胶南是青岛市管辖的一个县级市,这几年经济发展非常迅猛。我们来到胶南的茅山岛上,映入眼帘的是高大的“茶圣”陆羽的雕塑。
  友人向我介绍,这尊塑像于2006年10月1日落成,高7.8米,重9.9吨,前有《茶经》内容,后有陆羽介绍。塑像四周广场内方外圆,古代铜钱设计,塑像立于铜钱中央,象征财源滚滚,事业兴旺;塑像前方石道长89米,39级台阶,意喻步步高升;后石道长36米,33级台阶,意喻三三不断,长长远远。
  介绍到这,友人继续调侃:“为陆羽塑像,只是源于对茶圣的崇拜与纪念,但愿天门市政府不要说我们侵权啊。”
  我知道,胶南过去并不产茶。近年来,他们引进崂山绿茶这一品种后,已成为其重要的生产基地。真正精明的青岛人,不失时机地请来“茶圣”,为当地的经济、文化、旅游,又添一景。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情。“拜茶圣能让您了解茶文化的源远流长,赏茶园能让您神清气爽回归自然。”从友人狡颉的笑意中,我早已读懂了一切……
  

竟周刊七月第四期

文苑 2011-07-29 阅读 1.4万 回复 21
因版面限.制,没曾远逝的荒凉太长,排不下,本期发。风起先生见谅。


蒸菜飘香

兰桂腾芳

我是天门儿女。我钟爱天门蒸菜,我推崇天门蒸菜馆,赞美中国蒸菜之乡。
天门蒸菜,与京剧,书法,麻将齐名,属中华国粹。既是小家碧玉遍及农家饭庄,又具大家风范常登宾馆酒店,更是盛名望重位列筵席“尊”菜。天门蒸菜以其优良的品质,鲜美的口味,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广阔的市场赢得了国人的赞誉,获得了专家的首肯。
天下蒸菜出天门。天门儿女人人爱吃蒸菜,家家会做蒸菜。婚寿喜事,节令筵席,日常便宴都必备蒸菜。无菜不蒸,无蒸不宴。不仅民间如此,而且业界更是繁荣。乃至官方鼎力推波促澜,倾心锦上添花。天门蒸菜技压群雄,香盖群芳,堪称一绝。
天门蒸菜香自远古来。早在华夏五千年文明史以前的一千多年前,石家河部落的生产力已经掌握了陶器技术。人们开始使用蒸汽为生活服务。烹饪饮食当然首当其冲。于是米饭和蒸菜应运而生。天门蒸菜便生根发芽了。石家河背靠大洪山余脉,面向云梦古泽,依山带水,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天门蒸菜自诞生之日起,菜源广阔,菜品繁多,菜味清香。舜帝南巡湘妃做食客,西施北归美女成粉丝,美丽的传说,精彩的故事,伴随着天门蒸菜世代辗转,源远流长。
原汁原味乃蒸菜之精髓,原生原色乃蒸菜之精华。天门蒸菜色正,香醇,味淡,形真。天生丽质,正和清雅。既满足细腻鲜嫩之口味,又保证培元生津之营养。医食养生兼顾,口福神怡并举。
天门蒸菜香飘四方。九州之内,四海之外,无处未留天门儿女的足迹,到处都弥漫天门蒸菜的清香。天门蒸菜不再唯天门人独享,蒸菜文化已经渗透到长城内外,蔓延到海角天涯,登上了天涯华侨门,走进了神州百姓家,遍及地球村。
宴中尊,盘中餐,养中道,属天门蒸菜昔日之价值所在。产业群,生产链,市场额,乃天门蒸菜今日之价值所趋。天门蒸菜馆如雨后春笋遍地丛生,天门蒸菜生产基地似旭日东升朝气蓬勃,衷心祝愿天门蒸菜蒸蒸日上。

竟周刊七月第三期

文苑 2011-07-23 阅读 1.4万 回复 21
  井冈山的翠竹
  
  桑柔
  
  井冈山,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让我神往已久、渴慕已久的圣地,今天,我满怀敬仰、崇敬之情,走近这片热土,扑入她的怀抱。
  车子在盘桓、回环的盘山公路上不疾不徐行驶,山岭盘亘交错,青山馥郁,竹木欣欣,井冈一派盎然生机。一个回旋一个景,时而松竹交映,时而峰峦叠翠。近两个小时的车程让人慨叹不已。两辆大客车行驶过一段狭窄、颠簸的乡村公路后,终于抵达山脚下的源头村。我们一下车,就被几个抱着短竹竿的老俵围住,七嘴八舌地推销起手上的竹竿。导游笑着提醒:最好拿一根竹棍,既可驱赶虫蛇,又能在爬山时节省不少力气。我们一行八十七个人几乎人手一根竹竿,拄竹而行,很快走成一个纵队,从源头村向着山上进发。
  石径歪歪斜斜地隐藏在竹林丛中,弯弯曲曲,时而蜿蜒,时而陡峭,小路两边露出的黄泥路覆盖着厚厚的枯黄落叶,偶尔几片粉色花瓣洒落石路上,点缀出一丝暖意和一抹靓丽。一路走来,我们始终处于绿色浓荫之中,在树林缝隙中透过来浅浅的光线,格外幽美、宁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鸟儿清脆的鸣叫,悠远而清亮。间或盘旋曲折山路,两侧树木遮蔽视线,只看的见身旁说不出名字的树木和不远处零星的松柏;间或行走在悬崖峭壁之畔,一侧是一眼望不见底的深渊,一侧却是蝴蝶飞舞、翠竹生风弥漫着清香的美丽风光。让人惊奇的是无论路旁的小草灌木,还是不远处的参天大树、翠竹,一切都干净如洗,一尘不染。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奋斗,终于看见了标识着2000米的界石。站在峭壁边向下望去,只见漫山遍野都是连绵不绝、茂密的翠竹。
  井冈山的竹子和湖南君山的湘妃竹略有不同。湘妃竹美丽的传说至今为人们称道:舜帝为铲除祸害百姓的恶龙而客死九嶷山。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寻夫至三峰石,悲痛万分,在翠竹环绕的舜帝坟前哭了九天九夜,血泪洒青竹,浸染成斑,因此,当地人把湘妃竹称为“斑竹”,意喻效舜帝之大志,为民谋幸福。毛主席曾有诗赞叹“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着重衣”。斑竹的竹杆上布满形状各异、色彩有别的斑点,竹子更显纤弱秀美,易使人生发“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的联想。相比之下,井冈山的竹子更加雄伟、更具慑人的气势。
  你看,越向山上竹子越密集,一层层、一丛丛,“千枝攒万叶”,一眼望不到头。老竹枝叶苍翠遒劲,仓黄的竹竿透出坚毅和沉稳,如历经沧桑、赤诚依旧的红军战士;新竹呢,健壮挺秀,郁郁苍苍,蓬蓬勃勃,恰似意气风发、久有凌云志的新新青年。新竹的竹竿、枝叶都是碧绿色,那绿也绿的深邃、不张扬,又绿的纯净、质朴,看上一眼,你的心马上静似“一片绿荫如水”。
  一阵山风袭来,竹林扶摇欢歌。“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此地的山竹却刷拉拉响成一片,可见这里的竹林是多么地茂密和繁盛了。山风中,挺拔高耸云端的新竹和苍劲坚挺的老竹全都高高地直指云端,全然一派“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气魄,一股“来年看我掀天力”扫云扫雾的气势。
  井冈山的竹子不惧环境险恶,不择地势陡峻,不计土地贫瘠,土里、石间顺着山势一棵接一棵、一丛连一丛,大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大无畏的气概。
  “井冈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井冈人都这样自豪地称。一方水土一方人,我相信井冈竹子由我们的红军战士们以热血、青春和顽强的斗志赋予了灵性和生命。
  

竟周刊七月第二期

文苑 2011-07-16 阅读 1.4万 回复 25
“蒋场香干”背后的故事 萧作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无须解释的也没有人怀疑的了。但是一方水土也养一方物,虽然需要多说几句,但绝不是我的生造。 敝乡有个蒋场镇,曾是当年贺龙领导闹革命的老区,所以跟着贺龙出来打天下的热血青年不在少数,出生入死、九死一生而功勋卓著的也很是不少。第一次授衔时,光将军级的就有吴子杰、黄忠学、李国良三位,所以蒋场镇就有了将军故里之称。这些开国功臣的英雄故事能写出汗牛充栋的巨著,暂且不论。他们眷念故土,牵挂亲人的柔肠百结也在情理之中,也不去说了。让人不解的是,这些人思念故土的表达方式竟然齐刷刷地指向家乡的“蒋场香干”,无论是回乡带走的土仪,还是家乡去人捎带的见面礼,他们无不强调别的不要,只带上“蒋场香干”足矣!还有一位为求“蒋场香干”而不得抱恨终身的,说来就有些让人心酸了。他姓王,也是蒋场人,与上述几位将军同时代,同样在枪林弹雨中混,只是跟错了人,跑到海峡那边去了,尽管官运也不错,据说官至什么“参议”吧,但被隔在海峡那边,成天念叨着家乡的美味“蒋场香干”,但是,山河阻隔,此物何处可寻?直到去世,始终未能如愿。 我不明白,豆制品何处没有,制作香干技术也不复杂,更何况身为高官,一声令下这点东西还仿制不出来?他们何以如此不约而同地青睐家乡这小小“蒋场香干”?经过众多美食家品评后得知,这蒋场香干的确与众不同,从而吸引了大批食客抢购“蒋场香干”不说,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也在所难免了。当然也有虚心求教者。但是奇怪的是,这些学有所成的能人回其他地方一试,制出的产品却大失水准,是师傅留了一手么?更为奇怪的是,蒋场本地的师傅揣着绝技本想出去闯荡江湖的,谁知易地而造制作出的产品也没那个味,不会是“走着”了吧?绝对不是!人们不得不怀揣着为什么而打道回府! 直到现在,人们才初步解开了这一迷团!蒋场香干制作的原料黄豆和水都有特殊要求。黄豆只能是沿汉江中游一带出产的优质早黄豆,俗称“六月暴子”,其他黄豆一概不能用。水就更奇了,只能用蒋场镇区周边很小一块地方的水源,洁净的地表水最佳!为什么是这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不过我还是相信的。国酒“茅台”不就是靠了茅台镇那块小地方的优质自然水源方能造出国酒的么?这不正是“一方水土养一方物”的明证? 我期待着聪明智慧的人们加快研究步伐,尽快解开这一迷团。更期待着加快它的产业化、工厂化生产步子,走出作坊式生产方式,让这一安全、绿色、健康的美味走上更多人的餐桌,造福一切渴盼食品安全、绿色、健康的人们!

竟周刊6月第五期

文苑 2011-07-01 阅读 1.5万 回复 19
逝去的故乡

桑柔

我出生在湖北天门一个小乡村,隶属多宝镇,到镇上需步行四十来分钟。我人生之初的近三年时间在这里度过,故乡的面貌对于我“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有两件事深深地刻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一是家的影像,那是酷暑中的家:两间高高的茅草房成直角圈出一个很大的院落,茅草房的大门永远紧闭,门板上贴着两幅已经褪色、深深浅浅花红的条幅,夏天晃眼的阳光直射门上,光影里条幅就更加斑驳、颓废。房前的空地形成长方形的场院,左侧堆放着一些粗大、去了皮的木头。这堆木头是我的最爱,晚上常常和哥哥一起爬上去看星星、吹夜风;白天,那就是我瞌睡的大床。场院临近路边处两棵高大的柿树,树冠紧密相连,洒下浓浓的一片绿荫。一天中午,太阳一如往日火辣辣地泼洒着烈焰,两扇对开的大门紧闭,困极了的我独自爬上木堆,以最舒服的姿势躺下,不一会儿就进入梦乡。不知过了多久,一阵剧烈的疼痛激醒了我,迷噔噔地发现自己躺在场院的土地上——原来睡熟中一个不小心从木堆上滚了下来,鼻血流了出来。从那时起,我失去了健康的鼻子——从此,稍有不慎,哪怕是最轻微的碰触,鼻子就会毫不客气地再次流血。在此后的岁月里,周围的人们便经常可以看到一个两鼻孔塞着一团棉花的黑瘦小女孩。

另一件与故乡有关的记忆是苍翠的“草地”。与场院隔着一条小路的不远处有方水塘,住在台子上的六户人家一切用水都依赖这个水塘:吃水、洗衣、饮牲口…… 到了夏天,水塘就更热闹,孩子们常常脱光了跳进塘里戏水、游泳、摸鱼,一方水塘是孩子们永不厌倦的天堂。那日,我正在场院边玩耍,一抬头突然发现了奇迹:在水塘边有一小块绿油油、碧绿碧绿的草地,看上去新鲜而又柔软。于是,撇下小伙伴光着脚丫奔向新大陆,到了跟前双脚并拢一下蹦上去,满心以为迎接我的会是温柔、舒适的草垫,却不料,脚下不听使唤地加速向塘里冲去,那感觉就一个字:“滑”。我脸上因发现新大陆的笑意还没完全漾开,已突变为惊异和恐惧。没等我叫喊出来,整个人就淹没在呛喉的塘水里。只一瞬间,一只大手抓住我的小辫儿,把我拎出了水面。算我命大,二伯刚好牵牛来饮水,看着我冲向水塘,情知不好,丢下牛跑过来,我这才逃过一劫。
再次踏上故乡的土地时,我已经十三岁。故乡的一切陌生而又隔膜:茅草房换成了泥坯房,大木头堆不知去向,场院显得空荡荡的,一如我的心;两棵高大的柿树不见了,盛夏的阳光无所忌惮地统治整个场院;那方人们赖以生存的水塘也了无踪迹,老人们说早给填埋做了农田。故乡的人也是全然陌生的,不论是喊着“世英妹”的中老年人,还是叫着“幺幺”的青少年,没有一个是熟识的面孔。就连他们的乡音也是陌生的,这些老哥老姐、大侄大甥女们欢声笑语闲聊,我却恍如听天书,靠着父母的翻译才能明白大概意思。二伯的面容早已淡忘,再见时仿佛路人,如果不是父母告诉我那是二伯,我怎么也不敢相信佝偻着背、花白头发、瘦小萎靡的老者就是曾经一手抓起三岁女孩的救命恩人。
二伯,这个留在我童年岁月中仅存一丝记忆影像的亲人,也在两年后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隔着十年的时空、十年的岁月,回望故乡,无论如何都找不到哪怕是一丝让我能忆起故乡容貌的痕迹,记忆中曾经的故乡早已离我远去,我好像故乡的匆匆过客,不,更像是被故乡抛舍的弃儿,故乡的一切是那么遥远,遥远得让人怅惘;故乡的一切又那么陌生,陌生得让人心痛。

竟周刊6月第三期

文苑 2011-06-18 阅读 1.2万 回复 20
端午龙舟歌 杨运灿楚人为了悼念屈原,每到端午节前就要划龙舟,唱龙舟歌。龙舟歌是荆楚大地风俗歌谣之一种,在水乡大人小孩都会唱。
龙舟歌皆配以锣鼓,一人领唱,众人和之。有一类龙舟歌,作用是鼓劲和协调动作,如:
起鼓划来,龙船划,一鼓一橹,吆火火!舵要掌正,龙船划,船拿稳,吆火火!力要下足,龙船划,桨要齐,吆火火!齐心竞渡,龙船划,抢头标,吆火火!
这类歌是在训练划船速度时唱的,到了抢标之际,气力要高度聚集,就不唱了,只由领唱者喊“划哟!划哟”一扬一抑,逐步加快。
龙舟歌中还有一类是龙船号子,歌词很简短,有的只有“采划!采划!龙采划!”几个实词(“采”是“船”的变音)。这类号子由一人领唱,唱得高亢悠扬,响彻一河两岸,最能吸引观众。这段号子唱罢后,一般再由领唱者唱“季节歌”之类,如“三月里来桃花开,齐把龙舟划起来,划一船哪龙采划!”等等。这类龙船号子和“季节歌”都是划游船时唱的歌,随意性很强。游船从一村到另一村,像是进行礼节性的访问,游船本身也受到礼遇,如饮茶、戴红等。
在龙舟歌中,除了划龙船的歌以外,还有看龙船的歌。端午节看龙船的场面十分壮观。正如古代诗人形容的那样,“倾城出岸边”。有一首看龙船的歌比较风趣:
五月五,是端阳,龙船下水闹长江,二十四把划船桨,二十四个姐儿郎,看几个龙船斗一场!
这首歌比较古老,现在已没有人唱了。新时代的人们正在唱着新的歌曲挥桨奋橹:
五月五,是端阳, 龙船下水迎客商,改革开放抓机遇,致富道路宽又广!

竟周刊六月第二期

文苑 2011-06-09 阅读 1.3万 回复 10
  在母亲身边
  
  萧作振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从孝道的角度说的,作为儿女,有父母在,你要把父母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作为儿女,能有父母相伴,这本身是你的福啊!不过这种福气并不是所有的人能体悟得到罢了,大多数则是生在福中不知福。我能体会到这一点,是自从父亲离开我们之后的事。这些年来,一方面,我为不能有父亲相伴而悲、而痛!另一方面,我又尽情地享受着在母亲身边福与乐。哪怕母亲已无法与我作语言上的交流,只要我来到母亲身边,尤其是近年来每当我把生日当作我的母亲节过的时候,在母亲身边哪怕是坐上一会,都能让我沐浴于母恩、母爱的春风之中。
  
  无论你有多少烦恼,只要来到母亲身边,这无边的烦恼就会烟消云散。现代生活,节奏之快,竞争之烈,已今非昔比。生活中的烦恼,工作中的不顺心,时不时地弄得你身心俱疲。此时此刻,你不妨来到母亲身边,看看她满脸的沧桑,看看她慈爱的笑脸,所有的烦恼都会尽行销解。
  
  无论你有多繁忙,只要在母亲身边,你才能从容淡定。繁忙也许是忱误很多人探望父母的现由。但是,这样的借口在我看来是说不出口的。多少次,当我从“百忙”中抽空来到母亲身边时,是那双瘦骨嶙峋的手,或掀开我的衣襟问着我的冷暖,嘱爱惜身子;或抚着我的双手叹惜逝去的岁月,讲述曾经悲凉。看着这双被风霜销蚀得只剩下青筋、皱皮、枯骨的手,你有多少“大事”放不下呢?
  
  无论无情的岁月把你带到哪里,只要置身在母亲身边,你就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近些年来,每当我感到岁月无情,去日苦多的时候,母亲无疑是我的坚强后盾。今天,也就是今天一大早,我无意中发现五十八年的岁月被我蹉跎了去,五十九岁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一股悲凉冷不丁地袭来,不禁长叹一声。而我按我的既定目标来到母亲身边时,一切的悲凉,一切的叹息化作了对母亲的感激、景仰,有母亲作后盾,她的儿女就永葆青春
  
  在母亲身边,是我人生的享受。
  
查看更多 >